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8 17:10:24 宗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通用2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郎织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通用21篇)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

  今天,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民间故事教学新尝试。课前我盯着教材,心想:这么长的课文,怎样教学才会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读读议议,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时,目光转到人物特点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好的想法——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教。

  课堂上,我板书好课题“牛郎”“织女”(两人中间空开了几个字的距离)后,说道:牛郎是个可怜的'孤儿,在织女之前,谁和他关系最好?它们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关系的?老牛又是怎样报答牛郎的呢?从这里,你能看出老牛是个什么样的人?随着疑问的解答,学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接着看牛郎和织女。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他们俩分别看到对方身上什么优点,才愿意结成夫妻的?学生喜眉笑眼地浏览着课文,很快,就把这两个人的品质特点给概括出来了。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善良且心灵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后我加了一个过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觉得结局是多么完美,可是天不遂人愿,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物——王母,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马上说“坏!“”赖!”我示意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谈谈看法,学生在读文后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了王母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此时我又加了一个过渡语: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边,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又会感到多么可悲,此时又出现了本文中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喜鹊,大家说说喜鹊怎么样?学生说:“很仗义。”

  到此,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全部结束,用时三十分钟。这么长的课文,能够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之中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甚感欣慰。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2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3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孩子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又应该教些什么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收获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复述故事上了。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整个课堂大有辩论赛的意味,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没有插嘴的份。我边听边思考,我必须得表明我的观点。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对的?我觉得对于这个人物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价值观的`判断。

  “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坏呢?”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坏剥夺别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欢。大义灭亲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王母娘娘维持的所谓的天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不能说她是大义灭亲。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群众创作,在群众中流传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听了我的观点,孩子们信服地点了头。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完本文的感受,孩子们都说,原来读《牛郎织女》,只是觉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没想到故事中还包含着这样多的思想。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4

  《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分别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充满神秘,充满浪漫。而整个故事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表达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吧,历经千锤百炼,经久不衰,是真正的艺术常青树。如何将这样的民间文学瑰宝展现给学生,我作了如下尝试:

  课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主线,分为“体会织女之决”“ 体会爱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织女之痛,感情之贞”三大板块,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结构流畅。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想象说话众仙女劝告织女的情境,以此来体会织女下嫁人间的'决心;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中想象人间生活的温馨美满;想象写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互诉衷肠的感人情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文字,体验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较符合课文情境的过渡语创设 情境,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唱词等丰富课文内涵,更好的展现了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因而学生学习投入,情动辞发,学习较有效。

  许久没有上过如此酣畅淋漓的课了,但是还是感觉有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课堂前半部分略显拖沓,例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音乐放了两遍,另一遍纯属多余,使得后半堂课仓促,特别是体会民间故事特点这一环节匆匆忙忙,草草收场,不可谓是一个遗憾。

  追寻完美的课堂,这是一个遥遥的梦吧!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5

  本文叙述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等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样,在表达上采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叙述如行云流水。在内容上,上一课和本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一一被王母抓走一—抗争)为主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上,必须把前后两课连在一起整体把握。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怎样的.织女?那么和牛郎如此恩爱幸福的织女能够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头吗?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去从故事中聆听人民的心声。如此能干善良的织女命运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吗?这是一个颇具深意的人生观的折射点,不能讲,只能引导孩子们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去领会。

  2.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品质。

  继续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现的主要人物,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自读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结局以及出现的各个人物的特点。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专制蛮横,使学生对织女悲惨结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辩一辩。

  创设口语交际氛围,引导孩子们辩论王母娘娘做得对吗?织女有更好的选择吗?孩子们自由组织语言,在激烈的辩论中人物特点更加凸显,处事方法逐渐明朗,为孩子的整个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钟,自由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也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民间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在简单复述后,引导孩子们创造故事,列提纲,想一想会写哪些情节?会出现哪些人物?你会展示他们怎样的个性特点呢?让孩子们走进创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达技巧。交流中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想象能力很强,整个故事叙述得条理清楚,明白。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6

  《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而课文语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主要讲了四个小故事,我先给出第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按照老师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故事:相依为命——结为夫妻——临终嘱咐——隔河相望——鹊桥相会。学生通过小标题式的概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先来品悟课文主人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品质,学生边读边感悟,交流得很轻松。再让学生当堂完成了《补充习题》的第四题,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问题导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织女为什么会嫁给牛郎?②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③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众人,流传至今?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点拨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地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问题的`合作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复述课文。复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吸收和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因此,复述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的准备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说一说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理一理课文内容的顺序,画一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等。复述应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时可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进行;也可以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照。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内容连起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了学生复述的兴趣。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7

  《牛郎织女》(二)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第一、要让学生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结局;第二、要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节课就结束这一篇课文。看看长长的一篇文字,该如何在一节课就完成所有目标呢?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烫手山芋,无法下手的感觉,但是随着对课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故事结局。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就能够用一句话说出故事的结局:牛郎和织女被天河分隔两岸经过奋斗,每年七夕相见。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要去他们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聪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纷纷说出“幸福生活”、“织女被抓”、“鹊桥相会”这三个部分。

  第二部:教师引领,学做连环画。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说自己想给其中的一个部分——幸福生活,制作成连环画。我准备配上织女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静静地坐在织女的身边,老牛躺在他们不远处。我给这幅画配上这样的文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织女织布,夜晚一家人静静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时光。

  第三步:孩子有选择地为故事制作连环画。小组交流,大家开始为自己喜欢的部分配上图画并写上文字。先组内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们上了讲台之后,纷纷说出自己选择的部分并给这一部分配上图画并添加文字,讲得精彩纷呈,不时博得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

  如今,面对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才能够应对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课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能成为一种战胜自己我的乐趣。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8

  我在教学《牛郎与织女》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章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一出,学生拥跃发言:有的说,他们没有恋爱就结婚;有的说,他们孩子是人还是仙没有交代;有的说,老牛怎样知道这么多的事?有的说,人与仙结合可以生小孩吗?等等。我明知这些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晓学生会为这些问题所不解,但问题终究是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虽然上述学生所提问题中,不是该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我认为可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且正是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才充分体现了该课的神话色彩,反映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和浪漫性特征,为今后学习语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说明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问罢了。”可是传统的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圈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足。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所幸的是,课改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新课改教育理念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日渐丰富多彩了。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9

  《牛郎织女》是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故事中奇幻的想象,神奇的内容,不仅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也让我们这些大人们百听不厌。这篇文字内容很多,篇幅很长,一共有2200多字。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文字多的长篇,再根据单元目标“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要求,我思来想去,决定采用扶放结合,讲演并用的方式教学。

  第一课时除了完成当前的字词句教学之外,我还精讲了牛郎“童年”这一部分。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抓住牛郎童年的不幸和老牛做对比。老牛在牛郎的照顾下,吃的好,喝的好,睡得好,可是牛郎呢?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两相比较,让孩子们懂得牛郎的身世悲惨,居然不如一头老牛。

  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演“成亲”这一部分。其中,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道破天机;

  2、纱衣留人;

  3、互诉衷肠;

  4、同意成亲;

  5、回到草屋。然后我把班级分为四个大组,分别表演这五个部分。孩子们一下就投入其中,好不快乐。大家有的`演,有的说,有的讲,整个教室里顿时话语绵绵,气氛热烈。最后我请各个大组的同学上台为大家见故事。每个人都尽情地展示自己表演的才能,或说,或演,精彩纷呈。

  看着孩子们如此地对原作进行了更新的演绎,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0

  本次公开教学我执教的是《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它通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情调查”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以便课上阅读的时候,知道从何处入手去阅读民间故事。第二个题目是回忆故事情节,完成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复述课文。第三个问题是为本节课做准备而设计的。

  在“设疑探究”环节,我也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的设计,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了解人物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个题目是想通过具体的段落阅读,认识王母娘娘的性格特点,体会细节描写,便于写作。第三个问题是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学生乐学,敢于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了解了人物关系。学生们根据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不仅找句子,还写批注。在回答的时候,能通过文中句子谈个人体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学生不仅能走进文本,还能走出文本,不单单是以往的“读句子”,而是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个人看法,畅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并敢于交流,我觉得这是我班学生一个最大的进步,这显示了学生阅读能力在逐渐提高。其实,我一直在追求这样的课堂,今天这一节课上,我至少看到了希望,所以感到很欣慰。

  二、教学节奏不够紧凑,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整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从容容开头,匆匆忙忙收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学设计存在欠缺。“学情调查”中关于复述课文的一项耗时太多,这属于我课前估计不足造成的,事先我想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足够了,但没想到居然用了十多分钟,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再者,在理清人物关系问题的.设计中,我以为学生会抓住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没想到学生太想表达了,重复性回答等致使耗时太长而我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到后两个重点问题时已经没有时间认真解决了,只好草草收场。

  三、学习方法及情感价值观体现不充分。

  由于时间匆忙,因此所设计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取向的教育没有体现出来,使本节课失去了灵魂。另外,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写法,也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的,也没有点到,感觉整节课容量太小,这是一个失误。

  四、提高备课能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刻不容缓

  通过此次公开教学,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教材处理、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我们进行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还需下一番功夫。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1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经过老牛的帮助,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赶,却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朴实,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牛郎吃苦耐劳,织女贤惠淑德。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

  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让学生通过平实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呢?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导课时,我列举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顺理成章的就讲到了“七夕节”的由来。又让孩子们大显身手,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

  二、根据相关点,引导先进行复述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学生读文后,,然后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标题。对于概括内容,很多孩子总是没完没了,于是,我在这里设计让学生根据内容概括小标题,这样的效果真的不错,内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点,学生兴趣也很浓厚。

  四、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同样的年龄,牛郎却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怜”不言而喻,孩子们以自己仅有的价值观和生活体验来加以评价,哥嫂的虐待,命运的不公,都没有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劳表现的是淋漓尽致,这也是本堂课所重点突出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循循善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牛郎的勤劳善良,让他得到了老牛的帮忙,织女的爱慕。循循善诱也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2

  1、开拓学生思维。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需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笨拙;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牛郎与织女为什么会有“青丝”?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考虑与交流,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学生的思维十分开阔,敢想,有创意。想自身敢想的,说自身敢说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空间。在课堂上,学生发生了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同时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2、构建师生平等。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由上所述,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课堂教学氛围也热情高涨,因此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积极、乐观。整个教学过程民主、平等,又充溢了幽默与风趣,学生在课堂上有说有笑,有课堂知识的学习积累,有课外生活的补充与丰富,一切都源于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开放课堂生成。

  教学活动被“精心设计”之后,怎么能保证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呢?这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不论是问题的“开放”,还是课堂上教与学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教室里实实在在所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最终所追求的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不只要关心课堂“开放得如何”与“生成得如何”,还要计较课堂是“如何开放”与“如何生成”的,更不能不论课堂“开放了什么”与“生成了什么”。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开放”与“生成”。开放课堂生成,让全体学生来考虑,教师也参与进来,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吗?“学生提难题,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挑战’。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应战’。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学生提高了,老师也跟着一起提高,这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这是中国教育家茅以升在《学生考老师》一书中所说的话,用在我这个教学片段上,真是再合适也不过。

  4、归源思想教育。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师生通过对“牛郎与织女为什么会有青丝”这一问题的讨论,其实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勤劳,做一个善良的人,让学生相信“好心有好报”的中国谚语。同时,针对牛郎织女的青丝讨论,师生对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与鲜明,并使主题得到了更高的深化与升华。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3

  上星期五,我们班学习了《牛郎织女》一文,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通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古至今,它已经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们的心灵。

  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怎样让一个“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学生不仅爱学,而且更能学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牛郎是个什么样的人?”“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了课文的研读,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读的特别细致,甚至从“你们”的“们”这个字中读出织女和牛郎一样善良。有的孩子从牛郎不计较哥嫂对他的态度,读出了他的胸怀大度……

  对于王母娘娘,在他们眼里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无情的、是不懂亲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心中确立了王母娘娘应有的形象——慈爱的、有人情味的、讲亲情的。这就是美与丑的辨析。有了对与错、美与丑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学中不必义愤填膺地激起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痛恨与咒骂,应该心平气和地聆听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自主评价,或颂扬或斥责。要知道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些客观。

  二、着力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织女,请问你为什么决心嫁给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们会说些什么话?

  3、你是怎么反驳她们的?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他们会说些什么?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拓展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古诗《乞巧》,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人要勤劳善良,要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4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文章的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说说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切都按我预设中的进行着,同学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了评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多同学都说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劳;织女也是美丽贤惠;而老牛是知恩图报。所以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过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在举手的学生都回答过后,我发现他们说的要么是牛郎,要么就是织女或者老牛,却没人说另外一个人——王母娘娘。于是我就问学生,那王母娘娘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几乎没有没人举手。等了半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了。

  一生说:我认为王母娘娘脾气十分暴躁,因为课文第八自然段中说了,“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会暴跳如雷,对织女进行严厉的惩罚。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场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第九自然段看到:“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她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不认,她太坏了。抓住这个句子我组织学生说了另外一些描写王母娘娘的词语,如“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等。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对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较欣赏,而不愿面对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确实很单纯。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5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几个人物,学生也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几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去体会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小组合作完成对课文的脉络的把握,列出小标题,展示汇报后,全班一致通过“名字由来——相依为命、老牛牵线——树林相识——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这样的提纲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方便复述课文。为了降低学生复述课文时的难度,对于“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按照“知道下落——发誓抓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的顺序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以分散复述课文的难点。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对于课文的结构层次,文中的人物等内容,学生都能比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学生好像对于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怎么感兴趣,好像都是在应付老师,没有多少的'主动。在《上好课的智慧与策略》中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修养”一文里,我看到这样的话“要能低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听课时最想知道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近教师。”读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问自己: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课时,对学生我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在课后,对学生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对于学生,我知道他们希望我怎样去教他们吗?……一连串的问题之后,我如坐针毡。原来我的教学是处在空中楼阁,对学生我一无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课呢?怎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调动起来呢?“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思想单向灌输的过程。”这种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已经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该怎样去备课,怎样去上课。

  但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情况会有所转机。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6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了解课文脉络后,我想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关系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 ;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残暴,不顾织女两个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们,可恶;也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法力无边,划出天河把牛郎织女活生生的隔开。从他们身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设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所得。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7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进行叙述,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

  我首先介绍什么是民间故事,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尝试给相应的自然段编列小标题,同桌交流编列小标题情况。接着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段落。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复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小标题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分四人小组合作复述,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再请3到4 个人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我给学生出了个小练笔:题目是《鹊桥相会》,请设想一下,如果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并提醒大家,不要写成“牛郎说,织女说……”的对话记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当时这两个人内心会怎么想,把当时牛郎织女见面时的神态、动作刻画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了。学生边写,我边巡视,看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孩子们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人们耳闻目熟的民间故事,下次课在班上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只是时间有些匆忙,学生编写小标题的时间没有给足。因此,学生概括的小标题不是很准确。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8

  《牛郎织女》是一篇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我让学生读文后,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织女各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 2 、 3 自然段,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通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仙女们佩服织女呢?学生们明白了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后再让学生们想象思考: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这样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领悟了意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19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有过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有所成长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经过这两年的教学,我也的确有所感悟。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是无意之举却有了意外的收获。《牛郎织女》教学设计如同往常一样,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课,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考虑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想到学生的表现。读课文交流的过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宫。”的“一起”读成了“一起”,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想把两个词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在读音上能加以区分,可孩子们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女孩是这样说的,“如果织女是心甘情愿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话应该用‘一起’,而在文中织女是被迫飞向天宫的,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一起’与‘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 。没想到这一字之差,让孩子们感触颇深,同时也给我以深深的启发。我想这源于孩子们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的熟悉,对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早已先入为主了,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对上述两个词语感情色彩的定论。

  由此让我联想到一句话,“不要教师范读“,其观点是教师的示范已经让孩子们先入为主,抑制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的朗读能力。但是我觉得,范读,既是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感悟,体现现代语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又是在多媒体技术盛行的今天让我们的课堂安静下来的有效教学手段。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20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义灭亲一般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王母娘娘维持的天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不能说她是大义灭亲。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这篇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这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21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教会孩子们些什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似乎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要求。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通读全文,让后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人物评论的环节,让孩子自己阅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这几个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时有的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有的认为他破坏了牛郎和织女美满的生活很恶毒;有的认为她没有人情味。当看到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时,同学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当看到他们在七夕相会时孩子们又为他们欣喜。学生在一句句的评说中,学生读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孩子们的每一句评说都是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得出的体会,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03-23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04-06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精选17篇)10-06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精选19篇)10-13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精选17篇)10-18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通用12篇)07-18

牛郎织女的诗句07-12

牛郎织女的作文07-15

牛郎织女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