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万物有灵》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万物有灵》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万物有灵》有感1
身而为人,身而为女性,爱情亦是我期待的事物,人类男女之情乃人事常理,动物之间
也是如此,雄性会努力展现自己的力量来吸引雌性,用自己的叫声或毛发讨得雌性的欢心,从而相伴一生,繁衍后代。动物世界中的爱情与人类世界别无二致,有一生一世一双“人”,像狼、寒鸦、鹅都是这样,双方的爱经得起时间的消磨,不论过了多久依然如初见时那般爱的热烈,直到死亡将它们分离;也有混乱的交往,除了一夫多妻更换伴侣,更有甚者会认不出自己的伴侣,例如麻雀,由于体型和毛色相似,它们经常会混肴自己的另一半,常常需要借助特定的鸣叫声调节奏来判断伴侣。
爱是一种期待能与另一个广大而且持久的生命结合的'希望,存在于一颗跳动的心灵之中。有人说爱属于神性的,因此在信心、希望与爱这三样不朽的特质中,爱最伟大。
读《万物有灵》有感2
在微冷的周末,搬一把躺椅躺在阳台上,手读一本好书,感受着从阳光里传递出来的热能量,身体随着躺椅的晃动摇啊摇的,这时便是一周的疲惫学习中最惬意的时候了。而我手里拿着的书,就是《万物有灵且美》。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兽医在为各种动物治病时发生的各种趣事,也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吉米·哈利把各种动物描写得十分生动,把万物生灵描写得十分有思想。比如:把追车当作一种可贵的艺术的小狗“夹克”;桀骜不驯、身手矫健到让人目瞪口呆并且怀疑他是否有美洲豹血统的老猫“玻璃”;瞄准位置估摸好角度算准时间,单踢人要害的牛;忠诚尽职,一步不离你并且假如你不带它去电影院它就会藏到床下只露出个头、用极受伤的表情望着你的家犬……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生动、活泼和有趣。
作者吉米·哈利只是个普通的兽医,可是他写的书却能够吸引许多读者。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着一颗真心喜爱动物并且真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在他的心里,动物与人是平等的,而大自然便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大自然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万物有灵且美。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发现生灵的美,自然的美以及万物的美,这就是生活。吉米·哈利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爱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他善于从与自然共处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发现生活的美好,用生动的细节加上幽默的文字来表现出万物机灵活泼各个方面,使读过这本书的人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无限的趣味和快乐。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才能这么打动读者的心。
手中的《万物有灵且美》一书赋予了我这样美的梦和心境。如果一定要甄选出最能感染人心的艺术的话,自然当之无愧。在自然中去体验生活,你会看到很多在大城市里看不到的东西。在大自然里,你可以去观察,去观察蜘蛛是怎么结网的;你可以去发现,去发现蚂蚁的洞穴在哪里;你可以去探索,去探索荒草萋萋的山洞;你可以去体验,去体验骑在马背上时你大喝一声“驾!”的奔放,风吹起你头发时的清爽;你还可以去玩耍,摘一朵野花别在头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爬树找鸟蛋……不可否认,自然让我们懂得更多,眼界也开得更广。
用俯拾皆是的幽默去描绘生命的活泼,用平和的心态去解读感情之温存。这样才是大自然的.生活。读了《万物有灵且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20世纪与21世纪相差那么大,乡村与城市的差别那么明显。当那一座座高楼大厦站立起来的时候,当每户人家都多了防盗门与防盗窗的时候,当高科技与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时候,它们隔绝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还有他们年轻一代的心。城市里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匆忙。他们的心逐渐冰凉,最后直至寒冷。每当这个时候,朋友啊,放下你手中永远也忙不完的活,停一停,去到大自然里走走吧!当你踏进大自然时,你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勃勃生机,春意盎然。当自然的风拂过你的脸颊,吹动你的衣裳时,当小草轻轻地缠绕着你的脚时,当蝴蝶们围着你飞时,你可以感受到来自阳光的热量,大自然的温暖直入你心房,心正在融化,嘴角便勾起一条优美的弧度,笑容便展现在你脸上。
上帝不仅仅把人间道理写在《圣经》上,同样,他也写在了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共处时,你同样也能读懂它。
读《万物有灵》有感3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其道德程度如何,是可以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这一点来衡量的。 ——印度圣雄甘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读到严谨、优雅却有力的文字。其中的力量,源自于作者对人类所保持的可耻的种族观所做的温和却果敢的抨击。在生命的大家庭中,我们是动物世界里永远的婴儿,因此,我们需要其他生物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我与书的作者一样,认为动物是有灵魂的。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位动物学家而是一位牧师,所以可能他书中的宗教类言论大于科学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书的内容远比寻常的科学研究报告来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更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关于“灵魂”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灵魂,是在我们活得最战战兢兢且奋发专注的生命阶段里,隐身于各种艰困及脆弱时刻背后的力量。它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自成一个小宇宙,并且以某种程度反映那完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宇宙中一个无意义的'碎片。
作者希望通过讨论不同层面的动物体验来探讨动物与人的联系,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其他的物种,关心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事实上当人们问及动物是否有灵魂时,事实上也在问:他们是否也会努力让生活不只是单纯的奋力求生,而是能活得有尊严、活力和质量。
读《万物有灵》有感4
“在生命的交响乐章中,人类并不是唯一的乐手。”
虽然人类最先以理论的形式定义了音乐,并创作了五线谱,以优美悠扬的旋律去表达情感,但这并不代表,音乐就是人类的'专属了。很多动物都对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比如农场的乳牛,在听优美的交响乐时,牛乳的产量平均提高了6%。当然在动物之中,鸟类应是名副其实的“乐感大师”了。众所周知,鸟儿们都十分擅长鸣叫,像夜莺一样的鸟类鸣叫声清脆又悦耳,十分动听。虽然鸟儿的音乐短暂而急促,并且不符合从古到今的任何乐谱超脱了音调却仍然美妙。但是鸟儿们和动物们拥有乐感并不代表它们具有高尚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艾利特·豪尔出版的《鸟类生活的领域》中明确鸟类唱歌有其使用的理由:吸引异性以及捍卫筑巢的领地。但动物们也确实会对自己喜欢的音调表现出的喜悦和享受是十分真实的。诚如,音乐是我们心灵本质的表现,是灵魂的语言,从内心的源泉和洪水中涌出。
读《万物有灵》有感5
哲学家伊曼纽·康德写到,在我脑海中有两件令我感到敬畏的事:一是繁星闪烁的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感受。道德我认为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自我对书中作者的文字的理解,作者想表述的应该是动物之间的怜爱之心,无关情爱但关乎种族情谊。人类会有好人好事,会有慈善,也会感同身受。同样的,动物的内心也充满了慈悲和关怀,不会对同伴受伤熟视无睹,不会对同伴的虚弱漠然不顾,更不会对同伴的死亡冷眼旁观。查尔斯·达尔文虽然是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但他却在动物的伦理上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他否认动物拥有人一般的“道德观”,认为动物的这些行为出于本能,并不会如人一般具有智力的反省与识别力。但我认为不应该为这种情感划分等级,怜悯和同情的情绪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存在与不存在。能拥有这样的情感便足以证明动物也会互相关心,读者也不必用动物强者生存的例子来反驳作者万物相互关心的.观点,因为动物的杀戮关乎生存,犹如人类工作场合优胜略汰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书中提到的是除竞争关系外的情感,不能因为一些特例反例而推翻已存在的事实。就像人类社会中也有无恶不作的坏人一样。
希望人类能排除对动物人为的障碍,为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做考量。
读《万物有灵》有感6
这一章以宠物猫欧罗、边境牧羊犬傻蛋和作者自身经验为例,表达了人与动物一样,都会对未知的神秘事物产生恐惧,敬畏或好奇的情感,即面对未知所有生命都会害怕。如同人类一般,动物的世界里并非只有生理或生存需要这样的东西。在它们的脑海中也有奇异的,非物质层面的`想象,也就是说动物也会胡思乱想,会思考一些超自然方向的事情。这些都是一些相对迷信的想法,但不得不说当人们遇到无法以科学常理解释的事时都会往灵异的方向思考,似乎这样能让心情舒服一些,动物也是如此。同时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于动物的灵异事件,可见作者所写的动物与人一样都能接触到神秘世界,所言非虚。
我很喜欢这一章中的一段话,像在黑暗的夜里,所有的猫看起来都是黑的。就像在超意识的黑暗森林里,我们左右人,包括野兽和人类,看起来都差不多,又有谁能分得清楚哪个是野兽,哪个是人类呢?
读《万物有灵》有感7
伟大的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曾说:艺术包含了“两个灵魂之间的交谈”。
很早的时候,我便在综艺节目中看到过大象作画。也就明白了人类并非唯一爱好艺术的生物。艺术的产生来自于心灵的渴望,动物与人类一样会产生喜悦、悲伤、愤怒等情感。人类中有一种艺术家叫做画家,用绘画的'形式,以颜色、线条、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动物中也有“画家”,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通过他们的色彩搭配,可以看出它们所蕴含的情绪,所喜欢、热爱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西里,一只14岁、3800kg的亚洲象,它的画作得到了很多专业艺术评价员的赞赏,当他们得知这样张扬、大胆充满幻想的画作来自于一头大象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十分不可思议。当然大象并不是唯一的懂得绘画的动物,大猩猩也会绘画,只要有工具它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些图画。
所以动物的灵魂也会被优美所煽动,当然它们并不懂得欣赏艺术,就像大猩猩会吃掉自己所做的画一样。因此动物与我们相似而又不同。
读《万物有灵》有感8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不论在漫长或短暂的一生里都经历了些什么,最后我们都会抵达相同的那一个终点——死亡。
正如作者提到的一只低地母猩猩可可和大象泰瑞莎和崔斯那样,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会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只有人类会对死亡产生悲伤痛苦的情绪。可可会因为宠物猫球球的死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涉及“猫”的事物表现出“伤心—皱眉”的手语情绪表达。象群会因为一头象的死亡会为它默哀,建造安息之所,并且相互安慰。可见动物对同伴的死去也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既然动物也会心碎、痛苦,那么当我们人类肆意残杀动物时,是否应该多些慎重少些冷酷。作为深切思考过死亡与人生意义这类问题的'人类,其实在早期的宗教传统中就有表现出对于动物的关心。例如“罗摩衍那”“不害”;佛教;耆那教徒;《希伯来圣经》等。这些宗教经典,我基本只听说而并没有看过,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十分符合实际的。
凡是生命,必有终点,任何生命都会有离开世界的一天,谁也不能逃离死亡。但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关心彼此”使离别带来的痛苦减轻哪怕一点点。诚如作者所言:只要我能扩大心中的慈悲范围,生命一定会更美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