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教学反思1
《钱学森》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言为心声”,文章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同时也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因此,在本课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字词来体会钱学森赤诚的爱国精神,始终将钱学森的语言作为学生阅读、感悟的`重点。学习第一段语言,我主要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他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并让学生想象如果他离开美国会怎样,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并让学生比较钱学森当时所处环境的优越与回国后处境艰难,去触摸钱学森那颗坚定的回国的爱国心。再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把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对钱学森发自内心的敬佩。至此,学生的情感已经和钱学森一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们的阅读过程,也正是他们的情感历程。第二段话通过课文中钱学森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个“应当”也就是应该这样做,任何人都能这样做,这是每一个爱国华侨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爱国的感情是没有界限的。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罢了,让学生感悟到爱国是自然的,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进一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用“假如你是钱学森,你会怎样说这段话”,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听《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来丰富钱学森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与情感的洗礼。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再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读这两段话,层层深入体会他的爱国心。事实上,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情得到激发,认识得到了升华,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措辞直白的课文,已经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但学生的认识也往往是漂浮于认知的表面,并不表明已经有了切身体会,并不表明
他们与钱学森有了灵魂的交会,此时的人物形象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领孩子去体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到分部分理解再到整体感悟,使学生对钱学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是逐步构建、逐步丰满。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做搭设训练感情朗读,层层推进。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做到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从文本的语句中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在本课教学前,我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但并未做文章解读、朗读的指导,我要力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理解的深入而使阅读水平逐渐提高,我觉得本节课上还是有所体现的。教学后,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机智不够、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我还将继续努力,也需要反复实践!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语文课教学反思2
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有人说有种“温水”的感觉,总是沸腾不起来,行动与试验的效果就是不能够尽如人意;也有人说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难还是太多。我们的课改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迎着困难向前。但是我们感到有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学习不够。没有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一点要求去进行,看到的`总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困难很多,不足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不行。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要向前人的经验学习。
我认为要想更快的、更彻底的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够再等着领导督促,每节课都要将我们的理念实施下去,将实验进行下去。我们做的是事业,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将创造库沟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所以绝对不能够看轻自己的课改工作。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这些地方可以进行进一步发展。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们3周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各位同学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中的发言、倾听、交流等常规掌握的较好。我们下一步要规范小组展示环节,我们的课堂在展示时,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没有整体性,造成了小组合作的成果不能够全部展示出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进行展示:将一个大的问题或者进行一次合作学习的问题,让一个小组进行整体展示。展示时,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不要打断,等这个小组整体展示完成后,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最后总结提升。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都离不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读,并展示到全班。关于时机的选择,我想可以放到小组展示的最后一步,也可以在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补充时进行。
关于读书的环节(主要是指初读课文时),放到小组中,放手让小组独立进行,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朗读与倾听、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小组长安排组员开火车读文,大家倾听、互相评价。分段开火车读课文时,读书的同学要站起来,评价提建议的同学也要起立。
语文课教学反思3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
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语文课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课教学反思5
《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在这里,主要是对父母之爱不同形式的补充‐‐鼓励独立,看似残忍的爱,背后却是艰熬和深沉,同时作者是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么这又正是对这个单元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三个方面的另一个点的补充。
文中也有具体体现:&ldqu;打蔫、一瞬间的触摸、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逼问、滚烫的手、摇摇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烧针&rdqu;这些地方,都表明儿子真的生病了,发烧得必须打针才能退烧,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过医院,还有儿子听妈 妈说&ldqu;你长大了得学会看病&rdqu;的时候大吃一惊和后面的对话,都可以看出儿子真的很依赖妈 妈,从来没有自己去过医院。无疑,母亲此时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冷漠、残忍。
作为略读课文,我采取只设置一到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文研读,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通过几个学期的摸索,我也得出了一点经验。小组合作学习应具有可操作,所谓可操作就是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是学生讨论半天仍一无所获。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是围绕文本提出了一个问题&ldqu;这位母亲爱她的儿子吗?请找出相关句子细细研读。&rdqu;
小组讨论学习,既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而且合理安排小组长,更是相当于班上多了12位小老师帮助自己讲解课文,督促学生学习。
语文课教学反思6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主要性阶段。在小学中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然而小学阶段中识字是为了小学生阅读做起点和基点的,并且识字教学阶段也是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小学中年级中尤其应该注意对学生方法的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觉得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好,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每天勤苦读书而收效却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习的方法不得当。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对方法作用的引导,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怎么去学。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脑思(心到)、手写(手到)。譬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作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不同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作比较。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学习重点的突破法。对课文里存在的含义深奥且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会使学生记忆卡壳。这就要让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些时间和力气去弄懂,并反复体会不理解的词句促进记忆。如《爬山虎》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学习
在教学课后中我不断去研究教材、发现教材并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二、辅以基本知识。”中明白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教材就必须从教材抓起。
在班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学习语文学习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学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针对这样一中情况来说,要想让学生系统地学生就必须抓好、掌握基础知识。如何抓好并掌握基础知识呢?1.拼音文字过关,积累大量词汇;
2.词句理解过关,准确表情达意;3. 朗读背诵过关,发展记忆能力;4.基本写作过关,掌握写作要领。
只有这样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抓牢并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如发现“学困生”完成得较好时,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来达到增强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坚持以阅读为本
我发现要想学好学问也要多抓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文中的阅读尤为重要,那如何抓住阅读内容就需要以教材为主要:
1、重“句段”贯“全文”。根据单元的知识要点,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分析课文时,要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要点的几个段落学习的基础上。整体去感受课文内容,针对课文中的语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单元的教学,知识点确定为“感受自然之美”,讲授时就围绕自然之美来写的,分析其写法,就是引导学生可以推荐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地方给大家,能说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讲读”促“自读”。对于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多采用以讲读促自读的教法。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讲读,而讲读的课文则从课文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让学生学会方法且能把讲读中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文当中来、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训练课,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强化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启示就是不仅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还要对学生基础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学生练习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学习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教材课文后的习题为基础练习题;其次一个单元册后的多项练习、综合阅读练习也要强化训练。这样有效的训练及相互联系又可以让学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课文中的课文后题可作为一项作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其中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内容。
通过自己不断总结与反思我相信这对学生系统的指导学生能很快并有效的掌握牢固语文知识并能帮助学生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语文课教学反思7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参与热情,尤其是针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堂课,似乎就要圆满结束了。但当我进一步把问题拓展延伸,问学生:文章在结尾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积极、热烈,但对于后一个问题,便戛然而止。我于是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然后再汇报,但结果还是不近人意,发言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课本的雷同。下课铃响了,我只好布置学生们回去练笔完成。
【课后反思】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语文课教学反思8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中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 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
(3)背诵、默写小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二、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什么是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展示矫情的东西太多。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自然,全堂可谓浑然天成,不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教师把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听了这样的课,感觉就像是在读学生虚情假意的作文,感觉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得请同组的老师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学校也号召献计献策,集体协作。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我认为,不能抛弃中国传统,而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成功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传统阅读文。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抓好基础,当堂巩固”。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老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语文课教学反思9
我的教学生涯开始了。这一个月,经过近期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课堂和课后的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平时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也很随意,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可以督促他们的方法:在开始讲课之前,我会找到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典故或者讲一个有趣的事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导入新课的时候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来发现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自己身上时,就相对的避免了课堂上互相说话的场面,课堂的纪律也好很多。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是很重视文化课,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所以在理解知识内容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的积极。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每一节课上都把生字和生词用多媒体展示上让他们去读去写,采取小学老师的教授方式,领着他们读和记,然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随堂考他们。今天在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看小说,虽然题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园的,但是他们的兴趣在这上面很浓,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要求他们在看小说时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查会,并让他们做一定的积累,毕竟让他们认真的在课后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有些困难,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喜欢在课堂上睡觉,我就制定了一个课堂的规定,睡觉的学生就站起来给同学们唱首歌,我其实是想用这种轻松的方式打消学生的睡意,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但这个规定实施后,结果是没有学生再睡觉了,因为他们都不想在同学们面前唱歌,虽然我有点意外,但效果还是达到了,现在只要是上语文课,不管是下午第一节,还是下午第二节,都没有学生睡觉,我觉得这种方式针对职高的学生还是很有效果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我了解到我的学生有好多人竟然没有理想,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好像除了玩就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我在这个周一的时候专门上了一节课,让他们谈谈自从来到职业高中后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的理想、爱好、特长。我的初衷是想借此来激励他们自信,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但我发现实际效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面对这样的结果,我
虽然有一点意外,但还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调整过来了,因为我觉得他们会表现出这样的反应是和他们从前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关的。从生活方面来看,学生们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他们更重视的并不是学习,所以大多数人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就不是很好,可能是当时老师的不重视、家长的忽视让他们在学业上放任自流,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兴趣和自信。面对这个问题,我经过一段的思考,我想通过让学生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比如,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的深浅度,一定要让他们学得会,听得懂,从基础改变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人如果没有理想就缺乏动力,所以我要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可能在开始时会是我强制的,但是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内在动力,有必要的时候我会请班主任帮忙加入到我的计划中去。以后的每一节课,我都要找一个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想,要求他们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撑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例,然后对比自己,用理想来激励自己。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会有价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够不断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并且让我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理想的人。
语文课教学反思10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考试为目标。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风是一位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一年四季风的特征,理解了这些风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走下讲台,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华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语文课教学反思11
学生中普遍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语言言和口头表达能力缺乏。上课时,不管我的课前准备有多充分,他们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冷淡。学生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面狭窄,尤其缺乏古文的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讲解时,我因急于拉进度,而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了课堂上的满堂灌,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一上古文课就头疼,一让他们背课文就更头疼。没了学习古文的兴趣,课堂气氛可想而知。
学生中的问题有很多:
一、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
在词汇教学部分,同学们的基础就很差,很多同学不要说连词成段,妙语连珠,连最起码的语句通顺也做不到,更有象施家荣这些同学的语文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小学水平,错字、别字一大筐。
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分成两方面来说明。现代文阅读中,学生们的反映还算可以,经过课堂上的引导,基本上能理解文章的意义。古文阅读中大部分学生比较的怕吃苦,不肯背相关的.语法知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对部分知识点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常因为在背景知识方面的严重缺乏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义,缺乏自己规类,自己总结的能力。
厌学的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如何才能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好语文课呢?
措施与改进方法:
一、借助媒体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
二、设计好导语
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世间最美的坟墓》中这样设计导语: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无从逃避的,譬如说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坟墓将成为人们生命的最后驿站。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安葬于名园,有高耸的陵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至于为修筑自己的陵寝,而大兴土木,不遗余力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更是屡见不鲜。同学们从一些书中或影视中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宏伟的陵墓。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看看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投影)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三座陵墓的图片,它们美不美?(美)它们各有各的特色:金字塔,至今还是人类的未解之迷——神秘美,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雄伟美,泰姬陵,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晶莹剔透——秀丽美。那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是哪一座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吧。
这样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语文课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课<<木兰从军>>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和两个多音字.生字的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学生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接触任何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先将本课生字新词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探索,进行“检阅词语兵”这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预习中也对木兰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字词放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在“品读”中识英雄。这一点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关于阅读教学的体会。“女英雄”是文章切入点,文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位女英雄?这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权力阅读,想象,在“品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替父从军”这一部分紧扣重点词“焦急万分”、“理应”、“英勇善战”进行朗读,“赫赫战功”这一部分紧扣“披”、“跨”、“渡”、“过”四个传神的动词朗读,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更深的体会,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木兰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声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女英雄木兰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
语文课教学反思13
作为单元整组教学中的一节部分感悟课,我力图以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如果说段老师的导读课是属于策略型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补充,达成学法上的共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那么我的部分感悟课就是实践和运用这学习的方法。基于此,我的这次教学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
1.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过程。上课一开始便回顾出导读课上制订的学习计划,并交流课前学习情况。课中围绕学习计划中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后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2.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本课“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这样,课上读梗概,读片段,课后读原著,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这些学习方法将迁移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3.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基础。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试教我觉得几个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较顺利,但是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孩子深入会文,和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上做得还不够。不知道是对三班的学生不够了解还是自己的投入状态不够,这节课下来,觉得很多环节都没有充分展开。在概括主要内容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居然还把比较“好处坏处”对照表,体会表达方式的环节遗漏了,真是很不应该。第三,感悟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实实体悟出来的。比如在师生合作读“对比表”的时候,太严肃,渲染气氛的音乐过于悲壮,不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斗争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师用教低沉的声音朗读坏处也给了学生一个示范,在学生还没有走入那种内心斗争,说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时开始了朗读,声音过于低沉,情感过于悲伤,缺乏了积极的因素。
语文课教学反思14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我采用以下策略:
(一)闪式词语。用新奇的词语出现方式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词,加以巩固。
(二)识字。提出问题,引导多种方法识字。随文出现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识记。将“足”字与“足字旁”进行观察对比;——你想怎样记住它?(换偏旁、熟字加偏旁??)——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前积累的好习惯。
(三)写字。重点指导“跟”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四、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引导。比如:“撒腿就跑”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样的事才会“撒腿就跑”呢?(体会紧张、害怕的心理指导朗读;)
“乱哄哄”——平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乱哄哄?结合图片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感受慌乱的心理状态。
理解“愣”一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角色读演,生生配合。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而且对白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够再现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每个小动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小兔、狐狸、狮子、小猴和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根据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动作。这样生生配合,读的同学声情并茂,表演的.同学入情入理,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为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5-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狮子
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交流,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小组讨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做法?不喜欢谁的做法?分别说说理由。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语言表达得到锻炼,增强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
(一)小动物弄清真相之后都笑了,他们会边笑边说些什么?
(二)如果你在湖边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两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与生活实际相连,让他们懂得,遇事要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编的儿歌结尾
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再次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牢记:遇事情,不慌张,看仔细,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
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不足。录像课之后,我伏案沉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需改进:
(一)学生在课上的书写时间还应适当增加。进一步加强写字指导和练习,力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人人写一手漂亮字。
(二)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及兴趣培养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提升注意力,达到课堂有质、有效、高效。
语文课教学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字串7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语文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教学反思04-10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25
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03-07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01-12
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4-03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7-29
中职语文课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4-09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28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