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四书五经”有感

读“四书五经”有感

时间:2023-04-20 08:50: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四书五经”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四书五经”有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四书五经”有感 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童稚嫩的诵吟声与两千多年前那浸透着智慧的声音跨越时空,交织融会在一起。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经过了时光河流的淘洗,流传至今,不可不谓古人智慧的结晶。不必说那“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经》,也不必说那涵盖了天地万物之理的《周易》,单是“四书”,便令人受益匪浅。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古代大贤,在“亚圣”眼中,人在古代就已经分成高下,分出三六九等。所谓“劳心者”“劳力者”之类,是谋生之法的差别。更有其在“智”这一点上的差别。现代人常说的“智商”、“IQ”的高低便是如此。孟子曰:“先圣后圣,其睽一也。”本是说做人之准则,无论古今,是不变的,而真理也是如此,不会因为时间之流逝而改变分毫。对于“智”的`看法,虽不排除有些人有失偏颇,但这绝不是一种歧视,而确实是“智”决定一个人的出路。

  圣人孔子眼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我们引申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本是推行“仁政”,提到“仁者”也就不足为奇,而又提到“智者”,足以证明一个“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孔夫子也对“智”作了一番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就是智慧的意思。孔子认为,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恰恰就是智慧的表现。《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孔子便是如此严谨而又绝不信口开河的。

  我觉得,智慧更是要渗透到日常言行态度之中去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这是“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是踏实的努力付出。就如那句“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凭借一时的小聪明,能成什么大事业?又如何算得上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便是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才不外露地谦逊地做事,方能成就智慧。

  光是一个“智慧”,书中寥寥数语便如此深刻,更不用说其它深深蕴藏之哲理了。“四书五经”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可见一斑。

读“四书五经”有感 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读《中庸》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学习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学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这人教育资源如此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读“四书五经”有感 3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 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 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读“四书五经”有感 】相关文章:

《四书五经》读后感12-09

《四书五经》读后感03-18

四书五经读后感08-12

读《窃读记》有感12-30

读窃读记有感01-11

读《读库1601》有感02-14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03-17

读背影有感04-02

读《成吉思汗》有感01-28

读《哈姆雷特》有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