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在五年级班上时,我采取了分散难点,各个突破的方法。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解决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这个难点,作为复习引入。
学生经历了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
明确根据什么来求,没有要求学生写,只要求学生说,这样的练习在以往用图形等符号来表示未知数时曾求过多次。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学生的理解没出现困难。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学。
我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都会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写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计算完全不同,你们知道吗?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给学生正确的写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强调注意点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解其余的`方程,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验算教学。
吸取了上节课的教训,我让学生先自己来说说怎么检验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把未知数的值代入计算得到正确的得数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来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么验算和表达上面,而说的时候还有老师和同学帮助。就降低了学生对验算格式不熟悉带来的难点。学生会说了以后再教学生写的格式,这时出错的就只有个别学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问题,不是不会验算的原因。
时间不够,其他的练习不能多做。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强调了注意点。布置学生做第59页做一做。作业反馈结果非常不错,只有个别后进生有些小错误。稍加指导学生就学会了。这次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条理,没有出现以前学习新的概念和方法时的接受困难的尴尬情况。
两次教学,由于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呈现方式不同,特别是对重难点采取的措施不同,使学生学习情绪和效果都不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的同学请把你的办法写在答题纸上,有困难的同学有三种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办法的同学请教;第2可以举手跟老师一起讨论;第3可以求助课本94页。这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比如,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科学等。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起立面向前方听老师口令,向左转或向右转,向后转等。感受旋转的度数。向左向右是90度,向后转是180度。再从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如折风车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先折然后旋转游戏。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精彩之处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环节。因为学生估计的结果都在25米左右,可实际计算出的平均值却与估计值有较大出入。正是因为这“出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造”出新的'统计量。
本课最灵活之处在于引入计算器。虽然许多教师认为在考试中学生是无法使用计算器的,而计算作为基本技能必须加以强化训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愿让学生带计算器进校园。可本课我大胆引入计算器,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因为求平均数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计算也并非今天的重点,引入计算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更富实效。
本课教学中学生最精彩的生成之处在于他们主动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当教学完例4,学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数的含义及其求法时,立即就有几名学生举手质疑 “当有偶数个数据时如何求中位数”。这反映出学生考虑问题全面,也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强烈。在稍后例5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启发研讨,自己寻找到了偶数个数据中位数的求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习,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分解质因数是五年级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解质因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设计还算流畅,但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课后,经过听课教师的评议及个人总结,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质因数概念揭示有些“蜻蜓点水”,落实得不够扎实到位。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将60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观察式子发现其中的特殊性,这些都引导的较为恰到好处。可之后就匆忙地揭示了质因数的概念,开始进行下一环节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而没有实质上的应用。所以,应将揭示质因数概念环节放到举例完成后再进行,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式子,再说说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数都是质数。此时再揭示质因数的'概念,同时加入让学生找质因数的环节。在此,教师可先以“60”为例找出其质因数,说明2、2、3、5都是60的质因数,其中虽然“2”出现了两次,但不能只说一个。之后,再将举例环节中学生所举出的一些例子做为训练点,再让学生去找每个合数的质因数,这样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就更扎实到位了。
二、在小组合作时,没有合理化的利用时间,有些拖沓。
在小组合作举例说明时,本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由于所要求每组举例的个数有些多,班内学生又比较多,这样一来,无论是小组讨论环节还是汇报环节都耽误了不少时间,以至于后面的环节有些拥挤,甚而没有了更多练习的时间。在此应要求举3个例子即可,这样还可以均出时间给更多小组汇报的机会,以此来充实例子进行总结,效果会更好。
三、没有利用好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去辅助教学。
在小组合作举例环节,学生在汇报时式子中出现了合数,可教师却没有及时的发现,失去了一次实例教学的机会。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发现,引导学生讨论,相信学生会对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会对学生后期的应用练习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会在后续的练习中屡屡出现有合数的现象了。
四、教学短除法环节处理较好,引导到位。
在教学短除法时,由于短除法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而且只是一种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触时学生是没有探究能力的,所以采取先由教师利用最简单的例子介绍讲解方法,再由学生探究难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师先以“6”为例,讲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后写成式子。再举出“18”为例,让学生按刚刚所讲的方法来叙述,学生在叙述完这一步之后就出现了问题“商是9,是否停止?”让学生讨论明白:9是一个合数,还要象上面这样继续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这样,学生对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着再紧跟练习,进行尝试训练,由此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再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学的难点,又让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较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环节清晰紧凑,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简练,评价到们,引导适度,但在重难点突破上有些急于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有效、高效地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整体上讲是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只是从复习回顾导入,没有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问题的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素材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是过于关注教材,灵活性欠缺,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图随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要比老师出题或者直接完成书上的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其它:在验证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部分,设计得不够紧凑,有重复。在得出方法之后,对于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的参透的不深。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一环节,学生讨论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应该请学生复述,并模仿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达到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外,还要注重生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碰撞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用“点睛之笔”来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一定保证相应的环节,要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另外在应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扩展适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课程活动中,在领导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下,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收获,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从有秀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这段时间我参加省领雁工程数学骨干班学习活动挂职锻炼活动。今天是上课实践,我执教了《因数和倍数》在完成教学后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与指导师进行交流和自己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后,发觉自己有几个地方处理得不到位,可以进行改进:
1、课前我认为此课的知识点较多,因此认识倍数和因数、找因数作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找倍数则不放进去,而是放到下一课。但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完全可以把找倍数这个知识点放进去,因为找倍数这个知识点不难只要5、6分钟处理,而且缺少了这一块内容课堂感觉不太完整。因此第二次试教时我将把这个环节放进去。
2、课堂引入环节,我采用了纯数学的引入方式,但是这样的引入不够好,其实可以采用张齐华老师曾经使用过的'图形结合的引入:用12个小正方形搭实心长方形,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图形结合地引入因数倍数,而且可以比较自然地让学生感知限制因数倍数研究范围为非0自然数这个知识点。下次上课我将用张老师的引入方式引入,学习比较好的课例中的好的环节。
3、在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同桌互相写乘法算式说因数倍数关系,有一个学生写了1×1=1,我只是简单地反馈这个算式比较简单好说,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算式,因为1很特殊,他的因数和倍数都只有一个,就是他本身。我应该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生成,进行引导让他们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从而为以后教学质数和合数进行潜在渗透。
4、在这节课中我例题与例题之间比较离散,练习不紧密,导致教学时例题与例题之间跳跃性比较强,听起来比较散,不集中,主线不分明。因此我在下一个例题设计时把这些知识点整合整合在一个材料中,增强连续性。
总的来说,今天教学后我感觉本课还有很多课挖掘的地方,我在下一节课中将针对这些地方进行改进,使课堂效率更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圆的概念和探索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圆的有关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概念,只有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借助图形来直观的体会和发现每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再在学生所发现和体会到的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概念。
先来说说本节课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点与圆,让学生把平面上的点按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分类,再隐藏圆外和圆内的点,保留圆上的点,连接圆上两点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径概念,使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旧知中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节所要学的知识,不会觉得老师在强加概念给他,这是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一个成功之处。
2.在讲同心圆与等圆的概念时,从树叶落入湖面和奥运五环引入,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衔接起来,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放飞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
3.每讲完一个概念,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加以辨析,对本节中的重要性质,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例题来加以巩固,使学生能及时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是本课的又一成功之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积极改正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由于概念较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概念的特征,但这种体会和发现仅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画一画,比较画出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中的线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但是让学生去证明这个结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还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在这议一议的环节中,一是给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仍有不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个证明的思路,二是这个结论在这里证明可能不如放在后面学圆周角时证明好,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圆,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3、在例题教学中,注意及时进行方法引导。
本节中的三个例题是对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这条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后面的几个例题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会做这些题,而是应让学生体会这一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里没有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在自主写算式、小组合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2、知道质因数,会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收获和乐趣。
认识质因数、会分解质因数是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恰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有效地落实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认识质因数的`教学中,利用课前学生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的数据,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开展研究。如先研究老师的年龄(36),通过学生自主写算式、比较、分析、交流得出36=2×2×3×3是与众不同的,从而引出“质因数”的概念,而此时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并不是真正了解。因为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得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试误辨析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概念——付诸实践应用——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上述过程中学生只是初步形成了概念的表象。所以,此时,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大量数据,让学上按要求把他们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自我试误辨析中、在同学间的交流中形成质因数的概念。在质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分解质因数的基本方法也已基本形成。下面关于分解质因数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方法和格式方面的问题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从真正开始设想这节课到开课大概有3星期,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我轮回着与许冬丽导师设计教案、试教、讨论、修改这一过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开课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遗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许冬丽导师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课时的情绪低沉。真的,这节课我没有试教时的状态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绪亢奋,能引领学生的情绪与状态。这是第一个遗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避免。
接着是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个物品里找次品的环节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引领,导致学生被我多余的`举动与语言给糊涂化了。要知道这是最简单与最开始的环节啊,在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来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就没有那种主动性。再加上我在情绪的调控上失败,整节课给自己的感觉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来说说我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课前唱歌,本来想让学生调整状态的,没想到学生说不会唱,我在那会儿也没想到要玩个游戏什么的,也就这么突兀的就开始上课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学中语言重复不精炼不规范。有些问题如果老师问的精准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思维发散,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这个需要我在今后每一节上课中不断注意,不断改进才能慢慢达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过来的。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优点的,毕竟有许冬丽导师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学具的轻便,可重复利用,且直观易懂。吹塑纸,在小时候作手工的时候接触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以至于许老师说到吹塑纸的时候我还是很纳闷这个怎么用,原来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贴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层层递进,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换成许冬丽导师去上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留下来,但我并不泄气。我知道进步需要在不断的失败,然后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学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这一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将是第四单元的基础,说它是因为概念太多——因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再加上2的、3的、5的、2和5、2、3和5的倍数的特征等,让学生应接不暇,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教给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举例说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3)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
自认为今天早上第二节课自己上得挺不错,至少挺顺。从出示乘法算式,如2*6=12,认知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仿例说说3*4=12,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再找12的其他因数有哪些?学生自主举例说说因数和倍数。提示注意点:讨论的是在整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
按理说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差不多了,会模仿说,会举例。但当我出示36和9,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却不会做。我却愣了。这很难吗?虽然教参中说因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但对于新教材却不再提起整除这一概念。那我该怎么讲呢?
只能讲36可以写成9*几的形式,再看着乘法算式说谁是谁的因数。虽然学生有点明白了。但我说觉得有点绕。
课后反思能否在认知因数和倍数时,再添个环节如:3*4=12还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3=4
12/4=3,我们也可以说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从中你对因数和倍数有什么自己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说,逐步体会到,谁是谁的因数中的这两个数是成倍数关系的;且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中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如果能这样深化一下,遇到刚才诸如此类的题目,学生的判断方法可能更直接一些,只要这两个数除一除商是整数的,那么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倍数,可能不会这么淆。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体会到,教学不能光是按着教材来教,还是要通过自己的深加工,但是有时也只有在上过课以后从学生作业当中,才会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也才会体会到什么地方是自己该深入挖掘的地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
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前两道练习分别是书中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第1题”,第三道“划分图形”问题的设计考虑有三:一是适度综合了书中练习十一第2、3、4三题。
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四是渗透数学文化,通过最后出示庄子书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初步接触这个数学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6-2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22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07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2-13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25篇)06-11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