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6 07:57: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琥珀》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琥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琥珀》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琥珀》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琥珀》教学反思3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近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教学反思5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教学反思《《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琥珀》教学反思6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极适于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回顾上节课内容,并从众多琥珀的图片中找到文中描写的那块琥珀,让学生观察这块琥珀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对这块琥珀的'描写?(第18自然段)请学生快速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块琥珀。说说这块琥珀奇特在哪儿?对于这块琥珀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然而然提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

  在教学琥珀的形成过程,我先给孩子有感情朗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接着让孩子们默读2——12段,小组讨论完成科学研究报告单。报告单上有两块内容,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的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着指名汇报松脂球形成这一部分,全班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在学习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找出条件,接着用课件展示这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让学生知道琥珀是怎样发现的以及渔民为什么说琥珀是很少见的,引出这种种巧合一方面在感叹琥珀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也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

  最后学习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中心,从“推测”一词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特点是怎么推测的?指名回答推测的过程。得出结论,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

  讲完这一课后,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设计的课件巧妙。随着老师的朗读课件图片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小组合作完成,最后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提的个别问题有些笼统,发言的学生较少。朗读较少,应抓住一个部分重点指导朗读。时间比较紧,没能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琥珀》教学反思7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从网上下载的琥珀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仔细观察琥珀特点,进而导入课文。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视觉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生字词的识记教学不够灵活,应当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认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词的学习。

《琥珀》教学反思8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二、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9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习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习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习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琥珀》教学反思10

  《琥珀》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所必备的条件。

  体会想象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想象的依据。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由图片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琥珀形成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琥珀的图片,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入课文: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地探索课文内容。

  课文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提炼出关键词句,总结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在小组内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琥珀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在探索中想象,在想象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倒着讲解的方法,先由琥珀引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学中学习科学知识,并最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不足之处

  (一)有的学生只是跟随朗读,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

  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兴趣。其次,在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备条件时,我会让学生运用画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格中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全部讲完了,我会让学生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形成过程的拓展。相信,下节课会更成功的`。

  《5、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一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通俗易懂而又生动活泼的文笔,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假想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判断它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让我们了解与琥珀有关的科学知识。

  1、教学效果(思效)。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它形成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和推理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琥珀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了解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做得非常好,他们汇报琥珀的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由于我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中,加强了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这种“半自主性学习”有成效,就要留好预习作业。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自主性学习”。其中有些懒于预习的孩子是跟不上节奏的。

  2、教学收获(思得)。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习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针对重点难点的词句展开重点教学,而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们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课堂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可能我讲得不全面,但是我们应该力求把每个探究的问题研究透。并非老师自己,而是在课堂上多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没有做过多的指导,也没有展开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更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读出滋味。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孩子们多朗读,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老师和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范读,以点带面,活跃全班学生朗读的氛围。

《琥珀》教学反思11

  说明文不好讲,内容学生不太感兴趣,语言也缺乏生动性,怎样把这样的枯燥上好?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研读教材,思索良久,决定带领学生“温故知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组与重构。

  首先,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提问策略,让学生提问并梳理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回顾之前学过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接着,运用提问策略针对描述琥珀样子的第18自然段进行提问;再接着,借助学过的`梳理六要素的方法了解琥珀形成过程;最后,回顾之前学过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再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特点。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很长,知识点也很多,梳理出一条主线着实不易。在实践中思考,希望下课,能教得更轻松,更高效。

《琥珀》教学反思12

  每上完一节实践课,我都有不同的体会,下面是我对“制作琥珀”一课的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搜集天然“琥珀”的相关资料和人工制作的一些“琥珀”小饰品。带着这些准备,来上这节课。

  课的开始,首先,我让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大家分享,其次,向学生展示了我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天然“琥珀”的图片,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制作琥珀”一课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天然“琥珀”形成的基础上,来自行制作人工“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四年级的教学基础上,所进行进一步的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细致、精美。重点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样的模具确定什么样的造型。

  在让学生了解“天然琥珀”和“人工琥珀”形成的'原因及利用价值。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想要的“琥珀”造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实可用的模具,然后确定实施方案,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本校的教学条件有限,不能在各班各小组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只能老师操作,学生观看,虽然操作过程,不能亲自动手实践,但在课下搜集昆虫的过程,是学生按小组完成的。学生们的兴趣都很浓,有的学生怕时间长昆虫锇死,就想尽一切办法,给它们喂食物,有的同学喂大米饭、菜叶,还有的同学喂巧克力,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对昆虫具有的爱心。令我深深感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习就不会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苦差事,而是既有趣又轻松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节课结束后,细细品味了一下,深感还存在着太多的不足,总而言之,要想上好每一节的综合实践课,教师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

《琥珀》教学反思13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可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

  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反思14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课文通过想象,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化石的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课时的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具有教师个性教学的语文教学课堂。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计,以学定教

  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质疑,结合质疑深入文本解决,真正的做到了以学定教。接着以“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角色转换,揣摩想象

  具体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从琥珀的样子和发现地海滩,思考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以及演变成琥珀的过程。如何结合课文,让学生想象并表述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首先创设情景“我是小小科学家”,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角色,入情入境,融入文本去揣摩想象,在轻松愉快的表达氛围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词句,有效地把听、说、读结合起来,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三)自主合作,活跃课堂

  在学生充分想象并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条件,补充完善研究记录表。教师适时指导,并随机抽取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学生在自主、热烈地讨论、汇报、展示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四)精美动画,整体回归

  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画的展现,琥珀的形成过程完整的呈现于眼前,让想象,画面,文字完美统一,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课文教学的整体回归。

  (五)大胆想象,创新写作

  课后让学生以新编《奇异的琥珀》为题,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对课文中描写的这块琥珀的形成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进行大胆的猜测,并写下来,更好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六)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还不够。在语言评价方面,我理答得还不够完美。以后,我还应加强自己的理答机智,更娴熟、更有效的处理学生精彩的生成。

《琥珀》教学反思15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具有科学性与文学性: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构思巧妙,既有生动传神、刻画入微的记叙和描写,同时在谴辞造句上又非常严谨,准确,逻辑上也很严密。

  《琥珀》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黄河象》相似。于是,我就利用同类课文比较,就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有比较必定会有新发现,这种结构方法尤其适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琥珀》一文的`教学结构,可采用比较法,因为学生已学过《黄河象》一文,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两篇课文都是介绍化石方面的知识,这是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比较并归纳出两课的不同点:(1)记叙的顺序不同。《黄河象》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琥珀》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2)形成条件不同。《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四个:天气炎热;泥沙掩盖;地壳变动;时间过长。《琥珀》的形成分为两步:第一步松脂球的形成,第二步是四个条件。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这种教法尝试后,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勤于思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认识到发现琥珀的重要价值。

【《琥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琥珀》教学反思01-21

琥珀教学反思03-24

《琥珀》教学反思07-01

[优秀]《琥珀》教学反思10-16

《琥珀》教学反思(精选21篇)03-20

《琥珀》教学反思15篇01-21

《琥珀》教学反思(汇编15篇)07-04

《琥珀》教学反思(合集15篇)07-04

《琥珀》作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