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

时间:2023-04-24 17:52: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1

  我最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作者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他以旅行家的独特体验,给我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见闻,让我看见了大千世界,拓展了知识。

  希利尔用旅行的方法,不仅把世界上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都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还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见闻。他带着大家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从欧洲到非洲,再到亚洲,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边走边讲,让我读得兴趣盎然。比如有“百川之父”称号的密西西比河,有“靴子国家”之称的意大利,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等等,他讲得生动有趣,我不光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想和别人分享感受的心情。

  看完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认识了华盛顿纪念碑、比萨斜塔、罗马斗兽场等令人赞叹的建筑,让我知道了北极光、肯塔基州猛犸洞、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壮观的自然景观,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我还明白了地球在远古的时候是个大火球,后来冷却后逐渐缩小并出现了山脉、河流,有时出现地震,是因为地下移动的岩石发生了剧烈地碰撞而产生的'。

  我一定要向希利尔学习,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被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吓倒,而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放弃、不抛弃”,紧盯目标、坚持不懈,争取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这本书,它带着我走遍世界的多个著名圣地,在读书的过程中,它带着我一起旅行让我发现了世界各地的美。

  我最喜欢的是它带我来到了亚马逊河。安第斯山脉是全世界最长的山脉,有西半球的最高峰,从它上面流下来的水形成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河流亚马逊河。我想象自己是一滴小水珠躺在巨型睡莲上,随着河流慢慢流淌,我遇到了鹦鹉、蝴蝶、巨型牛蛙、王蛇的巨蟒还有一种不常见的动物树懒。无一不让我兴奋和惊叹,最后我随着亚马逊河的'河水汇入了浩荡的大西洋。

  可为什么海水不会溢出来呢?原来是因为海洋中的水不断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变成云,云被风吹到陆地上空,遇冷后变成雨水降到地面。一部分雨水被植物吸收,其他的再流入河中,河流再汇入海洋如此循环往复,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会不同的存在各个地方。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让我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圆圆的地球上住着各种肤色的人民、坐落着各式各样的建筑、还能聆听各种动听的语言,这一切的组成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我热爱这个大大的地球,我会好好爱护我们的家园。常常听爸爸妈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也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带着书中的故事走遍地球每一个角落!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3

  8月份,我读了一本新书《希利尔讲地理》,开始我一看到这个书名,感到很纳闷,希利尔是谁?是哪国人,在做什么工作……为解开这些种种疑问,我上网去查了希利尔爷爷的资料,我才明白。

  希利尔(HILLIER,JAMES)加拿大-美国的物理学家。希利尔1939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45年在他30岁的时候,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查完了资料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我会心地笑了一下,因为作者写得很幽默。刚刚看时,我感到这本书很一般,渐渐我改变了我自已的想法,我明白了我们的世界它很大,要出去看看,多长见识,因为外面有许多美不胜收的风景、城市……我对这些风景最印入眼帘的就要是加拿大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是加拿大的“百宝箱”,有许多名胜古迹都在多伦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无数的`不认识的地方,风景印入脑,快要“不可计数”了,我还看到了许多我不认识的城市,如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我还知道了很多的高等学府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知道了剑桥大学座落于剑河边,剑河风景优美,两个大学距离很近,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或比赛,有一些都举世闻名呢!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世界是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的,它很大,它有着无穷无际的风景,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为了能动产好好的游览全球,我们要努力学习,读好书,能为将来实现美好的愿望而奋斗。

【希利尔讲地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06-26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08-08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03-15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10-11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03-07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11篇04-20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4篇06-17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8篇07-29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地理》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