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1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2
让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时间
寒假到了,可爱的孩子们走了,午后小女正熟睡,闲来无事,就从书橱里,随手翻开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共100条。他是当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著名教育。当我读至“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位教育家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所提到的.问题,犹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领会后,让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孩子如何来发挥其求智的欲望。对孩子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孩子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孩子,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维。
请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孩子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老师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教给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孩子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由02-17
《自由》诗歌02-22
自由的句子02-19
自由了作文01-18
自由的作文03-14
自由的诗歌06-26
自由的心得11-08
渴望自由02-17
自由的经典句子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