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7 15:07: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教学中我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2

  上完本课,非常遗憾,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些勉强。回到家里再次回忆自己今天的教学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连自己都说不清。我反思了,没兴趣的课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后两堂课是语文课,70分钟的午休时间学生玩得筋疲力尽。我走进教室有15个孩子扶桌不动,连眼睛也难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声“起立”,孩子们两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肯离开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课前程序。接下来更难了,因为孩子们的状态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连准备好的课前谈话也省了。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画生字新词,自己归纳课文内容。几分钟过去了,我的问题没一个孩子举手,气得我随便抽问,叫了班上最能干的学生,是个女孩儿,她站起来说:“课文主要记叙了高尔基想给列宁照相。”我哭笑不得。接着又一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是列宁要给高尔基照相。”我只好宣布学生睡觉。

  趁着学生休息时,板书了几个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接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小男孩会不会再来给高尔基照相?(这应该是本文的难点,要弄清这几个问题,必须认真去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儿童的思想感情。)看着一个个的小脑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学计划也将落空。其实我也很疲劳,八月的酷热,格外让人烦燥不安,室内温度39。于是我放起了轻音乐,接着我又放了课文录音,规范的普通话配上音乐,教室里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抬起头来,这下有好几个孩子举手说,自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没带胶卷而没照成相的故事。

  “小摄影师”指的就是这个小男孩。我相机出示了课文插图,一看就明,接着我领读了一遍课文,语速稍慢,通篇基调是亲切温和而又轻柔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很快学生非常愿意去读书了。(借这机会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去勾画小男孩,高尔基表动作神态的词。)板书:

  小男孩(图片) :扔摆忘上

  高尔基(图片) :请听给盼

  提示学生,作者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写作特色)。我在这里重点指导,跳跃性的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接着往下写写这个故事。(续写)在续写的时候,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要注意的是,想象出来的情节要合理,让人能接受,在语言的组织上,注意语句要连贯,完整,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比如“一张珍贵的照片”(本人作了口头范文引路,学生是情不自禁的状态下写作的,学生完成不错。有个孩子题目“来之不易的照片”内容合情也合理。就连成绩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上200多字的小作文。)通过学生练笔,引导学生,文章这样的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怎样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呢?在这知识环节上,阅读与写作同步。要确定自己所写事件的结尾是否唯一。如果不是才可以试着设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的结尾。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能设计这样的结尾。比如,写景,状物都不太适合。因为这样的结尾是要抓住读者的心里,给读者适当的提示,以利于读者进行想象,这是一种写作讨巧。如,描写退休老公安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事,当写到老公安与小偷进行搏斗时,被小偷砸伤了头部,而且伤势很重时,那么他能否脱离危险,是否牺牲了?(为了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不必直接给出结果,可以这样设计结尾:“救护车赶到了,那老公安被抬上了车,只见车急匆匆地开走了……)

  落实阅读与写作。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出示“12—14”自然段人物语言。(这个细节反映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为了落实阅读与写作的成功,我出示了作文题目“一个我最爱的人”。学生看到题目后,纷纷举手说自己最爱的人是谁,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于是,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我的母亲。母亲的真爱与无私,我已经讲不下去了,泪水终于淌下了,全班孩子都跟着我哭了。我又结合自己人生的坎坷与学生近几天来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老师只想把自己全部的爱,全部的经历都给予学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自己一样,半途选择人生是多么的艰难。我的讲述让孩子们哭得很伤心。

  故事内容:36岁的我,因为复习考试,全部生活都是母亲照顾。有一天,我想喝玉米糊,母亲给我煮了一碗,热腾腾的冒着热气,母亲边吹边说:“趁热吃!”我转过身来,一端碗有些烫手,我生气地说:“这么稀……”说着,将一碗玉米糊扔在地上,母亲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去捡地上的碗碴,边捡边说:“我再去煮,我再去煮……”其实母亲悄悄地在流泪,至今,母亲弯腰的那一刻苦,让我刻骨铭心的难过……

  我的真情讲述感化了孩子们,那些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一个个跑到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表决心,此时此刻苦我感受到了孩子本身是善良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写作文“一个我最爱的人”。很快学生进入了角色,有一部分孩子写的是我,并写了我讲述的故事,几乎都能用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基础好的,文中人物对话处理得也不错。

  就这“投机取巧”的功夫完成了本课。但本人最清楚了,不可用“成功”二字表白。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显得单一,老师的教学也明显的强牵附会,缺乏目标的确定性,与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有些冲突的。本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本处理上应是要通过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课明显可以分角色朗读,而我却因为学生的糟糕状态“半路截车”“随心所欲”。这样对班上中偏下的学生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

  为此,有利也有弊。不过,语文的学法与教法在本人心目中,真是不能“一锤定音”。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或许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正确的方法会使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爱因斯坦)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3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的讲、设身处地的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的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带胶卷)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那么他还会回来吗?在这里我根据课后练习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因为我班写作基础不是很好,很多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也没寄太多希望。

  写好了,让学生站起来读。有的说他会回来的,因为他代表的是全体少先队员,当他回到班里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时就下定决心明天再去,第二天他照样采用了扔纸团的方法;还有的说他不会回来了,因为小男孩觉得自己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心里很内疚,回家后妈妈也告诉他下次不能这么粗心了,要改正粗心的毛病。

  这些都是从小男孩的角度来说的,还有不少学生站在了高尔基的角度,说高尔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不停的看窗外他有没有出现,最后放心不下派人去找,终于找到了小男孩。

  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4

  五年级上册有篇课文,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小作者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读完觉得“精彩极了”,父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努力前行着。

  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突然就有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念头。纵观整节课的习得,孩子们的表现真的“精彩极了”,再细看每个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现“糟糕透了”。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在学习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过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后(第12~15自然段),并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时板书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尔基。在自读自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小男孩”和“高尔基”的语言和行动展开,而孩子们也总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两人的心情变化,感悟两人的优秀品质。

  一开始,孩子们就被这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所吸引,小汤从“鞠了个躬、请”读出了他的有礼貌。小仪补充道,从“您”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有礼貌。关注语言、关注表达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有了同伴的引领,接下来的交流精彩纷呈,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一、聚焦“小纸团”

  “小纸团”在第一堂课上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小男孩扔小纸团给高尔基,可以看出他很会想办法,课文中有个泡泡也提醒我们‘这个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说明他真的很会想办法,很聪明。”有的说:“小男孩的聪明还表现在他能用简洁的话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有的说:“从小男孩想出扔纸团这个办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样的做法很大胆。”期间,我们也质疑了小男孩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这一做法虽然不礼貌,但出于“任务”(给高尔基照相,要贴在墙报上)的驱使,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小男孩当时并没有一丝一毫对高尔基不敬的样子,因为当高尔基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马上“鞠了个躬”。

  那么,从这个“小纸团”来看高尔基呢?孩子们认为,高尔基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是个名人,却没有拒绝小男孩的请求。高尔基也是充满爱心的,因为他没有因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批评他。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有礼貌、聪明、大胆、平易近人、爱孩子。

  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少先队员称高尔基为“同志”觉得奇怪,于是,对于这个称谓加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关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写道:“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这里的“很久很久”也让孩子们久久驻足凝望,通过对“很久很久”的解读,使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孩子们从“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认真,晓琪还从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机对着高尔基研究,到底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可见他平时就很会照相,于是得出他照相的技术也很好。

  同样是“很久很久”,对于高尔基的优秀品质感悟更深,孩子们体会到高尔基的耐心,对小男孩的工作积极配合,没有丝毫的厌烦感,因为等男孩准备停当后,高尔基还侧过脸来对着他微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兴。特别是在课文的后面讲到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而哭着离开时,我让孩子们上下文联系体会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他们还是能结合“很久很久”体会到男孩此时因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而惭愧、失望、难过。

  从对课文的体会和感悟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阅读的水平,由表及里,对人物的品质逐步推进,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静下心来一想,整堂课中有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从未改变过,他们在思考吗?有的孩子一脸茫然,他们听懂了吗?有的孩子干脆低着头做小动作,他们会有收获吗?

  课间,我随意叫了几个上课极少举手或不举手的孩子询问了一下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听了,我不来。”有几个是一副受惊的样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的直接承认自己在开小差,没有认真听,并表示接下来要认真听。只有少数几个能说出大概,想来是在认真听。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但这样的感悟和习得并不能面向全体,感兴趣的孩子积极参与,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绝不罢手”的架势,而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经一再地游离于我们的课堂之外,那么,精彩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却是——“糟糕透了”!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02-01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03-02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04-02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优秀05-18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推荐】07-21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3-19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8篇03-29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03-24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01-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教学中我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2

  上完本课,非常遗憾,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些勉强。回到家里再次回忆自己今天的教学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连自己都说不清。我反思了,没兴趣的课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后两堂课是语文课,70分钟的午休时间学生玩得筋疲力尽。我走进教室有15个孩子扶桌不动,连眼睛也难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声“起立”,孩子们两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肯离开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课前程序。接下来更难了,因为孩子们的状态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连准备好的课前谈话也省了。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画生字新词,自己归纳课文内容。几分钟过去了,我的问题没一个孩子举手,气得我随便抽问,叫了班上最能干的学生,是个女孩儿,她站起来说:“课文主要记叙了高尔基想给列宁照相。”我哭笑不得。接着又一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是列宁要给高尔基照相。”我只好宣布学生睡觉。

  趁着学生休息时,板书了几个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接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小男孩会不会再来给高尔基照相?(这应该是本文的难点,要弄清这几个问题,必须认真去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儿童的思想感情。)看着一个个的小脑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学计划也将落空。其实我也很疲劳,八月的酷热,格外让人烦燥不安,室内温度39。于是我放起了轻音乐,接着我又放了课文录音,规范的普通话配上音乐,教室里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抬起头来,这下有好几个孩子举手说,自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没带胶卷而没照成相的故事。

  “小摄影师”指的就是这个小男孩。我相机出示了课文插图,一看就明,接着我领读了一遍课文,语速稍慢,通篇基调是亲切温和而又轻柔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很快学生非常愿意去读书了。(借这机会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去勾画小男孩,高尔基表动作神态的词。)板书:

  小男孩(图片) :扔摆忘上

  高尔基(图片) :请听给盼

  提示学生,作者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写作特色)。我在这里重点指导,跳跃性的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接着往下写写这个故事。(续写)在续写的时候,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要注意的是,想象出来的情节要合理,让人能接受,在语言的组织上,注意语句要连贯,完整,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比如“一张珍贵的照片”(本人作了口头范文引路,学生是情不自禁的状态下写作的,学生完成不错。有个孩子题目“来之不易的照片”内容合情也合理。就连成绩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上200多字的小作文。)通过学生练笔,引导学生,文章这样的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怎样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呢?在这知识环节上,阅读与写作同步。要确定自己所写事件的结尾是否唯一。如果不是才可以试着设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的结尾。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能设计这样的结尾。比如,写景,状物都不太适合。因为这样的结尾是要抓住读者的心里,给读者适当的提示,以利于读者进行想象,这是一种写作讨巧。如,描写退休老公安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事,当写到老公安与小偷进行搏斗时,被小偷砸伤了头部,而且伤势很重时,那么他能否脱离危险,是否牺牲了?(为了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不必直接给出结果,可以这样设计结尾:“救护车赶到了,那老公安被抬上了车,只见车急匆匆地开走了……)

  落实阅读与写作。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出示“12—14”自然段人物语言。(这个细节反映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为了落实阅读与写作的成功,我出示了作文题目“一个我最爱的人”。学生看到题目后,纷纷举手说自己最爱的人是谁,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于是,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我的母亲。母亲的真爱与无私,我已经讲不下去了,泪水终于淌下了,全班孩子都跟着我哭了。我又结合自己人生的坎坷与学生近几天来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老师只想把自己全部的爱,全部的经历都给予学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自己一样,半途选择人生是多么的艰难。我的讲述让孩子们哭得很伤心。

  故事内容:36岁的我,因为复习考试,全部生活都是母亲照顾。有一天,我想喝玉米糊,母亲给我煮了一碗,热腾腾的冒着热气,母亲边吹边说:“趁热吃!”我转过身来,一端碗有些烫手,我生气地说:“这么稀……”说着,将一碗玉米糊扔在地上,母亲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去捡地上的碗碴,边捡边说:“我再去煮,我再去煮……”其实母亲悄悄地在流泪,至今,母亲弯腰的那一刻苦,让我刻骨铭心的难过……

  我的真情讲述感化了孩子们,那些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一个个跑到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表决心,此时此刻苦我感受到了孩子本身是善良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写作文“一个我最爱的人”。很快学生进入了角色,有一部分孩子写的是我,并写了我讲述的故事,几乎都能用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基础好的,文中人物对话处理得也不错。

  就这“投机取巧”的功夫完成了本课。但本人最清楚了,不可用“成功”二字表白。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显得单一,老师的教学也明显的强牵附会,缺乏目标的确定性,与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有些冲突的。本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本处理上应是要通过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课明显可以分角色朗读,而我却因为学生的糟糕状态“半路截车”“随心所欲”。这样对班上中偏下的学生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

  为此,有利也有弊。不过,语文的学法与教法在本人心目中,真是不能“一锤定音”。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或许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正确的方法会使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爱因斯坦)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3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的讲、设身处地的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的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带胶卷)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那么他还会回来吗?在这里我根据课后练习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因为我班写作基础不是很好,很多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也没寄太多希望。

  写好了,让学生站起来读。有的说他会回来的,因为他代表的是全体少先队员,当他回到班里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时就下定决心明天再去,第二天他照样采用了扔纸团的方法;还有的说他不会回来了,因为小男孩觉得自己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心里很内疚,回家后妈妈也告诉他下次不能这么粗心了,要改正粗心的毛病。

  这些都是从小男孩的角度来说的,还有不少学生站在了高尔基的角度,说高尔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不停的看窗外他有没有出现,最后放心不下派人去找,终于找到了小男孩。

  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4

  五年级上册有篇课文,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小作者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读完觉得“精彩极了”,父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努力前行着。

  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突然就有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念头。纵观整节课的习得,孩子们的表现真的“精彩极了”,再细看每个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现“糟糕透了”。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在学习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过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后(第12~15自然段),并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时板书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尔基。在自读自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小男孩”和“高尔基”的语言和行动展开,而孩子们也总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两人的心情变化,感悟两人的优秀品质。

  一开始,孩子们就被这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所吸引,小汤从“鞠了个躬、请”读出了他的有礼貌。小仪补充道,从“您”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有礼貌。关注语言、关注表达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有了同伴的引领,接下来的交流精彩纷呈,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一、聚焦“小纸团”

  “小纸团”在第一堂课上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小男孩扔小纸团给高尔基,可以看出他很会想办法,课文中有个泡泡也提醒我们‘这个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说明他真的很会想办法,很聪明。”有的说:“小男孩的聪明还表现在他能用简洁的话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有的说:“从小男孩想出扔纸团这个办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样的做法很大胆。”期间,我们也质疑了小男孩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这一做法虽然不礼貌,但出于“任务”(给高尔基照相,要贴在墙报上)的驱使,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小男孩当时并没有一丝一毫对高尔基不敬的样子,因为当高尔基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马上“鞠了个躬”。

  那么,从这个“小纸团”来看高尔基呢?孩子们认为,高尔基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是个名人,却没有拒绝小男孩的请求。高尔基也是充满爱心的,因为他没有因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批评他。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有礼貌、聪明、大胆、平易近人、爱孩子。

  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少先队员称高尔基为“同志”觉得奇怪,于是,对于这个称谓加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关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写道:“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这里的“很久很久”也让孩子们久久驻足凝望,通过对“很久很久”的解读,使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孩子们从“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认真,晓琪还从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机对着高尔基研究,到底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可见他平时就很会照相,于是得出他照相的技术也很好。

  同样是“很久很久”,对于高尔基的优秀品质感悟更深,孩子们体会到高尔基的耐心,对小男孩的工作积极配合,没有丝毫的厌烦感,因为等男孩准备停当后,高尔基还侧过脸来对着他微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兴。特别是在课文的后面讲到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而哭着离开时,我让孩子们上下文联系体会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他们还是能结合“很久很久”体会到男孩此时因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而惭愧、失望、难过。

  从对课文的体会和感悟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阅读的水平,由表及里,对人物的品质逐步推进,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静下心来一想,整堂课中有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从未改变过,他们在思考吗?有的孩子一脸茫然,他们听懂了吗?有的孩子干脆低着头做小动作,他们会有收获吗?

  课间,我随意叫了几个上课极少举手或不举手的孩子询问了一下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听了,我不来。”有几个是一副受惊的样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的直接承认自己在开小差,没有认真听,并表示接下来要认真听。只有少数几个能说出大概,想来是在认真听。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但这样的感悟和习得并不能面向全体,感兴趣的孩子积极参与,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绝不罢手”的架势,而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经一再地游离于我们的课堂之外,那么,精彩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却是——“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