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6-18 12:21: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因着写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小诗,意外获奖并得了一张六百元的购书卡。故而无比兴奋地走进了书店。一本《呼兰河传》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过有关这本书的简介。知道它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著的。心仪已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

  整日里匆促无为却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终才看完全本。虽是肤浅阅读,却极其欣赏萧红细腻平实有趣的文笔。更是被她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寂寞感所惊叹。在《呼兰河传》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笔下塑造的那些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触动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每每读到悲愤动人处,也曾好几次哽咽失声。联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不禁唏嘘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

  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

  幸而,萧红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有一个她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园。在后花园,有祖父种的嫩绿的大倭瓜、小黄瓜、韭菜、有飞舞着的蜻蜓、五颜六色的蝴蝶、有鲜艳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黄泥巴包起来烤熟的小猪、掉进井里的鸭子,还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黄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诵的'那一首首诗句。这些无不成为慰藉萧红孤寂心灵的温暖回忆。故而,萧红将儿童和成人双视角写法运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间的寂寥与凄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创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说体式。

  萧红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凉寂寞。这本书中的人物,除了疼爱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更是将这一“孤独”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团圆媳妇,一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有着一根油黑的长辫子,皮肤黑黑的,脸上总是笑呵呵,走路带风的天真小姑娘。却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缚着头脑的大人们议论成“头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总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给个下马威。”最后,竟因长期受婆婆欺负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里,导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种非人的残忍折磨,最终悲惨而死。这其中,所有的围观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团圆媳妇惨死的幕后推手。当那可怜的小姑娘,被强迫淹进滚水中“治病”时,一伙众人先是围观新奇,后又是盼着死看热闹,再又惊讶于没有死,再又怂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残折磨,直到最终屈辱死去,方才罢休。无疑,萧红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是悲怆的,是愤怒的,而又是无助的。

  《呼兰河传》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阳光穿透云层,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命运。他是个小磨倌。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认真地做黏糕,却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过着虽苦犹甜的小日子。后来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难和悲痛却没有击垮这个伟大的父亲。当所有的围观者都以为他会上吊时,萧红这样写“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洞穿了他。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他反而镇定了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地负者他那份责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些文字是温暖坚韧的,却又透露出那个国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们之间的冷漠,和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

  在萧红的文字里,呼兰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萧红的笔,是那样沉重和平和。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中的人们愚昧、平庸,对生、老、病、死之事都没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这也没有什么办法;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人们就在这座消息闭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过活。

  “众人皆醉”,唯萧红独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种寂寞,耐人寻味。那便是才女萧红的文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老师,试图通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来回答这个问题。

  萧红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终完成于1940年。这时萧红29岁,人在香港。1942年初,写完这个小说一年多后,她就在香港去世了。呼兰河本来是东北的一条大河,萧红用它来指称自己的故乡呼兰县城。现在呼兰是哈尔滨的一个区,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当年它不属于城市,而是一个有着独特乡土风情的东北小镇,与开放、摩登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完全不一样。《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千里之外回望故乡的作品。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对故乡可能会有什么情感呢?

  思乡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怎么思,却各有各的不同。故乡之所以与你血脉相连,就是因为它连接着你在那里的生活记忆。思故乡,其实就是思你的过往生命。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得到的是爱与温暖,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暖色调的;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受到的是迫害与歧视,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灰暗的。

  当然,人的经验与情感往往没有那么单一,你的记忆可能是温馨与悲凉相交织的,那么故乡在你笔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思故乡,并不仅仅是思你的过往生命,而且还是思你的当下生活,思你的未来人生。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么,也许我们就需要借助过往故乡记忆的明亮色彩来拯救自我,来照亮我们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样,我们写故乡就有可能偏向选奇妙的事,写完这个或温馨或阴暗的故乡记忆,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就会被改变。过往的人生经历、过往的情感记忆,被你的笔召唤出来,它就会变成你当下心灵的一部分。《呼兰河传》总共有八个部分。前面有七章,后面加一个小结。一、二两章是对呼兰河整体乡土风情的.描述,没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这个主人公也没有出场。

  从第三章开始,小说的视角转到了“我”家的后院,写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视野中所见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我们现在来看萧红是如何回忆“我”的童年生活的。先提三个相关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的童年生活主要在哪里展开?当然在“我”家的院子里,尤其集中在院内两个地方:后花园和储藏室。日后让“我”魂牵梦绕的则是那个后花园。第二个问题,童年与“我”关系最密切的人是谁?是祖父!第三个问题,后花园这个核心地点和祖父这个核心人物,在“我”现在的回忆中是什么样子的?是温馨的还是悲凉的?与“我”现在的心灵有什么关系? 我们带着这第三个问题往下读。先看萧红是怎么写后花园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结,也没有人问它。

  这里,动植物都拟人化了。花儿、小鸟、虫子都变得有主观意愿了。它们的主观意愿有什么特点呢?都有生命不受压制的特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呈现出生命自由自在的特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呢?这个特点是从动植物自身的属性里来的吗?显然不是。黄瓜开花后结果不结果,不存在它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黄瓜的生长遵循的是自然律,与自由意志毫无关系。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只能是来自作者的主观心灵。萧红把自己关于生命自由的理想投注进自己的写作对象了。古人早就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萧红把自己渴望自由的“情”和“意”投注到花鸟虫身上了。黄瓜想结瓜就结瓜,不想结瓜就可以不结。这种艺术构思,显然是一种童话思维。写这样的句子,萧红完全变成了一个纯真的小女孩,沉醉到童话世界里去了。写作时的萧红,放下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向童年在后花园中玩耍的那个小姑娘回归,才会写出这样纯真无染的句子。萧红的文学人格由此显示出了她非常富有魅力的一面。我们不断提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那么,童年回忆所生成的温馨的、本真的光芒,真的有足够的力量去驱散一个历尽沧桑的成年女性的生命荒凉吗?

  我们来看这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们从这段话中体会到的是什么心情?是悲凉,是伤感,对不对?此时,萧红历尽了岁月的沧桑,而且有家不能归。她把这种生命状态比喻成“逃荒”,这真是有无限的悲凉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小县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中国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为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太过于熟悉,之所以太过于熟悉,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似乎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平实,资料很朴实、充实、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颤动,为之激动。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出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异常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欢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慢慢长大,爷爷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的凶狠,祖父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她很热情,天天与她玩,有好吃的给她吃,有好玩的给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识字,读诗,认识事物。她也喜欢和这个老爷爷开玩笑,用玩笑来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还是个很正直的人,见胡家的团圆媳妇几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并且还决定让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给这样的人家。冯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没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让出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由此可见,祖父是个对外人也很热心的人,与其他一味压榨盘剥农民的地主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读完这部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少。比如说有二伯,无父无母,无子无女,六十多的人了,跟随"我"祖父三十多年了,也自恃资历老,常对别人颐指气使,还好发牢骚。并且之后经学会了偷盗,偷起了"我"家的东西拿出去换钱,被"我"发现了就想收买"我".之后,他被"我"爸爸揍了一顿。冯歪嘴子,本是个磨倌,却与王大姐好上了,还生下来私生子,所以,他们,尤其是王大姐没少遭人白眼,受尽了冷嘲热讽。可是他们还是历尽艰辛,挺过来了,当日子一步步好过来时,王大姐却因产后风而死,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胡家的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或许是因为年纪小的原因吧,见人爱笑,可是而这笑竟然也被人当做缺点。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做媳妇的见人就笑是不妥当的,所以大家就当她是病了,不正常了。于是,就请来跳大神来给团圆媳妇治"病",不行又请来了一个所谓的云游真人来治,结果"病"没治好,倒是被骗走了一大把钱。最终把她弄到热水里,当众脱完她的衣服,用热水浇她的头,昏了停下,醒来之后浇,之后又用针刺、鞭打,把她"治"的奄奄一息,最终最终死去了。愚昧无知而又残忍的人,把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是她病了,还是这一帮子人不正常了?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虽不免幼稚,甚至异想天开,毕竟童言无忌,说出了许多的"大人"说不出来的真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所以下起笔来很容易,写下的东西很厚重,很耐读。联系到作者苦难的一生,再来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还有在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勇敢这样的赞誉?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比如《乔丹传》、《勒布朗詹姆斯传》、《莫奈和他的眼睛》、《伦勃朗1842》等。我发现人物传记都是为大人物而写的,例如超级明星和杰出艺术家。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主要记录和叙述伟人的生平事迹,往往根据口述、回忆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虚构。虚构的传记并不是没有,例如查尔斯?狄更斯写的《匹克威克外传》,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记应该是《史记》吧,例如《高祖本纪》和《廉颇?蔺相如传》都记载了赫赫有名的历史故事。

  我在寒假读的《呼兰河传》却很特别。作者萧红并不是为某个人作传,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呼兰河城作传。她笔下的人物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小城的大致风貌。文中写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东二街,一条叫西二街。这两条街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可见呼兰河城的安静和荒凉,没有生机。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兰河畔的人们虽然对生活本身毫无热情,却对神鬼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脚步迟滞面容麻木的他们把跳大神和放河灯演绎成了地方盛事。“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里咕噜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处的描写始终围绕着“哆嗦”“打颤”,仿佛在冷眼旁观看客们的无知和荒谬。

  第三章作者细致回忆了她在自家后院度过的那些时光。“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些有颜色、有声音、有动感的文字已经抛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调,把她的后院变成了一个让人行动和心灵都无比自由的国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章从这一句开始又转回到沉重的基调——欢乐童年转瞬即逝。“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识到了万事万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意识到旧生命死去,新生命到来。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忆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悲惨故事。“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团圆媳妇)吃一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地吃下去,选一个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让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鸡叫,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她吃了鸡,她又出了汗,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远有一个鸡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传说鬼是怕鸡的。”团圆媳妇最终死在桥底下,杀死她的是亘古不变的愚昧。

  “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他躺在院子里边了,而他的鼻子也许是嘴还流了一些血。”“……过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难道佣人就该被主人蹂躏?是什么让父亲随意处置另一条“低等生命”?

  冯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冯歪嘴子要自己照顾两个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照常”是说他的麻木,还是说他的坚强呢?在这个时刻,或许两者都有。“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死亡缓步离开,藤啊蔓啊花啊又光临人间。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亲人和她的邻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泼泼的小生灵,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被压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头的一线光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常年都被冰覆盖着,它在黑龙江,天气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尽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锁着,但是呼兰河依然是萧红的故乡,她非常热爱呼兰河。萧红读完小学后就离开了呼兰河,一直到她三十二岁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再回到故乡了。所以她把她对呼兰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呼兰河的庙会,那里有卖不倒翁的和卖“鸡哨”的,那里有一曲歌谣,上面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这首歌谣多好玩啊,里面的“搬不倒”说的就是不倒翁。可是如今深圳都没有庙会了,广州和香港的庙会演变成了购物。逛庙会不就是购物吗?那不是没有什么区别吗?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个“新思想”打败:逛庙会卖的东西,购物商城没有;购物商城卖的东西,庙会没有。所以,它们还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萧红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国时期,中国还保留着许多现在没有的习俗。好看的“野台子戏”如今都差不多没有了!野台子戏就是在露天的广场上唱戏。社会发展了,尽管多了新的好东西,却丢了以前的好习俗。现在,人们看京剧都在商城或戏场里,这些丢失的东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忆里,萧红把它们讲给了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听。

  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很漂亮。她去杂物室里探险、 去李子树、樱桃树上爬啊爬、去墙洞里捉蛐蛐……萧红在花园里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完。杂物室里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清朝的官帽,绣花鞋,丝线……萧红都会一一把这些拿起来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脑袋上,穿一会儿绣花鞋。不过,再怎么样也没有和祖父在花园里好,那时候的萧红真是无忧无虑。

  第五章里讲的是命运悲惨的团圆媳妇,年龄才十二岁。团圆媳妇在八岁时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几十两银子订下了婚姻,她长得很高,别人都说她十四,其实她只有十二岁,按现在来说,她才六年级。萧红总是听见东屋那里有哭声,后来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几年后打着打着,疯了。于是她的婆婆给她跳了好几次大神,简直是开创了跳大神的新纪元。他们还烧了替身,总不见好。最后没有了办法,就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大神来占卦,大神叫它们给团圆媳妇洗澡,要当众洗,婆婆就洗了。结果滚烫的热水把小团圆媳妇烫晕了,大神却忽然说:“一共要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呢!”这回团圆媳妇的反应是很吓人的,她晕了以后,脸如火炭般热,眼睛半睁着,翻着白眼,露着一点白眼珠。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但是没有断气,没几天,她就死了。这个女孩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社会弄死的,看完了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兰河人的封建习俗是很强大的,团圆媳妇就是受害者之一。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一书,在我祖父祖母那一代人就作为课外阅读的好教材。一代大师优秀女作家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用像绘圆一样的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状况。它是一篇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润土、阿Q那样人人皆知,但肃红用姻熟的与作技巧、抒情诗一般的意境,塑造追述的一个个人物,如祖父、二伯、冯歪嘴子等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对三个普通女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各显特征。如第一个女性,小团圆媳妇嫁到胡家后,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烫驱鬼到奄奄一息、无人问津,最后死于非命的过程,展现了残酷的封建传统、落后风俗的可怕画卷。

  而在整个过程中尽心尽力参与照顾的大孙子媳妇,最后只能用跟别人跑了的方式,追求自己幸福来反抗旧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而由媳妇熬成的婆婆,怀着为她好的愿望,用打骂、跳神、逼迫洗澡的方法来救治,最后反而使其致死还吓跑了另一个媳妇的结果,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鬼神之斗的生活悲剧。剧中人并不知其中原由,只能寂寞无语。这一家庭悲剧再次印证愚昧落后是精神枷锁、是无形的屠刀。

  作者萧红虽然生活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幸福的,她的后花园的童趣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描述的搭野台演戏和鲁迅展现的社戏媲美,同样为我们展现了旧社会农村南北文化习俗的相通,使我们对中国农村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通篇并无大场面、大事件、大人物的描写,但对那些发生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中间、社会中最平凡最琐碎的事件,如卖猪肉、卖麻花、拉大车、修路面等,把整个东北农村生活情景都细腻逼真的加以描写,并用犀利的语言为人民大众喊出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心声。尤其是对卖麻花情景的描写更是淋漓至尽,看似十分平常的卖麻花所涉及的七个人物,一个提篮叫卖烧饼的在胡同东头喊道西头,篮子里糖麻花和油麻花,被人问价和挑拣也不发怒的性格,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和五个小孩买麻花的争夺打闹的全过程把东北城镇平凡市民家庭生活的细致情景描写的惟妙惟肖。所以她也可以称为百姓的作家。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昌有理想的特点,也从一些小事得到充分描述,尤其是磨砺中的爱情故事更是淋漓致尽。忠厚的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在他所干活的磨房里与赶车老板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虽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但她不为人们的鄙视而悲凄自卑,相反能抵抗唾沬奋力抗争,和老婆、孩子和和美美过日子,用自己最原始最全部的能力,来爱妻子、爱孩子,充满了不畏艰难、努力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不息、不断昌盛的源泉,也表现了萧红在逆境中向往幸福、向往未来的愿望。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及具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的时代,她的现代处境是凄的,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对亲人、亲友、多乡友的眷恋之情,从回忆小说中洋溢、流露,因此虽生活的热爱才是艺术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

  萧红的艺术才能由于生活窘迫和疾病的折磨,在31岁就死去了,在一个美丽的年龄就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作品,却是我们宝贵财富,在文学的宝库中,是一块绚丽的瑰宝,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赞赏,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热爱。她的作品,使我从平凡小事的描写中看到她宽大胸怀;从破碎不连贯的七个章节中,看到整个中国的全景展现。没文化,真可怕。落后要挨打,因落后,而最深受害者是劳苦大众。肃红作者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国,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而她只能和她的丈夫旅居香港,过着凄凉贫困的生活而萌生书写以灰暗色调为主的《呼兰河传》。更加激发起我们对现实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如今,在政府领导下,科学空前发达,生活不断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经过六、七十年的变迀已增长到80多岁。这是在31岁早逝的萧红肯定没有预想到的。解放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劳苦大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再也没有外来侵略者欺凌和侮辱,中国人民再也不是贫穷困苦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像一头从沉睡中醒来的雄狮。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越来越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如果她能活到现在,一定会用更活泼的文章来歌颂、来描述。所以,时代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我们也期待更多歌颂当今的文学作品面世,来激励生活、激励青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她写的是生活,她道的是寂寞。灰色的笔调,平和的叙说,叙说着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叙说着那儿人们的生与活,伤与悲,喜与乐。叙说着她一生的寂寞,叙说着那个时代的悲歌。

  ————题记

  读完《呼兰河传》已有近两个月了,但我今日重拾起这本书时,仿佛依旧会听见那一串凄婉的歌谣,依旧会想起那一首悲伤的抒情诗,依旧会看见那一幅昏暗的历史画。萧红在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说“以上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的确如此,我现今想起她笔下的那些事儿,仿佛除了悲凉,还是悲凉;好似除了寂寞,还是寂寞。但我想说,这部小说是优美的,它的优美之处在于被笼罩上宽容,这种宽容是萧红给予的。

  纵观整本书,萧红笔下的生活永远是寂寞的。在她看来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人们的生活是寂寞的,她的整个一生是寂寞的。我想,萧红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定是想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不再寂寞。尽管呼兰河城不是一个安详的人间天堂,尽管那里充满着苦难与悲凉,生活着无知和愚昧的人们,但不可否认的是,萧红在那里有过一段欢乐的日子,那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当时间偷走初衷,留下的只是苦衷。于是她才会待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才会在寂寞地生活几十年后提起笔来回忆这段躲在光阴角落里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萧红的世界是呼兰河,不对,应该说是她童年时的呼兰河。不知道什么是忧伤,就不会真正怀念幸福,所以曾经给她幸福的地方才是她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忧伤的心中最美好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当东西街道上的大泥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时,只有人出主意如何过泥坑,却没有人想办法怎样填泥坑;在那个世界里,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驱鬼等等迷信活动后,人人都相信她会健康起来,可最后她却命入黄泉;在那个世界里,祖母厌恶萧红到了用针扎她的地步,所以萧红当时唯一的快乐就是陪祖父在园子里,祖父劳作,她玩耍;在那个世界里,在跳大神的夜夜鼓声里能体味出人生悲凉的况味,从看野台子戏的喧闹中感受呼兰河人生命的飞扬。悲也好,乐也罢,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对慈祥的祖父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呼兰河的一切对她来说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凄凉,那样地让她魂牵梦萦。在她寂寞的`一生中,童年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光,虽然童年时只有祖父能给她温暖,但她不是寂寞的,她的内心深处是有温暖的。所以在这篇小说中,我读到了萧红对愚昧无知的人类的讽刺,对封建社会下的人情凉薄的抨击,对童年生活中仅有的温热的无限怀念。

  虽然全篇小说都在说这些“不优美”的故事,虽然严冷和荒凉是全书的基调,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如果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永远都是在抱怨、在哭诉,那还有什么趣儿。正因为萧红在叙说故事背后少了一份苛责,少了一份鄙弃,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份原谅,才更显出她的睿智与博大。尽管她写了许多寒冷刺骨的东西,可是她仍不忘用绝望的悬崖上残存的一丝微弱的温热,尽心尽意地消融着这个世界的荒凉,来给人生以希望。

  萧红包容了这些“并不优美的故事”,原谅了这些“至今完全不晓得怎样”的人们。因为那些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是她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而且一个社会只有经过了愚昧和封建,才能有文明上的更大发展,不是吗?所以她不再去憎恨,也不愿去憎恨;不再去抱怨,也不愿去抱怨。她不去在意这些事情的是非对错,不去在意这些人们的生老病死,不去在意这座小城的兴衰繁芜。透过这淡泊的文字,透过她平和的语气,我们看到了她故乡的种种不堪,但她都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因为这些不美好,她会悲悯,会哭泣,会无可奈。但就好像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一样,这些不美好再次被提及时萧红大抵也会把它们当作极其平常的事,或说一句:这都是过去的事没错,它们都是过往了,即使它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岁月,但在时光的年轮转过一圈又一圈后,这段“不美好”的岁月终究是让萧红怀念的。所以她才会在寂寞中信手而又仔细地拈来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将其一一摆出来,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细细品味那份独属童年,独属故土的气息。当她回忆这段过往时,她已离开呼兰河几十年了,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再也与她无关,她也不再知晓。小城里的一切,离她渐渐地远了。在后半辈子的寂寞中,她只有通过回忆,去体味曾经拥有过的温情,体味曾经受伤过的冷漠。而这一切的感悟与思考都来源于萧红对往事的宽容,对社会的宽容,对生命的宽容,对苦难的宽容。

  《呼兰河传》它说的是一片土地的痛,它写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它道的是一种生命的殇。听着萧红将那个世界里的悲欢娓娓道来,悲凉与哀伤交错,痛苦与磨难更替。但在追忆的过程中,萧红在许多事情中都渗入了无可奈何的包容。这种包容不只对愚昧,不只对故乡,不只对生命,而是对生命所难以承载的太多悲凉和苦难都给予了包容。多少时光在时光中流逝,多少光阴在光阴中逃走,多少故事在岁月中落幕,但萧红的这段记忆永远不会抹去,它会凝结成水晶,反射七色阳光;会化作微风,徐徐送来清凉;会生长成花儿,散发出芬芳,芬芳她童年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里,悲也好,乐也罢,都是过往,都是生活。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9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写的太好了。

  第一章便是全文主旨——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

  作者写的,是这土地上仿佛庚古未变的样态。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那总也不变的大泥坑,那总可以吃到的便宜猪肉,而人们总也不承认那猪肉是瘟猪,总是相信那是泥坑里淹死的猪。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那总也不变的药店,那总也不变的扎彩铺,那总可以看到的火烧云,人们的生活,仿佛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有那么一个院子,那院子里有蜂子,有蝴蝶,有黄瓜,有不结樱桃的樱桃树,有那么一个整天跟着祖父的“我”。

  即便是这么一个小镇上的小院子,也仿佛总也不变似的,养猪的住在院子一角,院子那边磨坊里总是传出来打梆子声,还有那赶大车的一家,还有那住草房子总能吃到蘑菇的人们,哪怕那草房子摇摇欲坠,却还是日日住在里面。

  “我”轻快的童年便是在这仿佛永无变化的院子里流淌。

  可就是这轻快的童年里,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仿佛给平静的时间之河里投下了那么几个石子,纵有波纹,却无波澜。

  一个是团圆媳妇——12岁的童养媳。

  一个是有二伯,一个是歪嘴子。

  这三个人,若说起来,也没什么稀奇。因为他们都是最底层最底层的人了。

  《呼兰河传》读之让人叹服之处,便是作者的不评论不说教了。她只是把那些个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做一番审视,再以平静的叙述去做一番描写,再以一个孩子一说完就跑去追蝴蝶玩儿去了似的心思,叙述完了便完了,空留下我们这些个读者,顿在那场景里,回首之处,看到的是这平静而破败的院子,竟不知该把心思收到哪里去。

  《呼兰河传》让人从一个几岁的孩子的眼睛里,一眼望穿了几千年!

  这几千年,是平静的,却也是波涛汹涌的。

  平静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天地中,命运并没有惠顾谁,该生的该死的,全都一个样。

  波涛汹涌在于,如鲁迅先生说的,这几千年便只有两个字“吃人”。

  那小团圆媳妇之死,她不是死在人们的麻木与愚昧,她死在了她是一个比一块豆腐都不值钱的底层社会地位上。她的婆婆,舍不得去打牲口打鸡仔,舍不得打儿子,可自己又想打什么来发泄情绪,便抓过来小团圆媳妇打一打。越打越是顺手,越打越是重。为了让自己打人打的理直气壮,便要找出许多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的说辞。而每一个人都认可这种“是为了她好”,这不是因为人们麻木冷漠,而是因为这是当时每个人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过活,就像那舍不得买的红花油,舍不得买的一块豆腐。

  红花油有价,豆腐有价,穷人家的女儿可哪里有价呢?她无价啊,无价就是不值钱,就是比个豆腐也不如,比个鸡仔也不如,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轩那六个媳妇,在婆婆嘴里,不过是窗户纸,坏了便再糊一层。

  底层相杀,不是因为人血馒头好吃,不是人们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千难万难生存下来的人,已经认可了这吃人的哲学。他们死里逃生,却摆着善良却愚昧的样子,再去围观别人的生不如死。

  有二伯的疯疯癫癫,正如《Holle树先生》里的树先生,孩子们时而叫他有二爷叫他有二掌柜的,时而叫他有子,专门让他急的跳脚。

  一想到歪嘴子媳妇生第一胎时候,那冰冷的磨坊里,孩子盖着五个面口袋,还要被东家赶出来,一想到那月子里的'婴儿在那喜鹊窝一样的草窝里的样子,便心酸的要命。

  这三个人的故事,特别的短,短的还没有那院子里的蜂子、蝴蝶、不结樱桃的樱桃树篇幅长,却把这人世间的苦楚写的太深了。

  这些人,最苦楚之处在于他们被命运的车轮裹挟着活下来,却完全听命于命运,不做任何抗争,任凭命运摆布着自己。

  《呼兰河传》读第一章时,读到那句“人们四季里,雨雪风霜的过着”,我便泪湿了,因为我便知道了,这美丽的火烧云之下,这平静的岁月之下,一定会有让人心碎的故事。

  没想到,这故事发生在那样平静美丽的四季里,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里,那样平静的叙述里……

  《呼兰河传》总提起那便宜猪肉,若说起来,这便宜猪肉就是小说的题眼所在了,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们啊,就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如打着为小团圆媳妇好的旗号去虐待她,这些人,哪里可曾真正的面对过真相,又何谈去探寻真理呢?

  所以,作者以小孩子的“真眼”,在那满是真切的院子里,看着那许许多多的人的虚假。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在哈尔滨上了四年大学,我对萧红的印象,就与对索菲亚教堂、松花江等等的印象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地标,一个符号,一个哈尔滨附属的标签而已。

  正如在家门口的景点,游客对其兴趣要比本地人大许多;对萧红此人及其著作,我曾经也提不起什么兴致来,仿佛了解她的名字、她出生的地点,就知道了她的全部一样。

  直到我开始了关于她的学习;尽管她在教材里,只占了不到2页的篇幅。现代文学史有个特点:榜上有名的男作家比女作家多太多——当然,不只是文学史,全部的历史也均如此,history即his(他的)tory——于是对着寥寥几位女性作家,我便很愿意去了解她们更多一点。

  《呼兰河传》记述得是萧红小时候的经历。我不太喜欢称它为小说,那样会使之真实性有所缺失。然而若是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以上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那么,作者小时候所不太理解的,乡亲们的粗俗、冷漠、愚昧,在已成熟到可以充分了解到这些的年岁里写下来时,会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至少,我读的时候,经常觉到难以呼吸。在她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我熟悉的事物,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乐趣。绝大部分都是非常陌生的情景。放河灯、跳大神、野台子戏这些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风俗是早就绝迹了的。然而描写对话时所捎带的一点点口音,“你多暂来的?(你什么时候来的)”,譬如这种,便会让我感受到只有“自己人”才懂得的亲切。那天边傍晚诸多色彩与变幻的火烧云,那高远澄澈的蓝天之下,“低垂到帽檐的云朵”,若不是从小在这边长大,大概是无法领会,这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以使幼小心灵铭记一生的,自然的美丽。

  然而正是这种熟悉感,使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在遥远的过去,在封建宗法制度与扭曲的伦理道德的控制下,人们是如何既善良又残忍暴虐,既淳朴又斤斤计较,既热情又冷眼旁观。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关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些记忆——租住在“我”家小偏房的,是老胡一家老少三代人。他家二孙子订亲订了个“小团圆媳妇”,即童养媳。接她过门的.那天,邻里都跑过去看。“我”见到的是个“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脸“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怪好的”,十二岁的小姑娘。

  住在院子里的人,大体是对她没什么不满的。然而不挑出点不是来彰显自己的真知灼见,或许这热闹就白看了。于是便纷纷计较着她“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于是,她婆婆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从此,“我”总是可以听见,从她家传来的那小媳妇被打的哭叫声。越打越厉害,不分昼夜。半夜、清早,每天每天,一直哭叫到冬天。

  哭声停下了,可是跳大神那敲锣打鼓,唱念俱全,又时时地响起来了。原来,是那家团圆媳妇终于病了。那时候是没有就医这个概念的。人的生老病死皆是“大神”掌控,病了,越病越厉害,便是大神要带她走了。

  热情的邻居们大概是都有看病的本领,纷纷出主意:偏方、邪令、画花脸、烧纸人做替身……林林总总异想天开。之前那些,被婆婆吊在房梁上用皮带抽、拿烙铁烙脚心等等美其名曰“教规矩”的毒打与折磨算是停下来了,而被冠上“治病”名义地折腾,又日复一日地开始了。有一日,不知是哪位“大神”指点老胡家,用大缸当众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来治病。于是她婆婆请几个人,不顾她的挣扎,在院子里撕掉她衣服,抬进大缸,抬进预备好的滚烫的热水中去。

  她逃命的挣扎被当作是疯魔了。人们把热水从她头上浇下去,旁观的人兴奋地恨不得自己是那拿着水瓢的人,狠狠地浇几次下去。小媳妇晕过去了。晕过去便抬出来,此时大家都心痛、心疼这可怜的小媳妇。然而一旦她醒转过来,人们又丝毫不顾她的挣扎,又把她抬进缸里,按头、浇水。来来回回烫晕了三次。因为“大神”说,必定要浇足3次水才行的。

  最后,小团圆媳妇还是死了。“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并未对这些记忆中的人和事做出太多直白的评价。她用她童年的眼光去观察,于是叙述的口吻中少有悲伤,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天真稚气。然而,我能够看到字里行间有个压抑着的灵魂,在清冷地望着这一切。

  这种控诉,没有饱含热情的大声疾呼,没有第三人称上帝视角的批判,只有冷清清地描绘,淡漠地讽刺,却自有一种触及人心的力量。然而,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小媳妇的死,不是这些在近百年前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过的迫害。而是,在现在,在我写下这行字时,世界上仍有一些阴暗的角落,发生着这种同样残忍,甚至更甚于此的事情。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除了说出自己的反对、指责之外,无可奈何。

  而对于另一些人,不叫好,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善良了。

  听课的时候,有个老师说,阅读悲剧的人是很勇敢的人。现实或者已经很让人不满,而悲剧会揭示更多、更深层,而或许还未涉及到到我们生活的世界黑暗面出来,而直面这些是需要勇气的。这大概也是傻白甜文学影视永远不会缺乏市场的原因吧——人们总是需要一些虚假的安慰。我也不例外。

  此前我并没有这种勇气。应该是要感谢这两个月的文学史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书啊?

  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

  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小镇上世态人情,继续自己童年生活的点滴。开始读有轻松的趣事,可愈读愈会感到心头一点点沉重苦闷起来,直到最后情感波澜而久久不能平复。

  它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作者的眼里处处是新奇。春天。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蜒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是很好看的,变化极多,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秋天。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冬天。储物室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带给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的歌尽情流淌回荡在后园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纯真、未被世俗侵扰玷污的年华。

  但是,不幸,童年的乐趣总共加起来就这么多了吧。尽管还有唯一的一个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授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

  可是,小小的一点乐趣,怎么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欲望。在第四章,每节开头都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院中摆着的破旧物,没有缘由,任其自然,更没什么乐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内容空虚;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邻居们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单调,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作者描写童年生活是为了给在呼兰河的人的生活反衬和预示。

  呼兰河的人是寂寞的。他们都是像作者这样由小长到大的,但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觉得理所当然。所以他们抓住一切看热闹的机会,不放过呆板单调生活中极少有的乐趣,哪怕只是一个时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举,是令人窒息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也能让那些精神极度贫乏的人争吵上三天三夜。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热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是精神上的盛举。

  呼兰河的人是愚昧的。节日的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相比起来,作者没有鲁迅那样强烈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和嘲讽,而是以点滴的笔墨,缓缓地渗透作者对封建恶习的厌恶和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封建观点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汤一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乐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买票,而且趣味无穷”。作者满含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生命,蔑视生命的行为,鞭挞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这能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的人是消极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着歌,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都是这样。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歪嘴子,他本该绝望,却镇静下来,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那样无意的反抗,而是虽受限制,却寄寓着希望。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风格明朗,笑里含着沉痛。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大时代。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中最后两年的作品。

  萧红,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在香港病逝。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忆童年的作品,并不美好的童年。呼兰河城里好像什么都发生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因为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东北,人们闭塞无知,发生的事都跨不过迷信和四季冷暖。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就连悲伤和喜悦都是安静的无人知晓的。

  城里的人无知与狭义,贫穷又不自知,少有的“优点”是对神明十分真诚与信任。他们以捡便宜为目的,以自我欺骗为生存原则,以迷信方子为金枝良药,以热闹聚众为燕石妄珍,以闲言闲语为娱乐消遣。他们一穷二白,生下来就注定苦难,一辈子注定在那个小地方过着和祖祖辈辈一样的事情,喂鸡养猪做粉干,骂孩子咒父母打媳妇。

  春夏秋冬就这样循环地走,这些人受得住风霜雨雪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好,就把一个人一声不响地待离了这人间。那没有被拉走的,就继续风霜雨雪地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但是他们是坏吗?

  很多时候我们拿一个俯视的视角去看他们,觉得他们坏。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大家都在干的事,这是他们出生以后大家都在给他们灌输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不是坏,这是无知。所以关键在于大环境,教育水平低下让人的本性不加掩饰,让原始的心性被放大,这就是人民的劣根性。

  对国民性格的劣根性的批判也就是萧红创作的始终追求,她自己对此曾经说过中国人具有“民族的病态”和“病态的灵魂”。相比于密友鲁迅的对于人性的直击,萧红更加的温和、更加的娓娓道来。

  萧红祖父是地主,有着十几件房子出租给那些村民,所以村民们对萧红家是尊敬的,大家也都对萧红加以照顾,所以萧红更加可以观察这里的人们。

  呼兰河里给萧红最好的记忆应该就是后花园了,在这里她可以和祖父一起锄地一起玩耍,把玫瑰花放在祖父的帽子上,把帽子盖在头上躺在树下睡觉,和祖父一起去那里躲避祖母的咒骂。祖母和父母亲的刻薄与怒气也是因为有祖父与花园的陪伴才得以慰藉。

  迷信是呼兰河人的主题,跳大神可以解决一切人间疾苦,唱大戏可以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放河灯能给平淡日子增加趣味另外拯救一下投胎的人。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在绝对信任迷信行为之下的悲剧人物,先是面对毫无依据的误诊,面对各种毫无科学的治疗方案,最后在一缸热水的浸泡下结束了生命。

  除开迷信,那种恨不得别人好的小肚鸡肠,喜欢找乐子,喜欢看热闹的市井之气也在这里集中体现。因为冯歪嘴巴组建家庭而不悦,对他百般咒怨。因为闲来无事想看猪跳进大坑,没有一个人起头去填。因为喜欢看热闹,巴不得有人做害人的事以赢得一场热闹可看。

  呼兰河里的人有着那一代人普遍拥有的漫长的封建礼教遗留下来的病根,从现在看,这是荒诞而可恨的。但是活在里面的人们以一种不自知继承着这种从生到死的循环,他们是勤劳的,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歌颂这种伟大。但是也是苦难的,闭塞的,我们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是不能回避的就是,这种思想终究会被新的思想更新,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思想更新的过程,也是时代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场革命与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可以迅速改变的,只能等待时间,等到那些老的思想衰落,死去。新的时代才会来临。

  我们很多人都会怀念童年,因为时间会给回忆加上滤镜,把苦难的愤怒的斤斤计较的去掉,让童年充满五毛钱的.冰棒、老师的小红花、村口流过小溪里的蝌蚪,让我们回味无穷。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回到过去,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去呢?

  萧红被誉为民国时期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也是萧红最广为了解的书,就同她说的——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有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一朵红花开在了墙上,越美丽,就越觉得荒凉。”

  这句话应该最能评价这本书了吧

  作为一个00后的读者,自然不能理解文中的场景,但是在小县城长大的人依旧是可以看到自己童年影子的,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因为有共鸣。

  我记得我们也会有唱大戏,我们小孩组负责吃吃喝喝,顺便在夜里壮起胆子拿石头砸校长办公室,拿几块钱提前体验赌场的黑暗。大人们就会喝酒吃肉,谈着国家兴亡与民族团结,妇女们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得到的八卦,谁家男人最近和谁一起了,谁家孩子成绩特别好,谁家婆婆和媳妇吵架了。

  封建迷信也还在,如果烫伤了可以用泡了一两个月的雨水治疗,带有燃烧过的纸符的灰的药水可以带来好运。大年初四得求签,预测一下一年的兴衰福旺。送老爷上天和迎老爷还是备受关注,鞭炮和烟火依旧震天响。

  邻居表面和你好,但也少不得背后酸溜溜地吐槽你。村民也还是喜欢看热闹,谁家娶了个漂亮媳妇也是会被围成圈的。

  但是总归不是愚昧的,很多都已经退化和正常化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处在的改变的过程,我们大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时间的流逝与世界的改变。

  我们总是回念过去,却又近乡情怯的,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书吧,权当陪作家一起离合悲欢,想想过去,抒发感慨一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最初非常喜欢,唤起了童年在小镇的旧事,比如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家家户户看火烧云的,佳节寺庙上香的,老老少少夏夜乘凉的……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温馨感觉。可读到后来却愈发感到悲凉,不禁让我想起读过的一则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夜莺欣赏于一青年爱情的伟大,甘心用自己的鲜血浸染玫瑰树,在月色里用歌声使红玫瑰诞生来使青年与他的爱人能够跳一支舞。然而当青年拿着那朵用生命与歌声换来的红玫瑰给他的爱人时,女郎却说花配不上自己的衣服,比不上大臣送的珠宝首饰。一怒之下的青年将玫瑰丢弃,一个车轮便将它碾过。我不知道为何会联想到这个绝美又哀婉的故事,大抵是因为生命的炽烈,无论是夜莺还是人,生命本身就蕴含着希望,美好,然而也暗藏着死亡,带来苦痛,意外与悲伤。《呼兰河传》里的人物生来平平静静,死了也平平静静,“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我相信他们都曾向往着幸福,虽然幸福的念想总化为绝望的泡沫。

  凄凉之歌——王寡妇

  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从此以后她就疯了,但她却仍晓得卖豆芽过活。偶尔在庙台上狂哭一场引起邻人街坊们的同情,不过为时甚短因为人们看得多听得多不以为奇或者认为“人间苦难的人多着呢”。我感到凄凉的不仅在于王寡妇遭遇的悲惨,也在于邻人街坊们“三分钟热度”的恻隐之心。虽然尚可理解,毕竟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凄惨事件轰动一时被各大媒体咬住不放爆炒热卖,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悲伤会淡忘,同情心些许会泛滥最后开始怀疑事件的真实性都已经司空见惯,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请心怀一颗慈悲之心,悲悯天下不幸之人,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也请不嘲笑讽刺,更不要怀疑他们。或许有些事情是假,但若非有难处谁会编造伤疤用眼泪赚的同情与金钱?请用你的真心去接受他们的伤痛或者不同之处。凄凉之外我还感受到生活的无奈,王寡妇死了独子后仍然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哭过后也是如此。她将难过埋在心底,偶尔情绪失控大哭一场又是明天,生活的马车缺了谁照常运行,唯一做到的只能是向生活妥协,过好平淡的每一天。

  希望之光——扎彩铺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阴间”“阴曹地府”“地狱”等说法。人死后,灵魂进入阴间,阳间的亲人怕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到地府样样皆有。其实,这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期盼向往,活着的时候做牛做马,死后也希望像人间的老爷般有人伺候,能够吃饱穿暖。扎彩铺就是呼兰河人的心愿寄托,是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是希望之光。即使在现在看来这希望之光有种深深的绝望,是最无奈的精神支柱,甚至会说是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然而没有了这希望之光,心灵就得不到一丝的宽慰。就像现在佳节给祖宗上

  坟一样,我们跪在坟前,双手合十,默念愿望,虔诚庄重的模样。只说,心诚则灵。

  脆弱之花——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辫子快到膝盖,不是一个媳妇,而是一个姑娘。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典型农村小女孩的形象,给人天真活泼之感。但村里的人却说她不害怕羞不像个团圆媳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咕噜咕噜的转。想来,她定是个聪明机灵的女孩,可在那时的旧社会,却只遭来毒打。她具有反抗精神“你拧她的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而她的`婆婆对她的生病却不归咎于自己的毒打,反而找各种偏方,比如跳大神,吃全毛的鸡,扎谷草人等。最后竟然在众人面前脱光她的衣服把她放在滚烫的热水缸中。文章中的“我”这个小孩都能轻易看出小团圆媳妇的病结,但所谓的热心帮助的大人采取的方法令人心惊。一方面或许是封建伦理的束缚,一方面或许也是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场悲剧以小团圆媳妇的死收尾,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更让我心寒的不是那些“热心帮助”的人,而是那些看笑话,凑热闹的人。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目睹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甚至有拍手叫好的。貌似鲁迅先生曾批判这为国民的劣根性,麻木,软弱,浑浑噩噩。国民的劣根性难除,国家富强就尚远,唯一可做的就是爱国,无论何时用爱国之心爱人民之心落到实处,做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用一副讨厌的嘴脸嬉笑叫好。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与外祖父在后花园嬉闹的无忧无虑生活的童年欢乐,自我认为更多的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弱点,还有封建社会生活的悲凉,她以儿童的视角写出凄凉的故事,凄凉的人物,像那句话说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但这些悲凉之事并不只在过去,也有在现代,这些才显得愈发的重要,因为它们的解决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未来没有绊脚石,思想的前进才是社会前进的前提。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5篇02-11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03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读后感】品味《呼兰河》 感悟“火炬街”07-0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11-03

《呼兰河传》读后感11-29

呼兰河传读后感05-08

《呼兰河传》读后感05-08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