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声韵凄惋,销魂醉魄的歌声从电脑中飘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曲子飞到了那镜花水月般的伤痛里。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而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先生的惊世才华,那凄凉柔媚的葬花词,即使是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我是个感性的人,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我不懂,但我只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在天堂相遇。
《红楼梦》读后感2
行到水穷处,坐看“文”起时,读书本是自在洒脱的事,闲来翻翻,感受书之情怀,也可使心中增添对人生的思考。数点梅花天地心,从书中所得的乐趣,难以用文字全部数出。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如今才能细细阅读,实在惭愧。
之前只是听别人讲述《红楼梦》的故事,对它的感觉就只是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对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感到惋惜。现仔细阅读后才明白这其中作者的深意,开始认识封建主义对人民的残害以及欠人民的血债,并且深恨着它。曹雪芹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真的,书中故事情节描写曲折,却又那么完整,都是微词曲笔。
《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书中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道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红楼梦》也是一部有味道的文学作品,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
从开始读进入书中像一个透明的旁观者观察着这些人的'一举一动,也随着他们经历了悲欢离合。读完《红楼梦》虽有些悲凉,但能感觉到有洒脱的意味,因为一切都经历了,就不会计较那些繁琐的小事情。我之前确实心里总是想不开,计较一些渺小琐事,也使得心情总是阴沉,后来书读的多了,尤其是《红楼梦》,跟随故事去感受,便觉得凡事道都没什么了。王蒙曾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听说《红楼梦》每读一遍便会多一种体会,甚至可以占领一生,它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3
暑假妈妈和爸爸陪我一起去买书,妈妈那个狠呀,一下子就给我买了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我随手拿起《红楼梦》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里面写的贾氏家族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造成的,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佬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我花了五天时间囫囵吞枣的把《红楼梦》给解决了。想起来这本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4
今天我做作业时,在练习册上发现了一篇引起我兴趣的短文——《花之韵》。《花之韵》这篇短文全是写花开的时间。当我看到“昙花却在21点左右含笑一现”时,我就联想到了《红楼梦》这本书中的人物——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命可谓和一片薄荷一样薄。而昙花开放的时间也短,林黛玉和昙花不是很相似吗?
做完练习册,我的目光又停留在《花之韵》上。现在我在想:《花之韵》中有九朵花,《红楼梦》里描绘的大观园也有几个姐妹,除了林黛玉像昙花外,还有哪个人像哪朵花呢?首先我确定了午时花。通过“尽显风采”四个字可以判断出像这朵花的人是王熙凤。因为《红楼梦》中的十五回回目叫做“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嘛,“弄权”肯定要“尽显风采”啰。然后是万寿菊。这朵花的描写是“欣然怒放”,和史湘云开朗的性格也差不多。再看月光花。它的描写是“舒展自己的'花瓣”。它和性格随和的薛宝钗颇有些相似之处。夜来香“吐着芬芳”,不用说了,很像邢岫烟。那么烟草花应该就是薛宝琴。因为烟草花的描写是“在暮色中苏醒”,薛宝琴的性格是混合了宝钗与黛玉的性格的,很像对烟草花的描写。牵牛花呢,“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更像惜春。惜春还小,挺可爱的,和同样可爱的牵牛花相似。蔷薇更像元春。元春到王宫做了王妃,一定很漂亮啰——所谓“艳丽的蔷薇”。最后一朵花是睡莲,“睡”这个字有点儿符合迎春的性格——呆呆的,帮不上父母的什么忙。
既然这些花儿很像《红楼梦》里的人物,那如果她们死了后,有转世投胎的机会,会不会都变成这些花儿呢?
《红楼梦》读后感5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读过红楼梦,最让人怜悯的或是林黛玉——这“阆苑仙葩”了。说她貌美拟七仙,文采比易安。唯独自幼体弱,累弱多病,却更让人疼惜。黛玉是如水的女子,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沁芳闸葬花吟诗,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大观园喜散不喜聚,独身一人也不觉寂寞;她淡泊名利,从不劝诫宝玉考取功名……种种这般,她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
欣赏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藕香榭魁夺菊花诗,稻香村传语《桃花行》,无论是“青灯照壁入初睡”的诗情,“残漏声催秋雨急”的画意;还是试看春残花渐落”的'哀婉,“一声杜宇春归尽”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气质。
可惜的是正因为她的清高使得大观园上上下下数百人没有一个是她的知音,除了宝玉。可又是因为她的多愁善感,患得患失,那宝玉也总让她伤心流泪。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我喜欢黛玉,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她有着绝尘而纯粹的美,而且她不堪于屈服命运,她渴望改变命运,她以少女般懵懂的心,叛逆着,孤傲着,让人们不得不仰视她,崇敬她,或许这并不是她的本意;又或许,这只是她想伪装自己,不想再受到伤害。
而这偏偏又为世俗所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我们也只有看着潇湘远去的背影,独自落泪了。
《红楼梦》读后感6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 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以至于,别人的一种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怎奈何如黛玉一般?
《红楼梦》读后感7
一二年级,我就开始阅读《红楼梦》少儿版,那时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在四年级时,我开始阅读《红楼梦》原著。捧起《红楼梦》,我不仅被《红楼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被《梦》中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而不能自拔,同时又被《红楼梦》中抑扬顿挫的诗词曲赋所迷恋,更被《梦》那清香的茶那沉醉的酒而神采飞扬……于是,多次阅读《红楼梦》,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梦》追寻那清香的茶,那沉醉的酒。
《红楼梦》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一个过程。这个故事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主线作为方向,写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各个故事,种种繁华。有宝哥哥爱林妹妹惊天动地,也有林妹妹葬花辞世驾鹤西去;有晴雯撕扇,也有宝玉挨打。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曹雪芹可是在这部文学宝典上费了多少心血啊!他造就了《红楼梦》中官场与现实的美梦,他叙述了《红楼梦》的封建贵族阶级婚姻的幻梦,他说明了《红楼梦》只是一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噩梦……但是,透过《红楼梦》,风中飘来了浓浓的酒香,雨中飘来清清的茶香,让人不禁精神一振!曹雪芹不但在情节和人物上画下了大功夫,而且还在“茶”和“酒”这两个字上费尽心思。有一位红学家说,在《红楼梦》中就这个“酒”字出现67次,就这个“茶”字出现91次。浓浓的酒在《梦》中,清香的茶也在《梦》中。《红楼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让我们集中认识中国古代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窗。悠悠的茶香和醇醇的`酒香定会从《红楼梦》中缓缓飘出,这味道会引着你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这本茶与酒的混合品。
看,她正在拿取树枝上的雪块,用雪水煮出了一碗浓浓的香茶;瞧,那小厮正在偷偷潜入厨房,正在自个儿为自个儿倒酒呢;哟,有个客人来访,这个贵族之家的老祖宗正在为客人摆上各色各样的茶具;喔,大家喝多了酒,正拿甘蔗汁醒酒呢……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以改变了以往如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9
近来有幸研读了《红楼梦》一书,在读到“黛玉之死”三回时,感触良多。王国维曾说过:“《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之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而“黛玉之死”正好就是照应了“悲剧”这一说法。有人说这三回是后四十回中最精彩的三回。写黛玉之死,就是写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是一个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结局。
在读这三回时,我有这样几个体会和思考:
第一,黛玉之死的悲惨结局揭露了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表现出的冷酷无情。他们不惜牺牲林黛玉的生命,也不顾宝玉的疯傻,毅然决定用欺骗的'手段,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同贾宝玉结婚,这一决定虽然老祖宗贾母起了决定作用,虽然是王熙凤提出的掉包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贵族的家庭利益而提出的集体决策。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
第二,贾母对林黛玉的前后态度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是将黛玉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的;然而,当林黛玉吐血,贾母去看望她时,见林黛玉神气不好,她不但没有什么悲痛表情,反而吩咐凤姐等人说:“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她准备准备······也不至临时忙乱。”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啊,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吗?我不由质疑了。
第三,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以及林黛玉内心的深沉痛苦让我觉得心疼。在听到傻大姐说宝玉将要和宝钗结婚的消息时,林黛玉当时的反应是:一下子变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荡荡,竟像有千百斤重,走起路来,两只脚像是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可看出黛玉当时的内心有多惆怅!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11
儿时,喜好是那么简单,只喜欢酸酸甜甜的口味。偶尔偷品一口爷爷茶,那时的茶香与仅迥异,是说不出的醉人,但却讨厌醉人前的苦味。有时还会泡上杯菊花茶,体会沁人的芳香。那时开始读《红楼梦》,认为只有林黛玉的孤傲,才配的上茶的.韵味。
你是曹公笔下最高傲的女子,你是金陵十二钗之首,你是贾府中的林姑娘,你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母亲的死让你随贾雨村来到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伤心过度的你不免也重重的病了一场。你寄人篱下,每日以泪洗面,心中有万分凄苦却不知如何倾诉。然而你又是一个多心人,看着贾府中每个人的脸色小心行事,生怕别人嫌你多事,将你撵出府门。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多愁善感的你,总觉得落花躺在地上不干净,须是埋进土里才好。于是,每当落花之期,你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收集起来,埋进土里,还伤感地痛哭一场。如今,花锄犹在,而它的主人再也不用它来葬花了……前世,你是一株羸弱的仙草,即将风干在天边荒野。他是一块晶莹的顽石,怜你,护你。今生的你化作清泪点点,甘愿为他滴泪成珠,晶莹剔透流传千世。愿只愿千年风干之后,他还会念你,思你;今世的他,依然是护花的情种,爱你,护你。欢喜着你的欢喜,悲痛着你的悲痛……,可是在宝玉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你便去了。为了宝玉你流尽了一生的泪,以报答他的灌溉之情。你走之时留下的那句“宝玉,你好……”便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是你,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情的是你,金陵十二钗中命运最悲惨的还是你。我忽然间想问你,如果你有来生,你还会走进那间种满竹子的潇湘馆吗?你还会走进黑暗的贾府吗?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们对她的议论较多,“凤辣子”是她的绰号。世人都非常讨厌她,说她的道德不好和心狠手辣。但我对这个人物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大文学家曹雪芹写得最真实的一个人。她不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在平常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而是像我们身边的人物,感觉离我们很近。
她精明强干,在贾府,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有着巨大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说呼风唤雨。所以她很有性格。遇到别人在背后说她,她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不是忍一忍就让它过去,而是呲牙必报。遇到不开心的事,她就会乱发脾气。就是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就够让人受的,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还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
爱发脾气的性格就像我。妈妈老说我发起脾气没完没了,可比起来王熙凤来,我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稍稍发泄一下,或者大哭一场的行为可要理智的多了。所以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只不过她发起脾气来不讲情面,没个度,让人受不了。
但是王熙凤在《红楼梦》中还是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如果没有她,这本书少了很多看头。
我爱这本书,更爱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书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人物。
《红楼梦》读后感13
今天,我读完了《红楼梦》,感触颇深。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14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15
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许多人物都被作者曹雪芹刻画得栩栩如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林黛玉;追求完美、认为“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是用泥做的”,只喜欢跟家里女孩子玩、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贾宝玉;心胸宽广、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薛宝钗等等,《红楼梦》读后感 黄逸婷。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以此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黄逸婷》。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与他们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虽然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最后仍然因宝玉怀念黛玉并出家而孤单地守着空房。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和他们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但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曹雪芹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准确的写出了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09-23
《红楼梦》的读后感09-16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读后感05-07
《红楼梦》读后感06-10
《红楼梦》的读后感06-10
红楼梦读后感07-05
“红楼梦”读后感08-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