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20:53: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一定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认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烈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可以表示“从这里开始”,等等。对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帮助很大,学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 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2.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我首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力求体现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 11--20各数的表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功之处:

  1. 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都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先根据小棒的组成知道数的组成,进而会在计数器上拨数,再根据计数器上的数来写数,再说一说数的组成。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反复强化11-20各数的组成和写法,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书写也很成问题了,数字写的越来越差了,得让学生加强练习规范书写。 《比一比》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么讲!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够说我将自我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带给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仔细观察,哪盘鸡蛋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能够了,因为前几行都一样多”,“老师,第一个盘子的只空了两个格,第二个盘子空了四个格,所以第一个盘子的鸡蛋多”“老师,我能很快的数出每盘鸡蛋的个数,我5个5个地数,很快”就在这七嘴八舌中,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其立刻变得鲜活而灵动。同时更从侧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样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简单、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向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能够说本节教学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到达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向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资料,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透过这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这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对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作如下反思:

  反思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反思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五: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根据上学期的经验以及深刻反思,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左右》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x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0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本内容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很大,填完大致需要十分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上,所以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冠以情境、动画、音乐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然后直接完成想想做做2的按顺序填数。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改变想象做做3做成抽奖形式,第二个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习题不一定都要讲解,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习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寻找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的含义、数位、数的读与写等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准备”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8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第三步是猜数游戏。这是阶梯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一、教学内容: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练习及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复习。

  二、成功例谈:

  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把应用题带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接受和学习。

  三、我的困惑及改进:

  1.在做口算题的过程中对于速度慢的学生没有给予更多更细致的教导,以至于在第六单元阶段测试中有个别学生答不完题的现象!在以后的课上要重点考察这些学生运算的速度!

  2.在讲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中讲解过快,导致有些学生没有跟上我的思路,也就对该类问题一知半解,到了考试时不会解决此类问题!因为此类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一步步对学生加以引导,思路理清了题目自然就读懂会做了。

  3.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上重点问题的.题型过于单一,形式有些枯燥,在今后的练习题目也应多加入新题型开阔学生的视野!

  4.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时过于急躁,对学生有时也会缺乏耐心,对学生的态度可能会过于严肃,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班数学课。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不久,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在听课之前我看了教材和《课标》知道了《上下》是北师版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3、出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夏老师上课情景再现:

  在上课之前呢,夏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待人友善。在森林里有很多的好朋友。今天啊,树爷爷生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有谁来了,好不好?

  生:好。

  师:有谁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啊?

  生:小鸟,小兔子

  师:有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观察力。请小朋友观察下它们站在哪里?在干什么呢?对自己的同桌轻轻的说一说,等下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兔子站在树底下,它还给大树爷爷送来了红萝卜。

  生:小鸟站上树上为树爷爷唱歌。

  师:小鸟和小兔子一只站在树上,一站在树下。它们站得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再认真观察下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想一想:“小鸟在小兔子的哪面?小兔在小鸟的哪面?”这两个数学问题。然后轻轻地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生1: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师:还有那些小朋友会说的?

  生2: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在教学设计上夏老师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师生互相配合,我说位置,学生摆,摆完后看看自己摆的,同学摆的,和老师说的.一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夏老师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同桌互相观察同桌的身体,结合身体上的东西说说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言准确。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玩,喜欢游戏。因此在教学中如能多创设游戏情境,让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学中悟的话,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上完《玩具》一课的体会。

  《玩具》一课除了让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5各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1-5这5个数字的顺序,能用1-5来表示事物的顺序。对于第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大家都会关注得比较多,基本上能达成。可对于比较隐蔽的第二个目标,相信很多老师会关注得比较少。回想起两年前教一年级的这一课时,我对第二个目标关注得也不够,处理方法相对单一。只是根据书本第8面的第四题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从而知道1-5也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顺序。通过作业反馈发现非常糟糕,“第2个”和“2个”孩子基本上都分不清,要涂第2个,大部分孩子都涂了前2个。由于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今天重上《玩具》这一课时,除了完成P8、4外,我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5个小朋友上讲台按老师的指令来玩游戏,其他小朋友当评委,看哪一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1.5个小朋友按顺序报数。2.第5个出列。3.5个小朋友出列。在游戏中,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有小朋友不懂第5个和5个区别,要第5个出列,也有其他小朋友出列了。不过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最终能得以完成。第一轮游戏过后,很多小朋友的积极性很高,很想上台来,于是游戏又进行了两轮,在接下来的两轮游戏中就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孩子们进步了,大多能理解“第几个”和“几个”也就是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了。因此下午在完成练习册的作业“划一划”时,就较少出现划“第3个”变成划“3个”了。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尊重学生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立足点应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乐趣无限的“数学环境”,同时尊重学生应是建立在如何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基础上的。现在比较流行“赏识”教育,不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怎样,老师一律以“轻柔细语”正面语言来评价他,甚至有过这样的报道:学生解错了题目,老师不应打错号,理由是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刺激学生。同时还应表扬他,认为他有上台解题的勇气。殊不知这样“尊重学生”恰恰是不尊重学生,现实生活有明媚阳光,也有狂风暴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适当的“挫折教育”恰恰是今后社会激烈竞争所必需的。

  二、尊重知识数学教学首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没有知识的教学就是有最华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空洞而盲目的。现在一些课堂上流行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课堂上说话声、说笑声、多媒体音乐声,甚至是不要纪律的走动声,越热闹越好。殊不知数学课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课,不是情感交流课,更不是游戏课、活动课。数学课堂应是以是否落实系统的数学知识,是否培养学生数学修养为唯一目标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让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固有的挑战性。

  三、尊重规律尊重规律,我们首先应尊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规律。数学知识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一般不具有跳跃性。我们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应如此。其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数学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规律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心理规律没有发展到某个程度,就不要拔苗助长。任何事物总是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功近利。

  四、尊重自己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探索者和创造者。长期教学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应自然升华形成别具一格、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应该是每位教师的终身追求,是教学的高境界,不要轻易受一些“时尚理论”的左右,应有自己明辨是非、虚心吸取的能力。很难想象,没有个性魅力的教师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新课程标准与理念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的一面,旧教材、原有教育理念也有其值得发扬光大的一面。“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课堂教学应尊重我们教师自己的判断,从而进行明确与正确的分析与实施。数学教学艺术应当在课堂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与理念也是如此。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课,共有学生36人。经过一学年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空间和图形、简单统计、找规律等。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所教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认真备课。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改进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我努力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大胆摸索,创新教学,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全批全改,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重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不同方式,和每一位家长密切联系,针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问题,与家长沟通交流,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数学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这些都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只注重后进生的转化,而忽视了尖子生的'培养。

  3、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因人、因材施教,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校协作,共同培养学生。同时还要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

  3、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4、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一、从感兴趣话题引入,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爱玩玩具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从学生喜欢玩玩具、做玩具这一特点引出,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研究,获得亲身的体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实例,并且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灵活处理教材,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学生手中有了圆规,多少都有一些画圆的实践。不能把学生已有的画圆的技能都看成空白。故我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圆,事实也说明,虽没有老师强调的一二三点,但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地画出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画圆过程中的注意点,进一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画圆的方法。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出来的收获,学生通过感知便能知道,不再需要老师的画图三步曲了。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这节课中,让通过“做玩具”等一系列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以及本年段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特征。特别是在对学生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四、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上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标准》还指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作为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尽可能的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一组连线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各种大小不同的圆和它的直径有关,并通过对错题,如“自行车车轮直径7厘米”、“茶杯盖的直径5分米”等的辨析和借助手势比划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等诸多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所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多关注学生,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临时适当地调整教案,开发和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1-05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30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4-15

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04-15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1-16

《数学》教学反思11-06

数学教学反思08-18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数学的教学反思04-0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