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范例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
“他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忍受着坎坷和挫折;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因为他失去了自己可爱的天使。然而时间的规律就是这样,就像白天和黑夜不停地更替循环。”
再往下,也只是一片空白了。我合起书,那如涩茶般的悲伤仍然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主人公那回肠荡气的话语仍然萦绕心间。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
我细细的从头细数那些情节: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苦潦倒的工人就因为太饿,到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后经发现做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他遭人唾弃、鄙视、白眼相对。他连个过夜的地方都没有,连狗都不愿意接纳他,当他举起手扣响最后一扇门时,一位慈爱的老人映入眼帘,老人的笑容让冉阿让已经是冰雪裹着的心裸露了出来,如今鲜活地跳动着。他是米里艾主教。他说:“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但是要问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这里就是您的家。”。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也理解群众的唾骂对冉阿让施加的压力。米里艾主教用自己的善良温暖他,洗净他的灵魂,让冉阿让看见了世界温柔的一面。很快,主教变成了冉阿让最知心的人,他被米里艾感化,立志要做一个好人。冉阿让决定改头换面,重新生活,重新让人们认识,他改名马德兰。他做到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在一颗炽热的心驱使之下,他答应了临死的可怜女人芳汀照顾她的女儿珂赛特。
世界竟如此残酷,冉阿让已成为万人爱戴的市长,却因在为一位无辜的贫苦工人澄清时被人揭穿身份,他,承认了。于是,他又被抓入了监狱。但他却不服于命运,他不相信,他的命运即是如此,他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再重新开始做人就不能做一个好人。于是他逃跑了。冉阿让找到了珂赛特,找到一处偏僻的地方隐居起来。多年之后,珂赛特与马吕斯坠入了爱河,他们结婚了,冉阿让过上了平静而又孤独的生活。然而,当冉阿让再对这两个年轻人讲起自己和珂赛特的身世后,马吕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当马吕斯夫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冉阿让床边忏悔时,冉阿让抚摸着他们两个的头,挥动着沉重的翅膀,飞向了天国……
滑铁卢战争的惨烈,法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凄苦……雨果通过这部125万字宏伟巨著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部小说像是一部演绎着世间所有疾苦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是如此的苦涩,那么的催人泪下;这部小说又像一卷卷帙,沉淀着岁月的沧桑。这部小说让我亲身感受到了贫穷的底层法国人民穷困、苦难、不平等的'凄苦生活,激起了我心中疾恶如仇的汹涌波涛。
通过这黑暗的生活,我不由得想到了如今我们的光明生活。再看《悲惨世界》,难道我们不该珍惜眼下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那个时候的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黑暗之中,根本不敢奢望我们如今的光明。我们要知道,今日的和平是何等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知道,祖国的未来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民主、平等并幸福、安康。让我们携起手来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2
课本上的2020年到来了,但是好像并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正在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病毒在蔓延,我们的白衣天使正在奋战,做为普通人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实质上的贡献,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心呆在自己家里,不为社会添麻烦。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选择了一本法国巨著,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在家里静心阅读,这本书我用了四天看完了,这本书是雨果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也是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世间的`一切不幸,不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都是苦难。主人公冉阿让因挨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饭;芳汀为抚养女儿而沦为娼妓;珂赛特寄人篱下,受尽苦楚;沙威因背离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尽……他们历经苦难,他们的故事生动再现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主角冉阿让,他从苦役饭变成一个品格崇高的人,令人十分佩服。冉阿让童年时没上过学,成年后做了热心的园艺工人,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7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辛。一年冬天,家里饥寒交迫,冉阿让又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饭生涯。19年,冉阿让的眼睛逐渐干涸,心灵也干涸了。出狱后,冉阿让因为一张黄色通行证而遭到排挤,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却被社会和身份所束缚,成了无依无靠的人。就在这时,主教向陷入黑暗的冉阿让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一点点的感化了冉阿让,使冉阿让弃恶从善,开始新的生活。
冉阿让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铸就了伟大,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没有冉阿让,将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将有多少悲剧重蹈覆辙?为什么冉阿让会有如此惊人的蜕变呢?我想,正是因为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动去报答主教曾带给他的温暖,并将这份感恩之情储存在心灵最深、最柔软的地方,再用他们来温暖整个世界。罪恶黑暗的冉阿让,善良正义的冉阿让,刚毅果决的冉阿让,英勇机智的冉阿让……当我了解了他的一生,走进他用生命谱写的篇章时,我感受到了他用爱与感恩给整个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真挚而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永恒的爱的赞歌!
冉阿让每一个善良的举动,每一次承担的痛苦,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去思考,去回味,去感受这颗金子般的心。而这颗金子般的心不仅仅是因为懂得感恩,还有爱。爱是如此伟大,主教拥有了爱,所以感化了冉阿让;冉阿让拥有了爱,所以他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蜕变成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人。
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用爱去点亮人生,用感恩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悲惨世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便是我们应该拥有爱,拥有感恩的心。即使我们此时此刻生活在苦难中,但我们并不因此而颓废,反而应该像个战士一样,站起来,我们的国家也会因我们每个人的爱与感恩而更加强大!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3
我曾独自爬过高山,我曾独自欣赏湖水,我曾独自骑行看山花浪漫,我曾……我曾独自在书海中畅游。只不过走走停停、看看忘忘,已记不清山是哪座山、湖是哪片湖,花是哪朵花,书是哪本书……
当年的山是那样的夜色朦胧,我站在漆黑的半山腰上,看不到山的尽头,也看不清山的轮廓,于是我只有往前走:当年的湖水是那样的清澈,我站在湖水畔,看不到水在微笑,也看不清它的嶙峋波纹,于是我只有掉头走去;当年的砀山梨花盛开,我站在百亩的梨花园中,看不到梨花纷飞,也看不清百亩梨园的恢弘气势,于是我走了上来。
在半山腰上,我径直朝着前方走去,终究还是站在山顶,看到了万丈金光从云海中激射而出,也看清了山的模样轮廓,于是我笑了笑;在湖水畔处,我掉头走去,走上高高的拱桥,看到了湖水荡漾,那是它在微笑,所以我也笑了;在梨花园处,我走了上来,站在斜斜的高坡上,我看到了梨花飞舞盘旋,它的样子真美,我只能这样说。
这些我都走了上来,看到了它们最美的模样。但对于这把“登天的梯子”书籍来说,我始终走不出来,走不出来就代表我从未走进去。
忽然之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圣经”,我想这便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圣经当然是指《悲惨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当然说的是遇到了未来的自己、遇到了未来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一个人遇到另外一个人,这就是遇见;一个人遇见一本书,这就是遇着;但很幸运的是,我遇着了。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翻开《悲惨世界》时候的场景,那是在华豫学院的图书馆里面。从二楼走进去,然后左拐走到尽头的最后一个书架上,它被人束之高阁,而我却伸手取了下来,它的旁边便是《巴黎圣母院》。
学校里面的那本很旧,然后字体也非常小,只记得它的开头几行密密麻麻的小字,类似于圣经,我当时并没有坚持看下去。
就在这恍惚之间,已经过去了两三年的时光,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这块碎片种子,我决定将它认真呵护成长,现在它终于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未来的`自己,也就是书中的冉阿让的样子。他真挚而热烈,虽然他很木讷;他无比善良又无比让人珍惜,虽然他以前是苦役犯;他执着而坚定,虽然他曾在深渊和天堂之间犹豫徘徊;他终究活成了他,虽然他(主教)看不到他了,但是他坚信他能在天上看到他,于是他就活成了他,也活成了我心中的自己。
无数的夜晚相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而冉阿让也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了;
虚构的?
NO!
它就是一个世界,可以让我看到未来自己的模样;我不太相信什么”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词调,但我相信”天不生果果,万古长如夜”。
这本书让我明白,所有的苦难终究会过去,所有的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所有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好报,所有作恶的人终究会接受上帝的审判;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审判长头顶高悬的那张审判图,却是没有想到最终还是审判了他自己;人当然是善良的,所以它就是善良的。
读完这本书,就像自己也随着经历了冉阿让的起伏生活,提前给自己的未来走了一遍,然后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规避书中冉阿让的错误,去接受他性格中的那些光辉灿烂的特质……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4
读了《悲惨世界》,竟然联想到《巴黎圣母院》,那是一种一样的气息,而我莫名地嗅出来了,心里感受到了。上百度一搜,原来两书“本是同根生”,均出于雨果大师之手。这种验证让我细想,为什么两书会给我一种遇见了同胞小孩的心里感受。
两书的主角分别是获解罪犯冉阿让和钟楼怪人卡齐莫多。冉阿让身材粗壮、脸容凶残,曾把一男孩吓跑,以至之后冉阿让被误解犯了抢劫罪。卡齐莫多身体畸形、外貌丑陋,总是被人厌恶,只能潜行于教堂里、钟楼上,不用与他人的接触。但外表的凶残或丑陋无法掩盖他们意外纯洁的心灵。在我看来,他们是“美”与“丑”的组合,“丑”给他们带来了外界群众的不解、误会和排斥,致使他们被排斥在普通百姓之外。当他们如正常人一样感到极度的疲惫、饥饿和口渴时,却没有人愿意把他们当人对待,群众不仅仅没有怜悯地递上一块烧焦的黑皮面包,还以恶毒的言语作为匕首去伤害其他人,或以自卫,或以标榜自我。冉阿让持着黄色自由状纸,却又没能被社会接纳。卡齐莫多跟了副教主那么多年却依旧不能被“虔诚”信教的群众接受。无论是冉阿让还是卡齐莫多,他们都被当时的社会烙下了罪状的印记,活在群众的有色眼镜之下,被群众歧视、耻笑,他们亦如同来自地狱的瘟疫,每一个人见之避之尤甚动用武力驱赶。
我不得不觉得这是当时社会对冉阿让、卡齐莫多这类人的陷害。
但上帝还是给了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冉阿让来说,也是教主米里哀赠与的一对银烛台,对卡齐莫多来说则是吉卜赛女生爱斯梅拉达奉上的清水。无论是珍贵的银烛台还是滋润干裂双唇的甘露,在某个要素上讲,或者在简爱说的.“上帝的面前”,两者除出了物资的属性,其内在好处就应是同质的,一种如圣水般具有洗濯本认为污浊不堪的心灵的净化能力,一种如浓稠黑暗中打下的一束曙光的希望的力量,从此成为人生的信仰,尤甚重于人生。如冉阿让多这次奉上自我的人生,坚定地走在赎罪的路上,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冉阿让对柯赛特深沉而真挚的父爱。如卡齐莫多最后把绞死爱斯梅拉达的副主教克洛德推下顶楼,自尽在爱斯梅拉达身旁。爱斯梅拉达那份以德报怨的善良比起副主教对卡齐莫多地运用为目的养育,更为真挚动人,暖和了卡齐莫多受尽了冷漠对待的心。但我们不能否认卡齐莫多对克洛德养育之恩是铭记于心的,所以他甘愿服从卡洛的的各种命令,直至他受鞭刑那天——他得到的是内含人性关爱的水而非某人的一声问候。
但是冉阿让还是比卡齐莫多幸福多了。冉阿让履行了自我对主教米里哀的承诺,在其后的一生里善待他人,坦然的在赎罪的路上前行。“良知的觉醒是灵魂的伟大。”冉阿让的良心感动了好多人,拯救了好多人,最后也拯救了自我。当他将要离开人世,他没有害怕,没有担心,尤甚他是简单的,欣慰的。
而卡齐莫多将带着拔秧打自我的副教主推下顶楼的罪恶感,永远地留在爱斯梅拉达身旁,但是这就应也是他无悔的选取。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5
夜,没有星光,一片乌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练,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芒圣洁的灵魂,回想起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辛,不得不赞赏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穷途末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迹成了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蔼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炽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什么是人性的美丽?善良的主教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让从一个心存歹念的囚犯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对于万物的博爱之心感召了冉阿让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让做了一生的逃犯却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宽容与言传身教,支撑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爱制恶造就了冉阿让这一为大灵魂。他的身上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茫。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恶贪心,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姿潇洒,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途,让人深刻领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小说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法国大革命前不同阶级的人民的不同命运,而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提醒了穷苦人民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不辞辛劳的工作,仅仅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迫于压力,他不得已将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却只把珂赛特当做骗取钱财的工具,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却没能见到女儿最后一眼。但是正是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终能够遣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母性的光芒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穷苦的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利欲熏心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何尝没有像马吕斯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正从善,成就一翻伟业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世界上还是有光明的,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就像雨果一样,虽然他已经逝世了,但是也留下很多东西。
雨果走了,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6
昨天晚上看完《悲惨世界》后回到家很轻松地写完了第一篇观后感,上床后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又想了很多,所以早晨到公司上网后贴上论坛时把标题后面加了个“之一”,还有些话我还想再说说,算是观后感之二。
先从我的一位乐友说起,这位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长辈,亦是多年的古典音乐痴迷者,CD的收藏自不必说,从前没有VCD、DVD的时候,就收藏了大量的LD碟片,除了一些音乐会的现场录像以外,以歌剧为主,基本上重要的古典歌剧作品都收齐了。我也曾在他那里流连忘返,还把很多节目用立体声录像机翻录下来,堆了一大堆,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也都该发霉了。我曾彼此献宝地将《悲惨世界》的原版CD送给他听,过了一些时候再登门问及对其的看法,不料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怎么听”然后加上一句“百老汇音乐剧嘛,再怎么样也不能和歌剧相比”。
说实在的,我当时就对这句话有点不以为然,现在看了《悲惨世界》的原版演出,更加是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自己也是个极喜欢传统西洋歌剧的人,不仅熟悉大部分的重要作品,个人收藏中甚至也有不少偏门货色,如瓦格纳的《帕西发尔》我都有全剧的LD大影碟,全剧近五个小时三张大碟,是当年工资只有二百多一个月的时候花上750元购得。但是我同样对《悲惨世界》如此倾倒,为什么呢?
不错,与一些大歌剧相比,你可以说《悲惨世界》的音乐语言不够丰富,对演员声乐技巧的要求不算很高,乐队织体不很复杂,还有呢?还能列举出什么呢?场面不够宏大铺张?拉倒吧。最后憋了半天,恶狠狠地说“反正大歌剧就是高雅,音乐剧就是通俗”。
我想广大乐友里面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恐怕还包括一些专业音乐业内人士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想想那些经典歌剧的创作年代,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卡拉OK,歌剧是什么?歌剧一开始是王公贵族宫庭里消遣的节目,到后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娱乐,想想威尔弟的《弄臣》首演次日满大街都是哼唱《女人善变》的情景。恐怕威尔弟普契尼的每一部新作从罗马传到巴黎的时候,也就跟我们现在“又是一部大—片就要上映了”的感觉差不多吧。
又有朋友说:“我不喜欢音乐剧的唱法,还是觉得歌剧的唱法好听。”那只能说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不能说歌剧的唱法就是高雅,而音乐剧的唱法就是通俗。应该说,音乐语言的发展是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的,威尔弟的时代的人们不会想象得到我们现在是在怎么唱歌,正如同莫扎特的时代沉醉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如果你想跳舞》绕来绕去夸张做作的费话罗嗦中的人们怎么也无法想像普契尼的《冰凉的小手》或是《今夜无人入睡》的唱法一样。比才的《卡门》虽说是出悲剧,但就其体裁来说其实还是归入“喜歌剧”。如果当年有位酷喜莫扎特罗西尼的老兄自命为高雅而把《卡门》斥之为“通俗”,今天看起来一定觉得好笑。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悲惨世界》等是音乐剧,不如说是现代歌剧,而且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歌剧“优秀传统”的现代歌剧,只不过与诸如谭盾创作的《茶》这样的“先锋前卫”的作品不可归为一类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7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悲惨世界》这本世界名著,可是许多年来却没有读过。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对西方文化深有排斥。二是经济拮据,即使买书也得秉承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有机会看到这本书,也是占了儿子的光。一本书,两人看,最起码不算吃亏!由于是精简版,我用两天时间就看了一遍。不得不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西方文化的传统认识,尤其是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终身难忘。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悲惨世界》来给这本书命名。是的,如果单从故事人物的现实遭遇来衡量,确实是悲惨了点。但是冉阿让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社会下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仁慈、善良、博爱、宽容的精神重新唤回身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可见冉阿让并不悲惨,他是精神的富有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出狱后不被社会所接受,处处受到排斥和歧视,从而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在主教宽厚仁慈的的感化下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他隐姓埋名,凭着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然后出任市长。不管人生境况如何变化,他却始终不忘主教的教诲,为自己考虑的少,为别人考虑的多。他创办学校、招收无家可归的穷人做工、投身慈善事业、帮助身边的每个人,为当地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将是冉阿让之福,也是当地老百姓之福。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冉阿让的身份遭到了警察沙威的怀疑。当他从沙威口中得知有个叫商马第的人被误认为是自己将要开庭受审时,内心虽然备受煎熬,但还是舍弃荣华富贵,坦然面对将要再次坐牢的事实。他的再次越狱也是为了兑现在芳汀面前许下的诺言,要把珂赛特抚养长大。可是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中却要在沙威的追踪下东躲西藏,惶惶终日。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要杀掉沙威时,冉阿让主动请缨接受了这个差事,并以德报怨,为其松了绑,放了行。不得不说,沙威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警察,只是生错了年代。他的跳江自杀,也是在冉阿让善的感召下,做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选择。
如果说当初冉阿让对珂赛特的关爱是出于同情怜悯,那么在多年相依为命的生活中,他对珂赛特的感情却已超越了父女之情。他把她看成自己的全部,不能想象没有她的日子将怎么渡过。但珂赛特却和马吕斯相爱了,这让冉阿让再度陷入痛苦之中。经过一番心灵的`煎熬,他再一次选择牺牲自己,在心爱的女儿和女儿的幸福之间选择了后者。
冉阿让去了,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但他的人格在坎坷生活的磨练中得到了升华,他是精神的富有者。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年代,冉阿让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被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所迷惑,当我们为生活中的一些不公、不满而彷徨时。不妨看看《悲惨世界》这本书,从冉阿让身上寻找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个精神的富有者。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8
我忍不住心中的愉悦,推开窗子一看:"呵,好大的雪啊!这时天已经快亮了,我们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了山顶。按时间长短来说我都适应了。今后,我要继续发扬小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努力向上?"
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决心向这个社会报复。可是莫里哀主教对他无私的包容、信任和帮助让他在小瑞尔威事件后由悔恨转为一种更深刻的觉悟,这成为了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他从此开始感恩,开始尽其所能帮助他人,开始回报社会,成为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对“感恩”这个词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使人性熠熠生辉。
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因此我们得以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父母哺育了我们,因此我们得以健康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爱,因此我们生活得幸福快乐。“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作为儿女,在学习上自主自觉,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学会自律;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父母结束一天的辛苦工作后,为他们送上一杯茶,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也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知道如何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
感恩老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做人。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指引我们前进,所以即使身处黑暗之中,即使前方有障碍重重,我们也不会迷失方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为我们倾注了这么多心血,作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懂得坚持真理,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遵守校纪校规,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学会约束自己;在教师节的时候向老师送上一朵花、一张贺卡、一声祝福,也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学会尊重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感恩朋友。在我们心情沮丧的时候,是朋友的安慰使我们乐观面对生活;在我们遇到挑战的时候,是朋友的鼓励使我们信心十足;在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朋友的帮助使我们渡过难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朋友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关心,使我们不再孤单寂寞,所以,像朋友对待自己那样真诚地对待朋友,便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了解尊重、理解和关爱都是相互的,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自己。
感恩社会。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他人的奉献和帮助。是农民的辛勤劳作使我们有食物吃,是工人的辛苦工作使我们有各种生活用品,是建筑工的汗水换来了我们居住的楼房……如果没有社会上其他人的付出,我们也就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和满足感;利用暑假时间做一名志愿者,到社区或公园里打扫卫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也是一种感恩,这让我们体会到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在感恩中懂得道理,在感恩中学会付出,在感恩中感受快乐,在感恩中得到锻炼,更在感恩中,成长。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9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悲惨世界读后感500。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
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0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备尝艰难,怎么会成功?然有时候,眼前美好的一切,未尝不是由悲惨堆砌而成的呢?
芳华刹那,世界潮起潮落,或许,你早已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然而,现在这样美好的你,如若也同我一般品味过这“悲惨”的话,你是否也是这般的感同身受呢!
不经意间辗转,翻开那一本由法国作家雨果倾情撰写的《悲惨世界》,飘飘然就宛若走进了那书中的世界:悲惨,黑暗,隐忍,残酷……仿佛只在刹那间,便已过去了十九年,而这十九年,却也是主人公冉阿让最悲惨,最残酷的十九年。冉阿让,一个原本平凡而又平庸的人,只因年少时砸了面包店的玻璃,便被残酷地判了十九年的刑期,整天蜷缩在那暗无天日的监狱里。
为了能早日出狱,他夙兴夜寐的努力工作,受尽折磨和煎熬,在他本应该最美好,最绽放的年纪。出于正义,出于关爱,出于本性的他,却只能沉陷于黑暗的笼罩中,历尽沧桑想来也是令人唏嘘和愤懑啊!然,世事难料,命运对他是如此的不公,出狱后的他,穷困潦倒,万人喊打,是一个被世人唾弃、耻笑的'可怜虫,他从来吃不饱饭,风餐露宿,甚至凄惨到仿佛要被世人抛弃。
面对这残酷的世道,他本想报复,甚至摧毁,但他却遇到了一位善良,朴实的主教的,在主教的收留、教导下,他逐渐放下了这些仇恨。在主教去世后,他从此消失在了这黑暗的世上,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位善良热心的人的人的出现,才让我们忆起他……
他已经改名换姓并立足于社会,成为了一个受万人景仰却登高自卑的善人,并收养了一位和他有着同样悲惨经历甚至比他还要悲惨的小女孩柯赛特做女儿。
并最终看看她步入婚姻的殿堂,拥有幸福的生活,同时年过半而的他也在不久后死在女儿怀里,想来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吧。
唯梦长留,晓看云翻星转,读过《悲惨世界》,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曾或多或少有过愤怒,有过怜悯,同时也有过对黑暗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就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世态的变迁以及这一点点随时间流逝的流逝人间世故吧。是啊,苦难的旧主已经忘却,而这忘却的旧主也快要降临了罢!冉阿让的一生极其不幸,但他却用他善良、感性的内心去愈合着这个世界给他带来的伤疤,哪怕命运是如此的不公,世态是多么的炎凉。
只要他的心中一直有那位慈爱的主教,有那个美丽乖巧的女儿暖心的笑容,他的世界,终究还是五彩斑斓的,不是吗?
缘尽世间,尘埃终会落定。冉阿让这极其辛辣而美妙浩瀚的一生,终获得了平凡而完美的馈赠。他在临死前总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含着幸福而满意的泪水合上了双眼,倒在了女儿的怀里。他,一个悲惨而传奇的人物离开了。他,或许随风而去,或许在那属于他的美丽的世界中辗转,留恋,或许……但无论如何,他终是活在了《悲惨世界》里爱他,敬畏他的人的心中,也活在了读者的心中!
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地去感悟一番这悲惨、黑暗、隐忍,残酷的世界,以及这辉煌、正义、善良、传奇的人性吧。或许时间不长,就只一瞬,一瞬,你那焦虑浮躁的内心,会随着风,飘散在那悲惨的世界中!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1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幼时,幸福像衣上的纽扣易于掌握,如滔滔碧江水连绵不断,一束阳光,一粒粉尘都有了向往。
那时我爱去奶奶居住的小小乡村,呆呆地望着澄澈的蓝天,绵软的云是姿态万千的梦我,摘取一朵怀着它痴想,天马行空地遨游,不时嘴角勾出一个傻呵呵的弧度,奶奶总会在这时端来一碗银耳雪梨汤,我捧着碗凝望菜畦,甜汁沁入心脾,当时只觉得世上最好的汤汁莫过于此了。
与公鸡赛跑是我们的另一大爱好,每次看到那趾高气扬、恃强凌弱的大公鸡都会感到被蔑视了权威,于是一边张牙舞爪地拉扯鬼脸,一边踏着坑洼的土地深一脚浅一脚地飞奔,一副不抓到公鸡誓不休的执着摸样,东奔西突,前扑后闪,虽然我精心策划的战略都不值一晒,却仍倔强地不服输,直到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扬起一片尘土,唯觉得单纯的快乐。
角逐的路途十分坎坷,难免会摔倒。但这里面可有学问哩,装着小小心思的我独自一人便是钢铁战士刀枪不入,女儿独自一人时有泪绝不轻弹。但我却秉承着“遇人就哭”的原则,万一跌倒时碰上奶奶可不得了,干涸的眼眶马上闪射出朦胧的泪光,鬼哭狼嚎,恨不能倾倒出所有的委屈愤懣,但其实心里却是偷笑的。
自以为是的懵懂“成熟”后,幸福变得氤氲无所,好像隐匿到最严密的罅隙中去了,要斩荆斫棘方可观。似乎定要有丰碑伟业,传颂千古才可坐拥幸福,但对那些传奇人物只能在字里行间远远仰望。幸福仿佛很大很大,大到只属于那天之骄子,命运定盘,我们注定不受眷顾。
我束缚在自己编织的桎梏里不肯露出卑微的自我,像被遗弃的孤童,飘摇的浮萍,天地都黯淡了色泽,再不像从前的明净。奶奶为照顾我来到了宜昌,在多少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奶奶同样灯火阑珊人未眠,看在眼里急在心,又怕我嫌恶她的叨扰,只能悄悄端来一碗银耳雪梨,又你人地敛声屏气地离开。而融在我舌尖的汤汁总觉腻而紧,滋味也大不如前了。
那天几个好友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我趁此机会大倒苦水。末了,一个我认为较我而言更优秀的同学冷不丁的道:“真羡慕你那么多人宠着,身在福中不知福哟!”波澜不惊的心湖中骤然风起云涌,激荡了情怀。原来我是幸福的,不必名贯古今,不必生死攸关,平凡的我拥有的是小小的'烦恼,满满的幸福啊,只是这幸福却都在别人眼里。
原来如此,幸福并未躲藏,它就伫立在面前,只是闭塞了心房的我感受不到它的气息。它挥舞双手,靠近我,拥抱我,那一碗甜汤,一声亲昵问候都是它的味道,我却在肆意挥霍着幸福的同时埋怨它的吝啬和飘忽。
如今,幸福不再虚无缥缈,也不再取之不竭,虽然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幸福正如一碗朴素的汤汁,甜入心脾,却只有那么多,喝一口消耗一口,总有见底之日,我不愿直至那时才恍然泪流,又典当那些回忆来喂养寂寥,现只有甜蜜地沉浸在汤汁中感恩,感动。
奶奶悄无声息地照例端来银耳雪梨,我觉得该说些什么,“奶奶——”待奶奶诧异的转身,我竟然无语凝噎,只好绽去一个大大的笑脸,奶奶却莫名其妙的嘟囔看几句,可我分明看到那双漾起一汪笑意的眼,甜甜的银耳雪梨滋润心灵,世上怕是再没有如此好的汤汁了。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2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但,即使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作为一个曾经的苦役犯的人性美。在当时,也许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也许他并不算是完美的,出狱后,他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但他的缺点才更让他显得真实,更贴近人性。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冉阿让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他的善良,体现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3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上帝欲叫人灭亡,先叫人疯狂。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现实就是这样,正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给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现实把我们的信心就这样碾碎了。
出狱后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其他人的歧视,然而现实逼迫他旧态复萌,他偷了主教一个烛台,主教却没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个烛台。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洗心革面,变得乐于助人。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收留珂赛特做养女,冉阿让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同时反映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下层人民的苦难的缩影,这些源自法律习俗的压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绝对的,就像小说中的德纳第夫妇,这对夫妇对珂赛特百般欺压,还将珂赛特母亲寄来的东西给自己的女儿,最后沦为丐帮帮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赛特的母亲芳汀,是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怀下珂赛特却被男友抛弃,为了珂赛特的生活,变卖首饰,甚至牺牲灵肉也要把珂赛特养大,芳汀对女儿深深的爱可以让人潸然泪下。沙威穷其一生追捕冉阿让,却发现冉阿让很善良,于是他无法面对多年坚持的信念,选择了跳河。也许有时候,我们就像小说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开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陋贪婪,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途,让人深刻体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读完这本书,不禁为人物的品质感动,他让我领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我不能忘却那些为革命燃烧的鲜血: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F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惶惶终日,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大恶极的人呢?谜底在剧终揭开: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那个冷漠绝望的世界,并不是他所维护和爱怜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孤独而又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崇高灵魂以及众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他坚信,这会开启一个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纪元。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4
可以说,《悲惨世界》这部皇皇巨作在写作之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据雨果所知,1820xx年,一个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苦役;1828至1830年间,雨果先后搜集了有关奥利主教和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此外,雨果参观了比赛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1848年的革命打断了他的创作,20xx年后他才回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中,直到1862年,《悲惨世界》在比利时问世。小说的创作历史三十余年,堪称鬼斧神工。这段时间也是法国的多事之秋,政权在王权制和共和制之间来回变动,雨果在此期间也遭受了种种磨难。
雨果不是以人世的角度看这个社会,而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冉阿让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救赎,不仅是自己的灵魂,还有芳汀,还有珂赛特,还有沙威。还有我。雨果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的确不似俄国作家的深刻而又复杂,雨果的人物,心理活动是有个简单的纵向标准的,那就是善和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雨果相信上帝,相信善良,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如此的胸怀承载这样的博爱精神,所以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代表完全的雨果的思想。
我惊奇的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人们对身份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让永远是一个苦役犯,人们并没有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人们把偏见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马德兰市长,建造工厂、医院,为穷人谋福利,那样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么有益于社会和人们的事,却在主动承认自己的身份后遭众人唾弃。在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后,没有人念及他的功劳,污言脏语像漫天大雨一样铺天盖地,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都背弃了他,除了那个门房老太太和坚定的修女还牵挂着他,相信他,为他掩饰,为他说谎。呵!多么扭曲的世界啊!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让背着在战斗身负重伤的青年人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认为他杀人越货的拐子德纳第与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终保持镇定,并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则,最后成功送马里尤斯到其爷爷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为感动,羞愧难当而跳河自杀。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人难。冉阿让不失信于人而去养活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珂赛特并且视其为亲生女儿,冒着生命危险救活青年马里尤斯,一次次地原谅一直追杀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坚持”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最为难能可贵。
虽然说我们无法与冉阿让这个高尚的灵魂对比,不过,我们何尝不可以以他为榜样呢?虽然在和平年代里我们还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来学习冉阿让这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并默默分担他人忧伤的精神,那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 】相关文章:
《悲惨世界》心得02-24
悲惨世界作文05-02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12-02
悲惨世界读后感05-20
《悲惨世界》读后感05-29
《悲惨世界》 读后感02-14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03-22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03-24
悲惨世界读后感06-13
《悲惨世界》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