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7-28 09:13: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活着》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

  曾经用一下午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让读者不忍放下。《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万贯家财一朝亏空。贫困之中,在福贵为生病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经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至亲先后离他而去,留他一人和老牛相依为命。作者的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是小说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当我们把自己和命运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友情的时候,生命便不再沉重了,没有必要再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为我们能更包容一切,接纳所有生命中的不完美。

  虽然在读之前从别人口中听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是“太悲惨了”,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悲惨的福贵的一生中竟读出了一种莫名的温馨,使我在面对各种压抑结局后,还有抹抹眼泪读下去的勇气。纵观福贵的一生,最悲惨的无非就是亲人都接连惨死先他而去,抛开这个不说,在我看来,他的一生,也并不是一无所有,黯淡无光的。起码,福贵生命中遇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对他贴心的好。即便是设计让他输光家财的龙二,在后来也没有对他十分恶劣,甚至在命运的安排下,代替了福贵去死。而其他在福贵生命中充当“反派”的人,也不过是那个害他被抓壮丁的军官,厚着脸皮抢凤霞地瓜的王四和有着丑恶嘴脸抽光了有庆的.血的医生。

  而福贵生命中和他亲近的人,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都是淳朴善良的好人,还有村里的乡亲,对他也是不薄的。或许输掉家产是福贵命中一劫,却让他感受到了父母给予他的真情,让他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甚至让他后来逃过死劫。福贵的妻子家珍,虽然是有钱人家的千金,却从没有大小姐的做派,即使福贵好吃懒做、吃喝嫖赌,可是她却陪着福贵一生共苦难,即使在他被抓壮丁不知所踪的日子,纵然她心中有疑惑、不信任,却也依旧坚守着他们的家。福贵一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娶了家珍吧。

  说到儿女,也很是听话,懂得替福贵分担。凤霞虽聋哑,生命中除了父母弟弟,也能遇上真心疼爱她的二喜,即便在她身死之后,二喜也依旧放她在心中念念不忘,依旧将福贵视为自己的父亲一样互相扶持。而那机灵的外孙苦根,虽是伶牙俐齿,却也像她的母亲一样,小小年纪便懂得心疼福贵,为福贵分忧。

  这些便是书中的温情,而书中最直击人心的悲剧,便是将这些温情从福贵的人生中一一以惨烈的方式抽离,留下福贵孤身一人。到了最后,读者都和福贵一样,觉得他活不长了,身边所有的温暖和人生的盼望都没有了,年纪也大了,又能活多久呢?可是,福贵还是和那与他相伴的老牛一起,活了很久。

  他最后对老牛的念叨,他对书中的那个聆听他人生故事的“我”的感激,都是他对人生的回忆,到了最后他已了无对人生的埋怨,而是在那温情的回忆中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满足,甚至于自我安慰,亲人的先他而去让他最后能了无牵挂地死去。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即使人生满是苦难,满目疮痍,即使人生的最后孤独一人,无人相伴,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能从那压抑的悲剧中看到温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点点光芒,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同时也能坚强信念的力量,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读完了以后,觉得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那么苦,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2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也终明白家的温暖;当身旁一位位亲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阳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我曾记得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从名望爱情、富贵、享乐、死亡中挑选一个,但他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后,没有欢乐,没有愉快留下的不过是恣意亵渎的老年。我们这一生,就像徘徊过这个世界的流浪者,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方向,来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平凡,但却从未实现。我从福贵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他从未拥有过我们追求的东西,但却永远热爱生命,还相信也许下一秒便会有转机,试问在世间有几位像他一般的领悟生活。

  活着一词是多么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导,它让我们生活下来,去感受去领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磨难、失败以及惆怅。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苦痛时,忘记绝望,化作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光,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们拥有坚强的理由。

  也许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贵身边最爱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泪水便会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种送走亲人痛彻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为何生活要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生者来担当?但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活着,团圆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贫,是福是祸,笑脸也随处可见,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将永远活在爱的人心里。

  人活在世上也许只是为那一口气,只要活着才有拼搏的资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许有许多失败、迷茫、成功、喜悦,但只活着,才不会辜负爱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许才是真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在今天的社会,人面临的压力,那些自以为遭受失恋、失职后的万念俱灰,相比于福贵亲手送走爱人的苦痛不过是冰山一角。看着新闻里面报道的一位位生灵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为何他们的心如玻璃般一触就碎,那一张张遗书,难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便是你们放弃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给予爱人的苦痛,那是无法用岁月磨平的伤口。亲爱的人,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们也渴望贪婪的看也这个世界,听一次亲人的呼唤,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迟暮的黄昏。你们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动的心脏,充满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活着,才有美丽的明天。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无论少了谁,它都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我们要明白,不能因亲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们的身上还承载他们的爱、信仰与寄托。所以我们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丽的夕阳下升腾起希望的炊烟,那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画了多少生活的无奈。我知道黄昏即将来临,但生活仍在继续。

  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3

  记得约莫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时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活着。是的,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不清楚为何自己会来到这个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生命体,确实地存活于此。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外界,留下印记,透过耕耘的时间去感知世界。

  余华的作品很少说教式的对白,他总是用口白平实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却带给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触。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过他们的-颦一笑,慢慢地流淌出来。他对土地和困难时期,有着特殊的情怀,诸如《兄弟》,《许三观记》,《在 细雨中呼喊》无-例外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描写。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灾难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绝不是艺术家自己的。这也难怪有种比较调侃的说法,说每一一个作家都是后娘,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样子誓不罢休。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体现出创作者借他们创作的人四去表达自己,文以载道人以载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贵,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到败尽家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头老牛做伴度过残年。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当一个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帧帧的幻灯片在你面前放映时,你会发现,那些大喜大悲,其实最后回过头去看,只是为你生命做上了一个注脚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虚室生白,讲的也就是-个心安理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绝不雷同的,那些细小的枝节,却是你有同于他人最大的亮点所在。

  “可 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 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 他就可以一次-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也许是余华采用的记叙方式,使得福贵这样一个农民的经历如此身历其境地展现在我面前,但更重°的,是福贵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讲述自己。人们常说要趁年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比起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讲述,是思索。你从你经历过的事情当中汲取养分,你客观地去分析去评价,得出你的专属结论,构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干瘪的讲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够多的经历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的见解,学会讲述,本身就是在学会做人,这就是活着。当你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你从记忆中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让你隐忍坚韧快乐让你自信豪迈,你从过去的时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贵,你的一生不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规律性的,像正弦函数那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经历,同时当自己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稍加修饰面带微笑,那样你就是-个生活的智者,对你过往的事通透清明,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一-旦-一个人不停地叙说着传奇的事,那么,他本身也就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

  活着,没那么多深雠大恨。这是余华的《活着》,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4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5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最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蓦然间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顿时开窍了。

  还记得曾经年少时,初入社会,茫然无知,带着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郁,我如作茧自缚般,不停地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快乐吗?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吗?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价值的?一遍遍地追问自己,一遍遍地获得答案,可转眼间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后,又开始了追问、寻找答案、否定的循环。我就如同无头的苍蝇般,在思维的怪圈里找不出合理的出口。于是,烦恼便在心中郁结,痛苦也随之缠绕。

  尔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加深,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让我习惯,也似乎让我麻木了。我渐渐地淡漠了对生命的思考,不再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了。不知不觉间,我终于走出了思维的烦恼,走出了少女的忧伤。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让我曾经为之烦恼,甚至为之疯狂的问题,不再缠绕着我的心灵,原来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这次阅读《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来。可喜的是,尽管困惑被翻新出来,却没有将往日那种被缠绕、被折磨的心灵之痛一同带出。

  我彻底地醒悟了。其实,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快乐,也不是为了实现价值。活着,就是因为活着,仅此而已。就如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曾经富贵一时,又将家底败尽,经历过战争的慌乱,也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如此跌宕与惨痛的人生,福贵既没有表现出过分夸张的悲痛,也没有过分的乐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本身。福贵叙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余华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着福贵的叙述。偶尔也来几分幽默,冷冷的,让人想笑却也只是嘴角微微扬起而已。小说的结尾,老人福贵牵着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走在乡村泥泞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继续。

  不要再问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因为活着。抛开曾经的烦恼,不再纠缠自己的心灵,好好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6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说过:活着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更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这是一个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他却创造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没有抱怨,福贵很平静的诉说着自己苦难的一生。正如余华所说,如果用第三人称写福贵,福贵无疑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但是正是因为很巧妙的运用了第一人称,使他的经历由自己的口诉说出来,反而不是那么令人难过!在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生活。贺拉斯说过: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福贵只是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死去,将他们一个个埋葬,看着他们的一抔黄土,想着他们就这样在人世间销声匿迹。

  活着,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然而,活着对于某些人反而成了责任,亦或是负担。痛苦,揪心,烦恼,苦闷……接踵而至。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小事,与美丽擦肩而过。在生命的'牢笼里束缚着自己,不肯放开自己。将自己从高楼中推下,将自己抛入湍急的河流之中,将自己扼杀在生活的紧箍咒中……而《活着》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只是因为有爱而活着,有人说他悲苦,有人说他不幸,有人说他的人生就是苦难的代名词,有人说……我却认为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东西——生命的意义。生活所需要他面临的事,不是苦难而是磨砺,不是痛苦而是希望!为了在家的妻儿活着,为了孙儿活着,为了自己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始终很真的活着。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在人生中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于哪年哪月哪日出生于哪个家庭,同时也不知哪时哪分哪秒死于哪个地方。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每天能够在匆匆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朝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

《活着》读后感7

  《活着》这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小说内容几乎横跨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富贵在挥霍完家产之后变成了生活艰难的贫农,在父母、儿女、妻子外孙都相继离去后依然顽强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福贵这样的故事在现在并不多见,可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贵一样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贵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时候,放过自己,轻松一点,也是一种豁达。

《活着》读后感8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读后感9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迟子建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能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这可能就是东北作家给予我的些许温暖吧。

  言归正传,我大学第一本国内作家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应该是出于一位女同学的推荐。

  《活着》的故事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开,“我”去乡下搜寻一些关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贵的老人和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好赌,散尽家财,爹在上厕所的时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为他娘抓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在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之后得知娘已经死了,媳妇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因发烧成为了聋哑人。

  本以为能过上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在介绍之下和万二喜喜结良缘,在产子的时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儿凤霞死后家珍也在软骨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万二喜则是因为吊车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压死;

  最后外孙苦根与福贵搬到乡下过起了艰苦的'日子,福贵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为吃豆子活活撑死……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贵过完最后的日子。

  我记得那本书很薄,百十来页,我一晚上读完了。当时还在被窝里偷偷的抹眼泪,我实在没有想象到这本书能写的这么惨,这是我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十分单纯地在写惨。但是什么时候改观的呢?大概是太奶的离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个身体极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饭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米饭,尽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爷爷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那辈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因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样推到其他人那里。

  在太奶离开之后,我和她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听妈妈的话得知,太奶身体不如从前了,我听着还十分不得劲。

  噩耗是从某天晚上传来的,我从妈妈焦急的对话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觉得很悲伤,只是很悲伤。我们第二天急忙奔赴齐齐哈尔去备她的后事,在这期间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亲人的尸体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殡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的时候,我脑袋完全空白,紧接着就是无止境的哭泣。在仪式结束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当天的感受,可能是我无法接受那个事实吧。

  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离开了,虽然我没去送他们最后一程,但那种真正离别的感受我依旧能感受到。

  想到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或许他已经麻木了,或许他也想过一死百了,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什么活着吗?可能是为他的外孙子吧。但外孙死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余华也在书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我们抛开英雄们的豪言壮志和帝王们的功业宏图,“活着”是一种最原始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的国家,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成为遗迹的原因吧。

  现在我看到亲人的离去也会悲伤也会哭的稀里哗啦,但哀其离去的同时,我可能会更珍惜活着的机会。

  像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就是那么回事,简单而纯粹。所以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学福贵一样去赌博。有那钱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吗?

《活着》读后感10

  通过上一季《活法》读书活动,我领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哲学。稻盛和夫从人不断成长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断修炼、提升心智的过程。在《人为什么活着》书中,稻盛和夫则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释了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宇宙之所以能够从质子进化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为宇宙的意志在不断推动的。宇宙的意志这个概念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环境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文化与使命。我们在一个公司就要认真地执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领悟企业的文化,这样就能够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业中快速成长,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能够改变宏观环境,但我们能够适应把握宏观环境。

  “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我们一直只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之母。我们太习惯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们会认真的分析当前形势,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们时刻保持着紧迫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逆境中我们不害怕失败,我们敢于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在逆境中我们不会满足,我们充满渴望与激情。在逆境中我们可以张扬人性的优点,我们充实,我们豪迈。而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开始自满自大,我们开始固步自封,我们开始失去激情,我们开始猜疑团队,我们开始害怕失败。最终我们开始不断走向失败。如果我们能够把成功也当成是一种试炼,我们就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们就能够看到团队的力量,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当也是一样,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研发。我们应该把这个过程当成是一个试炼过程,我们应该去总结这个过程的得失,成而进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这本书中作者再一次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

  人生是由努力和梦想组成的。一路走来,有磨难有坎坷,有泪水有喜悦.支撑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和希望是每个人生活的支柱,在梦想的装扮下,将来的岁月会更加美丽绚烂.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可能会失败,但放弃则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梦想的旅程中,我要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是每个人对自己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通过奋斗和努力取得成功.当然,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顾客观情况勉强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许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怕失败,于是先给自己找一个后退的台阶.自信会使我扬起成功的风帆.当达到胜利彼岸后的愉悦心理体验,将永远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独具的.

  把苦难当成是一笔难得财富,把挫折当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来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来时代的伟人”.凡是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的,就像火柴,如果回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无光.每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败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失败,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我想或迟或早总会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间,所以塑造一个乐观、坚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爱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锐的心感悟人生,用热情的心拥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对待任何事情,我相信这个全新的我即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书中还给我们阐述了因果报应法制。善根生善果,恶行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法则。人怎麽想,就会出现所想的结果,万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结果都源自于人类的想法和行为,这是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法则,这项法则始终与命运并行,并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活着》读后感11

  记得约莫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时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活着。是的,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不清楚为何自己会来到这个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生命体,确实地存活于此。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外界,留下印记,透过耕耘的时间去感知世界。

  余华的作品很少说教式的对白,他总是用口白平实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却带给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触。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过他们的一颦一笑,慢慢地流淌出来。他对土地和文革困难时期,有着特殊的情怀,诸如《兄弟》,《许三观记》,《在细雨中呼喊》无一例外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描写。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灾难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绝不是艺术家自己的。这也难怪有种比较调侃的说法,说每一个作家都是后娘,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样子誓不罢休。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体现出创作者借他们创作的人物去表达自己,文以载道人以载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贵,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到败尽家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与一头老牛做伴度过残年。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当一个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帧帧的幻灯片在你面前放映时,你会发现,那些大喜大悲,其实最后回过头去看,只是为你生命做上了一个注脚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虚室生白,讲的也就是一个心安理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绝不雷同的,那些细小的枝节,却是你有同于他人最大的亮点所在。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也许是余华采用的记叙方式,使得福贵这样一个农民的经历如此身历其境地展现在我面前,但更重要的,是福贵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讲述自己。人们常说要趁年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比起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讲述,是思索。你从你经历过的事情当中汲取养分,你客观地去分析去评价,得出你的专属结论,构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干瘪的讲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够多的经历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的见解,学会讲述,本身就是在学会做人,这就是活着。当你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你从记忆中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让你隐忍坚韧快乐让你自信豪迈,你从过去的时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贵,你的一生不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规律性的,像正弦函数那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经历,同时当自己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稍加修饰面带微笑,那样你就是一个生活的智者,对你过往的事通透清明,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一旦一个人不停地叙说着传奇的事,那么,他本身也就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

  活着,没那么多深雠大恨。这是余华的《活着》,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记得还是刚来佛山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淘了一本阎真的《沧浪之水》,那次看得自己为主人公池大为掉了几次眼泪,但是却道尽了许多文人的窘境。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改变了自己一些文人的固执,扔掉了许多自己给自己的思想枷锁。后来我还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在重庆学医的同学看,果然,也同样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内心。自此我就像追海岩的书一样,开始到处找寻阎真的书籍,后来,我看了他的《曾在天涯》、《因为女人》以及近期的《活着之上》,可谓都是精品,都能给自己带来认识上的提升。

  这本书的主人公聂致远同《沧浪之水》的池大为一样,作为一介书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可能说是气节和傲气更为贴切。面对有违书生气节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折腰。聂致远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读完博士,但生活的窘迫和压力,并没有随着学业的完成而结束,反而是无穷无尽。如果不是富二代,作为穷苦出生的知识分子,谁也逃不掉精神生活和世俗活法的“苦劫”。书读得越多,将会“中毒”越深,文人情怀的烙印将潜移默化地刻得越深越细。但生活总是会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压力,需要去解。比如女朋友她妈提出的婚后安排,比如为考博而去违心夸教授的作品时领域内权威著作,比如为工作安排而奔波等等。这种物质窘境的破局,对于文人来说,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精神标准来创收,如此一来,新的精神窘境不断出现。

  这种“精神窘境”,自己又何尝没有体味呢?毕业的时候,在新疆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自然同李超两个人都有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气快意。但后来谈了女朋友之后,自己的想法就开始多了起来,开始为以后考虑,钱包多次为眼下的'花前月下而告急。当时在哈密桥梁厂办公楼前面那坪地上问自己:我能升官吗?不可能。能经商吗?不能。也在梁厂承包一个工序干干么?绝对不行。当个勤恳的技术员?能,但心里不踏实。那次做抉择的难度远超过高考填志愿,高考的时候因为无知也就无惧,而今是站在体制的墙头上,踏出去就永远也进不去了。最后还是文人情怀帮我做了最后的决定,不能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应该趁年轻出去做一番事业。真正来到佛山做业务,才发现:生活中根本没有理想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就算你超凡脱俗、铮铮铁骨,但“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如今很多青年才俊,面对高攀不起的房价,当年豪言誓死不做房奴,但等他结婚生子之后,很多窘境由不得他不钻进去。

  然而书中前后都提到了曹雪芹,对于这个古代的中国文人,不仅淡泊了富贵,连名声也淡泊了!高山仰止,他是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的,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着理想的价值和意义,纵然极度的贫窘潦倒,也坚守着文人的底线。我想这也是作者阎真的本意和文章的升华,文人不应该否定这种精神追求,否则终将成为一个弃儿,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

  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又怎么能像圣人那样超越生活经验而活着呢?我景仰这些古代先贤圣人们,可我没有力量走进他们。销售生涯改变了自己很多,面对家庭重大困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得已放弃书生之见而去创收。面对业绩就是尊严,接受行业现状,用套路代替了部分真情。其实很多人都能“识时务者为俊杰”,无师自通。但这么多年的商场风雨冲刷,也还是没有彻底洗掉自己身上书生的底色。后来看完《活着之上》,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上帝给我刷的那层底色—书生意气。

  这也许就是宿命,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面对生活,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确切地说是降低精神追求的标准去适应。于是,他一直都不能获得快乐,生活与灵魂,都不能得以舒展,此谓之书生之苦。

《活着》读后感13

  余华,‘辣手书生。笔锋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稳准狠,刀刀见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问:余华先生,你真狠心!给了福贵一颗‘心’,却又把他这颗心撕碎,一块一块的埋进土里,让福贵又成了一个没‘心’的人。

  余华:福贵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蒙住了,沉睡着。良知和贫穷唤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叙述者。现实生活的苦难是作家挖空心思也无法虚构出来的。

  《活着》就是疼,爹娘、家珍她们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贵活着,从他娘把他生下来就一直活着,无论遇到什么艰险苦难,他都挣扎着活着,死不了,福贵的命真硬!

  徐福贵活得很疼很疼,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亲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埋葬在村西的坟地,看着这些坟头,福贵自言自语,无欲无求,无痛无乐。

  故事是这样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两个败家子,福贵和他爹,他爹败一半家,福贵嫖赌又败一半家。福贵败家气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妇、女儿,福贵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妇,福贵没死,却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了。

  不当少爷的福贵再也没享过福。出去给娘买药被抓壮丁上了战场,见识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绝望,福贵求生的欲望更强,与死亡相比,受苦挨饿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贵就这么想的。活着真好!

  后来解放了,土改斗地主时,因为败家,福贵成了贫农,因此福贵倒捡了一条命,福贵脊背发凉长长松了一口气。

  人,一旦成家,过日子过得就是孩子,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福贵一儿一女,算是他和媳妇家珍的福气,有家珍这样知书达理、不离不弃和他过苦日子的女人,福贵知足了。想起以前对不起家珍,他也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丈人爹,在家珍怀孕七个月时,敲锣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当初福贵对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帮助徐家养了媳妇和孙子。福贵的儿子半岁之后随家珍回到贫穷的福贵身旁,孩子没改姓,依然姓徐。这是福贵生活中温暖的一笔。

  作者很厉害,描写人性方面别具一格,我非常喜欢他对家珍父亲心疼女儿,又暗地里帮助女儿女婿这一段。不直白的说道,却能从中感受到温暖的爱。

  看整篇小说,福贵自从失去土地后,他的天空一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乌云,厄运时不时地关照他,没有丝毫的怜悯。

  徐家单传,儿子有庆是徐家的根,是福贵的希望。有庆自愿给难产的县长老婆输血,医院为了谄媚权贵抽干了有庆的血,福贵的儿子就这么死了。得知消息后,福贵奔命似得跑到医院,医生却这样说:“你有几个儿子?”福贵说:“只有有庆一个儿子。”医生说:“咋不多生几个?”福贵想打人,他红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跄地跑去那间放着儿子尸体的小黑屋去抱着儿子的冰冷的小尸体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儿子瘦小的尸体抱回来,埋在村西父母身边的土里,连同他的一块破碎的心埋了进去。

  没有说法,没有制裁。虽然事后作为县长、福贵战场上的战友春生多次来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我儿子的一条命就值200元钱吗?”这是母亲的呐喊和悲痛,家珍除了这样什么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聋哑的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个砖头台上。女儿的尸体和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坟地里。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饥饿掏空了身子,被儿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没了眼泪,干干净净的也随着儿女躺进了村西坟地里。福贵把自己的一块破碎的心陪着苦命的家珍埋进土里。

  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砖头台上,又带走了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眼泪是流干了,还是流在心里看不见了,福贵很难过,却不会哭了。死了那么多亲人,厄运还是不饶他,又夺走了他唯一的孙子苦根。福贵没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随着亲人埋进了土里。

  我没有看到福贵怨恨谁,他又能怨恨谁呢?怨恨要有对象的,福贵找不到怨恨的对象。他活着,挣扎地忍耐着。忍耐贫穷,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无法摆脱的厄运。

《活着》读后感14

  最近读的第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久负盛名却一直没有去阅读,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来好好看一下。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地主少爷福贵,对妻子不好并且嗜赌成性,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侮辱岳父,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在久赌之后败光了家产成为了一名佃农。家道中落使其父亲很快撒手西去,母亲也是疾病缠身。在为母亲去镇上买药期间被抓去做壮丁,经历个各种生死瞬间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归到家乡后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抚养一对儿女,然而女儿凤霞却因年幼时一场病变成聋哑人。回归家庭后的福贵变得很顾家想好好和家人一起生活,然而悲剧却不停地在发生,儿子有庆在给因为生孩子难产的县长老婆献血被活活抽干了血而死,女儿本来嫁了一个好老公二喜,可是在生完儿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本来就得了软骨病并在得知一双儿女先后死去的噩耗后不久也死去。女婿在建筑工地失事而死,只剩下孙子苦根相依为命,可是苦根最后也因为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只老牛一起回忆过去。

  看完本书的心情是很压抑的,每次的死亡都让人心里很沉重,生活如果艰难,连活着都成了很奢求的事情。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但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

  家珍是一个善良而体贴的女性代表,尽管最开始福贵对她不好,甚至当众责骂她,对她父亲加以侮辱,她都逆来顺受,让人觉得没有一点脾气如此软弱。可是当福贵被抓去做壮丁,家珍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在得了软骨病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生活坚持劳作,在得知一连串打击后重新振作,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都如此残忍。可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强,一个母亲的伟大。软弱和坚强,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却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平凡人。

  有庆,作为家里唯一的一个男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为了让他上学,贫困的家庭不得不把凤霞送人。虽然家庭很看重他,但是他并没有被娇惯,为了喂养家中的羊,每天几十公里跑来跑去为羊儿割草,为了鞋子不磨损的太快,宁愿光脚跑着上学、割草。在县长老婆难产需要输血的号召下,纯真的他积极地去进行配型,然而本就因为食不果腹而瘦弱嶙峋的身体,却活生生被抽干了血,看着让人心疼又愤慨。而医生们的漠然态度更是让人义愤填膺,一个家庭的希望就在这样的自私自利中破灭了。

  遭受了失子之痛的家庭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的之后,重点放在了凤霞身上。凤霞虽然是个聋哑人,可是并不是个自卑的人儿,仍然对生活有着很大的期望,在遇到了一个偏头二喜之后,更是觉得人生很完美了。二喜对她温柔体贴,对娘家也是当成自己家,自己还有了一个宝宝。读后感.只是幸福短暂的让人失望,在生孩子时候因为大出血后去世,让整个家庭又陷入一片悲伤。凤霞的幸福本是悲剧生活的一个转机,眼看着开始充满希望却一转身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悲伤。

  而此后赖以相依的二喜和苦根也一一离去之时,福贵就真的只剩下一个人了,周边的亲人都一一离开,那些过去的美好或者痛苦也都随风飘去。福贵一个个地亲手埋葬了亲人,一次次地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可是以后呢,活人总还是得活下去的呀。福贵用积蓄买了一条老牛,给它起了一堆名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牛是他的朋友是他的亲人更是他的倾听者。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再痛苦的经历也终究成为过去,当时感觉再难以过去的坎日后也会云淡风轻。现代社会,那么多人都在追逐名利,追逐权势,坚信有了这些便可以过的更好。可是只有活着,追求的一切才有意义,如若为了追逐欲望而透支健康,违法犯罪,到最后生命都难以继续,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活着实属不易,珍惜当下的生活当下的人,去好好爱亲人,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去看那想看的风景,过好现在每一天,用力生活。

《活着》读后感15

  夜深人静,窗外传来了稀稀落落的犬吠声,点点星光洒落在床头,闻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味,翻开了搁置许久的《活着》。起初我是不知道余华写的这本书,还是偶尔看到朋友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当和尚”吸引了我。我想,这种对生命的感慨,已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简短的一句话写到了我心里,但却不敢苟同。我想自己也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觉得活着之外也有许多人们想要追求的东西。作为一个年轻人,并不想以福贵那种老来当和尚的心态去活着。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浪荡子弟,吃喝嫖赌败光了自己的家产,沦为一介贫农。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再去给母亲请大夫看病的时候又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的一面时,我已经对这个主人公失去了信心,同时心怀怨恨,怎么就没死在战场呢。在我看来,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情感的一种寄托。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了,想要去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的女儿凤霞却因病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

  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少给你增添一点压力。福贵的妻子本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却要跟着福贵去辛苦的劳作,最后因为营养不良吃喝不好,而得了软骨病。索性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一天天长大,那真的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却在为自己的校长(县长的女儿)献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看着医生不顾孩子死活,抽干孩子的血,只为了救县长的女儿。我哭了,因为这个可爱的孩子死的真的太冤枉了。那个时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命就那么不值钱吗?此刻的我已无力去追问那些坏人是否受到应有的惩罚。

  四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慢慢长大了,终于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本以为生活可以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幸福一些。可是凤霞在生孩子之后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苦根。福贵的妻子,在几个月之后也拖着病体撒手人寰,去找自己的孩子了。我想,或许此刻的她才是最幸福最轻松的时候吧。

  这时候的家庭,就剩下了福贵的外孙、女婿一起生活。尽管如此,大家也要努力活着。可是福贵的女婿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死去了,然后苦根在福贵无意中让孩子吃了豆子之后撑死了。此刻的我已经无法用言语去描述自己对于福贵这个主人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

  就是这样的生活,风烛残年的福贵还在努力的生活下去。我在想起了书中开始时候的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或许真的是吧。富贵的一生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在想,如果我处于福贵的状态中,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他所面对的一切,又是否有勇气去继续活下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此刻的我仿佛看到了福贵坐在大槐树下,缓缓讲述着他的一生,语气中没有大喜大悲,这种大喜大悲却传达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福贵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痛的打击,都要有活下去的勇气,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真谛吧。

  生活有时候是无奈的,甚至很现实、残忍,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去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正如我们遇到生工作中的困难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得抱有希望,去努力的工作,去解决问题,去经历磨难的洗礼,才会懂得成长,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努力奋斗,懂得生活!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就老了语录01-28

读《活着》有感800字 《活着》读后感范文08-29

《活着》心得05-01

活着的经典句子03-02

《活着》语录01-16

活着的语录01-27

《活着》读后感06-14

活着读后感06-14

《活着》读后感(精选)07-15

《活着》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