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收录了自1954到1966年,傅雷和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书中傅雷慈父兼挚友的身份,以促膝交心的方式娓娓道来,其中囊括了亲情浓淡、道德理想、艺术感悟和生活琐事,载满了脉脉温情和谆谆教导的人生指南。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而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候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火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额尊敬和爱。
这本书中一共收集了186封信,最长的一篇甚至达到七千多字,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父亲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殷切的关心,炙热而又深沉的爱。傅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是世界著名钢琴大师,二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这不禁让我感叹:两个如此优秀的儿子,那么他们的父亲一定也很“厉害”。但是“厉害”的家长不一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不仅需要家长平时要言传身经,还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的谆谆教导。傅聪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他的父母还坚持常年给他写信去引导他,启发他和鼓励他。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傅雷的家风和家教,展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这不禁让我们感叹,傅雷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而傅聪的母亲也很负责,写信文笔很好,也颇有文学家风范。她很关心傅雷和弥拉(傅聪的妻子),她把弥拉称作自己的女儿,经常写关于理财、持家、夫妻关系的内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无限关爱和体贴。
让我感悟最深的还是1961年五月份二十三日的.一封家信。傅雷对儿子傅聪谈到对于理财和持家的态度,对于中文学习的鼓励,对于艺术鉴赏保持独立思维,对于学习要有规划,追求“人生也是艺术”,以及希望傅聪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感染妻子。
在谈到对于自己利益的争取时,他认为“我不和人争利,但也绝不肯被人剥削,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我争的还是一个理而不是为钱,争的是一口气而不是为的利”。
而对于理财要有方法和有系统,他认为“不是与重视物质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就像生活有规律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读更多有益的书,归根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而为了让傅聪能够在中文方面更加精进,傅雷坚持用中文给傅聪写信,鼓励他每天写中文日记,“希望你有信心,不要胆怯,要坚持,持久!”,“只要立意克服,恢复中文的困难早晚能克服”。告诉傅聪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受到西洋音乐传统的束缚,对于艺术的鉴赏应该追求自由甚于一切,更期盼未来的中国音乐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境界。
对于学习、读书要保持“学然后知不足”的态度,作为一名艺术家,更应该无书不读。把日常的生活起居做到有规律、有计划,挤出时间去多学习,不浪费光阴。但过程中要和妻子多沟通和商量,以身作则,用行动感染她,切勿遇事急躁。
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之所以立于世上,是父母的关爱和力量在支撑,让你更有勇气和胆量去面对一切困难。虽然我们大部分父母不一定傅雷这样的文采和坚毅的品格。但是就算你做了什么错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抛弃你,责怪你,但父母永远都会等着你,等你转身,等你回头。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更加的积极和独立,不要做了错事责怪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做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要大声对父母说话,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给你更好的一切,因为父母给你的一切就已经是他们的一切。让我们争取做一个“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以全面的文学艺术的修养为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我读了《傅雷家书》这一本书。起初我以为里面大多是一些长篇大论,读起来十分枯燥,可当我打开书细细品读了之后,我就将我之前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书中所写的并不是那毫无趣味的道理,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在这其中包含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但在我看来,那完全就是平常我们在生活中与父亲的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仿佛他们就在面对面对话,丝毫感觉不到他们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隔着大海的距离感,也感觉的到一个是严父一个是游子的隔阂感。
傅雷,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亲人有着无私的关爱,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从他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儿对儿子的情深、对儿子的鼓励和对儿子嘱咐。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一种傅雷对儿子的深爱,不仅有对儿子的肯定,鼓励他树立努力拼搏的决心,也让儿子倍增成功的信心。此外,他还并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儿子多与自己沟通,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傅雷对于傅聪而言,是父亲,是老师,是朋友,亦是知己,他们在信中不仅仅只是谈生活的琐碎,他们还谈人生,谈艺术。傅雷不仅是儿子的楷模,他也成为了我们的好榜样,他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读书,也不能只偏重某一学科,要多方面的读;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味的用功,要懂得适当放松;与人交往,要礼尚往来,不要给人留下忘恩负义的印象;要时刻心系祖国,把报效祖国作为己任。
在看这本书时,我时不时的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平时,他总是板着一张脸,对我也十分严格,有时也会让人望而生畏,我也经常与他对着干,闹过不少矛盾。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忽然感觉自己更加了解父亲了,我明白他对我的爱是深沉的,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是深远而宽广的。
《傅雷家书》对我而言是一部真正使我发生变化的书,这是一部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书,它能使父母更懂孩子,也能使孩子更理解父母,是一部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看的书。
《傅雷家书》收录了从1954年到1966年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这其中,有教儿子做人的、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这些不仅仅是一篇篇家书,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导以及深深的期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它不禁让我想起我父亲“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句话。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父亲把教我做人当成首要任务。他常常给我讲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再要求我学习。
记得那一次,我身为班长却在课堂上口出狂言,让老师下不来台。于是老师请来了我父亲。父亲把我带回了家,并没有骂我,而是和我说:“喜欢说话是好事,可这个话啊,要说到点子上,说话之前在脑子里过一遍,再决定要不要说。再说,你身为班长,那是老师对你的信任,是你的责任……”
就是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相比较母亲直来直去地批评,我更能接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
我的父亲虽不像傅雷是个大人物,但他对我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我受益匪浅。在我心目中,他不亚于任何一位父亲,他值得我一生去敬佩、学习!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不管是傅雷这样一个大人物,又或是我的父亲这样一个小人物,乃至全天下所有的父亲,他们对子女的爱都无私而又伟大。父亲是最广阔的海洋,教会我宽容;父亲是最伟岸的高山,鼓励我坚强;父亲是最温暖的霞光,带给我希望。
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首先想到老师,其实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书》讲述的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他孩子的教育。全书采用书信的方式,字里行间透漏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真情,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告诉他人生的底线和准则,教导他行为举止,让他铭记祖国,每一篇都读起来真挚感人。
郭秉文曾经说过:“教育跪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傅雷先生对儿子管教甚严,但书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关系很好,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既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道理,又让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断的指导他。我最喜欢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讲解“不完整与完美”的那一段,他说道:“你(指傅聪)提到的完整,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细细想来,的确是这理,生活中的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总是忘记了正是我们的不完整才给了我们幻想的空间和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才让我们欣赏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谈了《傅雷家书》,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傅聪是羡慕的。生在当代中国,我们从小就无可奈何的把一切为高考让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听爸妈的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父母大多时候都在关心成绩,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人生道理。当我上了大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了并不是感兴趣的专业,也对未来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设计师,但这个愿望也随着时间和父母的一声否定消失不见了。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个性”的又有几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是一项不易的事,要让大树稳立,必先打好地基。与傅雷先生不同,现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理想与兴趣持否定态度,用讽刺与嘲笑击碎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雏形。世界上没有一种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若你认为没有,那只是你还未曾发现罢了。不要再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比直接否定更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励的语气说话或评价,支持他,他不会让你失望。
除了这种情况,目前更多的是宠溺孩子的现象,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育儿观念,让孩子们成为了家庭“小太阳”,家长都得围着转。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正常顺天性发展,还会因家长“树大自直”的观念被宠坏。爱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时,你教导他、鼓励他,然后给他自己去尝试的机会。爱孩子不是让他衣来什么手、饭来张口,而是让他懂得自立自强。爱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风韩日,而是让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国。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有人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货架遭受严重的损失。”的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迫切的要改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识。《傅雷家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把亲情与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刚好,爱而不腻,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实在教育学上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记忆里还有夜晚他们在灯下为我批改作业的身影、有每个早晨在厨房间为我忙碌早饭的身影、有大学住宿时他们为我收拾寝室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感染着我们,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逐渐成长。有时候我们总会提问,亲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而是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宝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其中有几个片段非常让我感动,比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在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亲。他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父爱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爱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在困难时,父亲给我们他温暖的臂膀:在痛苦时,父亲给我们他宽阔的胸怀。父爱无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
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我看到这里很后悔,因为我总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后不满的埋怨他们,对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不领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该,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要真挚地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在《傅雷家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也放我感叹唏嘘母爱的宽容和伟大。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因为它是一本让我真正了解真正的父母的爱的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傅雷家书》,让我对这本书,对傅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老师着重讲了《傅雷家书》及作者的背景,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傅雷。
一如既往地,老师不像书上那样赞扬傅雷,而是先给我们讲了傅雷消极的一面——他是个渣男,还家暴。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很难看到他这一面孔,比如我就一直认为傅雷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了些,但终究是个人才,还教育出了这么厉害一个儿子。书中的内容更是充满了父子情深,让人感动。
但不曾想,傅雷作为“好丈夫”曾多次出轨。在和妻子朱梅馥订婚时,傅雷爱上了法国女子玛德琳;在妻子怀孕三个月时,傅雷和一位女演员纠缠不清;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时,傅雷公开追求陈家鎏。这些似乎也在傅雷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的“曾做过一些对不起你妈妈的事”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为“好父亲”,傅雷更是给了傅聪和傅敏一个黑暗的童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家暴,在一次访谈中,傅聪曾指着自己鼻梁上的疤痕说,在他5岁时,傅雷曾不知为何生气了,拿起盘子摔过来,他顿时便血流如注,立马送进了医院。像这样的事不至一两次,而是家常便饭。傅聪练琴时,只要让傅雷听到一个错误音符,他就会殴打傅聪,甚至把傅聪的头住墙上撞,对待傅敏亦是如此。
傅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区别对待兄弟二人。傅聪从小受到高级教育,傅敏虽然也想像哥哥那样学琴,但傅雷却不同意,理由是他没有精力,并且认为傅敏没有天赋。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也承认自己对傅敏的不公。他曾给傅聪写过长达七千字的信,却从未给傅敏写过长信。
傅雷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过多地控制。他对孩子有着各种无孔不入的要求。每天吃饭时,他都会关心孩子吃饭时的坐姿,手肘位置,吃饭不能说话,咀嚼不能发出大的声响。由于傅聪不爱吃青菜,他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傅聪长大后,父子关系仍没有像书中描绘的那样融洽。傅聪被问起“为什么回信比家书少得多时”他自己也说,自己不敢写,因为随便说一句就会引起父亲源源不断的反应。不仅如此,傅雷本身的性格其实就很暴怒,时常发脾气、摔东西。更离谱的是,傅雷还时常指点傅聪与弥拉的感情——这在书中也有体现——他告诉儿子要专一、不许离婚,但自己却多次出轨。这样的傅雷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啊!
那么,傅雷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自己,这也要从他的童年谈起了。在傅雷3岁时,他的父亲因被诬害被捕入狱,即使他母亲多方奔走,但他父亲还是在出狱后去世了。在这期间,因他的母亲无暇顾家,傅雷年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夭折。也正因此,傅雷的母亲就将一切希望寄托到了傅雷身上,极力培养他。傅雷的`母亲请来了私塾先生教书,她则在一旁监视傅雷。因为一下子失去了四个亲人,傅雷的母亲变得乖戾,用各种残暴手段对待傅雷。傅雷玩久了,她就把儿子扔进水里;傅雷分神时,她就把蜡烛油滴到傅雷身上;由于傅雷不好管教,她就要上吊……这一切造就了傅雷,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让傅需在多年后也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儿子。傅雷的这种暴躁,易怒事实上是不由自主的,在发怒过后又时常懊悔地责怪自己。
毫无疑问,傅雷是个卓越的翻译家,评论家,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但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傅雷家书》能成为“教育典范”也是顺应了某些父母的控制欲的结果,但我身为学生,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我认为《傅雷家书》更像是一本哲理书,而不是所谓的教育书,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最近我拜读了《傅雷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同时,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现在的我,正是努力奋斗的时候,绝对不能有半分骄傲或是软弱,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拼搏!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这么丰富的养料。时时给他知道,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他不变的本色。
翻开《傅雷家书》,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一次给儿子纠正了用错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的道理谁都懂。是的,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这种特殊的,传递情感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儿一般的处境里,仍感觉父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了,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也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可见亲情的力量是多么得伟大,是多么得强烈!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觉亏欠他们的实在很多。感激他们的同时,又联想:“世上任何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做的,唯有像傅聪一样,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更加要热爱祖国!”
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教育,永远影响着我们,甚至更加深远!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务必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必须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此刻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但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梦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我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我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必须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此刻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可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心得07-04
傅雷家书心得12-27
傅雷家书心得03-22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8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2-21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27
读傅雷家书心得04-1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
傅雷家书的阅读心得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