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10-28 16:13: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经典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经典13篇

  读《论语》有感 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

  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

  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读《论语》有感 篇2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 篇3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 篇4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 篇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论语》这本书。

  在书中子曾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破陋地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可是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呀!”是呀,在现在生活安逸,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人们不是住在高楼就是住在大厦里,还有谁愿意住在那破陋的小巷子里呢?就算是住在小巷子里的话,也不会像颜回那样好学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向颜回学习。

  子还曾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样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会说错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以前甲和乙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甲生病没来上学,晚上放学时,老师让乙把学校发的通知告诉甲,可是乙回家后却只顾自己玩,没有去告诉甲。甲知道后就再也不理乙了。以前有两个人是邻居,有一在,一人问另一人要不要一起去旅游,另一个想也没想就同意,可是回家后他的妈妈不同意他去玩,于是他立即改变了主意,不愿意和邻居去旅游了。

  从这两句话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说话算话,不应该出尔反尔!《论语》里面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读《论语》有感 篇6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 篇7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读《论语》有感 篇8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被世人誉为“圣人”。《论语》是一本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散文。《论语》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人性与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不少感同身受的例子。

  学思并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每天都会学习,每天也必须要去学习,那么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呢?上课时,是老师辅助我们学习,引导我们思考;下课时做作业,我们会照着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认真思考。

  假设我们不去思考呢?那么上课时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老师拿着资料念给我们听,我们在书本上写下来,下课时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背。这样会使我们感到疲劳和厌倦,甚至慢慢的厌恶学习。所以说,学思并进很重要,掌握好方法,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乐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常说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我们的态度就分为三个层次:知、好、乐。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学习,以学习为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我们更加灵活 的知把识运用在生活中。

  善于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反省是一朵美丽的花。反省能让我们学会豁达,让我们做到乐观,让我们拥有豪情。

  倘若我们都不反省,都不会反省,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怎样?世界会怎样?若科学家们不反省,现在生活怎会如此便捷?若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不反省,那怎会有我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可见,反省多么重要啊!

  《论语》,它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儒家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读《论语》有感 篇9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犹如珠穆朗玛峰顶的星星,从古至今的人们思考着它,仰望着它,为它作注,设法践行,那些在我们耳中那些顶顶大名的贤者们无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它,而更加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身体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的中华儿女都坚定地向着它,像每天从不会迟到的越过地平线的第一缕阳光一样坚定地向着它,向着东方。

  第一《易经》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条,不仅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领略万物之道,追求道器不离之境。万物之道是个极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说要去其中有所参透的人是君子,从这里来看,儒家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便渗透了出来,君子是读书人,有仁有德的人,这样的人长于世便要去领略万物,要去感怀天地,所以这样看来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缚的有着清晰地道路的与方向的。这似乎便与我们今日所谈的新青年,新思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灵魂驶向坚定地远方。

  第二,古代的“器”,专门指具有某种功能事物。于是从这个维度来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层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样,有着局限的用途。君子该是广博的,君子的才华该是海纳百川的,这好比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短暂的生命与绵延的厚度,君子当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无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剑武器之意,所以这样看来,又有了第三层意思,君子当智慧清明,心中坚定有规,不成为小人的工具,不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体现。

  第四,“器”也有气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怀天下,气量没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时君子多为有知识的阶级或更有统治阶级,他们是人民的牧羊人,当以容恕之道福泽天下,庇护万民。而今之君子更当以仁之心,恕之方,向着道。

  综上所述四点,谓之“君子不器”。

  读《论语》有感 篇10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了《论语》,一直都没有完整过,其中读过的一些语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没下多少功夫。直到我来北关小学后,才得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回。说到这儿,还得感谢我们的孙常青校长,他在校园里积极推行书礼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读书学习社,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购买书籍,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孙校长发给我们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时值寒假,身边又没有多少琐事,正是读书的好机会。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

  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读《论语》有感 篇11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

  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论语》有感 篇12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 篇13

  两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之梦。他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读《论语》,于己受益匪浅。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希望我们具备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礼束己。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啊!再如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抱怨无人赏识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读到《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会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让我们重读《论语》,以礼束己,争做君子。

  读《论语》,于国将和谐安定。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而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和谐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必然前提。纵观古今,战乱频发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强大的,法律制度混乱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富强的。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拥有稳定的国家。“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共者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则孔子像弟子解释了“礼”的本质——俭。放在现今,可以理解为“廉”。对官员来说,“廉”是执法铁律;对百姓来说,“廉”是公正标杆;对国家来说,“廉”是立国之本。因为自古以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无法摆脱“勤由节俭败由奢”的定律。只有坚定公心,不贪图名利,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论语》的思想早已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更传承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进《论语》,去见证孔子那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气概。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05-21

读《论语》心得01-31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07-01

读论语有感03-31

学《论语》有感08-24

读于丹《论语》有感04-14

读论语有感[优]09-02

读《论语》有感【优】09-18

读《论语心得》的心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