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3-10-28 17:0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4篇(精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趁着暑假这个大好时机,我抽空看完了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明朝那些事儿》。

  起初,我对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是持有无聊不想看的态度的。这也怪不得我,我相信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是这么想的。可一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作者那诙谐的言语所吸引了,作者对人物的'描画就像是搭建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艺人,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高煦……

  这本书的主角就是朱棣,而且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写朱棣攻打建文帝的。这部分不重要,我就一笔带过了。不过接下来的却让我更加了解明朝。原本对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当道,现在便有了一些立体感,原来诺大的北京城就是从朱棣开始兴建的,明朝的产物“东厂”是因为办公地点设在东华门而改称“东厂”,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东厂胡同……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原来郑和其实是一个穆斯林,他在第一次回航的路上还遇上了海盗打劫,郑和是在第七次航行中回航时得病而死的……并且我还了解到原来老师在上课是不是在吹嘘我们中国人的辉煌历史。咱中国人多么厚道,当年那么强都没抢邻居地盘,举着“探访好朋友、问候好邻居、结识好伙伴”的大旗和这些小国友好交流、和平相处,可看看现在他们一个个都背信弃义,看我们中国落后了几年就都来欺负我们,我真是替我国古代明君没有铲平个个国家而后悔。不过,终于不用担心社会考试时考到课外相关知识链接啦,哈哈。

  不过,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有另一个关于未来的想法。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所以我也得树立一个理想去实现,先好好学习吧,加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戚继光的故事后,得到了一些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戚继光是明朝的一位名将,他初次抗倭用的是绍兴兵。那些兵十分懒散,总是不服从命令,还经常临镇逃托,只为自己的安危。但戚继光却坚持不懈地训练,终于把兵们训练成为一支很强的队伍,成功抗倭。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毛笔字,手握住毛笔一直抖个不停。我写得很差,这表面在我的一笔一划,它们就像几条黑的.毛毛虫。我心里烦躁极了,可越烦就越写不好。正当我想把笔一扔,一了百了之时,我想到了戚继光,训练兵那么困难的事,戚继光都克服了,并且成功了。我的这些困难又算什么?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毛笔字。

  在寒冷的冬天,我每天尽量早起,屋外下着大雪,吹着寒风,我在家里练习却练得满头大汗。在炎热的夏天,别人在空调间里吹风,我不顾蚊虫的叮咬,坚持写下去……没过多久,我的毛笔字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并不满足这一时,下决心要掌心怀素、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大师,成为一名书法家。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我要学习戚继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件事。每当要放弃的时候,戚继光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鼓励我让我继续向前。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6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书,名曰《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

  写的是大明创业,从朱重八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绎他的传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惨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饿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寓意消灭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种玉,可以用来做锋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后开始造反,他广结各路英雄,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路大敌,最终改朝换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最后当了大皇帝。之后也干了不少大事,废除了丞相和锦衣卫制度。

  永乐年间,出了一个人,叫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当他被皇帝赐姓为郑氏,又因生于和平年间,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郑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是朱氏集团的最后一个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极灭了后,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就有不断的战争,搭上了无数生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7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至于,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任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

  从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跟随道衍的小和尚,从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到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

  整个过程三百多年,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时间,我们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很久以前我收藏过一句话:世人都以为时间就象一条平静流逝的大河,永远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时间的真面目,其实他们都错了,时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的大海,或许,你想知道我会是谁?来吧,跟我来吧,我会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而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臣子,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个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那首诗,读到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要说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于穷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后因旱灾而引发的饥荒饿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们性命的救济粮却被贪腐官员所占,米商也变成了奸商,这使朱元璋恨透了贪腐官员和商人,也是他后来颁布一些耸人听闻规定的原因。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来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善用人才、为了后代不惜屠杀功臣的人;从刚开始的皇觉寺中孤灯一盏,濠州城中奋发图强,鄱阳湖上火光冲天!茫茫大漠剑舞黄沙!开创帝国,光耀后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冲天的豪气,也看到了一个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那惊人的判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元末明初,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不过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一步步实现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我曾经觉得,历史就是一些残壁断瓦,古庙荒冢以及那些发黄的书本,简直无聊透顶。当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才发现,历史原来这么精彩啊!

  当年明月的笔法幽默,时不时蹦出一句搞笑的话语,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儿》里,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张居正——轮番登场,向我们展现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明朝历史。

  最让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虽然他是在汤和、李善长、徐达等兄弟们的帮助下才能统一中国,但是他的军事直觉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好像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边提出他们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去选择,但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在于:朱元璋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朱元璋将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建议中,他结合形式,冷静分析,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一战是关键一战。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听上去,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复强调,不可随便杀人。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决策非常英明。他的军事才能真让我惊叹!

  《明朝那些事儿》真精彩,让人读了还想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0

  我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心中感慨颇多,忍不住写下来作为留念。

  第一部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普通放牛郎到万民朝拜的皇帝奋斗史。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着明太祖从初期的安于现状到后来的被逼起义的过程,我也慢慢从另一角度重新看待了当年的.历史,历史对于我而言再也不是枯燥的经年记事。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拥有惊人军事天赋朱元璋,还有那些传奇的名将——徐达、常遇春、耿炳文等等。他们不仅有相当出彩的军事天赋,还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陪伴着朱元璋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历尽艰辛,几度出生入死,最后君临天下。这种革命感情已经不是简单的袍泽之情了,而是互相的支撑和绝对的信任。相比起朱元璋称为明太祖之后所做的一些政绩,我更喜欢的是他们当初在战场上抛洒的热血和信仰。

  看完这本书,我对明朝有了新的了解,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以后有机会要把当年明月写的这个系列全部看完,去看看这个辉煌灿烂又群星闪耀的明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1

  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政治、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2

  解缙,这是一个传奇的名字,但可惜的是,提起解缙,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贡献呢?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站在历史的最高峰鸟瞰着浩荡江山呢?是的,这个名字终究是无法得到“明代第一才子”应有的荣誉的。因为在浩浩历史无数次无声的沉淀中,他原本的光芒还是被《永乐大典》这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著作掩盖了,最终消散成无边烟云……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都知道,《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鲜亮丽的一页,它代表着我们实现了本质上的突破,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的里程碑。而作为当时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领导者,作为《永乐大典》的主编辑,解缙的一生有足够的资本被当下的我们永远传唱,铭记在心。

  但什么原因导致他从原本朱棣的“第一宠臣”成为了死在雪地里的一名囚犯?为什么他在到达人生的顶点之后突然就落寞了呢?落寞到以至于后人都无法去缅怀他的光辉事迹了呢?

  原因很简单,明月先生已经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此事做了详细的解答。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充分阐述清楚了足以导致解缙“失宠”的根本原因——政治。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还不是一般的政治漩涡,而是关系到帝国根本的最大漩涡——继承人问题。”

  是的,解缙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政治根本(因为他曾经果断地投降朱棣并得到了许多好处)于是毅然决然的涉足了这个危险的“未知水域”。他认为,朱棣是不会背叛诸如:“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这样类似于“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话,他同样自负的认为自己作为“明朝第一学子”,不仅学习好,也同样不会在政治上吃亏的。

  可他不知道,这片“未知水域”里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历来各种政治高手面对这样的问题都必须要临深履薄,而尽管如此,他们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那更何况此时此刻大意嚣张的解缙呢?

  就这样,解缙最终坏在了自己越来越露骨的表现下,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不知进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过于嚣张”,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抓鼻子上脸。”

  可悲,可叹,他原本可以光耀后世的一生,与其说是断送在朱棣和朱高煦的双手上,不如说是断送在这位“明代第一才子”一时间的糊涂和自大上。

  那在感慨之余,从这位一声跌宕起伏的明代第一才子解缙身上,又能深刻的领悟到些什么呢?

  当下的我们,常常会为了某些已经做过但做错的事情惋惜不已,虽然说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种生活中小小的惋惜顶多带给我们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过不去,伴随的也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几声埋怨而已。但迟早有一天,这种惋惜会酿成大祸。因为当你面对真正的决策时,你的机会往往也只有一次,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并不单单指得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样是在代指面对抉择时自己心里的拼搏。

  而做事不三思更是导致解缙失败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孔孟都曾多次强调过“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第一才子”的悲惨人生也迫使我们再一次明白了古人言的准确性。事实是残酷的,当我们面对它们时,难免会慌乱,难免会自负。但千万不要像解缙一样,不经过认真的思考,就立刻参与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去浑水摸鱼。此时,尽量去做一个观棋不语的人,尽情地看着这些“跳梁小丑”表演罢了。

  没错,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他既然能将一个人从悲剧的深渊抬举到万人之上的最高点,那么他也同样能做到将一个人从幸福的港湾扔向无边的苦海。

  第一才子解缙,你的故事终将落幕,而我自倾怀,君且随意。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3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4

  “时间匆匆不等人”。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之前,我读了一套著名的书籍叫《明朝那些事儿》,一套9本。寒假期间,我又细细地品读了一遍。这套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主要以幽默风趣的口吻来讲述明朝的兴衰。

  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分别是:抗击倭寇名将戚继光;骂皇上的五品小官海瑞;把努尔哈赤弄死、皇太极弄个半残的孙承宗;一生起起落落被誉为明朝最不该惹的人——王守仁;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最后一位最著名——郑和,他奉朱棣之意七下西洋,才华横溢。

  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重点要说两个人物:第一位是戚将军戚继光;第二位是王守仁先生。

  戚继光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他在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寇,只为确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说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他曾经落魄到被发配至贵州龙场当所长(当时那里连“鬼”都不来),但他不灰心,积极向上,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创立了“阳明心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学到了道理:要有一颗为国报效的心,遇事不怕、不轻易气馁。想当年王先生一无所有,却凭借他的机智与诚信平定了叛乱。因此我要向两位伟人学习,争取像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书写读后感时,正值我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传播期,每天从爸爸妈妈和各种新闻媒体那得知,这种病毒实在太厉害,传染力极强,而且在病人没有发烧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关键是全世界目前都没有有效的药物来医治。为了减少传播感染,每个小区、城市都在实行人员“半封闭”管理。国家现在正处于危难时期,而我现在力量渺少,只能默默地听爸爸妈妈的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出门、不出门、不出门!坚持就是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_550字07-29

读《明朝那些事儿》心得小学生10-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8-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4-02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合集40句08-15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作文(通用25篇)10-27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5-02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2-0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