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时间:2023-11-20 10:34: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

  1587年,在大明帝国的历史上是稀松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大事发生,一切都如帝国既定的设想一般,严丝合缝地运转着。

  然而也就是这一年,在世界史上,西班牙的舰队已经全部出动征英,一个新的时代正拉开帷幕。

  何以明朝在这样的洪流中停下了脚步,致使后来几百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在风雨中色厉内荏,摇摇欲坠呢?黄仁宇写了一些小事。

  一位充满创造力却囿于高墙之内,心灰意冷转而不问朝政的皇帝;一位位极人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却中道身故的首辅;一位刚正不阿受人敬仰,但最终调任闲职无法施展的官员;一位革新战术大胜敌人,却最终失势淡出政治的大将;一位言行出格超脱时代,以自我牺牲结束生命的文人。

  当我们还相信依靠个人天赋和努力能人定胜天的时候,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击碎了有关这个朝代的幻梦。励精图治与耽于声色,克己奉公与徇私舞弊,推陈出新与墨守成规,并没有结局上的区别。这并非能够怪罪到个体的身上,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在歌舞升平中日薄西山,走到了它的尽头。

  一个疆域辽阔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在政治上以低效率文官集团为核心,在经济上则以小农经济为尊,在思想上以改造后的儒家学说作为指导,以道德作为最高准则,对于法度则轻描淡写,甚至依赖宗教和神秘的力量来维护社会机构的运作,集体无意识的阴影笼罩在这个王朝的上空。

  在这样的模式下,维护稳定是最重要的事。为此,这个还没有意识到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的帝国,秉持着惯有的`习性,亦步亦趋地遵守礼仪,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惊惧新的技术和新的法则。

  物质文明往前发展,而国家的法律和组织机构不能随之而改进,势必发生动乱。

  四海升平的万历十五年,暗流已经在潜层涌动。从九五之尊的天子到著书立说的异端,他们的生命走到这一年交织在一起打了一个结,往后再延续也受到这个结的影响,大历史亦如是。

  读历史,探求真相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能做到的只能是以史为鉴。太阳底下无新事,怕只怕当局人眼前迷雾重重。自勉。

  PS:怎么说,《万历十五年》我看的时间太久了,可能是中间断层太久,也可能是对明史不熟悉,看完竟说不出什么来,希望下次重看的时候会有所进步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2

  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所以在一个法制不健全朝代中,皇帝和官员只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在这样强大的道德压力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灵魂,于是大家被禁锢的姿态都显得异常绝望。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3

  《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一本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述,由于习惯性失眠,书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为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部分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齐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以往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教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习惯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明白该干什么。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做为教师,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活力。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书法,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所有人都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甚至与他生前形影不离的爱妃都不能与自我埋在一个坟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毕竟是皇上,依然拥有无尽的奢华和整个国家,而当今社会我们的悲哀何至于此。

  张居正作为首辅原先言行不一,到我们看见了太多人士的虚伪。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这个社会原先已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出现。

  我一向感觉,张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期望明朝国富民强的,他仅仅是一个有缺点的聪明的刚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事实摆在眼前,改变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刻提醒自我,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某些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习如何体谅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现实无奈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须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因为他毕竟是“丰富多彩”这个词的重要部分。

  应对如次、遇到问题、唯有进取想办法,努力让自我多一些才能,开阔些眼界,理清些思绪。而决不能消极怠工,心灰意冷。充满期望才能使我们欢乐生活。

  ——我们无奈于幽暗,也尽量做到让幽暗无奈于我。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4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本书的网上评价是相当高的,或许由于几十年国内的传播,其中的一些观念已经间接或直接影响我们,或通过影响相关史学文章进而潜移默化影响我们。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的新颖、觉得与众不同的观念。当我看完书,看到后面关于成书的介绍,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时候,书中的那些说法相较于传统较为突破人们对史学文章的认知。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响通过我身边的老师、或读物直接与间接影响着我,就没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吧。我没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时候人们的历史观念是什么样的`,不能站在那个时代而以今天的视角来评价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本畅销书,自然可读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顾可读性,自然史学的严谨会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仅仅是枯燥客观的描写,又有几分精神能够读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带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给我们开拓了一种眼界,毕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写不见得我们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抵抗之力。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在书中,他们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更喜欢强势人物张居正。虽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强势更能反应一种改变精神。

  最后,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尝不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万历十五年,何尝又不是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几十年后,我们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们身上一直以来的影子。正如这个帝国,一直为其固有的道德与法律、文官系统的牵累,终将走向衰落。而,我们身上的懒惰、得过且过,也在不断的在无意中束缚着我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5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中国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共产党不满意,则更要入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中国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了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军队——“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达成目的的手段更加决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中国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显重要。在西方,“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沟通”却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皇帝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了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风,因为人毕竟是人,有“阴”、“阳”两面,即私俗与奉献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高薪`养廉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记住,要改变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改变一个人,也要首先与这个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要认清一个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视其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谁。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6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经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杯具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以往平面的历史人物,经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可是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可是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青天大老爷”,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礼貌,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经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能够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能够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我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可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理解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杯具。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很多史籍的中国人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法”的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7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了。可是正如其他好书一样,每次读都会有收获。这次我联系他的另一部作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来读,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愚见。

  中国历史的问题中最受争议也被很多人斥为伪问题的是,倘若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会不会自动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尽管进程会很慢,中国很可能仍然会走向商业化的社会而不是维持农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压力。

  讨论历史上的社会民族变迁很容易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即究竟是文化的影响为主还是地理的影响为主,还是其二者混合的影响等等等等。。但是无论还是有一个比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较少争议的,那就是人口压力。

  两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迁,从河洛到苏杭,这个其实应该是结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渐南迁,以前瘴疠之地的湖南,福建,广东,因为北方土地几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负担不起那么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经是帝国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没有外敌的入侵,继续多出来的人口无处吃饭,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飞速的发展,必定导致往外洋移民。因为倘若科技水平进步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则空间扩张。

  当然,这个过程绝对是残酷的。宗中国土地的历代帝国,其运行的.纲领都是保护落后经济扼杀商业苗头,维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续的人口压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温饱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谈。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需要被封为至高标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在低技术条件下,无法靠极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来管理社会。可是当帝国最边缘的省份也人口辐轴的时候,因经济破产而不但爆发的全面战争,会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断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权也将没有能力进行约束。华夏民族会因为生活所迫而象现在一样在泛太平洋地区扎根,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贸易圈。

  那么这个结论跟现在事实上的中国有何关系呢,结论是,发展科学技术以缓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现在地球已经太小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8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

  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地方乡绅自治用传统道德为标准;官员判案以“四书”为准绳;皇帝欲废长立幼也要受到伦常的制约。道德纲常为国之根本,它不仅可以指导判案,甚至可以替代法律。用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治国,缺乏“公正性”。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替代行政。没有了“公正”的法律,用“人治”的方式,社会的腐败容易滋生,腐败者本人,多数为人治的执行者。

  对明王朝政治的认识:

  尽管明王朝的皇权在历朝中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书中则反复强调文官集团和皇权的博弈,文官集团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万历皇帝坐姿不雅,他们会立马批评,万历皇帝喜爱书法,他们会加以限制,万历皇帝欲立三皇子为太子,他们则坚决反对。以至后来万历仅为皇权的象征,其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官的制约。万历本人可以免去或诛杀冒犯他的文官,但却对整个文官集团无能为力。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因缺乏调和者而导致万历长达二十年的消极怠工。

  《万历十五年》给予我的启示: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一个国家体制僵化,发展停滞,没有活力,必须改革。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改革失败则坠入深渊。

  3、人有两面性,阴面和阳面,人是自私的。明朝一直依靠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是行不通的。

  4、历史自古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

  5、当皇帝也有当皇帝的无奈,万历皇帝虽然为一国之君,但其实活的也很不自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9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中国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共产党不满意,则更要入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中国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达成目的的手段更加决定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中国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显重要。在西方,“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沟通”却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皇帝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风,因为人毕竟是人,有“阴”、“阳”两面,即私俗与奉献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记住,要改变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改变一个人,也要首先与这个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要认清一个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视其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谁。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0

  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在这段历史中,我无法说明谁对谁错,只有一声叹息。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1

  首辅申时行,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张居正时代的改革、做法、措施,以及张居正和文官集团这个群体的矛盾来源和结果,以给申时行和事佬的做法做解释。申时行下定决心做和事佬,是在吸取前人教训和仔细分析各个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所做的决定。

  作为申时行的前辈和推荐人,张居正一心想要改革,想要以法治国,然而他只能做到强推政令、利用他的门人和私人勉强在部分地区推行。不仅如此,他深知“为官之道”,自己不做表率,却只想动他人的“馒头”,改革难以推行也是自然的。况且,一切归根究底是官员的俸禄过低,没有改变这个基本事实,就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没有错,但改革前的分析做的`不够。这就好比没有奠基就像盖摩天大厦、没有铁轨就像要火车跑起来。

  申时行深知张居正错在何处和改革行不通的原因,为了与文官集团和解或者向其示好,在上台后就将仅施行一年的改革制度取消了。

  作者还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文官集团的形成,和伦理道德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文官集团具有双重人格,他们既遵从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也同样不会放弃吞没百姓的钱财、收受他人的贿赂以维持自己相当标准的生活。正直,是一件商品,用来在皇帝面前展示的。

  在那个普通百姓人微言轻的时代,大多数人将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道路,而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多数官员的利益,所以行不通。制度好与不好,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反之则不好。既得利益者没有评论的权利。而张居正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仅说旧有的制度不好,改了它,还不加遵守。制定了规矩,只来约束旁人,而不约束自己的,当然就群起而激愤了。

  申时行懂这些,他尽量避免惹怒这些个人,尽力做好皇帝和大臣们的传话筒,从不惹是生非,用力维护着平衡,没有出大错,也没有出彩的地方。

  同张居正比,申时行可能过于平和了,但他参透了社会运行的规则,知道自己无能与它对抗,所以他选择了适应,不做那个出头人。从他本人做和事佬的决心来看,他尽力了,做的不错。

  历史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适应不失为一种选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2

  读书是习惯,但不一定是好习惯!如吸烟、如酗酒。中学时为了逃课而不过于自责,养成了读闲书的习惯,这习惯一养成就戒不掉了,一直保持到今天,以至于每年都要网购些闲书来读。说这习惯未必是好习惯原因有二,一是读书多了不但不会促进思考,而是怠于思考了,以至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要到书本中去求证才算得到了认证;二是书读多了思想杂了,以至于对于现实中的事事与非非不能果敢地认知与判断,往往在茫然中断送了许多机遇。书是一定要读的,但要读适合的书,读适可的量。

  《万历十五年》是非管理类、非金融类、非法律类书,于我来说自然是闲书。看电视剧时,育良书记读了,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我没读;逛书店时,书店老店热情地推荐过一回,我没读;在朋友的桌面上发现了它的存在,我没读。十月间利用早晨、晚上、出差的空闲读完《白鹿原》后,突然没有什么想读的书了,空闲时间一下子空闲了下来。闲来无聊,在与一位挚友聊天时,他郑重并诚恳地推荐了《万历十五年》与《北京法源寺》,于是这二本书就摆到了书桌上。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1573-1620年),共使用了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黄仁宇先生选择万历十五年,不是为了讲述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事情,只是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对明朝的政治(明神宗)、经济(张居正、申时行)、军事(戚继光)、文化(李贽)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人性观等等。书中从文官政治体制中审视个体的.挣扎与存在,用现代政治、经济、历史技术分析评判明代中后期的历史变迁,自人性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的处世观,总之此书大视野、小视角,字字珠玑、句句灸痛。

  开国君主有开国的难,万物皆衰、百废待兴、陈章立制、千头万绪;守成君主有守成的难,旧例积循、上祖下效、臣僚杂利、新盾待破。读后感万历十岁即位,李太后称制,张居正独揽军政,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万历中兴”。万历即位时明代立国二百余年,几经中兴,国库虽不线腐钱散,但也不会像崇祯朝一样捉襟见肘;积弊虽深,改之亦艰,不改也不至于国倾家覆。整上国家似乎是一锅六、七十度的温水一样,不冷、不热,不至于冻成一坨,更不至于沸腾!

  万历欲有所为,偏偏又掣肘过多,性格儒弱,与其因变革打破平衡、生出事端,还不如避舍静观、左提右挈、相互制约、无为而治。国如此,人如此,能奈何,只如此!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3

  一、这本书:

  这本书历史是和其他人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本书面阐述帝王朝下代表人物的缩影,以一个历史背景情况下去讲解了这几个人不一样的生活。

  二、内容:

  (一)万历:

  人们都非常羡慕他的出身。却不知其实是一个被笼子里面关着的人,他离开自己的紫禁城的次数屈指可数。相处的人第一个是他的母亲、第二个是他的老师兼着他的下属张居正;第三个是自己的陪伴冯保;自己被安排结婚、闲来过纵的放松却又被周围的人所所用更多的名义所限制,想去有所建树去发现却被大臣的引着走。

  (二)申时行:

  看破事物规律的人,其相信一件事情分两半,一半为阳,一半为阴。其所做事都会留有余地,不会过激。在政治生涯中这认为张居正没有一个善终的原因是他忽略了文官的力量,文官由科举考试而产生,其力量在武官之上也是必然趋势。所以他会在现实生活中被很多人批评为没有原则的政客,但是其也坚持他调济折中的原则。

  (三)海瑞

  一个制度的化身,把书本里面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在官场上也就成为了别人之间相互博弈的刀子。用的好则可以帮助自己去除掉自己的对手,但同时也担当者被自己的误割。敬之,怕之,远之。

  (四)戚继光

  一个懂政治的武官,其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军事上有所一定的建树,但是光会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在生存竞争中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其施展着自己的宏图除了自己本身的原因之外,还靠着张居正在后面的大力支持。但若是自己的战友离去了之后,自己也会伴随着离去的局面。

  三、感悟:

  那个时代背景下啊,每一个人接受着相同的教育,我们的'思想都是在这一起的,及时连皇帝都无不受着这种思想所引导,就是活着的祖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规则内顺着走我们可以像申时行一样,做个和事老;若想改变像张居正,做个引向人;若做遵循像海瑞一样,做个执行者;在社会的趋势中我们显得如此的渺小,我们都是接受着同样的思想,但是我们对单生活却有不一样的选择。在这里面我认为其都是为优秀的人,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价值。让我们这些晚辈都看到了过去人们的影子,会有着无尽的遐想。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8-23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08-23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5-26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02-12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8-0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8-26

202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6-10

中学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18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