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夜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夜的读后感1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巴金的寒夜读后感。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手足无措,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对于“树生”我能够表达的是一种偏爱。这个人物值得赞赏和称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
“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读后感《巴金的寒夜读后感》。”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 “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宣”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
“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树生写给“宣”最后的一封长信,信中完全彻底的表达了“树生”多年来没有表达的一切,以及道尽她最终的选择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小说的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惯常的叙述风格。但是一直伴随我的却是《红楼梦》中和汪树生一样结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们几乎同样都是耗尽心血才得以获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树生”这个形象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这个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角色。因为家庭是一个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寒夜的读后感2
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其中汪文宣这个人物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和同情。
“老好人”汪文宣最终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在无声的“不公平”的呼声中死去,在对社会的控诉中死去,它控诉什么?是战争(日本侵略战争)吗?不仅仅是日本侵略战争,是战争加之国内政治的腐败,文化的腐朽,社会的阴暗。
小说以“寒夜”为题,实是指那阴暗的社会有如严冬之中的漫漫长夜,而造成“寒夜”的原因主要有三: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的侵略战争。小说的一幕幕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上演的。汪文宣夫妇是一双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读书人)分子。他们在以前曾对理想抱负孜孜追求,曾合力兴办学校(是爱情更是共同的理想,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抱负被日军的炮火给一点不留的烧毁,剩余的仅是渺茫的希望。“战争结束”“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战争结束”“胜利”在茫茫寒夜仅仅是一个已经熄灭的火柴梗上的大星正慢慢逝去。他们没有时间,社会也没有时间留给他们让他们在“战争结束”和“胜利后”使一切都好想来。
是社会,小说几次三番地写及汪文宣痛苦地校对着“文稿”给要员出的书写广告,尽管“句子也不通顺文章”也必须校对,复印,官僚们仅仅追求自己的胜利,不管平民死活,在汪最困难时期将起辞退,由于腐败而通货膨胀,将人民陷入死亡的泥潭中,经济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恶化,正是由于经济原因,汪文宣的死被迅速提前。而正是由于经济原因,汪夫妇之间的感情产生隔阂,最终走向死亡。是病态社会的腐朽礼教,分析汪文宣和汪母。
汪文宣是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的悲剧的直接起因也是困扰着旧中国几千年的“婆媳问题”,汪夹在其母和树生中间,面对着母亲和妻子,他显得无能为力,他对于母亲的固执,偏见和对妻的不正当的敌视过于软弱,它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也太深,新思想教育也没有使他的脑袋开化。对于母亲,她是迂腐的“孝道”,在他眼中,母亲永远是对的,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他不敢有丝毫的干涉,而他又明知自己的爱人并没有大错,在他病重时候的每一次争吵都是由其母亲对妻子的敌视引起的。然而,他仅能一味的请求妻子的`原谅。而对其母的话即使是认为是极大的错误也没有一次正面反驳。还有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仅仅是忍受,忍受,最终在这种忍受中痛苦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汪母,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她在整个悲剧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悲剧催化剂的角色。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造成母子二人性格的原因是母子二人脑中的毒瘤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在战争下的变态社会。汪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社会和战争的控诉,是全中国在那种社会中的下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汪在胜利日那天完结了,再受尽所有折磨后死去了,那所谓的“胜利”对他们和她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没有发困难财的人却倒霉”,最后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香谁要求“公平”,黑暗的社会会给人以公平吗?接下来的路,还能像那样走吗?
变革,社会需要变革,社会必须要变革。
寒夜的读后感3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读了巴金的寒夜,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为汪文宣一家人感到悲痛不已,为旧社会的封建感到悲哀。
寒夜主要人物有三,汪文宣,汪母,曾树生,《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像极了他的父亲。
这一家人各有各的不幸和无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付出了很多,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在我看来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婆婆的封建思想陈旧和汪文宣的软弱无能,曾树生是无辜的,新派女性的生活方式他们接受不了,但这并不是她的错。时代的交替、新鲜事物的诞生,必定是不被人接受的。汪母的封建思想以及顽固不化是最让人感叹的地方,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在那个时代曾树生和汪母的不合是思想的原因,其实在现代不也一样吗?婆媳关系永远是最难相处的,因为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思想不同,导致了处事的不同,于是矛盾就诞生了,无论是旧社会还是物质丰富的如今,这都是一个问题。此外,丈夫的孝顺千万不要盲目,不要愚孝,要懂事理,虽然说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但还是要尽量公平对待,不能让一方一直受委屈,这样的婚姻和生活既不会幸福,也不会长久。
书中用了很多重复的语句,反复的使用,如汪文宣的自责,汪母的关心的话语,这些是文章略显单调,可也正是这些话让我们感受了王家人的枯燥无奈的生活,没有希望和光明的活着,更让我们理解了曾树生的离家出走,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寒夜的读后感4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读,这次有机会把这部小说从头至尾仔细的读了一番,有些感触。
首先小说的开头以黑夜为背景,以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做铺垫,写在战争年代,一些小市民们对战争来袭的恐惧与绝望的心情,让人一读就陷入深深的阴郁与悲伤的情绪中。紧接着写出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场似乎就透着一丝丝的悲哀。寒夜,他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飞机在上空盘旋着,时不时发出恐怖的声响,但他似乎无暇顾及这些,因为此刻的心中,有着比这些更要紧的东西—他的妻子,曾树正离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让他们夫妻俩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门跑出去了,最初他还以为妻子只是和她赌气,过一会儿就自己回来了。可是都这么晚了,妻子还是没回来,他于是决心去找妻子。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次两次的新鲜事了,他的软弱,忍让,已经让他在这个残破不堪的家中疲惫了。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庭呢?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是具有理想和报复的知识分子。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们一家人不得不逃难到重庆,并在这里居住下来。汪文宣有个年纪很大的母亲,很早就没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与爱都寄托在了她唯一的儿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开始在一家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由于社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垄断家的压迫与冷酷无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并不顺心,备受上司的排挤和剥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与自卑,对别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与退缩,导致了他“老好人”的称呼。与此同时,曾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虽然不是挣得很高的工资,但是却因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顾,加上天性活泼爱打扮,经常涉及交际活动。同时,汪的老母亲,十分痛恨他的儿媳妇,婆媳关系的恶化,俩人的经常争吵,使得汪夹在中间很不好受,随着汪的肺病恶化,曾树生的出走,又给汪的精神带来沉重的打击,后来终于忍受不了精神的压力和病痛的折磨,呕血而死。两个月后,曾树生回到重庆,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亲带着小宣离开了这里,只剩下曾树生一个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独自面对寒夜。
我看完后觉得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在社会大环境下,经济的不景气,国统区的黑暗,不给知识分子一点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的满腔热血和理想抱负都随着硝烟和生存的威胁一点点的消失了。正如小说中的汪文宣和曾树生,他们本是教育系毕业的'高材生,却因为战争被逼迫来到了重庆避难。在生存和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年代里,他们还谈何理想,谈何追求?同时,我想造成他们婚姻的悲剧,很大原因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汪家正处在这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里,民国时代。汪母从小便受传统观念的教育,而曾树生却是有着现代思想的新时代女性。汪母心中的传统的纲常礼教告诉她,媳妇只有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际才算是恪守媳妇的本分。可是,曾树生天性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正好触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恶她的儿媳妇,甚至不承认她是她的儿媳妇。曾树生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温暖和自由,因此离开了家。不仅仅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这种悲剧,人物性格也与小说的结局息息相关。汪文宣是个胆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体不好,遇事从不据理力争,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让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后来,妻子都这么说他,但他不以为然,仿佛那就是他该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树生却是一个富有朝气,年轻又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美丽,又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温柔可爱的性格格外讨人喜欢。而这些,都让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冲突导致矛盾时时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冲突达到了白日化阶段,最后终于爆发,曾树生随同爱慕她的陈主任到兰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这里,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合情合理。在那个时代的那个背景下,人们往往被现实冲淡了理想与抱负,知识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命运有时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书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眼都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个故事情节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是啊,曾树生的一生都在为了争取到她的温暖而奋斗,可最后还是一个人度过寒夜。
寒夜的读后感5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我写的那个故事,可它已经向悲剧发展了,我写不下去了!
打开箱子,全是纯文学的书,我还算是最喜欢看巴金的小说,箱子里有一本巴金的《寒夜》。《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于是拿出《寒夜》来看,二百来页。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来页,晚上下班后倒头变睡着了,8点多醒来继续看,快十点时就看完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和鼻涕已经一起流了下来……
虽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单薄裙子,但身体上却不曾感觉到夜晚的冷,可心里却似乎已悲凉得不知怎么形容!
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却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只是我们现在再也不会有人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可仍然会有一些人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
至少,我就觉得我和汪文宣一样!一样的彷徨、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懦弱、一样的.会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岁呀,我却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甚至是认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会是死亡,那会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
记得四年前,我才17岁,大专刚毕业。在交大幼儿园实习时,我是那么的出色,至今仍对指导老师的话记忆犹新。她劝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学个什么东西,只是千万、千万不要到幼儿园工作。她们都说如果我不听劝告,以后会后悔的!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幼儿园工作。那时的我,感觉前途是一片光明!可上班后,我便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我再也没有接触过光明了!现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记得刚刚工作时,我便慢慢地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却没有察觉到。所以,我便遭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排挤,那更是一种刺骨的寒冷啊!我向指导老师求助时,她告诉我:“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现在,的确是变好了,我对工作本身丧失了热情!但是由于我是发自内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欢小孩子,所以我现在还在幼儿园工作。我总觉得,我会很快离开这里,在我失去所有热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时,徘徊着,徘徊着。上班后整整一年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决定日后考公务员。听说考公务员必须有计算机2级证和英语4级证,于是,开始为计算机2级证奋战,可考试时间却和单位最忙的时间冲突了。我只好放弃了考试,结果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这两个证。
紧接着,便是妈妈让我考本科,选来选去,觉得还是自考可以学到一点点东西。而且自考的文凭会有二十多个国外的大学承认,便想早一点考完自考,然后出国继续深造。可每年单位最忙、事最多的时间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动同时展开;而我的自考时间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个周末。于是,又常常为工作让步,以致于出国一事连想也不敢想了。
终于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猫哥哥的影响,决定考完本科后考研。可本科对我而言,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我的思想已乱了,不知道一天想什么,我知道这是与学习很远、很远的。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初三时的政治老师,如今他已退休。他告诉我,工作一定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但是应把自己的学习深造放在首位,单位的那些奖项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会上获一纸小奖!他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日后考研的决心,可现在呢?我却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这样消沉下去的话,我便会和汪文宣一样,走向死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他也比我幸运。他至少还有过一个深深爱着的人,他们曾经还有过追求,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他们曾经还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勇气!而我呢,我还不曾留下一点时间给过爱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个词,那便是:despair(绝望)!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会疯掉!我的心会冷到冻结起来……。
【寒夜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08-11
《寒夜》读后感09-12
巴金《寒夜》读后感08-23
巴金《寒夜》读后感09-20
巴金寒夜读后感08-24
《寒夜》读后感5篇03-26
《寒夜》读后感(5篇)02-16
读《寒夜》有感1000字08-17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寒夜生晖08-18
小学四年级语文《寒夜的灯光》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