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时间:2024-01-03 06:59: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1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2

  这本书可以说也是一部皇皇巨著,除去之前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外,已是耗时最费的作品。作为历史文学,考虑到构造情节的必要,与史实确有偏差,但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仍使人印象深刻。

  全书以嘉靖后期国库亏空,严党企图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充实国库开篇,历毁堤淹田,构陷海瑞情事,及至海瑞反击,胡宗宪清剿倭寇,使严嵩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和倚杖,把持朝政二十余年之久的`严党溃于一旦。然而严党虽倒,国家的财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平民死于饥寒,百官无不欠俸的危机之下,嘉靖却大举兴建宫观,引起朝野震愤,从而催生了海瑞的天下第一疏,引发了君臣之间的巨大矛盾。而此时,嘉靖由于久服丹药,积重难返,不久便龙驭上宾,随即裕王即位,大赦天下,以海瑞为代表的一批谏臣脱身大狱,加入到了明朝中后期的隆万大改革中间。

  故事到此完结,但我们对于嘉靖和海瑞的评判没有结束,嘉靖年少时从旁支入主大宗,在权谋老到的群臣间站稳脚跟,足以证明其本身的聪慧天才,然其沉迷修道,大兴土木,重用严党,使国家一度风雨飘摇,几成误国之君。而海瑞虽出身卑微,心性却至阳至刚,不避权贵,忧怀百姓,大直大忠,无愧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似乎还需雕琢,不过总体尚可,以上。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3

  本无意陷入,却不可能不被陷入。读这本书之前,对明史了解甚少。虽然看过明朝那些事,但做多印象也就只是朱元璋,朱棣。我也只是知道嘉庆,严嵩父子,徐阶……却不曾深入了解过他们。只知道明朝多能臣,却不知道他们却多出现在这个时代。

  嘉靖,在我心里他已是明朝仅此于朱元璋与朱棣的皇帝。他虽然懒政但不弃政。只要他在世时,行政,军事大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人可撼动。一人与百官争礼,倒严党……只要他在,大明还是朱家的大明。他心里比谁都糊涂,不知道人不能长命百岁,不知道加速他死亡的`正是他的丹药。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严党不倒,大明一半是他严家的大明。海瑞是乾下,他是乾上。虽海瑞那一天下第一疏让他丢尽颜面,让他更早看到后代历史书上的自己。可他也知道自己懦弱的儿子需要他,这个等待改革的王朝需要他。不杀海瑞,便是一功吧!

  海瑞,从没想到他是这般的聪明,圆滑,又是这般的刚正不阿!他是儒家几千里出的一个极品,治国,齐家,平天下如烙印般在他心里从未忘却。却又为他的家人遗憾。或许忠孝两全就只是最好的梦想吧!

  这个时代,高拱,张居正,王阳明,胡宗宪,戚继光……他们相继闪耀于历史的舞台。历史的浪花淘尽无数英雄,金子在筛选后夺目!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4

  写尽了封建官僚的百态:一腔正气无欲则刚之海瑞;忠肝义胆国之栋梁胡宗宪;深谙帝心一味逢迎之赵贞吉;老谋深算之“媳妇”权臣严嵩徐阶;自私自利却又聪颖老谋之嘉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嘉靖帝执政45年,号称“无为而治”,心中所想却唯有自身,缴纳民膏只为充裕私库修建道观,上供银钱不足竟不顾军国大事路有饿殍,大臣们未及时逢迎上具贺表便龙颜大怒。此等自私之君王,真也罕见!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至严嵩,下至小小县丞牢头,无一不搜刮抢掠鱼肉百姓。所幸大明还有“神剑”海瑞,直言敢谏,无一丝私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六品小官却能人尽皆知,世代传颂;而那些封侯拜相之人,却无人知晓。多有人评论他没有经世治国之才,只能当个小父母官,还多给上峰添乱,让人掣肘。我却不以为然。真实的海瑞是否真如此书所写我不甚知,但就此书看来,此人情商智商俱高,只不过“水至清则无鱼”,有此等人物在编,除却少数几个知己(李时珍、王用汲),他人怎能不恨呢!

  不过,此书好在既写出了众官百态,也写出了“众生皆苦”。每个人身在朝堂的漩涡之中,为了自身前程为了同党利益或者真正为了百姓,都在尽力斡旋之中。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刚直不阿之海瑞,也对也不起他的妻儿。自私自利之嘉靖,在临终前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甚为后悔,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些许光明。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格里奋进,就看自己最看重最要争的是什么了。只是不管怎么样,到头来也是赤条条来也赤条条去,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5

  这本书读完真有种说来话长的感觉啊……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印象中,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及至秦统六合,封建王朝由始兴。汉元两朝,想起似闻金戈之声,疆域辽阔。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绮丽爱情故事,国力强盛。南北二宋,虽有战祸,但在经济和文学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当道,厂卫横行,主观感受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时间和事件上,倒严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前半看得心潮澎湃,为大义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以“改稻为桑”填补国库拉开序幕,其间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士”胡宗宪,有勇有谋有节,进能前线抗倭,退能护一方百姓,想的比别人深远的多,“好媳妇两头瞒”。清官海瑞自不必说,浩然正气敢于同任何人叫板,一封《治安疏》谏上,朝野震动,是“直臣”,可惜家国难两顾。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但什么细枝末节的小事都逃不开他的眼睛,这大概也跟他豢养锦衣卫,眼线遍布各处有关吧,他跟大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但他有时候又会表现出作为皇帝的孤单,真正孤家寡人。王用汲海瑞引为知音,伯牙子期的交情。还有许多,严嵩父子,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赵贞吉,李时珍,谭纶,沈一石,杨金水,吕芳,陈洪,黄锦等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以吕芳口说出的“思危思退思变”,可能就是那些官场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虽已千疮百孔,但也不乏贤人能臣,况其后紧跟而来的改革和大明中兴,虽然小说并不代表史实,但突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了呢!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后感03-30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通用8篇)07-26

康熙王朝的语录11-28

夏商王朝的统治08-17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作文05-20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08-17

康熙王朝读后感12-10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07-26

王朝在我心中(洗浴中心主题演讲)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