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在心灵最微妙的地方》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微妙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妙读后感1
对于许久不买书、买书也偏好经典的我来说,拿到这本书纯属偶然。不知何种风格、不知何样内容,只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美男头,一个暖得有点烧心的题目。面对作者的自白我不是美男作家。我只想在心里翻个白眼,不算美男?你当大家是瞎的吗?
事实上在读完之后,我也不知这究竟算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个人经历,也有心历路程,有客观描述,也有锥心的情意,有文有诗,鱼龙混杂一大锅,文笔算不上太好,比喻牵强生硬,厚厚的一大本,夹杂着美图若干,随手翻一翻,读完也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
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是评论家,从文从图从作者的经历他的心历,说文也好,说人也罢。可说得太多,可挑刺的地方也太多。既如此,不说也罢,一本出版就大卖的书,就算作者的超高颜值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总归是有它难得的地方。
于我,读完之后再回味,觉得这本书但最难得的一点,就是里面所表现出的情意。或许文笔普通,或许事件常见,但如果细细去读,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体贴,他真挚的情意。
这些故事,有些是他亲身的,有些是他所见的,印象最深的,是那首记录他爱情的长诗《情书告诉我爱你》,可这算是什么诗呢?没有架构、没有韵律,只是一行又一行记录下他追爱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所经历的一些琐碎小事。整本书中,这一篇故事性最不强,是我看得最粗糙的,可这样一页页一目十行的翻下来,却觉得这一篇最不吸引人,也最吸引人。其他篇目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斧凿的痕迹,而这一篇什么都没有,最简单,最深情,却看得人想哭。这一篇简单的不算诗的诗,里面的文字不是文字,是从他心里流出的.血,每一个字,都是不经思索,由情感直接汇聚成的文字。
读完之后,我才开始去百度这个完全不曾听说过的名字:沈煜伦。才知道原来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许正是有这样一份与众不同,才会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平心而论,整本书我的评价不算高,那首诗的文学性也不高,但里面那份情意,值得读者去感受。
微妙读后感2
下午在家,醒来没事儿顺手拿起枕边大卫·冯金诺斯的《微妙》,翻着翻着就翻到了书的结尾。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看这样一本书,因为我之前很少看小说,更很少接触外国文学,但是从昨天到现在,我只是用了一天的闲暇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
我看书一直很慢,因为在生活中我总是喜欢将一些自以为美的事物放在最后享用,美好的食物要放在最后去吃,美好的书籍也要放在最后去读。手里有好书,我总是看得很慢,总是喜欢看时间从指间流过,细细地品味着每一页的精彩。
我从未如此快速地读完一本书,这样的速度让我自己也惊讶万分。或许是我从未把这样一本书当作好书,所以才以至于如此。但人生总是充满了惊喜,我们时常以为不好吃的食物会突然变得很好吃,我们有时以为会不好看的书却看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合上书本,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只有两个字:平淡。这种平淡是须要很深厚的功力才能达到的,因为平淡就意味着细腻。这种平淡让我们觉得书中就算是有雕琢的地方,也是最自然的雕琢。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和对人物心理细致的揣摩,才达到了这种“微妙”的美好。
在书中,作者对于感情描述是那样的平淡,对于人物所遭遇的痛苦也描述得那样平淡。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听几十年后已经白发苍苍的主人公在回忆自己的那些往事,所有的过往都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回忆,只有那曾经微妙的心动记忆犹新。
说实话,文中出场的人物并不是很多,对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描写也并不是那么鲜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合上书本之后人物却从书中蹦了出来,跳到了我的面前。
仔细梳理,才发现,让书中人物立起来的并不是作者对他们性格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淡淡的感情线索,把每一个人物都写活了。也就是说,这本书很少直接用笔墨去刻画人物,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种种情感关系来塑造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最近我时常觉得或许我该尝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调整一下我的阅读结构,多接触一些自己之前未接触的类型,比如小说,比如外国文学。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字变成了《一吻巴黎》。我想,看完一本书再看被改编的电影,肯定会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微妙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在心灵最微妙的地方》有感1000字08-17
读后感读后感01-03
假期读后感:《简爱》读后感08-15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0
狼王梦读后感读后感03-3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寒假读后感】《法律与道德》读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