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曾国藩传有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时间:2024-01-09 12:53: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曾国藩传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曾国藩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曾国藩传有感1

  中华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这片黄土大地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杰出人才。像管仲、诸葛亮、左宗棠、毛泽东……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他从小生活在湘乡县的白杨坪村。据说曾国藩出生的当天,其祖父竟希公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在头顶上几经盘旋,刚醒来,就有人向他报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岳飞出生时天上飞的大鹏鸟,还有王阳明出生时的.仙人。尽管巨蟒只是个传说罢了,但是这也为后文写曾国藩晚年时期身上长满癣疾埋下伏笔。

  后来,曾国藩长大成人了,二十四岁就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却名落孙山,没有考上,于是他开始修学储能,奋发图强,终于在他二十七岁那年金榜题名。

  不久,曾国藩创立了湘军,曾国藩被誉为“湘军之父”,他虽然不如曾国荃那样会亲自上阵杀敌,但却会指挥,亲自率领湘军转战大江南北,还迎来了清朝几十年的同治中兴时期。曾国藩率领着湘军镇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到了晚年疾病缠身,可他却依旧在处理事务。处理完“天津教案”的曾国藩实在是撑不住了,最后长逝金陵。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天当我整理书架,再次看到《曾国藩传》封面上的一句话时,我不禁又翻起来——“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就是曾国藩吗?

读曾国藩传有感2

  曾国藩回忆自己生平时,曾说:“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文理之浅。”他认为这是自己平生第一大挫折,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一个人在反复经历相同的挫败,次数多了就会麻木,产生放弃和绝望的念头。但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巨大的压力砸下来,有毅力的人扛住了或许就能找到转机,而扛不住的人就会被压垮。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个挫折应该起到了一些引导。引发他思考“文理欠通”是怎么个不通法?又能够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到什么?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解决了它。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两点。首先,我们在学习中被老师指出问题之后,要先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可以通过和同学对比或者找老师请教,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有条理地去把问题破解,而不是像无头苍蝇般焦急。再一个,要学会从失败中提取经验。与其因为失败而沮丧,不如让这次的失败变得有价值。我想,这也是我们做错题的理由之一。

  曾国藩能够在科举考中成功的原因,懂得变通,去找方法是一个,另一个则是他的勤奋。据说他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笑话。这个笑话我曾在语文老师的课上听过,老师讲得简单,我也就当个乐子听,但是认真读过这本书后,却有了新的感悟。他背了一个晚上的《岳阳楼记》,我在初三也背过,这也有助于我理解到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资质。但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个比普通人背书还要费劲的人,靠努力圆了自己的科举梦。这份勤奋和努力,是我自认没有的。这一种态度,也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所欠缺的,需要去发掘的一种精神。回想自己深夜背书,不管背的顺畅与否甚至缺斤少两都有可能因为劳累就躺下睡觉,的确是少了一份像曾国藩这样的勤奋。

  最后让我感叹的,是曾国藩的坚毅,有着明确的目标。他要提着沉重的考篮,徒步走到考场,这是身体上的.考验。每一次落榜,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考完后等待结果是一次煎熬的体验,而看榜时,心情由期待转变为失落又一次波折。更不要说一次次的落榜,还要被他人嘲笑了。身心两种考验的压力下来,还能做到坚持读书,这一点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相比他的经历,我学习生涯中为了几次成绩的下滑就哭得仿佛不能自己就显得十分不够看了。

  因此在读完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理解最深刻的就是,“勤能补拙”。笨,愚钝,不如别人聪明,都不是学不好的理由,一个人若是想要学好,需要的是付诸长期的行动和努力。

读曾国藩传有感3

  以史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关键是学到领悟了什么,而不要为了一个死人而去计较,陷入我执和法执。一个人本来就是毁誉参半的,除非他成佛了,但即使是佛祖也被人陷害诋毁过,耶稣也被人背叛过。而且孔子说了“一个人如果所有人都说他好,那这个人有问题,是个乡党。”

  所以,有人骂曾国藩是鹰犬,有人说曾国藩是完人,是正常的现象。前者可能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所得,后者可能因为情感,比如我倾向于佩服曾国藩的志向“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而却被后人指为鹰犬,因此心里好不难受。由此看来说到底我还是个凡人。

  我个人还比较倾向历史是过去的政治,历史为现在服务,所以现在没必要喷孔老二,而是要建立很多孔子学院为荣;也没必要喷曾国藩为鹰犬,因为满汉一家亲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学历史人物的优点,比如马丁路德金有与美国开国领袖华盛顿一样的待遇——作为美国节日,但私生活实在不堪,但这不影响他《我有一个梦想》的伟大。

  即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都是假的,但还是不影响其伟大。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人对其苛刻咬文嚼字,有的人对其宽厚不求甚解,但都有所得。

  古希腊神话是揭示人性恶的,中国神话是崇尚人性善的,这是文化传统。但这个传统断了,总的来说对古代先贤,我们的敬畏心不够,不过我并不排斥故宫卖萌产业链的发展,也不排斥“杜甫骑马漫画”,但我就是排斥“鹰犬”这样恶劣的字眼,为什么不能换着用温和一点的字眼表达观点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左边两点水右边中,意思是前面说到的“万物负阴抱阳”的阴阳二气,要像水一样融合在一起。要想完全理解一个人,就是成为他的一部分,像一粒盐融入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它因此全然觉知了海水的咸度。从这角度来讲,我们谁也没资格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而且对一个死人单一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本人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法律是可以律人,可以律己的,但道德最好只拿来律己,不要站在自己的道德立场上要求别人,康德说“头顶灿烂星空,心中道德准则”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别人的错误的纠结是对自己的惩罚,何况本来也没什么真的对错。——清明节记

读曾国藩传有感4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藩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读曾国藩传有感5

  如果说出不出兵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皇帝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能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平军,再次遭遇惨败。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皇帝,该如何面对湖南官员的冷嘲热讽,该如何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员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整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咸丰四年八月,湘军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平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帝都表扬曾国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笔一辉,就赏赐了一个湖北巡抚之职。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皇帝就反悔了,最终赏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皇帝警告“严行申饬”,不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剿匪。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国难当头,满清需要汉族官员,但又要防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的一次小辉煌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夺回武昌,而后田家镇再次挫败太平军,湘军渐生骄愎之气,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水师在湖口遭遇出征以来的致命打击,就连曾国藩坐的船都被太平军俘获,什么管驾官,监印官都被敌人杀死,什么文策卷牍也丢掉了。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昌,曾国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再次投水自杀未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湖口战败,武昌又失,皇帝推责,爱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离开,胡林翼升迁离开,重建水师......这些困难重重叠叠,就像一道道千山万壑把曾国藩当成一只猛兽团团困住。

  进,太平军锋芒正盛;退,江西官员的挖苦和断饷威胁。无论进退,都让曾国藩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收场。

  如果说训练湘军还未成功之时,曾国藩经历了忠孝的两难选择;那么出征之后,曾国藩经历成败荣辱的高光与暗淡时刻,而此时,正在经历进退失据的艰难处境。这种艰难和尴尬又该如何化解呢?

读曾国藩传有感6

  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是促使我看这本书的原因。古人早已定义圣人的标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不同于王守仁幼年立志做圣贤,年少成名,科举如探难取物;曾国藩为中人之资,连考七次才考中秀才,三十岁才立志做完人,每日写日记(这个习惯坚持到62岁,去世)。

  以上这些,都是我看此书前听朋友讲的,网上看的。虽说他是中人之姿,但半个圣人的称呼还是让我心生渺小,一直坚持写日记自我反省的习惯,还是我佩服不已,自认为是做不到的,他在我印象中是“牛人”。

  所谓“牛人”,大抵就像网上所说的商业牛人,起起伏伏叱咤风云,历经重重困难,然后功成名就。然而事实的确此,却又没那么简单。

  不是完人,“完人”就是完美的人,我经常把“没有完美的'人,除非是圣人”挂在嘴边,以此来显示“懂得多,境界高”,说的多了,渐渐我自己都信了,我以为曾国藩即便科举不是最厉害的人,那他在其他方面肯定接近完美,尤其是每天写日记反省,我一听忍不住感慨:真牛,了不起,都坚持了30年再多缺点也修正完了呀。

  因政治站队正确和为官清廉,被道光帝赏识,京官八年连升六级,成为年仅37岁的二品大员。母亲去世,在家丁忧期间,赶上了太平天国起义军攻打长沙。在左宗棠等人的举荐下,奉命帮忙练兵守卫长沙,自此湘兵诞生。这段还比较顺,符合半个圣人的开端局。

  驻守长沙期间,因为为官不够圆滑,官场处处碰壁,最后被排挤出长沙官场,无奈之下独自领军去了衡州,从零开始筹建水师。

  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擅长一线指挥打仗。出兵之始,其他路湘军屡战屡胜,势如破竹,但他自己领兵作战,大部分时候被打得对盔弃甲。他也会贪功冒进,进入石达开的陷井,最危机的一次被石达开包饺子,其弟弟们带着父亲的求助信,请来了出兵的命令,又带着自募的兵把他救了出来。因为感到羞愧,想一死了之,期间几次跳水自杀,后被随行的人救了上来。 自此,打破我对曾国藩“能力强,小心谨慎,犯错少”的错误认知。

  向咸丰帝要权不成以辞职为要挟,这举动无疑让我又加深了对曾国藩的认识,他也想拥有权利,不想受制于人。原来我想象中的 遇到困难靠自己能力去解决的人是不存在的,他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钱需要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攻打太平天国时,每功下一城,其弟曾国荃都会烧杀抢掠,尤其是攻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太平军到没死太多,老弱妇孺几乎死绝,湘军直接失控,真正做到了掘地三尺,满目苍凉,金银财宝以船为单位往家乡运。他虽然能做到自己清廉,不断写信劝阻,但事发后还是极力遮掩,圣人也有私心,私心同样不小。当然,我现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论,但如果是我估计不会比他老弟好太多,面对金钱我也会眼红,激动失去理智。

  看到此时,曾国藩并没有给我们圣贤名臣的印象,他不就是解决了太平天国运动吗?但真实的情况是,假如没有他,就没有湘军,当时的正规军兵响补给缺失,毫无战斗力,几乎是一触即溃,在太平天国面前宛如孩童。而湘军,是曾国藩从招兵,训兵,到练兵打仗,真正的从零开始,他极擅识人相人之术,从曾国藩幕府走出来的巡抚、总督有三十多人(左宗棠 李鸿章等赫然在列),此事千古未有。包括后面的洋务运动,创办军工厂,安排人出国留学,他们延续了大清五六十年。

  圣贤,也会不断犯错,也会纠结痛苦夜不能寐,也有私心,有辉煌,有众叛亲离,也需要伯乐赏识,也有无奈背黑锅的时候,也会疾病缠身,无奈抱憾离世。

读曾国藩传有感7

  有些人觉得曾国藩是卖国贼,因为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当年他顶着巨大压力多次违抗圣旨坚持把湘军整顿好才上战场。如果当初为保全自己他大可不必顾全湘军死活而贸然回京复命。

  当初被别的官员逼到绝境依然扛起大旗对抗太平天国,而那些人还在为权利而内斗。

  他善用贤才武将,因他人在昏君面前污蔑在急需支援却昏君无道而举步维艰。

  面对家仇国恨,清朝君主无能下而在耄耋年华之时还被推到风口浪尖跟入侵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有人问,为什么要签?如果你在当时处境,面对不签可能株连九族,甚至激怒入侵者而其他地方百姓会遭到更凄惨的'状况下,还能不签吗?

  一位文弱书生到被时代逼着走上战场对抗外敌,还要应付内斗,可谓里忧外患。

  签订不平等条约,皇命难违,面对不签订的下场,他自知后果,故不得已而为之。

  清朝气数已尽,而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英勇奋战而时清朝续命,外国入侵,清朝闭关锁国自被挨打也正常不过。曾国藩在当时的历史车轮中不得已被推着向前走而晚年还被挂上卖国贼的污名,实属有些偏颇了。

读曾国藩传有感8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 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 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 ,创立湘军 。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 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读曾国藩传有感9

  本周我又成功读完了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传》,这本书并不是曾国藩自己写的,而是现代作家梅寒写的。此书逐年逐事讲透曾国藩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县),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有经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本书要讲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尽瘁,然后成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爱,可是最终这个为晚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只落得了个毁誉参半的结局。我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官,他没有因为皇上喜欢他就不务正业,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将他带领的.军队培养好,只是一开始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他创建了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有一次绝望到投江自尽,只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终他终于扫清了叛军,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国藩,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刻苦读书,学习,做官,从乡下秀才走到了权力顶峰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读曾国藩传有感10

  信仰,一股精神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间,流向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流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公元1825年的腊月里,一个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一户人家的屋子里头,有一个14岁的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房梁上蹲着一个小偷,他打定主意等这个男孩背完文章,熄灯上床睡觉了就下来干他的工作。但这个男孩特别笨,这篇文章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后来,以至于小偷都会背了男孩还是背不出来。眼看,天都快亮了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来了。男孩看到从房梁上跳下一个人呆若木鸡,然后那个小偷满腔怒火劈手把男孩手里的书夺过来,往桌上一扔道:“瞧你个笨样,这么简单的文章都背不下来”。紧接着,这个小偷很顺溜的将这篇文章背了下来,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背完袖子一甩,满腔激愤的扬长而去。大家知道这个笨小孩是谁吗?他就是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曾国藩。

  总以为如曾国藩那样的一代大家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曾国藩传》却告诉了我,他小时候是一个特别笨的笨小孩。那这样一个笨小孩后来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功业?难道真像刘德华那首《笨小孩》里唱的那样是老天成就了笨小孩吗?就连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中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顿挫”指的就是曾国藩。像这种数九寒天的夜晚,最幸福、最温暖的事应该是在被窝里。而对曾国藩来说,在这种夜晚点灯苦读已是一种常态,是怎样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呢?《曾国藩传》给我的答案是信仰。

  当奋发图强的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参加朝考,成绩极佳,列一等第三名,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在京为官十年。咸丰二年六月,咸丰帝阴差阳错当下旨令曾国藩投笔从戎,领兵打仗。从初到长沙办团练,到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从造就了拥有天下杰出人才,所有人才几乎都在他的曾幕府,到开办江南织造局、倡导洋务运动,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寿命又延长了六十年。是什么让他去这么做呢?《曾国藩传》给我的答案,是信仰。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烦恼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为官以不要钱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八本八宝”是曾氏家训的代表。其中六条齐家格言之一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这一条,我最为钦佩。俗话说“穷则思变”。他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儿孙们只好自己去拼搏、奋斗。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所得到的满足才是幸福,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在于奋斗。尝遍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那是什么让他呕心沥血去写这样一部充满着教育智慧的家训呢?《曾国藩传》给我答案是信仰。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影响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传统儒学之所以延续他是一个关键。在生活中他还能够对自己,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生活中的不足缺陷,所有的方面都能够认真地切实地反思、反省与学习。那是什么支撑他有这样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呢?《曾国藩传》给出的答案仍旧是信仰。

  在曾国藩的晚年,曾经有一个谜团。至今让我们这一代人争论不休,那就是在大家看来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的情况下,在无数人的殷切期望之时,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推翻腐败的清政府,没有造反呢?《曾国藩传》中他的两首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诉我的答案依然是信仰。

  那是什么造就了原来只是一个笨小孩,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大儒,同治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手开辟了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近代史从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跨进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拥有天下杰出的.人才,所有的英才几乎都在他的曾幕府,拥有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呕心沥血写出了千古第一家训教育智慧泽被后人的曾国藩。是信仰,那他内心的坚守信仰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在他那个年代应该是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处在当今我们应该引以自豪地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段时间,我因在中考的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所犯的两个低级错误而与我一心向往的那所重点高中擦肩而过。考分出来后我心情非常沮丧,但父母没有责备我。尤其是处处给我树立着榜样的父亲。我想,我不能因为这次中考没有考好就否定自己,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仰,认真地过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努力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目标。

  信仰,一股精神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间,演绎着历史的真谛。我愿化作这股精神的清泉,滋润每一个读书人的心田!

读曾国藩传有感11

  从资质鄙陋到金榜题名,从文理欠通到名列翰林,从下里巴人到大儒本色。从湖南的一个小镇走出,出身低微的曾国藩,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不断推动着他的,正是他的三大品质。

  一为“尚拙”,即崇尚笨拙。这看似迟钝,实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漫长的九年,他经历了七次秀才考试,虽有天性钝拙之故,但也扎实了他的根基。弥补天资的卑劣,唯有超人的努力。他曾回忆,自己读书“或携诸途,呼诸枕”,笨拙的方式,在他的身上培养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踏实。凭借这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之后的路却顺风顺水。不久,他便连中举人和进士,甚至名列翰林,受道光皇帝的钦点。那些曾经看他笑话的同学,有的却连举人也没有考上。这实与他的踏实密切相关。尚拙,则更肯付出,更能虚心,更能一步步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涓滴积累,水滴石穿,凭着这股拙劲,他化拙为巧,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京官之路。

  二为“自省”。年方而立,曾国藩便立下了圣人之志,决定要脱胎换骨,洗刷自己身上的庸俗之气。他坚持着圣人之准,每日痛切自责一番。他在日记中屡次斥责自己的傲慢自是,批评自己的虚伪浮夸,甚至一言一动,一语一行,都要记上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言语之间更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这一封封日记犹如汹涌的浪花,一遍遍打来,不断冲刷着海滩上的沙石,也洗涤着他心灵的杂质,使他褪去了狭隘与偏执。自省,使他的精神焕然一新,变得大气宽广,平实沉稳。

  三为“有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便是有恒。“有恒为作圣之基。”耐得艰苦,忍得辛劳,才能驰骋于这天地之间,因此一颗恒心必不可少。曾国藩曾尝试戒烟,第二天便如同“失乳彷徨”。但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从未退让一步。在烟瘾发作的`痛苦与煎熬中,他的一颗恒心显得更加闪耀。他曾说“无事不可变”,而求变所必须的便是不断坚持的定力。三十天戒烟易,三十年修身难。修身途上,恒字为先。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人的恒心,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历经时间的积淀,更加成熟。曾国藩的恒心,驱动他不在小目标前止步,不在大困难前退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尚拙,自省,有恒,正是这样的品质使曾国藩成为一位不朽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渴望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境界。他无力挽回晚清的颓败,但仍用一生捍卫着它。他,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

读曾国藩传有感12

  近期了解到一本书《曾国藩传》,也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关于曾国藩有许多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分成了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而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曾国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阴暗,那是晚期的大清王朝,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一般。而道光年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更是对清政府的毁灭性打击,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但是曾国藩却在腐烂的苹果一般的时代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有这些原因。

  首先,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在青年时代,他并未很看重这件事,但在向理学巨匠唐鉴请教后。哪怕是再忙也会抽出空来写日记反省自己,他写日记的手没有停过,哪怕是在作古的前几天他也会写日记。

  其次,他做事情持之以恒,如果读了他的日志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是在自我磨炼,从未懈怠过,他将他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曾家人。

  再一个就是曾国藩的育人之道心胸十分宽广,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是他的徒弟,曾国藩对他们悉心教导,最终培养成人才。虽然左宗棠经常受他点播,但内心却从未真正信服过他,最后甚至和曾国藩闹掰,叫人四处去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反过去报复他反而在他有困难的时候继续帮助他。而这也让左宗棠切实感觉自己不如曾国藩。

  接着,他做事能屈能伸。在湖南时,遭到了处所官的羞辱。本筹算一本奏折上去。但后来经由本身深图远虑,感觉参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决意忍辱负重,好好操练湘君,打几场胜仗。拿出战果,才是对仇敌最好的还击。所以,他沉下心来,静心操练他的湘军,最后取得胜利

  最后一个便是忠。他在做京官期间,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给自己的仕途增加麻烦。而在自己的军队胜利后他还上报朝廷,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大不用赏赐。

  这便是生活在阴暗时代的一束光——曾国潘

读曾国藩传有感13

  经过一个月的断断续续的晨读,我读完了整本书。曾国藩的奋斗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视他为我的偶像。让我分享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

  1、强烈的使命感

  曾国藩六次科举落第,第七次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年年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他面对学业的目标;坚持下来,30岁的他制定了重生计划,一直在践行“学成圣人”。在京为官的十年间,也广访贤才,继续深造,并晋升十品。这是他自律、求精的目标;他创建湘军时,遇到了太多困难和阻碍,从未放弃。后又创办安庆内兵工学院江南制造总局,处理天津教案,派学生出国留学,救国救国。保卫国家的'目标;回顾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做、做好。事实证明,这些事情对于当时的社会乃至后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面对困难:从失败中寻找出路

  六年科举落榜。由于笨手笨脚,曾国藩苦读求道,终于第七次考上了。 43岁,他帮助组织团训,并外出练兵。他得罪了湖南官员,差点被痞子兵杀了。前往衡阳,他掉牙吞血,徒手创建了湘军。湘军的创建过程非常艰难,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支持。在困难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首战失败,差点投河自杀。好在湘潭大获全胜,挽回了面子。后来户口战败,他第二次自杀,被解除兵权。他在家待了两年,自我反省,完成了“重生”。之后,他在“与光和谐”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理其他事情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面对困难,他总是总结反思,认真分析问题。他采取的方法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有很多甚至是愚蠢的。方法虽然不讨人喜欢,但却很实用,而且缓慢而稳定。

读曾国藩传有感14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记得小的时候,历史老师在讲述天平天国运动时,眼含泪花,痛斥他的湘军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导致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失败。这就是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其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aa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薄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变得越来越大,楼变得越来越高,办公室变得越来越宽敞,装修变得越来越豪华。

  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水龙头大开,水尽情地流淌,无人理会;日光灯变成长明灯,视若不见;餐桌剩余多多,无人打包。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前不久,传出的两则消息实在令人痛心。一则是某地为了再现“满汉全席”的.盛景,耗费了大量原材料,动用几十位厨师,烹制出美味佳肴,供人展示和观赏。但由于展出时间长,展示过程中食物就有点变味,活动一结束,马上倒入泔水桶匆匆了事,几十万巨资就这样打为水漂。另一则是某地为了举办啤酒节活动,打算把几十吨啤酒注入喷泉,搞一个“喷酒”创意,增加活动气氛。但是主办方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喷”要耗费多少吨粮食,多少吨水,花费工人多少时间和精力,够多少农民吃多少天口粮。

  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假如时光能够倒转,面对今天的奢华之风,不知道他老人家有何感想。或许一声长长的叹息,为我们缺失了某种优秀传统文明的发展而忧虑吧!

  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对于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欲,在用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欲,必然走上歧路;对于家族来说,凡是奢侈放纵的,很少能过两代,而且都不得善终。勤俭在修身、治家、为官、治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曾国藩的忠告吧。他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为了无愧于先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读曾国藩传有感15

  梁启超认为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因为他是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等影响中国的教育理论,他创办的私学也打破了富家子弟的垄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地,对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亚洲文化,却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个就是王阳明作为新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他也帮助朝廷镇压宁王之乱。我这办一个就是中国办为什么称他为圣人,看完了他的传记,我就明白了一切。

  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毁誉参半,骂他的人说他杀人如麻,喜爱他的人说他平静了太平天国起义拯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又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带领中国走向了近代化今天,我们要彻底探讨一下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首先每个人有优点必有缺点,我们就来一个先抑后扬,先说说他不好的一面,曾国藩小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笨大家都曾听过一个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岳阳楼记》这时候一个小偷在房梁上面,等他们都睡了以后就下来顺手牵羊,可谁知过了许久醒来以后发现曾国藩还在背第一句话。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大骂道你这个笨样,我听你背都背下来了,说完就立刻流利的背出了全文便走了。这个故事我们不能看出曾国藩小时候是真的笨,他第6次考试的时候不仅名落孙山,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小时候他真不是个读书的料。

  长大之后,他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但他仍有许多不足: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和好色。等他当上了地方官以后,又立重法,百姓被杀,无数人送外号曾剃头。并且他的烟瘾也很重。

  先抑结束以后,我们来说说他的优点。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笨,但他却很勤奋,即便没考上,他也丝毫不气馁,分析出了自己为何落榜的原因,最后进行恶补。天道酬勤,他最终也考上了举人的进入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为了备战翰林大考,他也是制定了一张详细的计划表,并且坚持按照这个行动。在后面的大考中,他也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他三次失败想过三次的自杀,但是他都坚持了下去,并且之后结束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勤奋并坚持的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当他面对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立刻深深反省自己的做法,这就是他第二个优点自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曾国藩深受曾子的影响,每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他就会写日记,告诉自己要改正这些不足,久而久之这些不足慢慢就消散不见。开始写日记的第21天后他又发誓戒烟,虽然戒烟的过程很痛苦,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去并且成功将烟瘾戒掉。曾国藩的日记也可以看成他的检讨书,日记中他立誓“夜不出门”,但他还是经常与朋友一起出玩。如道光二十二年的12月16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请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但在路上他突然意识到这种热闹都要去凑,实在是人心丧尽还谈做什么圣人。徘徊良久,他最终还是回了家。虽说,曾国藩立誓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性,但是他还是有破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时候,但是关键看你是否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曾国藩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还有就是他是一个仗义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他的朋友妻子去世后,他为朋友办理丧礼,并且帮助他寻找乳娘,抚养朋友一岁的孩子,竞选朋友之一在观察了他也提交了不少达官显贵但当其中一些倒台后,文正也没有受到牵连,只有他的原则:交友可以,保持距离。朋友虽多,但是文正也和许多人反目成仇。这文正这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作为圣人应当有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忍让。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这两人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也互相帮助,但是左宗棠富有才华为人傲气,现在也瞧不起曾国藩,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也并没有生气,反而经常提拔左宗棠。忍让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

  这些也许就是曾国藩被称为半圣人的原因,但是仅靠个人性格方面无法证明。他的所做出的贡献也能证明出他的伟大。在面临国家危难时刻,他一挽狂澜镇压农民起义,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在面对国家主权被受到侵犯的时候,他提拔李鸿章等的一众干将进行洋务运动,虽然无法拯救清王朝,但也让中国走向了近代化。国藩对兄弟,对孩子们所写的家书,成为中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曾国藩也对儒家精神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都引用张宏杰先生的几句话来做结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身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护剑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文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但是他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中国的衰退,所以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竟然如拔刀斫水,并没有影响水之东流。虽然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的苦学苦修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无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了他自己真实的文化和信仰。曾国藩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他的努力在人类的精神征途中,了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丰碑。

【读曾国藩传有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后感08-24

《曾国藩传》读后感06-06

曾国藩传读后感08-03

《曾国藩传》读后感04-30

员工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08-02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12-08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05-18

曾国藩传读后感(2篇)06-07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29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