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人之路
书中写道: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但是,一个太聪明的人,要走到圣人、走到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作者郦波在书中多次将王阳明与曾国藩进行对比,这让我感到兴致盎然。尤其我前不久刚读完了《曾国藩传》。
曾国藩是那个并不十分聪明,却认定了人生的方向,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王阳明是天资聪颖的人,经历了诸多选择和磨砺后,找到人生方向,持之以恒,同样成为了完人。
他们二人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人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人生的最高可能性。他们二人可以给天资平庸的人和资质非凡的人分别提供榜样的力量。
所以一个人无论天资如何,都不应成为懒惰的借口,也不是耍滑的缘由。我们需要做的,从来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叮嘱: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勇往无前……
家庭教育的真谛
王阳明的出生有着传奇的色彩。更为传奇的是他五年多不说话,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他爷爷惊喜万分,再问一些其他的经典名著,结果王阳明都是张口就来。这还得了?这生来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而来啊!作为五百年后的读者,我们与其感叹故事的传奇和王阳明的天资,不如从他成长的环境中寻找这个传奇的奥秘。
王阳明是怎么会背的?因为他爷爷平常带他在身边,爷爷天天在那里诵读、背诵,他耳濡目染,早已默记在心。还有他的父亲,那可是后来考了状元、给皇帝当老师的人,自然是平日里手不释卷,不断诵读、背诵的。这里,其实交代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谛: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第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只有我们喜欢读书,我们的孩子才会喜欢。要是我们都不喜欢读书,怎么要求孩子喜欢读书?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翻过父亲那座山
书中反复提到王阳明和他父亲王华的关系。这对父子的关系可以说是比较具有典型意义。一边是状元老爸,一边是天才儿子。他们之间肯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要想由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第一个要翻越的其实就是父亲那座山。年轻人呢,总是蔑视权威;而父亲呢,往往就是儿子在成长历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尤其在中国文化环境里,我们一般都称父亲为家长,具有一种权威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父亲这个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出来。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越父亲这座高山。普通的父子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王华、王阳明这样一对极品父子了。
王阳明最终送别父亲的表现就证明了他在翻越了父亲这座高山之后,终于成为了他父亲一样的一座高山。这既是超越,也是传承。
圣人必可学而至
王阳明虚心请教娄谅,怎么才可以成为圣人?娄谅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句话非常有名,就是说圣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成就的。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无论天资聪慧的王阳明还是资质平常的曾国藩,或是其他领域的优秀人物,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技能,成为行业里的优秀人才。
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倒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促使人们去寻找那些终极的意义、问题的源头。当王阳明在诏狱那个狭窄、困顿、窘迫、肮脏的环境里,当什么人都无法依靠的时候,他只有去依靠自己的内心,反而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一种终极的力量。这种思索,其实已经为王阳明的人生开启了一段蜕变的旅程。
最爱是教学
我们说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尤其是平南赣匪乱、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功业上不得了。但王阳明其实是不喜欢打仗的,他自己反复说过,他人生最喜欢的事就是上课,是教学。
王阳明喜欢上课到什么地步?他是唯一一个把课堂带到战场的老师。后来他因为经常到各地打仗,就把好多弟子带在身边。到各地打仗都带着学生,只要有空档就给学生上一课。
上课才是王阳明最大的爱好,他讲课也讲得特别好。在王阳明的人生中,最得意的事情便是讲课,他的理想其实要当一个孔子那样的好老师,而不是要去打仗,不是要建功业。他要做圣人的,圣人就是要风行草偃,要改变人心、感化人心的。
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学只是影响和培养别人吗?不是的。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
华夏三千年文明史出了“两个半完人”。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都是优秀的老师,这个毋庸置疑。曾国藩一生不止做了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两件大事,其实还有一件,就是培养人才。他的幕府就是他创办的“学校”,他和孔子与王阳明一样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他也可以算作一位老师。
他们都对教学无比热爱并且身体力行。这也让同为教师的我受到很大鼓舞。
做价值判断,而非利益判断
毁誉得丧是什么?就是在做利益判断。你的出发点,你的终极追求不是致良知,“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毁誉得丧和致良知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为什么会困惑其中,是因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的归宿其实都是一个:你在做利益判断,不是在做价值判断,不是致良知。
作为老师,我们要反思:我是在做价值判断,还是利益判断?或者换一个问题,我为何而教书?
我为五斗米而教书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驱此外更何求?是这样吗?我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营生的途径、赚钱的门路?我为了获得某个奖项或是证书,为了晋级职称可以不顾教育教学规律、不惜伤害学生身心?
我相信,一定有更多老师是超脱于这样的追求之外的。他们为了教书育人本身的价值而教书,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的完善而教书,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教书,为了祖国的更加繁荣而教书。
这样的教师越多越好。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五百年来谁着史读后感08-23
王阳明读后感11-29
年来了优秀作文03-05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08-07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09-10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06-05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07-24
鼠年来历的故事作文08-12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