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18 14:1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乐观,是后天的能力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在流行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03-01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07-31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08-26

优秀的孩子都是怎么教出来的08-01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08-12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有感08-13

如何教出语文味08-05

传统环节,教出新意08-18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07-23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