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1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2
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篇二: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篇三: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3
超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工作,从拍摄到制作又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按照总导演、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的话说,纪录片《镜子》的创作过程始终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真实展现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看片子,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点点事情,这就是我们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说这个片子讲的是家明的故事、张钊的故事,某种程度讲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也是我们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我们都在努力完成足够克制的表达。用内容去表达,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于《镜子》而言,纪录片只是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成为折射现实问题的那面“镜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补这一领域内的空白部分,让《镜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事实上,对于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痼疾,一直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具体到纪录片这一题材,也有《中国学校》、《出路》、《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两个季节》、《教育能改变吗》、《争气》等影片先后面世,只不过其中更有名气的作品大多来自以BBC为代表的国外影视制作机构,国内同类题材即便是借助真实案例罗列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往往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导致最终成为批判有余而灼见不足的表面文章。
究竟什么样的纪录片作品,才能为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呢?《镜子》的制作团队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借助90分钟的内容试图传达给每个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不是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如果对涉及教育问题的各类国产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能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在纵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这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尚属空白。也正是因为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才让作为纪录片出现的《镜子》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同时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镜子》在达到这一维度的基础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视角继续深入,去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寻找和追问人与人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过程中,去展开针对青少年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那些沟通和交流、阻碍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人格与时代特征间的种种关联,都成为这部作品关注的重心。
“敢第一个吃螃蟹”,
体现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出品的《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所展现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而有的家庭里,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谓“问题”,往小了说是家庭压力带来的偏激反应,往大了说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结果。初等教育学院张志坤副教授指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觉醒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出现类似网瘾,早恋等现象也都属于正常现象。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大众媒体都非常重要。每一个方面缺少了、错位了,一个人的成长就可能出现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已经跳出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而存在的范畴,而是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拍摄方式,来揭示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片中只涉及到三个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社会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观现状。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需要具备一份敢说真话的勇气。
用卢钊凯的话说就是:“当听到这些、接触这些事实以后,应该做一个比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从十几年前一直开始关注这个题材,后来不断地在思考这个事。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说电视是一门艺术,应该是镜头表达的艺术,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
而这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作态度以及探索精神,体现出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的拍摄和制作工作时,如何能够第一个做出一家权威媒体应有的反应,在行业内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仅是仗义执言的勇气,还要具备敏锐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这一点上,《镜子》无疑为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4
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片子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片子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片子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历悉尼市,当地的友人告诉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须购买一张家庭票,家长可以携带儿童乘坐当天的各类交通工具,这项举措分明就是鼓励家庭的周日活动。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会有类似的举措呢?从片子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
教育
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与女儿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说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妈妈从来没有拒绝过她养小宠物,但是,妈妈一直都有言在先,要养一只小宠物,你要同时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喂养、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证实你自已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不会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愿望。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养她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太看懂这个纪录片,对于她来说,问题少年们经常玩游戏、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一场电影、一次滑雪或她喜爱的各类活动。我也很庆幸,在陪伴她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她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08-30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10篇08-30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02-15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7-22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7-27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4篇02-15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7-22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07-23
镜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