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2 16:00: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开始,我复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作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我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本,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习的很轻松。

  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所以说,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确实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3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4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基于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学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所以本课主要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先自行解题,在对错题的分析中通过在长方形纸中图一图、折一折,发现我们是把1/2看作1/4,了解了通分的目的,即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同学救灾自己的`探索中学到了方法。

  2、练习有层次性

  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但要正确计算并不容易,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小诊所”,在对错题的订正中巩固方法。另外,征对不同的情况,安排了课作全对的同学解决“动脑筋”的题目,提升解题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课作有误的同学则练习“练一练”的题目,进一步巩固方法。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中还显得讲得多,应充分让学生来交流,总结方法。练习的题目比较少。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5

  《图形的变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材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6

  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我认为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复习通分的概念并通分。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部分就相当于2/4,所以1/2+1/4 =3/4 。也就是1/2+1/4 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本节课,借鉴了同组教师的经验,制作了板书和作业纸,节省了时间也规范了课堂。课始,直接让学生做整数加法、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显得略微枯燥,可以从有单位的加减法复习,比如3分米加2分米,1米减2厘米。从有形的单位统一过度到无形的数位对齐保证单位一致,使知识的衔接更丰满。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由具体到抽象,此时介绍一下,每到题目都用折纸太麻烦,所以一般用通分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揭示算法的多样化并最优化,最终形成技能技巧。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把分数化成小数以及把小数化成分数。我认为分数化小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数,二是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但能化成分母是这样的分数,例如:3/25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4,得到12/100。三是分母不是也不能化成10、100、1000的数。

  特别是分母不是也不能化成10、100、1000的数,需要作分子去除以分母,这时又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能除尽的,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种是不能除尽的即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分母,探索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即: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通过判断题3/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因为12里面有质因数3,可是通过试验,3/12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因此告诉学生需要补充一个前提条件: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具体分数的情况去用合适的方法转化,也掌握了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把教材100页的“你知道吗?”提到这里来讲解。

  本节教学中,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旧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是选择“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小数化成分数”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数的特征来确定。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8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习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9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中,先通过实物拼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提供三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认识密铺图形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进行密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特点。同时提出为什么圆与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后查资料去进一步研究,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在一种图形不能密铺的情况下,提出两种图形密铺的问题,为学生探究正五边形与圆怎样就能密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发展了空间观念。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图形密铺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密铺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精美的短片带领学生走进了奇妙的密铺世界,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心感受着图形密铺的神奇和美妙,陶冶了情操。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教师边说边操作)

  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

  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

  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学生操作)

  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片段二]

  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相等,说明甲杯在没倒前应该比乙杯多80毫升,这样也能解

  决问题。师: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还给甲杯,是个不错的建议,简单易行,这样一来甲、乙两杯果汁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师:谁想演示给大家看看。(一学生演示,将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来甲乙两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齐):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师: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找来一些器具做实验,这样烦不烦呀?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倒过来的策略思考,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说明每杯有200毫升,将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来乙杯

  200+40=240(毫升)……原来甲杯

  ……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2

  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每册的教材编排特点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四。 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六.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

  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3

  “旋转”这个内容我执教过几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 这个难点上,好像不管怎么讲,学生的错误率就是很高。

  为了能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我又再一次研读了教材,并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是教材设计跨度太大,从二年级的初步感知旋转直接过渡到了五年级的画图形的旋转,中间没有任何铺垫。而且在五年级的教材中为了教学旋转而设计的几个情境,也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而忽视如何画旋转的过程。

  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旋转本质的直观认知很缺乏。

  三是学生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画图形的旋转时,学生虽然都能紧扣旋转的三要素来处理旋转的问题,但他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面”上,而没有放在“线”上。四是旋转错误不容易检查。基于以上原因,我尝试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并设计了本课,也就是说,这份教学设计,我意在从这四个原因出发,努力为学生构建正确画旋转的平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个人觉得学生画旋转的错误率降低了不少,这说明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帮助一大部分学生正确画旋转。但从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别是课堂上在汇报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正确比划出了长方形旋转后的图形,但是却进行了错误地叙述:“先把边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O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A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BC绕B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很显然,这位学生对“长方形AOBC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长方形AOBC上所有的线段都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学。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题的教学上。我是以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旋转作为要点来讲解旋转的,因为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我重点强调了经过中心点的两边,却没有强调第三边(因为第三边只要连接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当出现四条边的.图形时,学生对没有经过中心点的两条边究竟怎么在旋转就模糊了。在钟老师的评课中也指到了这一点,也让我明确一点,那就是四条边的图形比三角形多了一个点,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点,那么长方形的旋转也就迎刃而解了。

  “线”来源于“点”的连接,“面”则来源于“线”的组合。在这节课上,我把“面”的旋转转化成了“线”的旋转,但缺乏对“点”的考虑。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想把“面”的旋转再“微观化”成“点”旋转,再配合“手指”做成的指针来模拟,可能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教学的是等式的另一个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零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只含乘除法的简单方程。在教学这一性质时,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这一性质。并且能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获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由扶到放,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等式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练习设计上,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从练习的效果上,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准确的解简单的方程,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5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回想起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3-25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7

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08-17

疫情下的教学反思07-23

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08-08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08-24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4-15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6-20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1-15

五年级下苏教版语文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