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时间移民》有感

读《时间移民》有感

时间:2024-03-31 07:43: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时间移民》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时间移民》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时间移民》有感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

  溪水东流,斗转星移,日月梭,时光是那么匆匆。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少年科幻科学小说——《时间移民》。

  《时间移民》这本书是刘慈欣二十余年的精华,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科学的探索没有尽头,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尽头”,时间尽头,宇宙尽头……这本书写了对于未来世界人类的神奇的想象,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达和向往,故事讲述的是:由于环境恶劣化和人口的`压力,地球政府决定其中八千万人进行移民,穿越于时空,昐望能开启人类的新文明,大使也成了其中一个。

  经过了120年,进入了黑色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东西都是黑色的,这是一个干涸的时代,战争把人类折磨的不会流泪。又过了600年,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这到了大厅时代,这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人一出生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如果人体的一个器官失效了,就可以换一个新的,所以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永远活着。书中说:“他们能得到一切,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切。”也许这个时代的人缺少了努力,理想。移民的队伍进行了多次停留每一次停留环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最后,移民们经过了无形时代,决定把时间销在了未来一万一千年,那时的地球终于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人们也开始了新生活,开始了新文明的起点。

  跟着大使亲身经历了移民,感受着未来科技的神奇。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让梦想照进现实。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2

  《三体》之后第一次读刘慈欣的小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大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将人文历史和硬科学糅合在一起,为读者带来思维上的冲击。甚至,部分场景让你细思极恐,所谓的“幻想”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善于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方式,把浩瀚雨中的万物都变成了随时可以舍弃的尘埃和慧尾。“对这样一种赤裸裸的数学真理,对于习惯了模糊处理的中国人来说,无疑像是吞下一根鱼刺。”

  他的语言时而刻薄:面在进行搜查时他被带回家一次,当时妻子和女儿都在家,他向女儿伸出手去,孩子厌恶地惊叫一声,扑在妈妈的怀里缩到墙角,她们投向自己的那种目光他只见过一次,那是一天早晨,他发现放在衣柜下的捕鼠夹夹住了一只老鼠,他拿起夹子让她们看那只死老鼠……

  时而冷静:我们基本上被自己所知道的历史骗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有一大半是卑鄙的骗子和阴谋家,用他们的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且成功了;而那些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三分之二都默默地惨死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在强有力的诬陷下遗臭万年,就像现在宋诚的命运;他们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得到了历史正确的记忆,其比例连冰山的一角都不到。”

  有时又从上帝视角看向人类:伟大的镜像时代将到来,全人类将面对着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在镜像中精确地查到,没有任何罪行可以隐藏,每一个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后审判,那是没有黑暗的时代,阳光将普照到每个角落,人类社会将变得水晶般纯洁。

  在时间旅行的故事里,我们见证了移民众生相。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3

  枯叶落下的时间是5秒;太阳升起的时间是2分07秒。而在一万一千年长河之中,时间又是何等慢长?

  《时间移民》中大使与四十万人跨越了三个时代,共一万一千年,来到了人类理想的社会环境。

  第一个时代——黑色时代。它如恶梦:黑色的大地,黑色的树林,黑色的河流,黑色的流云。与现世社会一样:一样的没有理智,一样的战争,一样的屠杀……虽是经济战争,可他们不相信结果真能决定成败……于是有了流血的战争。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好像随时都会土崩瓦解,这个世界无力地运转,仿佛已无力承受更多的负担。于是,大使选择了返回。

  第二个时代——大厅时代。它看上去是那么理想、完美,地面是水晶状的,有风铃般美好的乐音。虽然看上去坚硬却柔软无比。由于有六个太阳,天失去了广阔与深邃,这个世界没有了夜晚,也没有了战争。

  我们有了量子存储器,大脑可以像计算机访问内存一样提取它的信息,比大脑本身还快,相当于一个人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而知识能解释一切的时代过去了。他们继续往前走。

  到了第三个时代一一无形时代。“大厅“仿佛老了。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都拒收移民,有机物已不是人们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好像活着,又似乎是死了。任何机体都可能是一个人。而无形世界,更像一个梦。想象既是现实,每个人比神更有力量。而又似乎什么力量也没有,只是一个软件罢了。

  读完这三个时代,我的心情有些悲凉。这些时代让人细思极恐。

  黑色时代还让我有实感,但战争把人们折磨得如同不会流泪了一样……这是一个干涸的时代,纷乱,迷途。

  大厅时代梦幻而又理想。我想书中说得“他们得到了切,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有,是少了一颗努力的'心与理想吧!

  大使最后选择跨越了一万一千年“回家”,一万一千年之后,大地是泥土的,长满了春的气息———望无际的绿草!满目山川河流。有太阳,蓝天白云,平平无奇。大使为眼前的平淡流下了热泪!

  据说爱太满会随着眼睛而涌出。我相信,这种干净美好的眼泪是对家园的爱吧!

  而“他们”消失了。大使他们成了仅存的人类。桦最终也跟着他来到了这一片土地。新生活开始了。“他们”什么也没留下,又留下了一切。我们拥有了所谓的“一切”。

  新的轮回开始。

  美好的结局。

  我看完后合卷,闭眼再读。

  从本身出发,刘慈欣写的《时间移民》是在科学的地基上架造起了一座艺术的房屋,里头有哲学的内饰。让我内心受到极大震憾。

  这让我开始反思。反思人类现今的生活与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平淡,却又不平淡。我从六点半起床,刷牙洗脸。但我也会感叹:生活为什么不能让我多睡会儿。在路上,我听书或背书。有时什么也不做,在车上发呆。也许还没醒,也许在担心什么,或想记起什么。

  到学校后搞卫生、上社团。上午上课。中午吃饭、打篮球。下午上课,晚课写作业,然后放学。

  很平淡的学生生活。其间有欢笑,有眼泪,有不甘,有尴尬……都是人的自然情绪。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支持我的是我的记忆。平淡的日子在我心中如酒般,酿久了便香,成了我心中的不平淡。我一点点地努力,虽然也有自暴自弃的时候,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但活着的实感与幸福感让我幸福、满足。

  这也是我为什不喜欢前三个时代的原因。

  睁眼,我看到了现世,我突然想用力好好生活并珍惜这个世界。

  想珍惜现世的平淡不平淡。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4

  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写的短篇小说集,其精彩程度不输给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三体》,读完之后赞叹连连,短篇也能脑洞大开,精彩不绝。每一个短篇小说,都透露出作者一贯的看法: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都是渺小的,人类文明的毁灭与轮回,都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尽头”这个概念,时间的尽头,人类文明的尽头,宇宙的尽头,因为我们不曾到达尽头,因此对它有着极其特殊的情感。我们讨论尽头的意义,探索着尽头的坐标,很多时候没有答案,跨过尽头,另一端是什么,我们更加一无所知。通过作者,我更愿意相信,尽头的另一端,是浪漫。

  人生有涯而思无涯,我们活在当下,却心向未来。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宇宙的一隅,我们向往,向往物质的未知,向往宇宙的深渊,向往人类的永生。科幻,基于现实,超于现实。用漫无边际的思维去接近宇宙,用书中的小宇宙模拟物质世界。作者的《时间移民》为读者描绘出“深渊”的色彩。理性的思维,感性的思考,理性的`冷漠,人文的关怀是作者科幻小说的特点,《时间移民》亦如此。

  未来,迫于环境恶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向未来移民,远征队伍穿梭于时空,期盼能开启人类新文明。这是《时间移民》中《时间移民》一文的概述。看似荒诞离奇,却是来于现实的思考。地球是否会灭亡?人类是否能永生?宇宙是否有尽头?一切的一切都是未解谜团。

  在《20xx》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幻是宏观叙事,是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时间移民》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关于科学的诠释和对现实影响的表现,《坍缩》中对概念的解释、《山》中对于哈勃红移的描述既有科学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浅显,而在科幻之外,作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塑造《西洋》中对郑和下西洋后与历史背道而驰的想象世界,构造出另一个世界发展的脉络;在《镜子》中,当计算机可以完全在系统中模拟现实的动态,那么人类甚至是人类世界是否只是宇宙模拟的一些数据?……大量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里流淌,触发读者对世界的新思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时间逆流返溯,若我们只是宇宙中的尘埃,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世间仍有那么多美好,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以潇洒渡余生。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5

  想象力真的是人类美好的产物,在想象力的世界里,可以探寻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长度。大刘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站在宏观的宇宙的角度去思考,文明,更替,生存,人性,善恶都被赋予了更丰富和生动的色彩。

  在丰富的想象里,有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不屑一顾,有对地球文明走向尽头的思考,有宇宙无道德的生存体系,有更宏观意义上的“虚无”。人性参杂其中,复杂又简单。个体和群体,形式和内容,糅合着生存和意义,在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点点滴滴地汇聚着,宛如无限长的时间轴,每个点如此虚无,而每个点如此用力地演绎着自己的沧海桑田。

  被书里的很多情节感动过,比如十几年相约等候一个光波,人的一生十几年是多么漫长的维度,但依然有心心相印愿意守候的浪漫,纵使十几年没有任何物理世界的联系。比如最后一批人类望着锈迹斑驳的地球,回忆着沧海桑田的地球往事。几个勇士选择了牺牲自己作为蚂蚁的粮食,延续地球文明,在绚烂的晨光下,地球又重生了。比如音乐是宇宙通用的语言,音乐能激荡起共同的情感。比如浩瀚的梦之海,美轮美奂的艺术巨作。比如非洲博士呕心沥血地说:他们只想生存。他一针见血地说,当需要的.时候,就不再谈伦理。

  爱看科幻的原因是,人没有办法跳脱时代,生活本身。但还是要有很多的瞬间跳出凡俗种种,去看看无限长的时间,无限远的空间,收起那些自以为是,知道沧海桑田多么稀松寻常,知道毁灭和尽头多么不值一提,知道我们或许会到尽头,知道生命放到更长的时间轴里是多么渺小,才能提醒自己多给自我的人生赋予更多自己想要的。毕竟都要转头成空。

  来人间一趟,还是要看看太阳。

  浩瀚的宇宙,总能给人最深的感动。大抵就是霍金生前所说的那句”遥远的相似性”,最让人动容。望着浩瀚的宇宙,星河,自然,总能激荡出人内心最深的感动。真实地被大刘笔下的这些故事感动过。也是真的希望大刘能写一辈子啊。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6

  战线拖太长了,很多内容忘记了,但是看到目录和记下的句子又记起了整个内容。[捂脸]总共14个章节,无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文明,都对应着一个话题。大刘像一个智者,站在上帝视角探讨地球的未来走向;像一个老友在吐诉心声;像一个胸怀梦想的勇士去征服下一座巅峰。

  第一章《坍缩》,讲述宇宙的宏观和人类的渺小,时间到起源和宇宙的坍缩。如果时间倒转,逝者将往生,由老及幼,《返老还童》的光景上演,那面对现世中的亲朋挚爱,他们将怎样和我们告别?正如哲学的终极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西洋》,若当初郑和下西洋穿过了非洲好望角,到达了英吉利海峡,那现在世界的主流文化可能是以国画、黄皮肤人种、汉语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梦里梦外的世界跨越了几千年。

  第三章《镜子》,从镜像时代讲述人类政界现代与过去慢慢长河的演变,反应出人类历史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绝对的是这是一部胜利者的史诗,相对的是讳莫如深的人心难辨。你是否能剥离一切伪装看透自己和他人?

  第四章《朝闻道》,假设要你用生命去换取一个知道宇宙奥秘的机会,你会选择接受吗?当有人终其一生奔波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路上时,有人却觉得家庭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朝闻道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以求知至上的科学精英聚集在真理的祭坛前以生命换取真理的故事。正如我们祖先之最初往星空的那一瞥决定了未来人类的走向。

  第五章《命运》,一个无心的举措让时空发生了跳跃,意外的进入到了地球最初的模样,拯救了恐龙的她们成为了恐龙时代的“救世主”,渺小的人类却成为了恐龙的.玩物,沦为动物园中被观赏的动物。人类和动物角色反转,吃动物的人变成了被动物吃的人,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第六章《山》,一位登山运动的极限爱好者——冯帆,因自己导致队友死亡,从此背上了十字架,失去了登山的勇气,逃离到离山最远的地方度过一生。成为从此呆在蓝水号上的一名水手,就像《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5年里从未下到陆地。在一次对话中,发现来自外星的生命想要吸干地球的海洋,无形中飞船的引力激起9100米的水峰,冯帆又开始了再一次的登峰运动。

  第七章《时间移民》,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我们可以乘坐一列时光飞船可以去到未来生活。无论是120年、160年、1000年还是11000年,多久人类都想要回到地球。110个世纪后的地球没有人类,没有破坏,一切都像人类诞生前最初的模样,一切都结束了,一切又都开始了。

  第八章《思想者》,人到中年的一位医生回想起在青年时代一次春游中,偶然邂逅了正在天文台里工作的她,两人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中互生情愫,约定下一次的见面时间是人马座的下一次闪烁,4年、7年、17年…每一次的久别重逢都像一缕月光泻进了他的心灵,而明天就是人马座再一次的闪烁,这一次,他们会迈出怎样的一步?(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大刘用天文的外衣包裹出一个柏拉图式的纯纯爱恋。)

  第九章《吞食者》,一次意外的探索发现了太空中其他文明被残忍的吞食最终被降维打击。随之而来的地球也收到这样的警告信号,地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大刘的宇宙黑森林法则即将上演。究其原因是: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吞食,不停地扩张和膨胀。这里的吞食者(白垩纪时期消失的恐龙),大刘用另一种形态将外星文明与地球的资源争夺呈现出来。

  第十章《微纪元》,一位在宏纪元时代出发航行了25000年(约等于飞船光速航行的23年)的先行者,意再返回地球时发现,地球从宏纪元走到微纪元,25000年的时间里,地球早已改朝换代。为了适应地球气候的极端变化,人类从现世常人的大小变为细菌大小,成功解决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感叹和孤独之余,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死去。如果将这里宏纪元巨人看作是现实中的大人们,而微纪元的小人儿看作现实中的小孩子,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总有种“大人爱喝酒是因为很多烦恼,喝完酒就快乐了;而小孩子不用喝酒也很快乐哦~”的感觉。

  第十一章《天使时代》,你曾想过长出一双翅膀,可以在天空飞翔吗?在一次人类基因大会上,来自非洲国家桑比亚的伊塔教授展示了自己得意的基因编辑技术——一匹长着翅膀像独角兽一样可爱的小马,却被西方大国以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而镇压。对基因编辑,西方存在的双重标准:一是赞同以基因编辑出最忠诚的军队;二是对于自然选择下出生的人类的绝对否定。让人不禁思考当代的试管婴儿和上个世纪的克隆人克隆羊,和桑比亚长期匮乏的物质情况,人民难以为继生活,才产生出食草的人类这一想法。两种极端反衬出道德的双重标准。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只要有需要,伦理终究是第二位的。正好反观去年国内提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果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不能给予这些想要活下去的人一样的权利?只是当人类作为上帝编辑基因时,手中握着的手术刀,应该要好好思考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

  第十二章《梦之海》,试想一下,如果人类赖以为继的海洋全部升到地球太空,成为地球外围的一环,这将是多么壮观的一件艺术品!冰雕艺术家颜冬遇到来自宇宙的低温艺术家,从水花为冰,再从冰化为水的过程,这一艺术和能量的表现形式让人类经历了多少磨难,也学会了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取舍。滚滚车轮留下的不是一张张时光的掠影,而是文明留下的印记。当我们还在讨论如何维持生活的时候,宇宙中那些高级文明的生物早已突破思想的界限。

  第十三章《微观尽头》,比夸克更小的物质单位是什么?疯狂的科学家又要开始新一次的试验——击破夸克,寻找比夸克还要小的物质单位。假设人类一直向微观的深层走,走到微观尽头就回到了整个宏观。就能实现整个宇宙反转?就像宇宙开始于奇点,和人类大脑的脑电波互相传递引发意识一样?这完全超乎我的想象能力了…

  第十四章《欢乐颂》,设想有一天你正在听一场露天演奏会,突然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往下掉,速度越来越近,近到就像你在蹦极没有牵引绳索,你突然往下坠落。无限漫长的时间中,砰地一声你以为要撞上了,发现是一面可以穿越的镜子,你毫发无伤。镜子足够大,和宇宙一样宽度,却没有厚度,关键是这面镜子居然还想要弹奏太阳。那音乐听起来会怎么样?就像从水下观察世界,一半是浩瀚星河,一半是蔚蓝深海,昼与夜无限更替,就这样一圈圈涟漪在波浪状的水面一直泛到外太空去。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7

  从高中开始读了刘慈欣老师的《三体》系列,便一直折服于刘老师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深厚的科学知识积累以及细腻生动的描写和流畅的文笔。从此之后,又相继读了很多刘慈欣老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宏大瑰丽的想象,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的思考。而这本《时间移民》又是一部科幻的史诗。

  这本书一共包含14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不少其实是很早就问世了,被收录到这本合集之中一同出版,其中包括《时间移民》《镜子》《吞食者》《西洋》等经典作品。由于当年科幻小说出版环境比较差,长篇小说很难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在这8年间创作了相当一部分科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只为方便刊登到《科幻世界》等专业杂志上,而这些中短篇小说消耗了大量长篇小说的题材,极大地影响了长篇小说的编写,我感到十分遗憾。

  但是中短篇也不是没有精品,著名的科幻作品大奖都有中短篇的一席之地。而且在现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中短篇可能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那么相对于长篇小说恢弘大气的场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抽丝剥茧的情节发展,短篇小说更是以短小精悍,而又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情节取胜。而这其中,想象力的发挥就显得很突出,特别是在这么多精彩的小故事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

  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关于科学的诠释和对现实影响的表现,诸如《坍缩》中对概念的解释、现象的描写,《山》中对于哈勃红移的描述,通过故事的形式让人非常容易理解。而在科幻之外,还有更多从技术层面引申出的想象力——《西洋》中对郑和下西洋后平定欧洲的想象,营造了另一个世界发展的脉络,合情合理;《镜子》中,当计算机可以完全在系统中模拟现实的动态,那么再造一个虚拟的同步世界是不是可能呢?人类未来是不是真的都生活在服务器里,或者是以一种更微小的姿态来存活?这样的想法贯穿了好几个故事,诸如《微纪元》、《时间移民》……大量基于科学趋势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里流淌,触发的不止是感慨和激动。

  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一直是科幻作家的工作,我们可能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他们描绘的未来世界,想象力带着科学的翅膀,就有了飞翔的理由,这是启发,我们作为读者,就是跟随着这样的规律前行而已,在文字中学会思考,既关乎理性,又关乎人性,结合这两者,去寻找未来时代的曙光。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8

  去年年末读过《三体》,今年年初读过《球状闪电》,如今读了《时间移民》,我对大刘作品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具有多么强烈理科思维的人写出来的故事啊。

  这句话非夸也非贬,因人而异,就像有些人喜欢逻辑强烈的文章,而有些人喜欢风花雪月的故事。理科思维意味着观点的新颖和刺激,也意味着人文关怀的缺乏,这并不是我说的,这是许多看过大刘文章的人的普遍看法,在他的文章中缺少感性与人文关怀。

  大刘总是铁石心肠的,他是真的在用逻辑来写故事,在他的笔下,所有的人物无论身份,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理智而冷冰冰的,道德、宗教、诗意、信念都是尘埃一束,有的只是理性、科学与数字。

  这样的写法多多少少让一些崇尚感性思维的人有点无法接受,但它却是真正的宇宙丛林法则,就像罗金海在序言中所说:这是在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

  年初读了一些物理学入门科普书籍,让我一个长时间沉浸在感性思维中的人体会到了科学之美,因此在我读完大刘的文章时更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真正的科幻小说不同于严肃文学,当然也不同于那些天马行空的网络文学,他们是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去描写生物文明的另一种形式,以一种超脱于现实的视角去构造一个新的社会,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去呈现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与其说大刘的故事缺少人文关怀,不如说,他是将人文关怀用科学的角度展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他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表达着一个渺小的人类在庞大宇宙面前的敬畏与孤独,这种视角越过了我们生活中的蝇营狗苟与感情纠葛,用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了一个个令我们为之新奇的故事。

  《时间移民》这本书收录了他14篇短篇小说,相比于他的长篇小说,短篇中的思想层面更加丰富直观:《坍缩》中的蓝移导致时光倒流、《镜子》中用计算机模拟整个宇宙、《朝闻道》中对真理的渴求、《命运》中通过改变碰撞地球的小行星的轨道导致地球文明的重新选择……每一个故事无不让读者在佩服作者脑洞的之时,体会到作者对宇宙的敬畏与现实的反思。

  作为一个初窥科学的人,我不知如何去表达当我得知宇宙的广阔尺度、得知人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唯一结果、得知社会并非唯一的组成形式、得知在无论宏观与微观世界中我们所窥见的一切只是沧海一粟时我内心的感受,也许在这一刻,金钱、感情、道德、法律、文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在茫茫的宇宙下不过是一片沙砾。

  而这正是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他们抛弃现有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冷酷,他们构造出用齿轮咬合的机械文明,将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世俗斩于剑下。你可以说他们没有立足于现实,或者他们摒弃传统,但当作者立足于光年尺度时所探讨的恰恰是:在一切都可以被重新选择的时候,现实的意义何在?传统的意义又何在?

  我并没有在这里过多地提及这本书中的小说都讲了些什么,一来14篇文章太多,我写不过来,二来我想更多地说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感受,对于这本书,我只有强烈推荐的份儿。

  长时间以来科幻小说一直被主流文学所压制,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科幻与奇幻被划成了等号,这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幻是不文学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实际上不然。自从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瞬间在国内燃起了一片阅读科幻的热情,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科幻作品是如何立足于现在去展望未来,他们能够在现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去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反过来又利用这个虚幻的世界去反映现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书籍向我们灌输了人类未来的走向,让我们读完如醍醐灌顶;越来越多的科学作家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式的思维,让我们有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在二者之中,科幻小说更是以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了一幅幅脑洞大开的图景。

  我们的社会仍是一个以感性思维主导的社会,人们仍然将更多的感动投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我仰望星空滑落一滴泪是因为想起了故人时,获得的共鸣远远高于是因为我感慨宇宙之美,但,即便是这样,了解一些科学也很有必要,就比如,没有点物理基础,就读不懂大刘的书。

  我很庆幸自己读了一些科普书籍,能够拥有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认知,我推荐刘慈欣的书,因为我不仅能够读到令人刺激的新观点,更能够感受到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对科学以及文明的思考。

  最后加一句不相关的话,我强烈推荐人们都去读一读科普书籍,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展,不论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应用。因为生活中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真理与未来,这不仅意味着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意味着,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科学之美。

  说起科学之美,我想到一件事: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曾经在讲课时写出一项公式问我们:你们不觉得它很美吗?被高考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我当时只觉得这是笑话。那时,我是不懂的,但如今回想起来,当他把一个公式写在黑板上,而这个公式能够表述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时,我突然间感受到,还有什么能比它更美呢?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9

  刚开始读刘慈欣先生的作品《三体》时,因为那几天恰好39度高烧不退,所以我是半躺半跪着读完的。

  现在又读《时间移民》,真切感到作者胸怀之宽广,感到他心里有无数个宇宙,无数个文明。而我,在仰望其中的浩瀚星海之时,泪流满面,多么想和谁分享,却又感到心里的激动和震撼全都那么的难以说清道明。

  刚开始,我是灰心的。宇宙那么大,既无边无际,又像一条人类的死胡同,碰到最后那堵墙壁也只是迟早的事。在对自己死后的世界的担忧中,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会失控地尖叫。

  我恨这个宇宙,为什么把我带来这样绝望的宇宙。即使现在再有希望再怎么样,最终也只能是永恒的寂静和毁灭。身边的人会走,我也会走,在信息时代在这里留下的几句话渐渐会被新的.脉冲取代,死后五十年,很可能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而死后五万年,地球文明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到那天也许我遗体的飞灰早已经散落大江大洋、火山顶口……

  宇宙也有湮灭的一天,太阳也会熄灭,地球文明若不变成什么别的球的文明也只能消亡,而我们又算什么呢?——

  但阅读到后面,我渐渐开始释怀,“智慧生命有多种悲哀,这只是其中一种。”

  “我们所面临的,毕竟只是宇宙中一粒沙子上的事,应该好办。”

  当然,人生再难的事,也不过那么点,比个原子都要小。应该好办。

  再难也好办。

  谢谢你,大刘。我始终认为,你的科幻小说,是极有人文关怀的。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0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选择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头脑里做一次时间的旅行。

  书中从宇宙的坍缩开始讲起,就如同一面镜子,把人类的历史重新回放,故事从多角度,多空间展开,纵横交错,像蜘蛛网一样冲我们扑面而来,但是有一条主线始终没变,那就是一条寻找真理的正义之路。正是因为对真理的无上追求和正义的探索,才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向真理的祭坛,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只为寻找一个答案,在科学高度发达,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才有了时间移民一次次的寻找和出走。

  从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开始怀疑起,人类社会正是由于对西洋的探索开始,才把东方古国的文明散播出去,而镜子的出现可以让人们更加正确、全面的认知自己,在物质纷杂、情感密集的社会中,有一个观念逐渐清晰起来,正义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所以宋诚被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揭露党内糜烂现象,用正义和良知向以“首长”为代表的暗势力宣战,他经历了同学好友的出卖,首长恩威并施的警告,被人诬陷的痛苦,妻子女儿的唾弃,监狱里非人的折磨,但他在自身职业的感召下,始终坚守真理,并坚信邪不压正。

  宋诚的短短几个镜头就浓缩了机关公务员的种种,在党中央积极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和履职践诺实践活动中,结合《时间移民》中宋诚的种种表现,我们渐渐从他的人性挣扎中,更加清晰地理清了思路“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读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鉴别人的历史,让自己少走弯路。而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抹不开人情世故这张网的,有“老首长”一样领导的知遇之恩,就像书中的宋诚所说这些都是“感激万分,一直想找机会报答的”,还有像吕文明那样的“不是手把手,而是手把脚地教宋诚走路,每一步踏在哪儿都细心指导”的好同事,还有跟兄弟一样体贴入微、照顾有加的老板们。多少优秀干部就是因为这些入情入理的`人际交往而在贪腐的旋涡里不能自拔,渐渐沉沦、最终被吞噬。有些领导也像“老首长”一样,曾经有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真诚信仰,但随着职务的越来越高,周围人员的拉拢腐蚀,私欲的极度膨胀,渐渐背离了原则、背离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但是只有坚持初心,方得始终,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像宋诚一样,以高度的热忱坚守信仰、秉持正义、坚持真理,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守得住底线、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人民好公仆。用廉洁自律的星星之火,燃起一片燎原之势,用自己的正义来捍卫真理。

  刘慈欣在用科幻的影像世界告诉我们,无论你做过什么,时间都能证明一切,还原本真,无法藏污纳垢,无法遮遮掩掩,时间移民们可以去寻找新的大陆,一切从头开始,而我们只能从现在做起,做好自己,因为真理都是正义的。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1

  科幻讲的是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实中所没有的,那是“幻”,然后得符合科学原则,如此才是科幻。所以,写科幻作品很难,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得带着科学的“镣铐”,这便是门技术活了。这方面,工程师出身的刘慈欣便是国内翘楚,一部《三体》似乎无人能及,而他那些零散的短篇的小说也闪烁着别样的魅力,比如这部新出的《时间移民》。

  这本新书其实是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感觉,14篇短篇小说中有不少其实是很早就问世了,做为书名的《时间移民》应该是新作,风格一如既往。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关于科学的诠释和对现实影响的表现,诸如《坍缩》中对概念的解释、《山》中对于哈勃红移的描述,通过故事的形式让人非常容易理解。而在科幻之外,还有更多从技术层面引申出的想象力——《西洋》中对郑和下西洋后平定欧洲的想象,营造了另一个世界发展的脉络,合情合理;《镜子》中,当计算机可以完全在系统中模拟现实的动态,那么再造一个虚拟的同步世界是不是可能呢?人类未来是不是真的都生活在服务器里,或者是以一种更微小的姿态来存活?这样的想法贯穿了好几个故事,诸如《微纪元》、《时间移民》……大量基于科学趋势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里流淌,触发的不止是感慨和激动。

  科学只是工具,探索没有尽头,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所触及的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遵循着科学的原则进行延伸和拓展,拓展从想象力开始。这方面,科幻小说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明成长的先锋动力。就像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这样的大片背后都拥有的科学精神使得整部电影远不止故事的精彩和表现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层面的思考——这才是决定科学去向的关键。科技分天启科技和修罗科技,前者让我们愈发美好,后者给我们更多威胁,其本质在乎人性人心。当不再有隐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应对?改造人类的基因来解决人生存的能力是否可以被接受?为了知道一个答案而献祭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当所有的知识都不再需要学习,可以通过技术植入的时候我们还能干些什么?一个个问题其实都在叩问人性。科学很多时候是冰冷甚至残酷的,就看我们怎么应对。在这个方面,大刘显得非常务实,丰富的想象力都有着陆的痕迹——印象最深的是《朝闻道》中那些走上真理祭坛的科学家,最后一位是史蒂芬霍金,他用一个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难住了拥有更高文明的排险者,而这句话后来又演化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那些无解的问题恐怕更有意义,所以才需要去探索和努力。答案往往是终点和局限,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会困住我们,这便是科幻的意义所在了——跳出那些困境、跳出那些答案,继续向前推演……

  我们将走向那里?谁都不知道,但如果回归人性和内心,纵然没有答案,至少也多些力量。大刘的小说了,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多,诸如在《吞食者》中,叫做大牙的外星侵略者一开始和人类说的是:“有很多的事要谈,但不要再从道德的角度谈了,在宇宙中,那东西没意义。”而到了结尾,大牙却说:“我们终于又开始谈道德了。”经历了战争与对抗,经历了碰撞和摩擦,最后可能还得回到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诸如哲学层面,这是科幻可以引发的思考。对于结局,我们不能预见,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预判,这种方式中需要科学的理性,更需要人性中那似乎是不可控的感性。

  翻完大刘的这本小说,就像经历了一次时间移民,从过去到现在,从当下到未来,想象力带着科学的翅膀,就有了飞翔的理由。这是启发,是人类进步的密钥,我们这些读者不过是跟着这样的规律前行者而已,在文字中学会思考,既关乎理性,又关乎人性。结合了这两者,才能觉察出未来时代的曙光。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2

  在一个科技化全新的世界里,暖风微微地吹在我的脸上,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悬浮电车,自动驾驶自行车在路上驾驶,我不禁翻开了《时间移民》。

  “在不知不觉中,太阳如流星般划过长空,时光在外都世界飞速掠过......”这些神奇的语言正来自于我国科幻最高奖作家刘慈欣的《时间移民》。故事主要讲了国家迫于环境和人口无法承受的压力,政府决定进行选取25岁以下的人类成员向未来移民,移至120年后的黑色时代,移至600年后的大厅时代……主人公大使他也要移民,他的脚下是一片空地,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冷库,里面冻着40万人,在其他地方还有200个这样的'冷库,其实这更像——坟墓,一座座由人类自己挖掘的坟墓。大使拿到了一张移民卡,他即将离开冷库,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时间的轮回中重新开始他的生活……

  眼前的一个个冷库,不禁令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园。有人吃完香蕉,随手扔地上;有人往天空排放黑烟,有人为了一己利益,往海洋里排放污水……人类家园的主人决定着家园美好还是冰冷。我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温馨,充满生气。

  家园的主人们,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颗沙粒,我们都要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3

  因为《三体》知道了刘慈欣,因为《三体》的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所以驱使我了解更多的刘慈欣的作品。

  《时间移民》是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的合集中的一篇,其他的还有《吞噬者》、《诗云》、《思想者》、《山》、《微纪元》、《微观尽头》、《梦之海》、《天使时代》等,可谓篇篇都可圈可点,本来我对科幻文学作品不感冒(科幻电影除外),所以很少涉猎,但是刘慈欣的作品更符合国人口味,和我脑海中存留的宇宙图景及其吻合,同时又出人意料,真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的感觉。

  在以光年为尺度,以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恢宏背景下,竟然把微观与宏观的描写得那么无缝、那么自然。《微观时代》下恐龙帝国和蚂蚁帝国的博弈是两种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但任何物种一旦走向极端,优势就转化成了软肋、弱势也转化成了强干,最终恐龙帝国被蚂蚁大军消失于无形,究其原因是彼此对彼此的依赖谁更多一些,谁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更大一些,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足可以成为立身之本。

  冰雕这一很普通的艺术创作被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所青睐进而触发了其创作灵感,于是地球上的所有海洋之水成为其创作的原材料,当整个太平洋被冰封同时被提升到环地球轨道,分割成形状不一的艺术品进而变成了地球的卫星,在日光的照耀下变换着色彩,失去海水的大洋裸露眼前,马里亚纳海沟沟底沉积着厚厚的盐层,人类却因为失去水资源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欲望催生了科技的发展,将近地轨道的冰块重新推入大洋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为了重新获得水资源人类经历了冰块的轰击,在损失了几座城市、几亿人口的同时,也损失了18%的水资源终于保住了人类生存的权利。《梦之海》对科幻、艺术、科技与战争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夸克是否是最小的粒子,如果被高能粒子轰击会是什么结果,在物理学界仍有分歧,于是一场超高能粒子的试验开始了,当人们对微观世界最小的粒子进行轰击的时候,粒子没有被击碎但也并没有继续保持完整而是重新进入了宏观世界——宇宙负片,整个宇宙被反转,仿佛是照片的底片,再次轰击被再次反转,当我们一直向微观的深层去走,当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高能粒子击穿了物质最小的结构,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把整个宇宙反转了,《微观尽头》说明微观没有尽头,轮回是永恒的宇宙定律。

  已经有证据证明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灭绝(笔者按),现在的外星人就是前几代人类的'科技发达到已经可以在外太空寻找生存之地,在刘慈欣的《微纪元》中,人类的灾难最终只剩下被派往茫茫太空寻觅人类徙居地的宇航员,当经历了万年再回归地球的时候,发现人类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黑白色了,地面岩浆流过的沟壑如毛细血管般丰富,海洋干涸,万物灭绝,那种孤独感无法言表,殊不知人类为了生存将其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自身躯体缩小了几亿分之一,达到了纳米级别的力度,一旦小到一定程度,任何打击或者毁灭性事件就将失去意义,所以一部分人活了下来,只不过进入了微纪元的时代,宏纪元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历史,被放到了博物馆祭奠,生活在微纪元的人没有忧愁,没有眼泪更没有阶级,是理想中的伊甸园。由于微小,对资源的占用和需求也微乎其微,地球生态资源的千亿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纪元的一千亿人日,微纪元人们的无忧无虑也就可以解释了,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冷冻的胚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被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微小的赞美贯穿刘慈欣的各个作品中,这在以空洞无界的太空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刘慈欣作为一名程序员的经历,使其作品天生对逻辑推理和IT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程序员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在《20xx》中的一段介绍我认为相当到位:“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两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如妓般彻夜赶工”。IT的脑袋加上文学素养,结合思维活跃的创意和严谨的构思,一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的问世和积累,最终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三体》,再次说明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次次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一个个不眠之夜、笔耕不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刘慈欣除了擅长对宏观的描写,对微观的描写也很独到,运行粒子流,虚拟运算的电脑,充满辩证的数理逻辑,星球毁灭后的末日。用三维视角对四维空间及更高维度空间的全景式描绘是他写得最好的地方,从翘曲的空间如何一点点进入以及对文明被毁后的详细解剖,很像一个残忍的变态狂面带笑容对人类进行肢解,但完全没有鲁迅先生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感觉,所以读者感觉不到任何悲剧的色彩,而这也许是刘慈欣特色的冰冷吧,如果非要说点美中不足,这应该是一处。

  读《时间移民》有感 篇14

  曾经三体,难为五星。可能是短篇的原因,很多故事结束得太仓促。

  比如说《坍缩》,在预测到坍缩时间之后,人类文明一定会为自救而努力。因为时间和空间无法分开,有没有可能在时间轴上创造一个正向的绝对真空,以加速部分宇宙坍缩为代价,使另外一部分宇宙在正向的时间轴上运行?在有限的可以自主行动的时间里,说不定可以创造新的宇宙空间。

  比如说《命运》,也是一个超级棒的小说的开头。根据时间旅行悖论,回到过去的旅行者无法改变已存在的世界,但是平行宇宙中,旅行者的行动使恐龙避开了灭绝的命运,继续称霸地球,那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如果像《微纪元》里所说的那样,进化的趋势是更小的个体,我觉得人类完全可能逆袭。那么如何利用体型优势规避风险,如果在监管下传递信息、获取资源、发展科技,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否能决定两种智慧文明的关系,都可以变成很有意思的情节。

  再比如说《朝闻道》,真的不希望它只是一个用生命换真理的'故事。消失的科学家真的死了吗,还是被集中到“新大陆”成为新超统一计划的一份子?排险者是否有自己的阴谋——对真理有执念的科学家也许可以成为有力的量子武器用以对付低阶文明…或者说是不是结束就是开始,思想与文明是否可以作为物质在破碎后循环重组,都是可能的走向。

  相比之下,《山》是最完整的一篇,描述了一个全新的地核文明,超级酷。而《微观尽头》中打破最小粒子翻转宇宙的想象也值得哇一声。最不喜欢《西洋》,想当然的历史转折和简单的角色调换很无聊。

  三星是对作者的期望太高,短篇可以展开的东西又太少,其实读得还是很开心~特别是看到熟悉的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单元里,感觉在看《三体》番外。丁仪和定义谐音,也许在作者的科幻世界里,丁仪就是象征人类科学标杆的符号吧~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脑洞很大很有意思的书。

【读《时间移民》有感】相关文章:

时间移民读后感08-05

《时间移民》读后感,平淡不平淡08-05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时间在泄露08-22

读《时间的旅人》有感:到时间里找自己08-20

时间 ——读《匆匆》有感08-16

读《时间简史》有感12-30

读《与时间赛跑》有感04-22

读时间简史有感04-20

Country of Immigrants(移民之国)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