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小学数学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

时间:2024-05-16 15:41:27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热)小学数学经验交流

  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关键,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通过备课,你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然后你才能胸有成竹的走向讲台,“传道、授业、解惑”。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备好一节课小学数学课?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1、了解本班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真正吃透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

  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要考虑如何设计练习题,不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有层次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想到这节课那些同学学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好在课上作重点地辅导、点拨。

  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上实,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2、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了解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

  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存在的偏见或误解,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再创造,力求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个环节上,要深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和前后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什么联系,哪一个知识点最关键。只有抓住这些,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教学。

  三、要备重难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

  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一堂课有灵魂。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六、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

  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本人的教学风格等特殊性实现有效的整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六、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2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

  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3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的做法。

  一、求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几颗大五角星?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上有几个角?”这样既能加深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二、求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三、求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分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角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角票呢?”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一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四、求奇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五、求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六、求妙就是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组织教材,应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新粉笔,说明一支粉笔可写10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上“分数应用题”五个字,然后设计一组提问:

  ①这支粉笔已用了几分之几?

  ②还剩下几分之几?

  ③怎样求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顺势引入新课,衔接自然,顺理成章。

  七、求活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拼学具,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

  八、求新小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更新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老师,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可以考老师,同学们可高兴啦,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教师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由怀疑到信服。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九、求变就是教师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提供抽象概括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例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情境来突出这一本质。如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每次拿的支数1054需要拿的次数24?到此教师停止演示。由于创设了变“静”为“动”的演示情境,把本质“隐蔽”的定量(铅笔的总数20支)显现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十、求度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复习长方形的特征,随着纸的高度慢慢增高,引导学生讨论这堆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吗?上述操作活动,学生对长方体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突破由二维向三维过渡。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4

  数学的学法指导应首先指导学生从“听、读、写、思”入手,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一、指导“听“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会听,主要应注意听老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连,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

  二、指导“读”

  这里所讲的读是指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①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

  ②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

  ③读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

  ④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意义;⑤读结语。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三、指导“写”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二是要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简洁美观,而且便于记忆和使用;三是熟练掌握数学中常用的书写格式;四是会作图,作图包括根据条件作图,解题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结论,结论将如何,改变结论,条件又将如何,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再次数学学法指导应指导学生在“说、看、练、记”上着力,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一)启发“说”首先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训练思维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指导“看”。 帮助学生选准观察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在看中辨析、思考,增强观察力,激发求知欲。

  (三)指导“练”。 通过指导练习,强化“做”的过程。在练习中,应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促使学生系统地探索新知识,有效地解决新问题,以达到会、熟、活。

  (四)指导“记”要想学好数学,对老师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重要结论、解题规律都必须记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的方法。

  ①理解记忆法。很多数学知识,光靠死记硬背不容易记住。如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不容易忘记了;

  ②分类记忆法。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分类,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网,记住了一个就记住了一类;

  ③比较记忆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把两个概念组成一对进行记忆,也不容易忘记。另外,数学中所涉及到的数学学习方法还应是对大多数学生适用的“通法”,而不能是适用于少数个别学生的特殊方法。

  总之,学法指导应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5

  热爱数学、喜欢数学是前提,独立思考、刻苦训练是根本。

  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是诀窍,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是捷径。数形结合、数式代换最常见,因果互索、推理论证是核心。

  顺逆思维、严谨周密是法宝,重点复习、练有所得要记清。首先不要怕数学,数学就像其它所有学科一样,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

  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向数学成绩好的同龄人一样,把数学学好。不要怕难题,至所以难,是因为你不熟悉其中的条件和结论、或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当你能看出这些关系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它难了。

  而要能看出这些关系,又只能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训练——而这又恰恰是许多同学不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往往认为太简单了。你看奥运会上那些体操冠军的动作难不难?他们可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压腿、下腰等动作开始训练的。

  数学学习也是这样,那些做难题非常顺手的同学,都是从认真地做好每一道简单题开始的。任何复杂的、难的数学题,把它拆开来看一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题组成的,如果谁能很快地把难题拆成几个简单的小题,这个难题就不难了,这个人也就成了一个解题高手了。

  因为这种能力就是我们说的“分析能力”。怎样才能迅速地把一道数学难题“分”或“析”,成为简单的小题呢?只有一个办法:认真作那些不起眼的“小题”,当你非常熟悉它们之后,它们就会忠实地报答你:让你成为一名会解数学难题的高手。

  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1、不要死记硬背;2、数学有肉眼看不见的“数学思想”,它是数学的灵魂,在学习中要时时注意领悟它,抓住它;3、在坚决反对“题海战术”的前提下,一定要强调做一定数量的数学练习;4、做好一个准备:越学到后来,越抽象,同时也越灵活、越有趣;5、从小学开始,数学知识就环环相扣,不能遗漏一点一滴;若有遗漏,要及时补上;6、不要怕知识障碍(如遇到难题等),数学真功夫就是在数学障碍面前练出来的;相信自己,从简单、基本的地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地方)着手,不要着急,一定会有所收获。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6

  习惯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自动行为与定型化倾向。数学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建议广大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下列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力求“断”的习惯。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8、提早“学”的习惯。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10、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以上列举了良好数学习惯培养的主要方面。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学生有意志,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只有要求具体,严格训练,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7

  一、求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几颗大五角星?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上有几个角?”这样既能加深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二、求准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三、求实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分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角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角票呢?”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一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四、求奇

  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五、求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六、求妙

  就是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组织教材,应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新粉笔,说明一支粉笔可写10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上“分数应用题”五个字,然后设计一组提问:①这支粉笔已用了几分之几?②还剩下几分之几?③怎样求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顺势引入新课,衔接自然,顺理成章。

  七、求活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拼学具,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

  八、求新

  小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更新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老师,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可以考老师,同学们可高兴啦,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教师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由怀疑到信服。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九、求变

  就是教师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提供抽象概括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例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情境来突出这一本质。如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每次拿的支数1054需要拿的次数24?到此教师停止演示。由于创设了变“静”为“动”的演示情境,把本质“隐蔽”的定量(铅笔的总数20支)显现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十、求度

  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复习长方形的特征,随着纸的高度慢慢增高,引导学生讨论这堆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吗?上述操作活动,学生对长方体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突破由二维向三维过渡。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体会】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导入环节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在我们看来非常容易,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确实难于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把这些新知尽量以浅显的形式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呢。

  胡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几点。一、求德二、求准三、求实四、求奇五、求趣六、求妙七、求活八、求新九、求变十、求度。当然每种方法都能有每种方法的好处。比如:求德,我们通过出示一面国旗,让学生认识了5.通过数小星星,加深了对5的理解。同时借国旗又对学生有机的渗透了德育。在求度中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开头开的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能有效的激发起自己的有效思维,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8

  数学不像语文,自己学学就会了,数学必须靠上课认真听讲,最起码你要听20分钟,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你听不懂,那就下课问问老师,让老师在给你讲讲,如果你不敢,那么你就可以回家再自己慢慢消化消化。

  记住:数学课不相语文,语文如果你的'成绩一般都在90分以上,那我可以保证,你1个月不学语文都可以,但数学必须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这很重要。

  你还可以买一些数学辅导资料看看,上面有一些题让你做,这对学习有一些帮助,多练习数学题你的成绩会提高10—20分,我是数学大组长,成绩都在97分以上,我就是按照以上的方法从85分慢慢提高的。你试一试吧。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9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0

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您们好。

  我是二(3)班的陈亨杰,今天,我能站在庄严的国旗下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数学科的学习经验感到十分荣幸。

  我觉得要学好数学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要认真听课,不要开小差。还记得我一年级的时候上课常开小差不认真听课。经过老师的`精心教育,终于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从此我上课就非常认真。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后要认真做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三:每天要坚持预习功课,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记录,上课时特别留心听讲。

  四:要多做课外练习。

  五: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用多练。一年级的时候爸爸最喜欢让我和姐姐把路上路过的车辆号码用心算加起来,看谁能最快答对。妈妈买东西后经常问一共花了多少钱,还问商店找的钱对不对等问题。他们还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我相信只要学习认真,每一个同学都会拿到好成绩的。在此我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校长,老师们工作愉快。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1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的做法。

  一、求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几颗大五角星?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上有几个角?”这样既能加深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二、求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三、求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分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角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角票呢?”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一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四、求奇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五、求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胡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几点。一、求德二、求准三、求实四、求奇五、求趣六、求妙七、求活八、求新九、求变十、求度。当然每种方法都能有每种方法的好处。比如:求德,我们通过出示一面国旗,让学生认识了5.通过数小星星,加深了对5的理解。同时借国旗又对学生有机的渗透了德育。在求度中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开头开的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能有效的激发起自己的有效思维,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首先感谢中心校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搞好教学工作,每个人的认识和所采用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感受和做法,向大家汇报,称不起经验,仅想抛砖引玉,与各位共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交流,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这门课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比如我们班的孙苗苗同学,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人带他们姊妹俩生活,有时时间上照顾不到他俩,有几次下午放学后我遇见他俩就在校门口待着,我主动去和他们交流,问问等妈妈的时间长不长,饿不饿,有时给点吃的,并告诉他们在等待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这样自然而然的拉近了我俩的距离,她对我产生很强的信任感、亲近感,更加喜欢我了,也喜欢我所带的数学课了。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力求形式新颖,直观明了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低年级教学出示题目都是用简笔画的形式出现,比如左边画上3个草莓,右边画上8个草莓,用合计的符号标上,这样直观明了,学生一看就知道怎样解答,为了新颖下道题就不能再用草莓,换个其他的水果,甚至水果都不用了,换用小动物或生活用品,碗、盘子等。而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巧设一个问题悬念;引发一次认知冲突;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提供一次动手实践的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再次,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因素就是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就会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每个同学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像我们班的徐向东、刘悦尽管是班上学习最差的学生,我设计适合他们的题,考虑到他们一定能做对,让他们去做,做对后给与表扬、肯定,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的方法多"等。让学生都能大显身手。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各个层面取得成绩,这样激励的作用会更大,学习数学的热情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是学好数学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这宝贵的40分钟呢?1.备课,在老师们教学技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之所以教学质量有差别,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同导致的。我们在听课时,常常会发现,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老师讲的知识面的大小和宽窄是不同的,有的老师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面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思维得到提升,有的老师却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就止步不前了。所以备好一堂课非常关键,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迁移、衔接,难点的突破,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需要我们把功夫下在备课上,特别是课前备课上,要根据上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做到人对题,那道题是那些学生不会都要对上,比如说,我在教学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时,要根据前面学生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再次设计教学,像徐向东、刘悦、金雪梅只掌握了一般的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对于商的中间和末尾有零都不会,所以在教学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重新设计有关这方面的题,课堂练习时特意让他们几人版演。再一个,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对课本上有限的题目进行改编,比如"一题多解",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借以考察学生的读题能力,灵活解决能力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对于有些知识方面的教学,我喜欢拿出一个,用一节课的时间全面进行扩展,把能涉及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全面渗透,对于此类课特别是优秀的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法,比较省时,但不影响教学效果。2.上课,上课要做到精讲多练,把握好讲和练的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要站出来引导。比如学习完小数乘法或者小数除法后都设计有关这部分计算方法的应用题教学,每次遇上这样的新课教学,我都是县出示题目让学生审题后自己试解答,并指名学生讲解,说明为什么,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讲解,教师只要把难点讲清讲透,重点排除就可以了,学生也会对症下药的去听讲,这样既省时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数学讲究转化,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个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可以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简单的说就是化"新"为"旧"、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我们都要抓住每个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妙处,尝到应用转化的甜头,从而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自愿的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教学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以后教学知识的重难点而教学,例如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时,接触到有关倍数的问题,我对倍数的题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总结出有关倍数的题型共8到,讲解时考虑到将来分数应用题的难点找单位"1"以及解题思路,因此讲解倍数问题迁移到找一倍数,思路也是一倍数已知顺向思维,用乘法;一倍数未知用除法逆向思维,这样为将来六年级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3.训练,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围绕重点进行练习。有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所以,光练不讲不行,光讲不练等于零。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要想成为游泳健将就要到大海里去锤炼,以基本计算教学为例,要使学生计算过关,靠突击不行,必须靠平时加强基本训练。因此,我在平时的计算题教学中,必须要每个学生都掌握每种题型的计算方法,容易出现问题的题型反复训练,例如,在进行多位数除法教学时,由于刚接触,多数学生就是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题出错,针对这个情况,我每堂课前安排一道这样的题进行训练,坚持每天一题,这样持之以恒,聚沙成塔,既解决了这类计算题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4.总结,教学中我还善于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做到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学生能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形成结论性的语言,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掌握规律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养成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1.上课,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要抓好课堂管理,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很卖力的讲自己的课,而不管学生听不听、学不学,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讲课时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当讲到一些公式、概念、典型练习,归纳的解题方法以及一些特殊数我就提醒学生及时的记录下来,有些还要熟背。例如,像简便运算25与4;8与125这是特殊的朋友,还有一位偶数都与末尾是5的数成一般朋友,15、25、35、45的几倍数是多少;再像1/4,3/4,4/5,1/8,这些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还有像2π,3π,4π,等等这些数的值,要求学生熟记。这样为今后提高学生计算速度以及准确性打下良好基础。2.做作业,会做作业:在平时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五遍,特别是感觉不会做的题。审清题目再做,尤其对于计算题,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很多家长说"他会做,就是粗心"或"他很聪明,就是计算容易出错"等等,于是我每次只让学生做8道计算题,一天一次,要求书写规范每题做一遍,订正一遍,力争全对,这样量少学生做起来也不觉得困难,每次做完我都批改,表扬全对的学生,慢慢的学生逐步养成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计算出错率也大大降低了。从小养成做作业习惯,哪怕是一年级每天也要布置作业,但作业量特别小,有时只有5分钟时间的作业量。在作业方面老师跟的紧,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老师也必须做到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批改完,改错时必须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进行面批,每节课间订5,6个学生,先订最差的,这样以此类推,到下午放学全部订完,师生从不拖作业。3.总结复习,养成认真总结及复习的习惯,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会引领学生捋顺知识脉络,归纳总结。针对某一知识点,分析可以如何出题。例如: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如何求,那半圆的面积呢?四分之一圆的面积呢?环形面积呢?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半径,而是告诉周长,如何算面积。算圆的面积是否必须知道半径,直径,周长,还有一类题型知道半径的平方就可以算面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的比较归纳等。

  四、学会倾注爱心。

  大家不难发现,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优秀率和及格率的影响,因此无论哪一学科都要搞好培优补差工作。作为老师,应该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秀生,博爱中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我们要舍得在后进生上多做文章。每个后进生的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闪光的事迹,要耐心帮助他们。平时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题与人对应的单独辅导,针对学困生理解分析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最基础的计算题,简单应用题入手。除此之外,还在班里实行"学困生承包制",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负责一个学困生,我们班共分了这样的10对学生,学生教会后老师再出题检查,防止忘记对特困生的计算题过几天重复检查。这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从最基础的计算题,简单应用题做起,鼓励学困生不断进步。只要哪一对的帮扶对象有一点进步,就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转差工作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待学困生我们更应该敞开心扉,以情暖人,以情动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触动他们的心弦,点燃他们的心灯!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分析他们的问题所在,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他们肯定会有所进步。只要我们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再近些",他们也可成为好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明天有待于我加倍努力。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严、信、实、恒"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踏实地学习,务实地工作,争取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以上就是我自己在教学中平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3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起决定因素且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结合自身实践作几点总结: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前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我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不得在课堂上翻包倒桌,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杜绝了课堂上常见的用什么才找什么的不良现象、另外我还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的紧密性,逻辑性,无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做基础、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分数乘法》和《倒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预习掌握了《分数除法》的算法,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4

  学习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诠释,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让我感到自己所会的是多么的少、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更让我迫切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不能再抱着自己旧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了,多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评价学生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的定义认识要转变,改变认为只有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才叫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课堂的时空无限扩大;教师应有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自勉,给人的感觉学校教育就如茶壶(教师)往茶杯(学生)里倒水一般容易。其实这种提法只适合于“传道、接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功能,当前的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恰当,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课堂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问题是为什么表演,为谁而表演,怎么表演?那是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课堂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告诉我们这个舞台无比巨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无比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只有在这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才能诞生出优秀教师。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心灵、我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的一次洗礼,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5

  一、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再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该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快乐学习。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xx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在具体显示的过程中,现有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用知识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说话,但是对学生的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的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多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好数学既要有好奇心,又要有好胜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验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03-13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05-16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11-25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01-09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15篇05-10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10篇)04-28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精选13篇)03-02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13篇)02-28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13篇02-28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14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