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时间:2024-05-17 08:59:2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

  黛西是那个时代那类女性的完美代表,她与贝克这样睿智的'女性不同,她更爱慕虚荣和金钱,也空虚无聊,更渴望爱情和安全感。在爱情和金钱面前,在温柔多情的盖茨比和冷酷无情的布坎南面前,她两次选择了后者。电影中盖茨比嘶吼的那个场景中,黛西说,我爱着你们两个人。这就是事实,却也正是这现实一步步吞噬着盖茨比的梦。我们不能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只能说那样一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没有最正确的选择。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2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可以说是20xx年我最期待的电影,原因有几个:第一,电影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我高一时初读,一个月前又读了一次,算得上是我从客观视角和主观意愿出发都赞叹不已的一本小说;第二,导演巴兹。鲁曼不是电影长片的多产作者,上一次作品是20xx年,再上一次是20xx年,而且给人感觉是从来只全身心投入地认准“爱情”题材,并配以华美绝伦的配乐编舞和服装设计;第三,本片男一号由我钟爱多年的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担纲,男二号的扮演者则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发小哥们儿托比。马奎尔,而且莱奥纳多在近20年前曾在巴兹。鲁曼麾下演过罗密欧,这种台前台后“老搭档”的身份也许会让这次合作格外默契;第四,看到几位主要角色的定妆照后感觉选角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演员本身的外表和气质不会对他们的发挥带来太大阻碍。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绿灯》中,我写到自己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感触良多,这也让我对该片有了更高的期待。该片在北美的上映时间早于欧洲一周,上周在豆瓣上看到的评分很高,中文评论也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几乎完全忠于原著”的呼声随处可见,于是我几天前就迫不及待地预定了场次和座位,今天早早出门、冒雨骑车前往影院。结果,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本身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不说,这还成为了我来荷兰近一年中感觉最差的一次观影体验。回家忍不住想要在此写评论,还好原著小说的中译本也不过200页不到,大多细节很方便就能查到,几次回头确认之后,我更加坚信“几乎完全忠于原著”一说其实立不住脚。

  而大半个放映厅的观众随时随地发出愚蠢而放肆的大笑声也一次次回荡在我脑海中,提醒我不撰文吐槽简直是对自己的不公。两个半小时的3D电影——居然没有2D版本可供选择也是槽点之一——看下来,倒是感激坐我右边的那位大叔的存在,他始终很安静,呼吸也很平稳,每放到几处书中经典段落,便抬手调整3D眼镜(据我观察他很可能是以此掩饰偷偷拭泪)。要我猜,他也是熟谙小说原著的吧。我打定主意散场时跟他攀谈一二,至少微笑点头说句再见,结果没灯灯亮他就匆匆起身离席了,甚至有些紧张仓惶。整场电影下来,我对这位大叔的兴趣超过了电影本身,真可惜没有听听他的观后感。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绿灯符合我作为读者的想象,很可能是全片最“忠于原著”的地方。除此之外,我想就我对小说的理解,对此次电影改编中的一些细节作出自己的评论。总的来说,电影比小说更平庸,但又更不自然。菲茨杰拉德在原著中展现了一个充斥平庸的.世界,但因为展现地太好——功劳来自对复杂内心世界的细致观察、精准拿捏和十分自然的描写——而使之成为了一部惊艳的名作。而电影却不幸地成为了平庸本身,在此我无意讨伐导演,只是对他的这次精心打造略感遗憾。

  上面写的都是即兴想到的。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自有权利将电影本身看成一部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作品,这也符合我的一贯态度,任何“改编”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但若你也读过原著并也很喜欢它。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巴兹·鲁赫曼执导的爱情剧情片。是一部根据小说改变的故事,而原作作为一部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小说,自然得到了广泛好评和推荐。我曾看过这部影片两次,两次却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看后充满了困惑,第二次却收获了一种感伤和一份思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叙事人尼克的视角讲述的关于盖茨比的故事。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片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校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茜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内心,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向黛西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重拾了曾经的爱意。盖茨比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回到故乡。

  第一次看完时的我,从开始就对这个故事并没有表现出一丝兴趣,甚至无法理解故事究竟在讲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当看完一遍后也不过是把它当做一部普通的爱情故事。

  在当我了解了背景后,我再次将这在我看来无味的故事再次翻出来。便会有了新的思考。这也让我陷入了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这部影片展示了“美国梦”最后的破碎。盖茨比,一个逐梦者,一个成功者,最后却会落下如此悲惨的结局。这同时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悲剧。“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人们因此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敢迈向富裕。可美国资本主义的现实却让这一模式变得虚假。因为社会是不公平的。

  盖茨比从小要求自己,按照美国梦的模式奋斗,可是现实的无奈,让他不得不为了财富和黛西让自己改变。盖茨比做的一切,只为了得到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爱。这同时又展现了美国梦背后的又一悲哀,爱情的落寞。

  盖茨比深深爱着的黛西,却在自己临死前都没有得到她的电话。盖茨比痴迷于黛西,黛西却沉迷于金钱。黛西和他的丈夫一样,爱金钱更爱自己。而在这个以他们为代表下的社会,盖茨比却是受害者。

  整个故事下来,会让人沉默,让人思索。这部影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一个人要有梦想,要愿意为之奋斗,但是在奋斗的路上你必须做到不忘初心,因为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纸醉金迷会诱惑你堕入深渊。在你奋斗的道路上你会遇到许多朋友,有的是真心相付,有的却是虚情假意。学会与那些不同面孔的朋友相处将是很重要的一步;在你奋斗的道路上你也会遇到爱情,人们面对爱情往往会被冲昏头脑,就好像盖茨比被那一束绿光所束缚,最后酿成自己人生的悲剧,他的爱太过理想化,而黛西又太过现实,所以面对爱情,总要理智一点;在你奋斗的道路上你还会遇到金钱,你无法摆脱这现实的铜臭,但金钱终究只是空纸一张,精神与情感才是一个人内心真正需要的。只有你保持自身,不被这物欲所奴役,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光明的。

  这部片子给我们那些浮华的生活与现实的残酷但又在这之中给予人们希望,让我们明白过去的已是记忆,只有迈步向前才能拥抱明天。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4

  盖茨比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但他不甘命运的安排,独自流浪,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富翁,学会了怎么做绅士,继承了富翁的部分财产,但很快被富翁的孩子骗光。他去部队服役,成了年轻的军官,他英俊潇洒,在去参加一个舞会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儿。

  他去前线打仗,女孩儿一直等他,战争结束,但他还是杳无音讯。女孩儿跟一个花心的富豪定了婚,结婚之前收到了他的信,他之所以没有及时来找女孩儿是想自己要有一番成就再回来,女孩儿痛哭着要悔婚,但也无能无力,最后嫁给了花心的富豪。

  几年以后,盖茨比出现在了女孩儿家旁边的豪宅里,他是那里的主人,夜夜举办豪华晚会,希望女孩儿能去,但人们却见不到盖茨比,他成了一个问号。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盖茨比毫不爱惜这些东西,他只等着他的爱人出现,这一切都是为她而准备。后来盖茨比知道电影中的我是女孩儿的表亲,于是让我带女孩儿来喝茶,他们见面了。

  他们想离开这里,去曾经相识的地方,女孩儿终于还是留恋自己的丈夫,就在他们大家争执以后,女孩儿与盖茨比驾车回豪宅时,车祸撞死了女孩儿丈夫的情妇。

  盖茨比跟我道出了实情,当时是女孩儿在开车,女孩儿丈夫的情妇突然冲出来导致了车祸,但盖茨比说,一定不要让别人知道是女孩儿开的车。女孩儿的丈夫告诉被撞死去的那个女人的丈夫,说是盖茨比开车撞的,那个女人的丈夫怀疑盖茨比就是那个勾引妻子的人,于是带着枪去了盖茨比的豪宅。

  盖茨比等着女孩儿与他一起离开的电话,铃声响起,仆人接起电话,他很开心,此时却被那个被撞死去的女人的丈夫开枪打死,那个丈夫然后自尽。但是电话并不是那个女孩儿打来的,而是电影中我因担心盖茨比打过去的。

  更残忍的结局是,盖茨比被诬蔑为撞死自己的情妇,而被其丈夫杀死。没有一个人来参加他的葬礼,那个女孩儿连一束花也没有送来,一家人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值得安慰的是,盖茨比并没有看到这个丑陋的结局,他的心里依然是充满着美好,乐观的对待着一切,就那样离开了世界。

  他的爱经历了磨难而活下来,被打磨的更加纯真,而那个金钱至上的年代,让人性变的异常复杂。他虽做着不正当的生意,在禁酒期间,跟随别人暗地做买卖酒的生意,因此变得富有,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爱,他也从不爱这一切的金钱,一切都是为爱人准备的`。电影中的我夸奖他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他死后只有我守着他。后来,把他的一切写了下来。

  一个从贫穷到富有的人,外表的一切都在改变,但他内心最质朴的爱没有变,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盖茨比,《蜘蛛侠》的男主角托比。马奎尔饰演电影中的我,其他人的表演也都很精彩。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的电影,很值得欣赏。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5

  如果一种梦想,有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却缺乏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活等一些问题的思考,那么这样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也必定是没有延续力的梦想。——题记

  三百年前,当英格兰的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位于美洲大陆的马里兰,企图寻找到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便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这其中不乏一些幸运儿,他们因一次偶然的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的浪潮,也为“美国梦”带来了不义的一面。

  “美国梦”从一开始落地生根,便一直都是美利坚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它本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却最终跟随着历史走向幻灭。我不禁思考,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的美国梦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利用假期,我阅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它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那个喧嚣无比的物质时期的一场凄凉的爱情故事。

  毫无疑问,小说中,盖茨比最终成为了牺牲品,他的悲剧在于他把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爱情,而他奉献的对象——黛西,却只有美丽的躯壳。和许多读者一样,当我看到人们都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而黛西和她的丈夫却早已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去欧洲旅行的道路,我对盖茨比充满了同情。

  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是文末尼克看透了人类的虚情假意,对此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选择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了故乡。很显然,他目睹了当时以上层阶级为代表的物质的美国梦,选择了放弃。

  这本书毋庸讳言是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透过它,通过尼克的视角,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梦物质的一面,得出我自己的答案。

  正如书本所呈现的那样,那个时代的美国,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以爵士乐为先锋的新的时髦文化冲击着传统,大胆放荡的服饰和行为成为时尚,物质追求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华尔街、时代广场、摩天大楼……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无数时尚青年,他们拥有那一代人所特有的乐观和幼稚,信仰着美国梦,对未来抱有浪漫的期待。他们努力地工作——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他们坚信金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而金钱,也就恰恰充斥了美国梦。

  当金钱代表着一切的`时候,美国梦中原来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经不在。物质的美国梦虽然并不是一个透彻表达美国精神的梦想,但美国梦的物质的一面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物质水平的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兴趣,人终究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无限丰富发展的空间。单纯追逐物质的梦想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梦想,是一个终将会幻灭的梦。

  其实,对于美国梦,我们万万不可只看到物质的一面。回望美国建立之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或偷渡,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众多成功人士的摇篮。

  真正的美国梦,我想,应该这样定义——它是人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心中生命价值巅峰,而非依赖于特定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的梦想。

  今天,我之所以读这本小说,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感叹,是想到了将来我也会踏上美国的土地,我希望那时的我可以在这片机遇之地上真正地收获到人生的价值。

  我们国际部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少一点物质的追求,多一点对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成功的思考,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6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原著小说实在太过家喻户晓,它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高居第二名,是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 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所以在美国,但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观众,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

  20xx年夏天,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起了第四次冲锋。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我们旁观了一场过于喧嚣的梦之悲剧。对于巴兹·鲁赫曼能办好一场繁华缤纷的派对这一点,我在观影前就深信不疑。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视觉表现力上的确下足了功夫。制片人之一、也是导演的妻子凯瑟琳·马丁负责本片的美术设计,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确实赏心悦目。置景也极大限度的贴合原著的描述,从长岛到曼哈顿的必经之地灰烬谷,破损暗淡的广告牌上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电影中东卵汤姆和戴西的宅邸,是乔治殖民时期的建筑,豪华却平整典雅,不张扬。而无法挤入这块世袭领地,在西卵落脚的盖茨比城堡,就极尽奢靡时髦之能事,新老贵族的风格差异性一目了然。更不消说几场派对的热闹场面,天花乱坠。托了3D的福,海对岸戴西家门前的绿光闪得跟绿灯侠似的。

  至于被不少影迷和爵士乐迷诟病的电影配乐,比如音乐总监Jay Z,Hip-hop的广泛使用,我反而认为不是电影成败的要害。如果反映20年代的电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乐(干脆只能用20年代的摄影机怎么样?),那《疯狂原始人》岂不是连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巴兹·鲁赫曼当年载誉的《红磨坊》配乐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盘——涅槃乐队、艾尔顿·约翰、斯汀……甚至改编麦当娜的《宛如处女》,反对的声音好像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哀而不伤,美不胜收。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式上的成功万众瞩目,却难掩本质上的失败。作为菲茨杰拉德的读者,我要抗议的是貌合神离的原著改编。这一次,巴兹·鲁赫曼依旧邀请了他的长期编剧搭档克雷格·皮尔斯,哥俩曾共同创作了《舞国英雄》、《红磨坊》、《罗密欧与茱丽叶》几部鲁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谓“最忠于原著”的旗号,我想只能收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任何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的读者,都可以在电影中随处捕捉到渐行渐远最终骨肉分离的差异之处。电影通过心理医生与尼克之间的互动,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语句,让人有种听有声读物的错觉,却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之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只被引用了一半儿就改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更有甚者,巴兹·鲁赫曼一厢情愿的抽掉了所有展现盖茨比与戴西重逢后失望梦碎的细节,让他在爱情美梦中一往情深到底。而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盖茨比早已洞悉了关于戴西的一切,他并不是泰坦尼克号上没有溺水而死的杰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以及在去城里消暑之前,盖茨比的一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足以挑明一切。

  CNN的特邀影评人汤姆·查瑞提对巴兹·鲁赫曼的概括略显刻薄,倒也非常准确,他认为鲁赫曼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有一种“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满热情的肤浅”。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蓝色狂想曲和漫天礼花中出场的莱昂纳多就只能是一个出身草根的痴情富翁。而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从《成长教育》、《羞耻》到这一部,很适合扮演耽于欲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质女孩,但和戴西还差了几个数量级。她是更善良单纯的戴西,他是更痴迷情深的盖茨比,故事里的丝丝寒意被鲁赫曼捂暖了,兑了雪碧的红酒会不会更好喝?巴兹·鲁赫曼也许是圆了自己作为读者的梦,却是对原著小说本身的辜负。电影的结局,盖茨比中枪之前,电话铃响起,他误以为是戴西打来的,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在慢镜头中仰跌进华丽的碧蓝泳池里,嘴角幸福含笑,导演给了他一个死得其所。而小说里中明确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真乃云泥之别。难怪有朋友看完电影摸不着头脑的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签上了封面,把故事与作家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盖茨比。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他们初次相遇之时,泽尔达是富家小姐,菲茨杰拉德正如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无名小军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当然没有小说中飞黄腾达的邪门捷径,想要赢得佳人芳心,唯有埋头靠着一支笔苦写。直到《天堂这边》成了畅销小说大获成功,泽尔达才答应了菲茨杰拉德的求婚。他们成了社交圈里最登对的一双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从纽约到巴黎,笙歌达旦。再往后的事大可参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菲茨杰拉德对于最绚丽纵情的爵士时代,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终于年仅44岁的菲茨杰拉德心脏病突发,于圣诞节前某个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矶朋友的公寓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并没有写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结局,不过我知道泽尔达的。在菲茨杰拉德猝死洛杉矶的八年以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发生了火灾。据说,那天忽然起了大风,她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直到被火焰吞没。他们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隽永的结尾——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梦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葬礼上,盖茨比的父亲小心保管的那张少年盖茨比认真执行的日程表(本片中也没有出现盖茨比的亲生父亲,我认为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领悟到,所谓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当他第一次吻上黄金女郎戴西的唇,生命中所有与美好相关的想象都凝结成了最具体的象征。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盖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就像钟晓阳《最爱》的歌词那般,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自古空余恨的是他,千金换一笑的也是他。他是真正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的人,他当然了不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7

  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影片场面奢华富丽,色彩绚烂,导演巴兹鲁赫曼继续沿用其擅长的"红磨坊"风格,借助3D科技把那个时代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读过原着后观影,犹如锦上添花,随着一幕又一幕美妙绝伦的场景纷呈而至时,不由感叹起自己阅读时的想象力是有多局促迫仄来,这无疑就是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里一直追忆并痴想回到的那个最美好的旧时光!本来很想在刚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第一时间写一些感受。可是昨晚电脑开了很久,纷繁的思绪却始终难以变为成型的文字。

  看得出,导演试图通过他自己的理解极力为观众还原一个最贴近原着的诠释,书中各种象徵元素也被具象地演绎出来,一一顾及到。不过电影毕竟是视听艺术,它的表现手法远不及文字描述那么细腻深刻,有时甚至反而会被其太过呈现出的华彩盛况的表象所拖累,让观者浮于感官满足而忽略了华表下所蕴含的本意。这部电影的症结也在于此,如若没读过原着,很容易被误导以为影片只谈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奢侈爱恋,而盖茨比的“了不起”仅仅因于他对一段感情彻头至尾的忠贞。

  抛开影片的社会意义不谈,脑海中一直在想盖茨比为什么会成为尼克心中的传说,想了半天我也只能把它归结为盖茨比有着偏执的精神寄托,为此不断努力,并能抓住机遇取得自己想要的阶段性成果。那束海湾彼岸的绿光,引领着盖茨比一次次地不断向前,一次次把手臂伸得更长,把爱情融入到梦想,一步步膨胀为一个完美的欲望。

  盖茨比是真的爱黛西吗?我想是的。因为爱所以想要给黛西一个最完美的“有色帝国”,要黛西勇敢地离婚,和他一起在自己的帝国里受人敬仰。黛西是真的爱盖茨比吗?我却不能肯定。就像影片后期她说自己既爱盖茨比又爱自己的老公那样,也许这个女人更多的是爱上一种快乐单纯而没有压力的生活期望。如果不是她的老公出去找情妇,我想黛西也不会再有婚后去爱盖茨比的冲动和勇气。在现实静好或能规避压力的情况下,具有阶级差异性的黛西是不会选择一个单纯偏执的傻子。

  时下很流行“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这句话,盖茨比生活的'那个喧嚣年代里也一样充斥过类似的声音和态度。有不少附和者,我也时而追随,可细细想来,忘了过去,不见未来,盲目于朝夕,这无疑是一种没有信仰的逃避。而书中的盖茨比,内心始终有一道希望的绿光,他一路披荆斩棘不改初心,他是敢于追求梦想的勇者,他确是“了不起”。

  在现实的生活里,老焦说我现在平静地像一潭死水,挺好的。也许有天再看到皓月当空,我也只能再联想到烧饼。生活在将人的矫情消失殆尽。从年少轻狂时,不相信间接经验的道听途说,总要让自己去经历,要在过程感中偏执地去寻找例外。但其实,我们都是生活的模仿者,你所经历的事情在历史长河或者浩淼宇宙里,总能找到相类似的片段。只不过人这辈子生活的圈子有限,看不到而已。

  老实说,这半年里,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算是经历得比之前要多。要谢谢好朋友们的不断支持和慰藉。玮的回国相聚,让我在8月底的夏末多少有了点怀旧的感觉。恍惚间,十三年就这样从我们指尖滑落。这期间的欢笑与泪水、流转更迭的人和物,在醉眼朦胧的感叹里,时而清晰可见、时而空如荒野。人生中很多的荒唐事都是和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们经历的,因为当时投入的是最真的情感,所以会像沟壑一般隐匿在我们心底的角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我说自己现在要理性地生活,玮说他现在要任性地生活。我不禁莞尔,环境的不同让人对未来有了不同的期望。至于能否按真的期望走下去,还是要看机缘巧合。

  好吧,写到最后,内心还是明白自己没有完全到百毒不侵的程度。虽然面目麻木,但内心还是有座沉寂的活火山。在未来某些未知的时间节点,依旧奋不顾身地爆发,变成别人眼中的一场戏剧。生活中,本性难移,唯心主义者终究是感性的傻子,那到不妨去修炼成一个受人敬仰的、了不起的傻子。

  影片虽说未能极尽菲茨杰拉德原着之精髓,有种貌合神离的差异,但仍不失为一部极具观赏性的佳片,尤其是呓语般“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a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空灵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伴随着流光溢彩的场景袅袅飘转时,再配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笃定深情的眼神,让人心起涟漪深刻难忘。此片毫无悬念具备冲击奥斯卡小金人的实力,看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特效,最佳音效提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8

  其实我是想说真的很罪过,看到电影名字我第一感觉就是在叙述比尔盖茨的了不起。

  我看到好多小伙伴也是换了同样的错误,所以直径都没有提起性质来看,看了评论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刚刚看过电影后,感觉故事的内容却是比较的宏大,不是电影应该说是书的内容肯定会很宏大,但是就电影表现的来看,肯定是没法完全表现出来的,就对电影的评论来说算不上是一部很好的爱情文艺电影,但是它能让人看到同名小说的那种宏大场面。

  盖茨比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也当是社会完全不想呼和的爱情观,当然他的爱情是纯洁的是真正的爱情,可是在1922年的纽约,虚荣享乐腐朽假幕高尚的环境中,他的爱情是不被人接受的,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没有被改编是很幸运的,一部电影是没法来描述一部伟大的著作的,如果有时间,其实比较的好笑,我的时间一直就很多,可以说是无处打发,我会看看这部同名小说的,我的心中缺少对爱情的勇气。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9

  与熊掌不可兼得,正如爱情与面包难以两全。

  如今,在这个物质、欲望冲刺的年代,“有情饮水饱”这样的感情还有多少人追随?

  而盖茨比,却是这样一个对于爱情过于美丽化,梦想化的男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以尼克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了富翁盖茨比,为了换回年轻时错过的爱情,最终成为自己构筑的理想爱情的牺牲品的悲剧。而自己昔日的女神,早已在这个沾满诱惑的现实中变成了一个贪婪的妇人,她只是把自己与盖茨比之间再次的重逢,把他俩的感情当成物欲之外的一种刺激。最终,盖茨比是可悲的,自己不但成了替罪之羊,还为之送了命,可是自己的女神此时却早已与丈夫在欧洲旅行的路上。盖茨比的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

  影片中盖茨比的第一次亮相让人印象深刻。在奢华的派对中,正是音乐的`高潮时分,盖茨比右手端着高脚酒杯,脸上是“一辈子也罕见的笑容”,背后是漫天灿烂的烟火。镜头里的莱昂纳多用实际表演证明即使自己不再年少,但依然很帅,并且自己更加有能力了。这也为整个电影中盖茨比的人物塑造了一个特定的形象,也为后面盖茨比的悲剧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清楚的记得,盖茨比在大雨中淋了一圈,气喘吁吁地假装刚刚到,5年的情思,终此一见。与黛茜坐在一起,窃窃私语,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爱意,完全不理周围的情况的这个桥段。其实,看完电影或许有人会质疑,盖茨比究竟是爱黛西,还是爱着那段记忆。可是,这个细节多少打破了些质疑,盖茨比还爱着黛西,瞬间大家又再一次相信爱情了。

  故事最后原先游乐园般的豪宅在影片末尾空无一人,一片萧条,巨大的水晶灯摔在地上。泛暗的花簇拥着棺材里的盖茨比。除了尼克,没有人出席葬礼。盖茨比最终直到死也没有发现黛西脸上嘲弄的微笑。这对于盖茨比来说,或许是好的。因为到死他只是还能对于自己的女神,对于自己一直挽留的爱情,抱有一点点的欣慰。这里或许也是导演对于盖茨比最后的同情与安慰。

  本片导演巴兹鲁赫曼,当年的作品红磨坊广受赞誉,本片同样也极具导演风格。场面奢华,视觉效果华丽,复古考究的服装,无数的焰火,香槟和疯狂的派对真实的还原出当时繁华精致的“爵士年代”。但是影片中采用的现代电子乐惹人争议,有人表示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可以算是一场视听盛宴。

  电影看完,我们又一次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有情饮水饱”这样执着的爱情现在还又多少人追随?现实的残酷,物欲的冲刺,使得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黛西。黛西影射地或许就是现如今这个社会上部分已经被纸醉金迷冲晕了头的人。还记得那年流行的那句话“宁愿在宝马车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我们且不管这是否是电视娱乐效果,但是这句话着实点出了这个社会的一些诟病。也不得不承认时下的一些年轻人,确实有着逃避生活中的困苦,想一步登天的想法。

  而“有情饮水饱”这个命题,或许说的深些便是追求精神还是追求物质的满足。眼观当下,我们必须承认需要物质,但是没有精神的追求就如同一滩腐肉,慢慢溃烂。或许,更多人都将会是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黯然回到故乡,追究属于自己的简单平淡的生活。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0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这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的最后一句,只是可惜,我还并未观看这本书,仅仅是观赏了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我是很推荐去观看的。奢华的画面与靓丽的色彩,将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打造的惟妙惟肖,同时又用聚会结束后的那种孤冷场景来反衬聚会的欢乐,给人幻灭虚无的感觉,再有背景音乐的衬托,将这份由金钱支撑起的美好,打造的飘渺且转瞬即逝,十分契合美国黄金时期纽约上层社会这一背景。演员们的演技也是让人经不住的慢慢沉浸于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体会故事中角色们的悲与欢、离与合。

  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是惋惜盖茨比的经历,就像尼克所说的“他们全都腐朽软弱,他们全加起来也比不上你一个。”盖茨比有着许多我们所不具有的可贵品质,他乐观积极,能思善辩,彬彬有礼,他就是那逆水而行的`舟,追逐着他那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想,那盏绿灯,盖茨比相信明天我们会跑得更远,手伸得更长,去抓住那早已落在身后的破灭的梦想。其实在我看来,他爱的并不是黛西,是他理想中的那个黛西,他爱的是他的梦想,那蒸蒸日上的未来,可黛西并不是他的女神,他们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他眼中的女神仅仅是一个爱钱的冷漠上层阶级女孩。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盖茨比的纯真与纯情显得格格不入,黛西在他眼中就相当于是社会,他将这个社会想的太过完美,可惜身为底层阶级出身的他永远也得不到那完美的未来,只能在幻想中走向死亡,被冷漠的社会撕裂那精致的包装,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我们缺少盖茨比这样可贵的乐观精神,我们需要向他学习去,相信明天会更好,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去擦亮眼睛,放下自己的执念,分清现实与想象,既要抱有着信念也要能思善辩,盖茨比的故事是悲剧,同时也是警示。

  希望我能在未来真正的看完这本小说,看见菲兹杰拉德笔下反应的这个腐败的社会,而不仅仅是了解这个故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1

  盖茨比的了不起在于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有钱的生活,这是他和黛西在恋爱时在心中许下的承诺。他对她的爱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她像一个信仰,一个梦想,让盖茨比在不断追逐,也在成长。

  盖茨比是令人同情的,他热情大方的款待来参加宴会的各种人,但却被人各种诬陷造谣杜撰无中生有的人生经历,即使提起他的名字,也仅仅只在酒杯碰撞声中听到的那一声响。

  盖茨比是令人敬仰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律,坚强,有孝心,有目标。所以盖茨比能获得一大笔财富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能坚持做这一点小事情,我觉得是了不起的

  盖茨比的结局是可悲的,以为了不起的人身边的朋友满天下,可实际是真正的知己屈指可数,生前的那些朋友全部变成了路人,过客。正如那位对盖茨比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人所说“我们要明白,讲交情要在人活着的时候讲,人死就没有交情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的`原则是,人死我就什么都不管了。”人,都是可悲的,自私的,可怜的毛毛虫。

  这个时代的人过得是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势利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尽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这是讽刺。

  一切又都是因为自私冷漠和思维混乱。他们是自私冷漠的人,他们把东西打碎,毁掉别人的生活,然后龟缩到金钱。巨大的冷漠或者随便什么让他们蝇营狗苟地相处的东西里面,让别人来清理他们留下的残局……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2

  盖茨比沉溺在消费主义的幻象中,自我建构起一个基于想象的虚假而虚弱的拼贴身份。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构建不同阶层的自我,他的行为也就是他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镜像理论。刚出生时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

  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在盖茨比的经历中,膨胀的物质造就了他僭越出自己可控范畴的阶层,在这个僭越过程中,他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区隔当做了一场征途,但是规则在划分的时候本身具有无限的杂合,把分类重新打乱,并产生新的质疑。盖茨比没有预料到,他把“他人”包装成“自我”,同时也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但未预料到参合的时代因素,追求了一场充满了徒劳感的人生。

  何尝是他的错呢?文化发展的轮回若是发展到鼎盛必将显示出真正的歌舞升平,但是在教育普及的伪善以及理想塑造假意的完美之下,我们都未能看见过真正的歌舞升平。

  这部作品的悲剧在于:盖茨比有着世俗赐予他的悲剧结局,但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而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也在于此,它告诉我们善良没有区别于其它品质的特权,而身份有着区别与其它存在的优势,甚至它可以泯灭善良。

  在教化不够而教育盛行的时代,必然会存在很多伪善。知行不合一却依然风生水起,提倡的是想抑制的,抑制的是急切需要改变的。

  很不幸,因为他生活在那个伪善的年代,所以他的偏执以及片面的善良必须在没有教化的因果里被埋葬。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3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存在,让我们既能从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又能体验到生活中所没有的美。纯真和极致的悲伤。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凄美的爱情。冷漠的人性。悲剧的结尾,触发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电影的主人公盖茨比,虽出身贫穷家庭,却怀揣伟大的梦想——想要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大人物。当他历尽艰险,荣归故里时,才发现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黛西已经嫁作他人妇,他依然不甘心,买了一套豪宅,与昔日恋人的别墅隔海相望;他特意安排再次相见,想让时光倒流,重温旧梦……可是,事与愿违,他不但没有重温旧梦,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电影最终以悲剧收场。

  看电影的前半部分时,对男主并无太多好感,他的身世成谜,随着情节的推进,他的身世被一点点的揭露出来:他编织的所谓出身富家子弟。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谎言,是为了改变出身贫寒的事实,而他的成功也难掩他的出身,难掩他骨子里透露出的自卑;他设计的与昔日恋人重新相见,也容易被理解为老司机的感情套路,不过是为了圆当初的一个梦——证明自己曾经爱过。

  可是,当情节继续深入时,对男主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真真体会到他的“了不起”——对爱情的执着。纯情和浪漫。对于盖茨比来说,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依然“除却巫山不是云”;而对于黛西来说,已“时过境迁”了——为人妻。为人母,即使再相见那一刻,有心动的'感觉,也由于各种无奈而选择了继续现有的生活,她的无奈可以理解;可是,当盖茨比替她顶罪并最终被杀死之后,她竟然未出席她的葬礼,却令人寒心……盖茨比家曾经无比热闹的聚会。喧嚣的场景,也无法掩盖他的葬礼上,只有尼克一个朋友在场时人性的冷漠。影片接近尾声时,他静静地躺在棺材里的场景,将人性的冷漠刻画到了极点——曾经的万贯财富,曾经所谓的朋友,不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最后留下的,仅是满地的悲伤和无尽的凄凉……这时,才体会到尼克初见盖茨比时他对盖茨比的感受,“这种微笑是极为罕见的微笑,带有一种令人极为放心的感觉,也许你一辈子只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间这种微笑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然而一瞬间,它凝聚到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

  影片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叙述故事,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喧嚣年代”,有钱人消费无度,拿金钱铺垫生活,这在影片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当时人的精神生活极为空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酷无情。薄如蝉翼。这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之后,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当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精神生活又该如何满足?我们所理解的爱。同理心以及同情心的未来是否在遭受着威胁,“这些品质到底是强项还是弱点?人类的良知到底是进化中伟大的一步,还是它只不过是个可以被挖掘之后利用的破绽?”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从电影中找到答案,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我们探索树林,在林间作白日梦,我们一起发现了宇宙的一些小秘密,我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重新相信爱情,我们在人性的善良中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见证了光明与黑暗永恒的斗争”!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4

  看完了电影,突然一阵心生悲凉。不是正因凄惨的感情故事,这种事情身边每一天都在发生,只是众多感情杯具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

  心生悲凉的原因是正因我觉得人人都是盖茨比。人的本性既是如此。他自卑自己的出身,他认同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就是金钱。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区别只在于他是透过自己的发奋而获得了他想要的生活,他给自己编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正因妹子,正因一个和他一样酷爱金钱的妹子,因此他要有钱。就和现实中的众生一样,大家都在追求利益,有的人有感情当借口,有的人没有罢了。

  换句话说,若一个人出身便家世显赫,那他当然不会去追求这些所谓物质,但这也不能说明他就了不起,正因他的'一切从出生就得到的太容易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人都不会执着。这时候他就要追求别的东西了,比如所谓感情,所谓一生一世,所谓美貌,所谓善良。并非只有追求金钱才叫贪婪。

  你审视一下自己,自己就是那个盖茨比,你用无尽的发奋去填补与生俱来的恐惧,于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认为总有一天你得不到的东西都会得到。然而当现实摆在面前,你就幡然醒悟,上帝留给你的弱点,永远都是弱点,无法改变,只能隐藏。而生而为人最真实的一点也正在于此,即人无完人。你的幻想过于完整,过于真实,那么你只会被现实彻彻底底的打败。适当的时候我们都就应承认自己丑陋的一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5

  有人说这是一出悲剧,可悲的是盖茨比倾情付出却一无所获,我却说不如说这是一出人生的荒唐剧。因为所谓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而盖茨比之前所拥有的一切,其实并不美好,而只是一个美好的幻象,这个幻象破灭了,带给我们的,是虚空还是领悟,在于我们自己。

  之所以会说是美好的幻象,是因为其中包含有美好的种子,那就是盖茨比那颗纯粹而坚忍的心,他内心的渴望并没有错,渴望触及苍穹、触及永恒的光辉,只是,他把这种渴望附着在了一个海市蜃楼般的上层社会的女子身上,便造成了他的覆灭的必然性。黛西并非不美,然而她的美并非盖茨比所想象的那样永恒坚韧、无坚不摧,换言之,黛西并非盖茨比想象中的黛西,他根本就不了解她。所以,这与其说是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不如说是盖茨比自己的故事,他自导自演,憧憬、畅往、惶恐、紧张、靠近、迷失、失落、徒劳挣扎,最后带着自我催眠的信念跌入永恒。

  所以,我倒觉得,盖茨比死在那一刻,既是命运的眷顾,也是命运的嘲讽,试想一下,假如他没死,他将如何面对真相,如何面对失落园里往后的时光?既然他有生之年无法面对了,便把这样的任务留给了达洛威,也留给了我们。

  的确,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带着上帝之光来的,“上帝的儿子”,正如盖茨比所抱持的信念,只是,很多人太早的忘了这一点,而盖茨比把它坚持到了最后。所以,盖茨比的牺牲其实是有意识的,“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所以,即使他在最后摊牌的那一天,他已经看到黛西的部分真实,“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书中),仍然决然的'走向那个漩涡的中心。尚且不论盖茨比是否正确的理解了上帝给他的使命,他的确用自己的灭亡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将永恒的渴望寄托于某个影像,只能被自己的影像扼杀。上层社会的女人如是,地位名誉亦如是。

  接下来,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样的幻象滋生的温床,我们就会发现,那是自卑,是无法用金钱和繁荣掩饰的自卑。而他的自卑来自于他无法接受自己出身贫寒这样一个事实,因为不接受,他寻找一切机会靠近上流社会,黛西便凑巧成为了他这样的追寻的聚合物。因为不接受出身这个事实,他更无法接受黛西的失去,那对他而言,便意味着上帝之光的失落。不接受这样的失落,他便不择手段的积累靠近黛西的敲门砖——金钱,然而,这个过程中他又一次给自卑留下了缺口——赚钱的手段,这是所谓真正的上流社会所鄙视的,那一刻,腰缠万贯的盖茨比不堪一击。盖茨比与其说是被汤姆击垮的,不如说是被自己的自卑击垮的,汤姆只是适时的利用了这一点。

  所以,出身贫寒,并不足以变成我们自卑的理由,而不接受这样的出身才是。同样是出身贫寒,富兰克林不曾以这样的出身为耻,反而以自己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为荣;林肯也不曾抱怨自己衣不蔽体的困苦经历,反而练就了自己独特的幽默和谦逊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如是,家庭不睦不是我们自卑的理由,不接受父母才是;身材矮小不是我们自卑的理由,不接受自己的身体才是;曾经出丑不是我们演讲恐惧的理由,不接受出丑的自己才是......

  摆脱世俗的偏见,冲破自卑的藩篱,并不是靠追到某某某,成为某某某,或住进某某别墅而达到的,在于我们内心是否接受这样的自己,而不是带着别人给你的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一切,和周遭的一切。这,才是真正永恒的自由!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了不起的盖茨比》08-19

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语录07-22

了不起的盖茨比阅读心得体会03-22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08-24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08-12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03-01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08-18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优秀10-31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3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