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

时间:2024-05-18 11:52: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夏山学校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夏山学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1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在这里的孩子梦都是个性的、幸福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尼尔校长说:“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心理学家认为“快乐为学习之母”。其实,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挑战,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快乐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阻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尼尔先生本着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们一些成人们看不懂的行为的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摘自《夏山学校》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学习中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让学校适应学生,让人自由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最近读完了尼尔的《夏山学校》,感触颇深。

  也许我和尼尔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我们都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十分赞赏尼尔夏山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模仿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愿望。为什么很多孩子仇恨学校?这就是因为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学校里有严格的纪律,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我很奇怪,我国的考试制度,60分是及格,为什么很多孩子还会因为及格而挨打挨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去追求100分。要知道我们不能事事做到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大脑的发展区也是不同的,数学不及格也不能影响一个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干嘛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和孩子过不去?

  我一直是个好学生,考试经常拿全班第一。师范时还能考到100分。那又如何?我现在还不是平平凡凡一个人?我依然记不得中学拿手的物理定式、化学分子式。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最宝贵的时候,去学那些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干嘛?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一种有效的方法、退一步说就是一技之长。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只要你有一项技能远远高于别人,那么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差,对于你的生活来说,是影响不大的。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简直就是造神工具。按这个要求整出来的孩子,那是神,不是人,因为没有缺点。不过可惜这个神,充其量就是在脑袋里装了台计算机,却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感情。

  对于我所从事的聋教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谁能相信聋教育是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用正常孩子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这些聋孩子,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些孩子学那么难干嘛?学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很多家长不那么想,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不那么想,许多老师不那么想。他们想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业绩。

  所以,看完了夏山学校之后,我认为真正合适聋孩子的教育,就是像夏山那样的教育。因为他们由于自身残疾,本来对于社会就有仇视心理,在家庭、学校里越是受到严厉的教育,那么他们的仇视心就越重,越叛逆,越反-社-会。聋人很多做小偷,除了跟就业难,所谓的“好吃懒做”有关之外,我认为报复社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缺乏爱,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造就很多问题儿童。而在特殊学校,这样的情况就更容易走极端。我认为忽略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味重成绩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我想描述一下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校长,也没本事建个学校,纯属乌托邦:

  关于课程设置,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口耳相授毕竟很受限制,只有能读懂书,才能称得上学会学习,才能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聋生虽然语言能力比较差,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生活教育,包括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这些课程应该是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自学。当然,沟通与交往,应该多做指导,那是他们和健全世界沟通的桥梁。

  应该大量进行的是技能教育:分类可以十分详细,手工、机械、绘画、计算机、烹饪、缝纫、木工、陶艺……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动手的能力。残疾学生凭什么在正常人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灵巧的手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且擅长的方面。勤能补拙,不要什么都比,什么都比不过。

  关于考试,我认为直接取消。现在的考试是形式主义,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担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会过于放纵自己,可以用考级制度来代试,不强制参加,每门课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级,达到相应的级别后可以升级,达到一定的级别要求后才可以毕业。

  关于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来读,不受班级限制,毕业时,只要有几门功课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例如,某个学生可以只学美工、计算机、烹饪而不学语文、数学。只要拿到3个10级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毕业。

  关于班级,取消教学班的分班方法,按年龄分班,班主任只负责教育和组织。上课时不按照固定的班级编制。如果能力达到了,8岁的孩子可以去上四、五年级的课。

  对于学校管理,我完全赞成尼尔的民主方式,让学生通过大会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先想那么多?反正只是无边无际的自由幻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咱们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特殊教育乌托邦。

夏山学校读后感2

  今年暑期,有幸读到《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观点在书中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刻诠释着。作为同行,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启迪。

  有人也许要问,学校如果是这样,还要教师干什么?但不可否认孩子在尼尔心中的首要地位。他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要求的个体,而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透过每句话都感受到夏山学校对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我授课班级中一名特别爱捣乱的学生,为什么他总是屡教不改,成天和老师对着干?我想那是我不喜欢他,对他有成见,于是相看两生厌。如果我能像尼尔那样无条件地爱孩子,他肯定会有所改变。

  遗憾的是,《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中所记述的事例,虽然被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欣赏,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迫使孩子接受某种教育,使之进入某种生活轨道。其实,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将学习的观念从书本的概念扩大到生活的变化,孩子们便无法享受到这种自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烦恼与痛苦,尽管能考出高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了学的创造、学的`热情,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的确需要一个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有丰富的创造力,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都有异想天开的童年时光,都会有顽皮和淘气的时候,这些都是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的。想想在夏山学校这种办学模式下生活的孩子边走边踢石头的可爱模样,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溪边野炊,小河边散步,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这些活动多么吸引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夏山学校的孩子可以只上自己喜欢的课,这让我认识到,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更要正确对待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正视个性差异,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身为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时,在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

夏山学校读后感3

  一直琢磨着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拿起书重新看发现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果只能读一本关于教养的书,那就读夏山学校吧!因为这是基于对各种孩子的长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诚恳而客观。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我们认为是洪水猛兽的问题:小到大小便、大到性教育,书里都有了很细致的陈述。每个仔细读过的父母应该都能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养分。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像一些小感冒一样,如果父母明白了感冒的机理,就能知道吃药不吃药都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过去。明白感冒是怎么回事就是父母自我学习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就是学习一些能缓解感冒不适症状的`方法,帮助孩子缩短病程并增强免疫力。

  没有时间学习的父母,至少可以不去干扰这个过程,孩子能自愈,自身的免疫力也不会受到干扰。怕就怕把一点小毛病当成洪水猛兽的父母,各种药下去给误治一番,貌似症状消失了,长此以往,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被击垮了。

夏山学校读后感4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夏山学校读后感5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夏山学校读后感。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摘自《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所学校,我会毫不犹豫把我的孩子送去!

  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其教育理念和观点与蒙特梭利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要以无比卑微的姿态臣服在每一个独立、尊贵的生命面前。

  爱

  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

  自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他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

  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尼尔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与在蒙特梭利非常相似。当孩子在自由的状态下去自然的选择和生长时,我们需要的是观察,绝不去干涉(干扰)和打断甚至强制或阻止他们。只有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当孩子们沉浸其中时就悄悄退出。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和准备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适合他们学习和生长的环境,是充满了爱和安全的环境。我们除了在岁数上年长于他们,在阅历学识上丰富于他们,除此以外,我们没有任何优越于他们的,那些在我们身上具备的良好的品质,相信在他们身上也全都有,甚至有些是我们不及他们或不具备的,比如坦率、天真和诚实。在孩子面前,我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这和蒙特梭里教室里通过团讨制定共同的规则是一样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礼貌

  真正的礼貌不是表面的礼节或礼仪。而是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体谅别人的感情,为他人着想,对他人友善。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只要这方式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不会伤害别人自尊和情感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采用不当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但别人的回应是他学习和成长的最好途径。礼貌不是教出来的,能学到的只是表面的礼节。礼貌是在爱和安全的环境中生长出健全的心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不会做无礼的事。所以我想我以前教导自己的孩子见到客人要喊“叔叔好阿姨好”和接受别人的东西要高兴的说“谢谢”其实是在教她虚伪和做作。她在一个自然有礼的环境中自然会学到如何接人待物,大可不必去教。

  但我也想,这样真诚和自然的行为也许只有在夏山学校能被接纳,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具备真正的礼貌不是说就一定要去除表面的礼节。谁说两者都具备就不好呢?只要这礼节是发自你内心真诚的声音。

  恐惧

  一个孩子在恐惧的气氛笼罩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易董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在教师的威严震慑下的孩子产生的服从和敬畏只是表面的、虚假的和暂时的。迫于威严,只能产生表面的顺从和内心的抗拒。被压抑的欲望藏在潜意识中,造成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不能生长出独立的人格和意志。父母和老师唯有把自己放在与孩子真正平等的位置上,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她们的种种情感,去尊重他们的各种想法、行为和情绪时,去感受他们的悲伤,快乐他们的快乐,孩子才不会惧怕我们,才愿意把我们当他们的朋友,生出他们的安全感来。他也才可能自由的探索和发展,并在心中自然生长出规则来。这种规则不会因为权威的消失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权威的出现而出现,而是属于他生命的一部分。

  诚实

  父母和老师都应是最诚实的人,不要害怕让孩子知道真相,也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会不理解。也许让孩子了解事实真相需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但我们要随时准备一颗坦白诚实的心给他们。象尊重一位知心朋友那样去重视和尊重他们,即便他只有几岁。父母和老师也不要羞于把自己的短处或难堪暴露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人,让孩子了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十分重要。我想这也是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的要点之一。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前后对父母的认识从以前的无比崇拜一下子变成无比轻蔑,这也和孩子自己认识到真实的父母与以往努力去伪装的完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有关。要想避免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把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他们很重要。这样做更大的原因在于,会使孩子也学会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不虚伪不做作。

  在女儿三四岁时,一次我们在公共汽车上,我悄悄放了个屁,她闻到味道大声问我:“妈妈,是你放屁了吗?”车厢所有的人都转头看我。经过短暂的内心挣扎,面子胜利了,我强作镇静说:“我也不知道!”下车后我马上告诉她:“孩子,我要告诉你,刚才的屁是妈妈放的,但是妈妈怕别人笑话我,所以撒谎了。以后这种问题是不是可以小声在我耳边说?”女儿听后^_^大笑,她并没有因为我的糗事而小看我,相反她更信任我了。

  尼尔是那么重视诚实的人,却因一个不幸的女孩偷窃而为她辩护和说谎,只因他了解那女孩,知道她存在的心理问题而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事让我很感动。优秀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心理学的知识,甚至应该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他不但应该了解孩子问题行为下面隐含的心理问题,了解导致这问题的原因和根源,还应该能够采取最适合他的对策。同样是往学校大门扔泥巴的孩子,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尼尔会当场教训他,但如果是一个心理压抑借此发泄的孩子,尼尔会和他一起去扔泥巴。不能透彻的研究儿童的心理就不会采取最适宜的措施。有时老师或家长对待同一孩子出现的类似状况可能会不假思索想当然的采取和以往相同的处理方式,但我想那未必就是目前最适合他的。

  其他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我们的教室还不能自由得如此彻底。因为我们毕竟要和社会接轨。我们的环境不是脱离社会的伊甸园,但我们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以及他们由此建立的独立健康良好的人格仍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尼尔为了让孩子尽情探索和试验甚至发泄,而不顾学校工具物品被任意损坏的方式让我有些不能接受。他认为孩子长大到一定年纪自然会爱惜物品。并且我从他的描述中看到学校内的物品没有整齐的摆放和归位的习惯。孩子们也并不爱惜属于公众的物品。对于这样的状况他除了采取上锁开锁的行为没有更多的对策。我感觉这样的自由有些过分了。自由是以不损害他人自由为

夏山学校读后感6

  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在全书中举出很多问题孩子的案例如:13岁的温妮弗莱德讨厌所有的科目,成天逃学,父母束手无策。来到夏山仅仅几个星期,她就主动回到了课堂,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发奋读书。11岁的乔治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不敢离开父母,不敢单独一人做任何事。来夏山一年半以后,他变得自信独立,敢于一个人长途旅行,从容应对人与事。16岁的汤姆屡次留级,老师认为他无可救药。在夏山学习一年后,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考上了医学院,为了当一个好医生而用功读书。

  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

  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学校确实有课程表,但那只是给老师的。”这是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他的`人。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夏山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校长跟学生,已经是平等的关系,没有了教师的威严,有的只是极好的朋友关系。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尼尔对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教育的本质不是向孩子传递落后的恐惧、生存焦虑以逼迫他们去争抢那转瞬即逝的“第一名”,今天的“第一名”并不能保证孩子从容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皮革马利翁效应说,当把一个孩子当作一个好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好;而当你心里认定他是一个坏孩子时,你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用心去包容和接纳每一位孩子,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去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在欣赏、宽容、鼓励声中快乐起飞。

夏山学校读后感7

  “孩子,今天你快乐吗?”曾几何时,我已不再问孩子这样的话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英语考试卷发了没有?小数报竞赛考了多少分?”幼儿园时的无知、懵懂、无忧无虑开始从孩子身上慢慢消失,作业、兴趣班成了一日大事。作为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我的内心是矛盾彷徨的,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快乐地、自由地成长,一方面又希望在每一次的考试、比赛中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如何才能鱼和熊掌兼得,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让孩子轻松地学,快乐地学。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程,一个教育难题,是值得老师们终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也许读《夏山学校》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对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帮助。

  《夏山学校》提倡“爱”和“自由”。读《夏山学校》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阳光的。

  民主、自由、平等、信任、微笑、快乐弥漫于孩子的一身,书中的孩子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对某样东西感兴趣,会立刻去研究它,琢磨它,并想办法弄明白,搞清楚。学生是那么好学、乐学,他们擅长动脑、动手。

  在夏山学校的工艺室里,孩子们可以做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做的实验,即使弄坏实验器具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在研究,成人们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再回顾我们的学生,有谁真正在实验室里呆过,真正亲手做过实验,从实验中获得结果,所要的答案,老师们已经直接教给他们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没有工艺室,没有兴趣活动室,这已是正常不过的事实了。我们的.学生只需机械地学习公式,记住解题方法,背牢概念定义,考试时能用上就可以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几乎没有。正因如此,“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实际操作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好学”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我们也一直都倡导着“乐学”的教育精神。但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浑身充满了厌学畏学情绪,哪一天不布置作业,孩子们会高兴地跳起来,教室里一片叫好声。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与家长思考,因为事实的的确确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责任。

  我们在孩子长达12年的一生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从来不给他们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机会,总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为了所谓的名次,而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辛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反复地背诵、记忆、默写,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直到完全记住默上来为止。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最需要培养与发挥的童年时期就完全被扼杀掉了,他们的脑袋里只能装得进标准答案,奇思妙想也许还会遭到讽刺与挖苦,倒数第一当然非他们莫属。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祸首。

  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离《夏山学校》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太过遥远,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是我们老师的力量所无法改变的,但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事业负责,为我们的学生负责,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去观察与探索,为他们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让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成为乐学者,成为创造力、想象力的主人,那么他的一天将会是无比快乐的。

  “孩子,今天你快乐吗?”愿我们的老师都能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的学生。

  虽然,夏山学校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尼尔那样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想,无论哪所学校的孩子都能拥有和生活在夏山一样的幸福与快乐。

夏山学校读后感8

  去年领着学生参加“濮阳市第七届博客”评选,组委会送了一本《夏山学校》这本书。平时忙于工作琐事,无暇阅读,今年暑假终于得空,于是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着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越读到最后越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又想起一年多以前,在网上读到了山东教育记者陈为友来自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开放,开放,再开放》:“这里取消讲台,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

  “无论何时,只要你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充斥你的耳鼓、撞击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灵的,一定是这样生气勃勃、活力四射、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让人激动的场面。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

  当教育以如此美丽生动的生命形式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再次感到了无比的'震撼,我被如此活泼的教学呈现形式所深深折服。

  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它让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岁到17岁在夏山待了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夏山学校读后感9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其教育理念和观点与蒙特梭利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要以无比卑微的姿态臣服在每一个独立、尊贵的生命面前。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 岁到17 岁在夏山待了10 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 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 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这和蒙特梭里教室里通过团讨制定共同的规则是一样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我们的教室还不能自由得如此彻底。因为我们毕竟要和社会接轨。

  我们的环境不是脱离社会的伊甸园,但我们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以及他们由此建立的独立健康良好的人格仍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夏山学校读后感10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读后感11

  有人把小林宗作的巴学园与夏山学校对比,巴学园的原型就是夏山学校,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人读来不忍放手,而《夏山学校》内容更加丰富,虽然读得有点费劲。在书中,A.S.尼尔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经过六十的经营最终让夏山学校成为闻名的“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尼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尼尔绝对厌恶应试教育,如果他活在现在的中国,看到中国教育的现状,一定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教育而震惊。

  “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只有书呆子才会认为从书本上的学习也算教育”。

  “书本是学校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的只是读、写、算,其余的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画和自由。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学校课程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耐心,它剥夺了孩子们最重要的玩耍的权利,造就的不过是一批小老头而已。”

  在尼尔眼中,孩子需要自主发展,需要自由,杜绝成人对儿童的压制。

  夏山学校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自治,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通过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处理,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人人平等,教师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位,这样孩子们学会了平等尊重,学会了行使自身的权利,“自治在教育上实在有无穷的价值。”

  尼尔认为实行了自治的学校才是进步的,只有当小孩能完全自由地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时,他们才有真正的自由。

夏山学校读后感12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13

  “我问过许多孩子:‘你祈祷的时候心里想些什么?’每个人答的都不一样,他们永远在想别的事。孩子不得不想别的事,因为祈祷时强迫性的,对他们没意义。”

  ――摘自《夏山学校》 读了《夏山学校》一书,我由衷地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夏山学校验证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是值得去做的。 夏山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目前独一无二的,它将学生看成是完全自由发展的,不受任何约束,真把学校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天地,可能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向往无拘无束的校园。尼尔真的是一个勇于实践、胆识超人的了不起的人物,自由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价值。现在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夏山学校》里读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爱与自由的存在。

  在夏山学校里爱与自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尼尔的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各种自由的。

  “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不能痛快的生活,那种教育完全忽略生命中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假如只发展了头脑而压制了感情,生命便失去活力而变得无价值和丑恶。但如果情感可以自由发展的话,头脑自然会自己发展的。”自由是尼尔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如果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孩子们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的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现在看来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

  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们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在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爱米丽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难道这还不够让人向往吗!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诚实的,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都是最诚实的人,在夏山学校里不会害怕孩子知道真相,更不会担心他们不理解,也许让孩子了解事实真相需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但我们要随时准备一颗坦白诚实的心给他们。这就像尊重一位知心朋友那样去重视和尊重他们,即便他只有几岁。父母和老师也不要羞于把自己的短处或难堪暴露给孩子,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让孩子们了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这也是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的原因之一。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前后对父母的认识从以前的无比崇拜一下子变成无比轻蔑,这也和孩子自己认识到真实的父母与以往努力去伪装的完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有关。要想避免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把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他们很重要。这样做更大的原因在于,会使孩子也学会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 在夏山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令人羡慕的,或许他们的人生会比我们更快乐,他们应该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是多么伟大。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道路还有很长,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夏山学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或者说是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夏山学校读后感14

  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

  是啊,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应该使儿童学习如何去生活,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我一边看《夏山学校》一边不断地反思当初我是怎么养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教育她的;反思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学生的。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犯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前后对父母的认识从以前的无比崇拜一下子变成无比轻蔑,这也和孩子自己认识到真实的父母与以往努力去伪装的完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有关。想要避免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父母从孩子小时侯就把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他们很重要。这样做更大的原因在于,会使孩子也学会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培养出一个个没有心灵自由的木偶人,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

  夏山学校的孩子是自由的。他们拥有自我管理权,他们拥有尊重,他们拥有独自思考和醒悟的时间和空间。这和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我们的值周校长制和学生中的校长助理不就体现着大家来管理学校吗?

  夏山学校的学生是永远受到尊重的。老师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夏山学校的“尊重”的`概念是比较全面、人性的。尼尔主张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互尊重,无论男女老少,更无论所谓的贫贱富贵了。这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其实,在夏山学校里所体现的一切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爱是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技巧。对待学生要实实在在付出自己的真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读着这本书,头脑中浮现着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画面,感动于尼尔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

  追求自由的教育,创造幸福的人生,这是美丽的夏山学校给与我的最大启迪。

夏山学校读后感15

  夏山学校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尼尔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夏山学校》一书主要是讲述了:夏山学校的办学理念——自由、爱与生命,这种教育理念成为当时进步主义的精神标志。

  夏山学校的孩子是自由的、平等。他们拥有自我管理权,他们拥有尊重,他们拥有独自思考和醒悟的时间和空间。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学校,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都是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不论年龄长幼,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一个七岁孩子的一票和校长的一票有同样的效力。自由并非放纵,它的前提是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想到我们“官本位”日益膨胀的时代,就连人们心目中的净土——校园也无一幸免,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大小事老师说了算,哪怕是侵犯了学生的自尊或是权利的事,谈起来也总是冠冕堂皇。使我不由得想起从《教师博览》了看到的一则文章:现象一(下课铃声响了。因为种种原因,老师对铃声置若罔闻,继续讲下去,尽管学生因为尿急而局促不安,老师仍然口若悬河,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这才下令:“下课!”)现象二(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讲课一分钟后,有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老师似乎没听见,继续讲下去。等课程告一段落,学生开始联系,老师才打开门,说:“你知道吗?这是对你迟到的惩罚,要集注这个教训,下次……直到“迟到”的学生认识了错误,才放学生走进教室)。师生的平等何在呀!同样是违反了教育规则,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就因为我们教师具有完全的权威。想想作为一校之长与一个七岁的孩子有同样的一票,同样的效力,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平等和自由的后面,将会获取怎样的教育效果;而专制和跋扈的后面,又会是怎样的育人后果呢?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现象是:为了让学生每次考试都考得好一点儿,我们恨不得采着每个孩子的耳朵,让他们听进我们的每一句话。为了加强班级纪律,我们无端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恨不得他们都变成机器人一切行动听指挥。

  夏山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尼尔先生本着这种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看到这儿,我的耳际不由自主地响起我一个朋友的儿子的`话语:“还是读幼儿园好,天天可以与老师同学玩游戏,睡午觉,读一年级真辛苦,天天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无聊死了,真烦。”人人都说童言无忌,此话中的“辛苦、无聊、烦”不正道出了我们身边教育的本质“高负担、低效率”吗?一个个厌学的,没有创意的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开始的。

  手捧这本书,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合上书本才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有多大。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但我又想到了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地比较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还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夏山学校读后感】相关文章:

夏山学校读后感08-23

《夏山学校》读后感08-20

《夏山学校》读后感08-04

夏山学校读后感02-01

读夏山学校有感08-24

读《夏山学校》有感04-27

夏山学校读后感3篇08-25

《夏山学校》读后感(4篇)04-21

《夏山学校》读后感(精选21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