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精品]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
听了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收获很多,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两个讲座,一个主要关于“教学写作”,一个主要关于“教研开展”,表面看来不相关,实质上相辅相成,无论是“好课写成好作品”,还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都需要我们思考、创新、总结,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冯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该写了,该动笔了”,我们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有很多精心准备的思路;上课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上课中的灵感闪现,我们会觉得真好;教学的时间长了,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想给年轻老师的一些指导的想法;但是你要让我们说出个123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精心的去整理过我们的思路,没有归纳过我们的经验,没有随手把它记下来,也没有把他归纳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给我的主持的小课题结题整理所有的资料,课题研究的事我们都做了,资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结题总报告写流畅,还是觉得不知道怎么下笔,好像有一大堆的东西,要按照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写明白,让别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动中没有随手记下来把想法写清楚。
原来为什么没写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懒,“不动笔”的懒,更是“思想上”的懒。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从我们的普通教师中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榜样?关键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动当中去思考,去总结,听了冯教授的讲课,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够写,坚持写,把我平时的教学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归纳,说不定也会成为专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节课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办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动。
每次参加局里的教研会,郭局长多次提到教师要有写作的能力,现在看来,这是逼着我们不能不写了。我们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细节感觉好像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他们就是写出了我们想说,而没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些教育专家就是写出了我们的行动,并在行动的基础上深挖了一点,这些深挖,就是他们的思想总结,是他们在需要写出来的时候,进一步的思想创造。希望我们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讲座让我发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成就我们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写作”,把“好课”写成好“文章”。
二、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
反思: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学科中心的带头人,我如何带好我的团队?两年的学科中心团队教研能力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怎样才能真正成长。
两年多来,学科中心执行主任的重担倒逼着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我们成员都是优秀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尤其是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需要我来总结,那我总结什么呢?“我重复老师们的话?我推倒老师们的理论?我一句话总结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话怎么说大家更明白,把这个事怎么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评课老师们研讨的时候,我思想飞转,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能够深入领会每次听课评课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成长是逼出来的。
怎样带动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张志伟老师的讲座真是“及时雨”。听了张教授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案例,我收获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从“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既能让大家有话可说,又能发现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总结经验规律,这个方法我会马上运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创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动如何开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为所有教师通过教研有收获有提高。
三、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教书也要留印迹,在讲台上留下了几十年的足迹的同时,还能留下点什么呢?希望留下几篇好作品,留下一点教研成果,当我们离开讲台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回忆,为自己而骄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远!
趁我们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努力思考和总结,留下我们教学路上成长的印迹,这样也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了。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2
20xx年4月27日和29日,我参加了z市组织的乡镇数学教研员培训活动。在这几天里我们观摩了七节课,这些课都是在全国比赛获得一致好评的优质课,也听了优秀教师的点评,自己也参与了点评,可以说通过短短两天的学习收获很多。所以,我简要的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是适应所有的教学内容。
这期间我听了z老师的《垂直》一课,感受颇深,这堂课打破原来教学模式,没有创设情境,也没有让学生探索交流,而是直接给出垂直定义,然后逐步分析定义,实现对定义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听我这节课,我心里打了好几个问号。这节课为什么可以这样上?别的课这样上行不行?什么样的`课可以这样上?最后我当初这样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所有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这节课能用是因为,垂直这个概念是人为定义的,不是说可以通过推理,交流得出来的,比如说,太阳,月亮这些名词一样,是前辈给起的名字,我们就没有必要费劲再起一遍。也就是说类次于这种定义性的知识可以。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公理,比如在初中才学到的,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线段,这种也是可以的。
(二)还数学课堂安静
尤其是听完z主任的讲话。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套用潘主任的话就是一节课就那么些时间,话都让老师说了,学生说什么?时间都让老师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哪里?
(三)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学习培训中,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z老师和梁少美老师,张老师幽默,梁老师和蔼可亲。
总之,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尤其是一名教研员,需要学习的更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3
培训第三周,也是我们比较期待的有关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专题讲座,分别听取了杨向东教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命题》,方张松老师《数据驱动评价改革与教育教学改进》两个报告。两位专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专业性都很强。他们均针对中高考评价、命题的改革提出了问题,指出了解决路径;杨教授侧重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命题中的问题和方法。方老师则利用大数据下的考试评价结果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成因。
两位专家站位高,理论强,具有前瞻性。学习起来颇感吃力。但是,细细思考之后,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是一次引领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已发生变化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20xx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xx年)的明确要求,看考试评价的改变:以知识点为目标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评价的转变。
学业质量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摘录杨教授的理解就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了特定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或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和界定。这种学业质量标准扬弃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转而采用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成就观。
首先,它强调的不是学科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特定学段结束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及其特征。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整合或重组学科知识,以学科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应对现实情境中形成的。
其次,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对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及其表现特征的刻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都指向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系统阐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像身高、体重刻画物理属性的水平一样,特定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该学段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水平。在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时,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命题的价值方向、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也就是说,以素养本位的考试评价取代过去的知识本位的评价。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及时更新理念,积极开展新的研究,与时俱进,方能顺应时代所需。
二、重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观念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些观念包括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旨在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旨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旨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我们不是教语文、教数学,而是用语文、数学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要确立的教学观念。
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意识而言,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是战术,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注重一时的得失;课程意识是战略,面向未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教育的专业意识,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和依据。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就是缘于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所以,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教学改革唯有进入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检验一种教是不是好的教,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回归初心,要以学习为中心来重建教学体系和模式。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课堂,我们在教与学关系的具体操作上要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高度重视
方张松老师深入为我们解析了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是,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中,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那些靠刷题提成绩的方法,是不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买书,读书。还针对怎样让孩子看书的问题,具体进行了讲解。出门带书的习惯,经常去图书馆、新华书店,记下孩子的疑问。如何进行读书的任务驱动,评价问题。
我们县教体局大力实施的“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项目,真得需要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实践。不仅是小学生,我认为,中学生更需要来参与这个项目。读书,会使知识得到丰富,读书的过程就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杰作。一个人,当他热爱阅读,内在的精神就会纯净如水,外露的气质自然而然的让人感到舒适,淡雅。
学生有了知识和能力,有了素养的提升。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考查方式,都会从容应对的;有了素养,孩子们也才会更加自信、乐观;也定会获得一个幸福、充实、美好的人生。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4
从XX年2月22日-2月24日,在xx进修学校我有幸参加了教研员、学科组长培训学习,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xx老师关于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中说到学校要成长为一个科研型的学校,那么老师就要成为科研型的教师。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很丰厚,真正了解教研员的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同时感到教研员的责任重大。以下两点是我在学习中的最大收获:
一、反思自己,提高认识
通过x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流程。听了包头市教研员王荣和内蒙古电教馆刘彦泽等专家的讲座,不禁反思起自己的工作。我们除了缺少专家自身的优势和理论研究者的扶持外,实践经验不该缺乏,我们本身是一线的教师,都深入课堂,平时听的课也不少,只是把握不准方向,使我们的问题改进并不大。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稀里糊涂,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流程和有效的活动方式,所以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每次的`活动效果也可想而知。通过学习让我跳出来看自己的所为,由于我们自身的欠缺和条件限制,致使我们的眼界狭窄,看问题没有深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忽略了好多关键性的东西,对一些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所引发的结果,分析不透,甚至不会分析。我们不仅仅缺乏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更缺少的是做业务的心境。所以在尽头的教研活动中应多注意以上问题,争取有大地突破。
二、找准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
有培训就有学习,有学习就会与收获,构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从五个环节来进行教研活动:
1、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
2、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入点;
3、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精心设记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5、让教师带着问题、困惑来,明明白白的回去。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后,要认真反思,正如专家所讲“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一定能成为名师。”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既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研员,更要做一个求真务实的教研员。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知自己的综合素质离一个合格的教研员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研的总体趋势、学科的发展趋势。因为只有了解前沿的态势,了解所在区域教研状况,知己知彼,才能准确的为自身工作定位,把握好研究方向。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所学知识认真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工作的财富,把本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好自己的工作,并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自己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5
我很荣幸加入中小学教研员培训班学习,倾心聆听了各位专家生动精彩的报告,使我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许多不足,当我刚加入教研员培训班学习行列时,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尤其在教育科研这一块我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如何去组织教师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但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给我奠定了理论基础,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作为一名教研员今后的工作方向。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培训的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河水。”这是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是的,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教研员,学习尤为重要,教研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己服人,使自己真正成为老师们值得信赖的参谋长。所以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研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新闻,汲取政治营养,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在业务方面,要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经常翻阅教育教学杂志,上网查阅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教学光盘,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做一名甘于奉献的教研员
奉献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怨无悔的积极行为。奉献应当是默默的,不是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点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扬、到处吹嘘。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才是幸福。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一定要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我所挚爱的教育教研事业,在教研工作中寻找和品尝快乐人生。
三、求真务实,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教育科研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倾听他们的困惑,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评课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员不能远离一线,闭门造车,也不能应付差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进行听课调研,而要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作为教研员,我们要走近一线教师,扎到学校课堂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通过听课、评课、座谈、问卷调查、查看教案作业、指导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时了解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他们的困惑,并采取多元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雪中送炭,切实提高视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听课评课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老师
听课评课是我作为教研员工作的`重点。但我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往往有许多欠缺,常常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听老师讲课,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一无所知。通过学习培训,我才懂得这样做的不足,我真的应该坐到学生的中间,心中有学生。课前做到与身边的学生有效的沟通,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学生的学习信息。观课时,我们是信息的收集者,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理解者,同时也是执教教师的助教,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和讲课教师一起评课时,要做到“眼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不要只针对授课教师提问,要学会相互提问。授课老师也不要只是被动接受询问,要学会主动出击,向观课教师提问。议课时,不是去建议别人怎么教,而是主动说“如果我来教……”因为你的建议对别人未必合适。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授课老师感觉到你是在帮他,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
通过培训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我收获颇多。同时也感到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教研员,压力很大,但我不会退缩,在教研员工作的主阵地上,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竭尽全力彰显自己的工作特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我的这份工作做的更实、更好。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6
开学初,参加了“延边州高效课堂集训营”学习培训,对“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亲历“小组深度建设”、“导学案编制”,将更有利于今后在工作中具体操作,进而创新突破。然而也心生疑惑,觉得诸多问题需要再细细思量……
一、高效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个人认为,“高效课堂”不是凭空出世,而是“传统教学”衍生而来。传统课堂特别是新课改以后的课堂从来不反对“以生为本”,反而是极力倡导生本课堂,反对“以本为本”。在传统教学评价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有实效的课才被评为好课。凡是能蹲下来与学生为友,以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解读生活;教授的内容、方法新颖、活泼;且形成风格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深受学生爱戴,也被学界首肯。因此,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其实并不矛盾,绝非死敌。高效课堂不过是将传统课堂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最优方法“拿来”形成“模式”。
当然,传统教学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绝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和批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继承并发扬精华部分,改革或摒弃的应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无需将课程改革神秘化、神圣化,使其高深莫测,让人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和探索。所谓高效课堂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如何才能有效地将高效课堂理念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结合起来,恰当地进行相互平衡和渗透,从而构建开放而扎实、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真需要我们深度研究和勇敢探索。
二、高效课堂中教师主导角色的认知。
为师之道 ,贵在于导。“主导”何为?
其一是引导。它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的引出,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灵活多变的引导,使学生尽快地“上路”。
其二是疏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时,教师如果及时疏通,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便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茅塞顿开。疏导要热情、灵活。教师若能满腔热忱,学生的思维易被激发而活跃,教师若疏导有道,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远。
其三是指导。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为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总之,“善教者,善导”。
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离开“精讲”。
要做到精讲,教师必须要言不繁,善于一语道破。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把难点用最通俗、最精练、最鲜明的语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讲明白。科学的讲授才能准确无误、事半功倍,艺术的讲授才能化繁为简、出神入化。
以上是想说,课堂需要教师倾情关注,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师生双向生命激发的过程。离开教师基于学生渴求的善导、精讲提升,课堂极容易流于肤浅,缺乏深度,阻碍部分学生的深层需求和高品质快速发展。所以个人不赞成模糊教师的专业性以及任何人都能在“模式”下上英语课、语文课等等论调。三个人同时上十个班的课,也让人疑窦丛生,课堂难道是流水线吗?
能不能做好高效课堂模式化教学,教师是关键,优秀教师可以一课多式、一人多式、一时多式。反过来说,好模式也对教师教学的随意性等加以约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模式化探索的路上,无论教师还是教研员,都只是过客,不是主人。新课堂更需要渊博笃学、业务精湛、视野广阔、思想深邃、文化素养一流的高品位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
这几年我们也一直提倡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初衷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模式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能做为教学成果来争取荣誉。改革的目的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7
老师的两堂讲座,分别从教学论文的写作、教研活动的开展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述。他们总结传授的规律性的知识,绝对是真知灼见,而且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对我们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含金量极高的及时雨,也解决了很多现实工作中的疑问,并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收获的理论性知识,我就不做复述了。说一说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两位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两位老师都很会“讲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绝非虚构,毫无雷同。也就是说,两位老师绝对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是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提炼的人。
这些“故事”是什么呢?是教育事实,是教育实践,是我们身边周围的教育研究资源。这些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被我们无意(或有意)中忽视了。记得我们教体局郭长利局长,在一次面向教研中心召开的会议上,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希望我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积累成长经历,总结总结成长经验。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细节,要注重积累。而“三课联动”的实质,不就是立足课堂实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要求,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形成课题吗?这其实也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
怎样向两位老师学习,达到两位老师的期望呢?私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保持职业敏感,关注平常细节中的不平常之处。我们在备课时,交流的一些问题,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活动、一个回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后的一次反思,考后的一次总结,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论文。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平时积累一颗颗的珍珠,最后才能收获精美的'项链。
二是要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发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立足专业视角,广泛搜集资料,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我们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再加上精益求精的干劲,敢为人先的闯劲,一定会有所突破。当然,钻研中要不怕失败,善于修正;还要善于学习请教,多方吸收批评意见,让自己的研究更深刻、更科学、更无限接近真相。
第三,要善于总结,提升理论素养。我们研究发现的原理、规律可能一开始时是粗浅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炼升华。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积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总结时,保证术语准确,立场鲜明,观点科学。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搞文字游戏,更不是追名逐利,必须充分认识所做研究的意义。
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其实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能把平常事做好,深入研究,不断提高,一定会把工作越做越好。
张志伟老师的话,很有哲理,让我们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新做。共勉!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8
为期两天的XX市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乡镇教研员培训已圆满结束,这为每个教研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徐文达主任的“读书 写作”报告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学习期间,正赶上阴雨天气,很多老师都是冒雨赶往二小,活动安排的也很紧凑。但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一方面是与会人员的素质较高,主要的还是学习内容本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累并收获而快乐着。
本次所听的几节课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观摩六节展示课,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授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语言感染力强。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评价。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如张萍老师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检测器怎么使用。公绪兰老师在《蚂蚁》一课中的图片应用,比实物更加清晰。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借助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课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三节科学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4、上课时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都需要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教师的激情不仅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老师激情澎湃,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听课者的眼球,课后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师的素质太好了,这种高素质带来的积极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老师太强势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弱势了学生呢,几节课听下来,总感觉热闹有余,但感觉还缺点什么,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课堂吗?学生的`表现机会是否在老师的强势下,已经被压缩了很多呢?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讨课不同于优质课评比,但是授课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点,想放手又担心不好收,这种犹豫使得课堂本身有点意犹未尽。
21日晚上的各县区分组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我参加的科学一组的议课气氛热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导下,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应该是议课的最终目的。听了徐主任的“读书 写作-----教研员成长的阶梯”报告,感触很深,以前因为懒惰不愿及时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愿意写一些总结感悟。我想以后要改变自己,可能一开始会写不好,但我会坚持下去。
这次活动,留给老师们最大的“痕迹”应该是陈大伟教授讲座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不要轻易剥别人的衣服”,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评课时,要想让别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纳你的见解。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假如我来教”,一句简单的话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不带强制的温馨话语,应该是教研员所必备的。
总之,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不断学习。今后,希望能多参加类似的学习活动,使我能不断地进步。就像徐文达主任讲的那样,一个教研员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地区讲课水平的高低。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既肯定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又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促使本地区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9
4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大庆市骨干教研员(培训者)培训学习,聆听了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郑重老师的讲座——《教研员的沟通艺术》。我想从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来谈几点体会:
一、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蓄含着深刻的寓意。郑老师的讲座没有华丽的语言,一上台便深鞠一礼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能让你明白很深刻的道理;简单的道理经郑老师口中讲出亦有别样的韵味。让你在回忆和细细品味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郑老师春风雨露般的教育指引。沟通的艺术不仅仅对于我们教研员以及培训者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沟通也要讲究艺术。沟通无处不在,学会艺术的与人沟通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精彩。我们教研员(培训者)还要学会在自己头脑中设置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学会自己和自己沟通,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完善,尽量不要去指责别人做没做好,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我们要做积极的归因,有效归因才有意义,才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出色。
二、简单生动的例子让讲座精彩纷呈。郑老师的课中没有生搬硬套,用案例贯穿了讲座全过程,每次都是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让人一看就懂一点就透,不用费心思再去琢磨,很放松。例如:课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案例以此来诠释沟通的重要性,紧接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听课的老师说说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少女,有的则说看到了一个老妇人,有的说两个都看到了,由此引出沟通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加上郑老师一环扣一环的生动讲解,让我们觉得三个小时的讲座是那么短暂,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教研员(培训者)在培训基层老师的的时候是否也能像郑老师一样用案例来说明道理,来打开老师们的心中的困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样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而且让培训更加人性化。
三、师生间的互动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沟通的艺术。郑老师的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时时与听课的老师们互动,让短短三个小时的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感悟:正如郑老师课中讲到的,教研员要给自己个定位: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这个定位我觉得很有道理,尤其像我这样刚接触教研员(培训者)岗位的新人,更应该多学习、多交流、多请教。我会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0
有幸参与了德州市教科院组织的教研员线上培训学习,听取了王月芬博士和王鼎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两位专家分别就“单元作业设计”和“测评与命题策略”两大问题做了深入浅出地解读。报告既有宏观上的深刻阐述,又有微观上的鲜活事例;既架天线,更接地气。
“双减”之下,相关文件要求扑面而来,一时间让我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双减”的用意所在,也对于如何去做好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现将个人所得总结如下:
一、“减”为谁?谁来“加”?
“减”为谁?王月芬博士将“双减”的大背景做了细致地讲述,从国内现状到国际发展,将文件中的关键信息,逐一做了更为深刻地解读,“双减文件”“五项管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PISA测试数据”,提醒了我们,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大,问题之严峻。
必须要“减”,教育工作者要有严肃、清醒的认识,不只是任务,更是“大任”!因为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
对于教师来说,要全面来理解,“减”不是不要质量,而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也就是说,在做好“减”的同时,更要做好“加”。“加”,是指向教师的,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减”什么?“加”什么?
(一)“减”什么?
减的是无效、低效的作业;减的是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刷题提高成绩”“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目中无人”;减的是粗放的管理方法,不问来路,只要结果;减的是功利之心。
(二)“加”什么?
1、加一点“课程意识”
何谓课程意识?即从学生的成长着眼,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唯一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教育观念。变教学意识为课程意识,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课程意识取代教学意识,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
作家毕淑敏站在高山之巅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需要登上课程的山巅,问自己:我问什么而教?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教?
2、加一点目标意识
即清楚要去哪里?教育要有目标,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教学评价更要有目标。以作业设计为例,预习作业学生自主完成什么要求?课堂作业解决哪些问题?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哪些任务?
3、加一点研究意识
教师不拘于照本宣科,加一点研究意识,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去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教育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有“源头活水”的滋润,消除职业的倦怠,教师也获得专业化成长。
4、加一点精细化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如王月芬博士提到的作业系统问题。作业批改不只是打对错,看符号,更需要帮孩子找问题,指出问题,帮助解决。既而统计分析,讲评辅导。回看我们的日常教学,止于打对错的有多少?能够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的有几人?
再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让孩子轻易地上网搜答案,看似一个小细节,但是却含有大道理。而我们日常要求却没有做到细化。教师只看写完了吗?写全了吗?不允许学生空着,不问来路,掩耳盗铃。
当然,还有王博士提到的作业差异、作业难度、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管理等环节的细化。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三、因地制宜,扎实工作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基于之前的教研工作,我们可以继续深入开展更丰富的活动。
1。开展学科作业设计培训与研究
结合市教科院的精神,开展有效的培训、研究活动。
立足课标、教材、学情,用作业设计倒逼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2。培养教师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经过暑期市级培训,我县也组织了学科命题比赛活动,今后要利用好活动结果,持续开展全员教师命题培训活动,用命题来反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是促进个人提高的捷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顺应教育新形势,做好加减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
此次培训的话题是围绕教学论文的写作、教研活动的组织两个话题进行的。两位专家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写好一篇论文,怎样组织好一次教研活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次更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引领和指导,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加工作十余载,参加的教研活动也有大几百次,很多时候教研活动成了张志伟老师口中所说的“叫”研组长叫人来,大家坐在一起东拉西扯,拍个照片,做个记录就OK。学科中心成立以后,跨校的教研活动多起来,教研活动的时效性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带着主题去研讨,也获得了不少对教学有用的干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积累的干货用尽,出现了驱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听完专家的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实际,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更要会讲故事、写故事、积累故事,寓教于言,寓教于行,真正达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高境界。然此境界绝非易事,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专家的引领、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教研活动的有效支撑,大家抱团成长,互相督促,互相取暖,互相激励方能效果显著。这些想法更加坚定了我要组织好学科教研活动的信心。
首先,个人努力是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教学,立足课堂,立足实际,养成记录教育教学故事的习惯。无疑,散漫的教研教学活动会增加教师的惰性,教育教学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不是每个故事都留下痕迹,因此才有了写论文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收集学科中心成员的教学故事可以成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做好积累,学科团体做好收集整理,学科教研时交流分享,在思维碰撞中让自己的教学故事得到升华,让其他老师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成体系的写作素材,为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引导每位成员做一名会讲故事,能够积累故事的老师。
其次,教研活动支撑是关键,教研活动要了解需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张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研组织者的重要性,教研活动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饱含了组织者的用心和水准。开展教研活动前要充分了解需求,找准问题所在,针对问题设计教研活动的流程,每个流程的任务应具体,任务设计的`理念支持是:经验在教学故事里。课堂里有很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相通,想通了道理就是进步。基于需求的任务设计旨在激发教师的思考,让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有话说,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以任务促进教师的深度思考。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更体现在教研活动的连续性、渐进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上。作为活动组织者要不断跟进,不断敦促参与者完成教研的闭环。
再者,调整心态很重要。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难题,不在于问题本身的难题,而在于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遇到问题肯想办法,用行动代替怨声载道,用行动落实可行想法。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踏实去记录,讲好自己的教学故事,上一堂好课,写一篇教育论文,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都不是难事。
最后,引用张志伟老师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教研活动,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天天在发生:一道题、一堂课、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出自己的故事,可以改变很多,很多┄┄”!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2
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在前一段时间落下了帷幕,这次让人回味无穷的培训让我们这群新教师在结束培训后都一直在讨论培训中的内容,实在是让我们受益无穷。
因此我非常感谢园长能够给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里出来,除了一些在学校学到的基本知识和一腔热血以外,我们什么也没有。所以园长特意为我们这些信心不太充足的新幼师安排了这次培训,大大的减少了我们上岗前的恐惧感和担忧感。
在这次培训上,为我们培训的是陈老师,本来我对老师的名字不是很熟悉的,但是听了她的课以后我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在学校用视频学习过她的教学方法,对于她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是佩服不已。本以为没有机会跟她见面,却没想到毕业工作以后能够有幸听到她的亲身授课。
陈老师的课上如我所想的那般妙语连珠,针对目前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给我们举了不少例子,并且对每个例子都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剖析,让我们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心中所想,平时行为都代表着什么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这一批新教师都认真的进行学习,在记录之余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也都在提问环节进行了提问,偶尔有些问题比较精彩让陈老师多讲了一些,又令我们收获了不少。对于未来的工作也更有动力和信心,毕竟学到新的.觉得非常有用的知识总是忍不住想要运用到现实中来,通过实践来加快知识的吸纳和接受。
当然了,这段时间也不仅仅只有陈老师进行授课,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特点,有些类似的问题也都有着各自些微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交杂之下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于各种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想来在以后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心有成竹,而不会手足无措的做出处理方式了。
虽然这次培训已经在我们一众新教师的惋惜中结束了,但是我们看着大家手中满当当的笔记,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自信来。这不同于刚刚从学校出来的自信,而是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面对工作中困难有了迎面挑战过去的自信。
我相信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孩子和家长们们喜爱信任的优秀教师。在我人生的履历下写出让未来的我不会后悔的精彩篇章!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3
20××年“区培计划”小学教研员培训项目培训于7月23日至29日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在这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中,我有幸聆听了梧州市万秀区教研室李国魂老师主讲的《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和桂平市西山镇城北小学杨艺校长主讲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通过学习,使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能力的提升。培训时间虽短,但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明确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领悟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
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教研员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教研员的职业尴尬,更明白了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研员不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这么简单,而应是老师的老师,是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定位于研究、指导、服务、合作、引领、开发等,是专业的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存在的具体问题,看到教师们看不到的',想到教师想不到的,有着榜样作用。
二、提高理论水平
教研员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老师的老师,要想真正成为老师的老师就要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研究能力,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保障,教学成果才能丰硕。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一次次心灵的撞击。聆听了有着资深经验的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校长的讲座,使我了解到一线的学校和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使我认识到想成为优秀的教研员,就必须重视学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要有底气、秀气、灵气、正气、大气,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评价专家。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有培训就有学习,有学习就会有收获,构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从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明确教研活动目标;
(二)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入点;
(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五)让教师带着问题,困惑来明明白白的回去。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后,要认真反思,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动,既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研员,更要做一个求真务实的教研员。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目标明确了,理念更新了。今后,我将好好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运用本次所学知识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4
紧张充实的教研员培训结束了,首先感谢县研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次培训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几个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研员是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教研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因此教研员就是教师中的教师。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且较辛苦,但我感到值得,且收获非常大,这是给自己的一次充电机会,使我对教研员的.工作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听课评课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怎样听课评课。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更进一步掌握了听课评课的模式,特别是陈夫义院长对教研员“兵法六”的强调,使我茅塞顿开,真不虚此行。
教研员培训让我重新感受了一次学习的幸福,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但培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研员,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发展,需要的是自己平时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研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
20xx年7月16日至20日我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培训,在这几天的学习培训中,我有幸观看了教育部专家及教材修订学院院长、教授的精彩报告,使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能力的补充。培训的时间虽短,但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明确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领悟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思想
通过培训,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研员不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这么简单。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是专业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存在的具体问题,看到教师们看不到的,想到教师们想不到的,有着榜样作用。
二、理论提升
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一次次心灵的撞击。聆听了教育部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就新课标下的'工作对全国体育教研员工作要求及期望,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浏讲座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讲座作了全面的剖析,使我茅塞顿开;聆听了潘绍伟、汪晓赞、谭华、陈雁飞等教授专家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优秀的教研员,必须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聆听了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关于网络教研的思路与方法,使我懂得了一些使用技巧,知道了如何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充分提高了自己网络研讨能力。
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研员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老师的老师,要想真正地成为老师的老师就要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保障,教学成果才能丰硕。
“语言是花苞,行动是果实,”有了深刻的培训体会,就要把它付诸于行动,在今后的教坛上,我要把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带领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新课改,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力争在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开拓创新,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高,更智能化,走进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指导服务,有自己独特的学科见解,成为让教师信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员,努力适应教研工作的需要。让我们快乐健康享受教师的快乐健康成长。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15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5-19
教研员暑期培训心得体会08-19
教研员研修培训心得体会09-12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通用)09-06
小学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2-20
参加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5-09
教研员培训心得03-09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01-08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