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5 11:09: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量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教学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资料的补充

  在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些有关中国红军长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能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二、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的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体性。而他说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补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四、与现实相联系

  我将红军这种一心为民的形象与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这更是与“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相呼应。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红军为民着想的这条主线的'体现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点的把握了,从而忽视了整体性的东西。

  二、对学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评价性的语文。

  三、作业设计不周详。我的有个作业是: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但在做这个作业之前应该教学时有所铺垫,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当藏胞看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时会对红军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了。

  四、板书设计应更清晰明了,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2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透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最后一篇主题课文。这个单元的“笔下生花”的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三篇主体课文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可通过仿写的形式写自己的发现。但三篇课文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让学生进行作文都有一定的难度,相反的《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围绕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个中心词,记叙了两个小故事。全文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写人记事的优秀范文。

  一、变序设计

  在全文的教学中改变平常用的方法,两次采用变序教学。

  1、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变序设计,立体解读了文本,当学生通过两件事更深地懂得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自然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碎的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自然的.浓重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从第二件事的学习再到第一件事。

  二、读写结合

  1、第一自然的学习,学生可以仿照课文用复句的形式,还是采用关联词“无论……都……”用排比句的形式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课文最后一段,学生稍作变化即可用自己的作文中作为总结句。

  2、课文中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的两件事,第一件事主要是侧面描写,第二件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第二件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位表达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写法。因此在学习第一件事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事件的具体情境。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在记叙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还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是否写出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

  写人文章中的一件事的描写必然是写好一个自然段,才能写好一个段群,然后才谈得上谋篇布局。

  3、课文围绕“迷恋”二字来表达法布尔的兴趣爱好。学完全文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先想一想哪些事情能集中说明自己有什么正确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两件事,学习运用作者的方法组织语言。

  通过资料的交流,学生认识一个更加丰满的法布尔形象,联接学生自身让他们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生活,生发感情,受到感染,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是一种最高境界。学生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语言和生活表象,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才有可能不拘泥形式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是无序的,凌乱的。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的创造才能有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课堂上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尊重有过错的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并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时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翠鸟》是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特点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当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讲翠鸟外形)时,有两个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接着一个在“叽叽”叫,另一个吹起了泡泡。我立即停止了讲课,生气地走到那两个同学的座位旁,正准备大声训斥时,所有同学都紧张起来,那两个同学的目光和我对视了两秒,迅速挺直腰,双手平放桌面坐得端端正正的,静静等着我的“处罚”。此时,我的心一下软了。课堂上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师:你们俩刚才在做什么?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早也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低下头,不敢作声。

  师:你是不是在模仿翠鸟的叫声呢?你是不是在模仿小鱼吹泡泡呢?这一部分讲翠鸟的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然后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而小鱼呢,悄悄地把头露出来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师:原来你们已经学到前面去了。老师正准备让你们表演一下小鱼吹泡泡呢!你们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大家用掌声来鼓励!

  这两位同学高兴地站起来,一个学起了翠鸟叫,另一个开始吹泡泡。

  师:小鱼是怎样吹泡泡的?请大家都认真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再看这位同学表演,好吗?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起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这时,刚才那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重表演了。

  师:请问他这次表演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生:动作轻了,是悄悄的。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表演?

  生:小鱼很机灵,生怕被翠鸟发现。

  师:这次你读书很用心,真会发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读书时都像他们俩这样:眼到、心到。(示意这两位同学坐下。)

  师:如此机灵的小鱼,翠鸟却发现并把它捉到了。你们想知道翠鸟是怎样捉住鱼的吗?请继续阅读本段,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

  同学们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在勾画翠鸟捉鱼的动作的词,有的同学正手舞足蹈地表演呢!

  这个片断中,我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采取的方法既不是简单的`提醒、暗示或批评,也不是视而不见的“冷处理”,而是利用这个偶发现象,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二次、第三次设计,去推进课堂教学,并运用策略,使学生从讲话的自责到“模仿”的自信,既让全班学生、对翠鸟的活动特点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甚至一个意想不到的“黑点”,去急中生智、巧妙地调控学情,进行课堂教学再设计。试想,如果我当时急中不生“智”,而只生“气”,那这节课对于师生都将是痛苦的惩罚,所以,我感悟到:教学中遇到麻烦时,我们教师往往一急就只有生气,其实,教师可以在急中生“智”,想法如何化解,引导,变不利为有利,千万不要只是生“气”。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5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

  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我紧紧抓住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们回家后看到春耕没有被耽误之后的心情和感动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种子和省略号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0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从文中体会大象的勇敢、忠实。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1、谁知道大象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

  2、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这位保姆工作的怎么样?让我们走进这一家人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己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1、理清课文层次

  哪些内容是写大象保护主人娃娃的内容的?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2、出示自学提示:

  (1)为什么作者先写把黑熊踏成肉饼,再写对主人忠心耿耿呢?

  (2)大象是怎样保护主人娃娃的?都写了几幅场景,哪部分最使你感动?

  3、默读课文,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4、同学交流,读中感悟

  第一部分:1、小组汇报自学提示第1题。2、教师小结:大象凶猛对敌、亲切对人。

  第二部分:1、分组汇报自学提示第2题。2、帮助学生理出几个场景。

  (1)观察课文插图画的内容和课文哪一部分是相对应的?能归图画拟个名字吗?

  第二幅图画:猛撞大树,踩狗抛尸(读书上相应内容)

  第三幅图画:舍身相救,感激不尽(读书上相应内容)

  (2)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插图,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怎么画,给它起个题目。

  (3)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把最感动你的内容读出来。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②指名读,进一步体会。

  (4)在理出几个场景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2、本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头勇敢、忠诚的大象,让我们感到的确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呢?(请一两个同学说一说)

  五、想象一下大象后来会怎样?卡林夫妇看到眼前的场景会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8、大象保姆

  猛撞大树 踩狗抛尸

  奋勇搏斗 身负重伤

  舍身相救 感激不尽

  勇敢、忠诚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7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教学的重点,但我以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学生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王勃的很有才华,似乎没有悬念,没有悬念的前提下为找寻答案而去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那所谓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也就是水中望月。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本课教学,我首先播放情景flash短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故事,再引导出课题,并从课题出发,引导出“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个开放式话题,虽然,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风平浪静有保障,但我以为:“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孩子们抓住后“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后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首先发现的不约而同都是王勃会观察、会

  思考,而不是首先便提到“很有才华”,学生也都读出了:勇敢、孝顺、谦虚??等,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 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很多教师会忽略第1、2自然段,而在这里也许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这一段有也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感悟写作过程,把学生带入习作殿堂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

  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四、相机拓展,促进课内外的有效延伸

  本篇课文,简短的叙述了王勃路过滕王阁赴宴而写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的经过,其实,背后的花絮很多,滕王阁的介绍、王勃的传奇与佳作、《滕王阁序》全文??资源极其丰富。

  本课教学中,我随着课文精读相机介绍王勃、滕王阁有关知识,在教学结束时,播放孙道临诵读的《滕王阁序》,还预设了: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内容,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滕王阁序》做好铺垫。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8

  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槐乡,去观察,去感受。以“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把握。在他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来细细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这些特点。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在品读槐花的过程中,我适时出示槐花图片让已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同时伴之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品读过程,我注意到了几个重点字词的把握,例如三个表示香味的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以及“浸”这个字,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推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表达对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同时在教学中也抓住了一些关键字词,如“飘”这个字,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因此我在教学时故意设疑,提出把“飘”字换别的字,如“跑”、“走”等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字。学生在教师的置疑下,透过这个字眼,感悟到了槐乡小姑娘轻快,轻盈的心情。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9

  《元帅的故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主体课文,课文里面主要介绍了朱德和彭德怀两位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元帅,在学生初读《元帅的故事》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学生居然能简单的概括出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的重、难点就转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了,这也正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该怎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呢?我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的疑难处予以点拨,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了。

  《朱德的扁担》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0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由于恐龙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谁也没有见过,学生无法调动生活经验来感悟。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调动学生对恐龙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故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精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集体学习雷龙,用抓重点词句、了解说明方法、感情朗读等方法来感受恐龙的特点,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步骤,为后面的自学作了一个示范。剑龙、三角龙、梁龙等几种恐龙由学生自主研究,通过表格填空,让学生明确目的,带着任务去读书。在汇报时相机点拨,达成共识。这样既激发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教学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检查反馈来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回答都很精彩,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课堂呈现很多亮点,显得精彩纷呈,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正是学生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后产生的良好效果。

  3、积累迁移,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了几种恐龙的特点后,我给了学生几个画面,让他们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描写。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的认识,也初步学习了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1

  我执教的《讲信用》一课今天上午在学校各位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的“检阅”下结束了,没有当初期盼的那种轻松的感觉,心里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真难!”

  作为一名执教者,从最初课文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到最后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设计和说课,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进行反复推敲。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在这一节课上体现“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得到语言的熏陶和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懂得做人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如何让所有的教学期待都变成现实……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难,上好一节语文课,更难!

  反思这节语文阅读课,我认为有优点也有遗憾,现从目标完成情况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我为本节课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我在设计的时候,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设计了“信”字结构分析,相同意思词语的积累,中心句的学习,欣赏精彩的语言描写,独立创作名人名言等环节,结合字、词、句、段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这部分,我先是通过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的对比,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再利用板书简洁、明了的点明出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手法突出宋庆龄讲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又获得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这一主题,同时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前面在进行中心句的学习和训练时,耽误了时间,致使后面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没有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的绝佳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我在课下让学生完成这部分训练时,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觉得没有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很遗憾。这让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时上课,不善于把握时间,没有调控课堂的意识,总是认为,这节课的内容讲不完,还有下节课,每节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在心里没有明确、清晰地把握。长此以往,养成了随意的坏习惯。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找出了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了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照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准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的喜悦。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3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由于这节课是新教师亮相课,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之前,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打算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然后让学生概括出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执着追求的优秀品质。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提前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生字的学习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加上自己课堂语言琐碎,使得整个课堂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品味课文,概括问题。并且课文内容没有完成,只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重点问题还没涉及到,显得本末倒置。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很失败。

  课后我自己做了认真的反思,从自身来说首先是自己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没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不到位,课堂上线索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其次是自己上课语言太过随便,话太琐屑。第三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到位,而且太过消极。应该多表扬学生,多肯定学生,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地的状态下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加强学生识字的自主学习。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我想自己确实还是太年轻了,我不了解不懂不明白的东西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多去向老教师学习,把握好自己成长的每一步。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4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第一课时重点指导两次次掌声,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这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在感悟掌声的内涵教学中,通过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掌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了解便条的主要用途。

  2、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便条,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简单的便条,尽量做到正确、简练、通顺。并可以在生活实践中用便条,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

  教学媒体:电脑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放假时你去哪玩了?

  生1:我去北戴河了。(你看见大海了吧!喜欢吗?我也十分喜欢大海。)

  生2:我去科技馆了。(在那里你一定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师:同学们玩得都很高兴,可是有一位同学却很苦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看录像第一节:几个同学的谈话让A很不高兴,因为自己的爸爸不能的带自己到动物园玩。他们一起议论怎样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得出好结论: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环节意图:谈话方式引入,使学生既有一种亲切感,又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新课,为后面的预写打下情感基础,让学生清楚写什么。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提高:发言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锻炼,对不发言的学生也是一个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懂得讲话意思这个能力的培养。教师用这种方式真正走到学生之中,和他们谈天,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问题师:录像中的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雪男(用不用说爸爸妈妈叫她小明。怕学生在下面环节看书时和书中的便条比较,产生疑问)

  师:这位同学有什么苦恼的事?

  生:她想去动物园可是和爸爸说了三次都没有去成,她不知怎么办?(你看得真认真)

  师:同学们给她出了什么好注意呢?

  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二、新授:

  (一)预写:

  师:给爸爸写些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帮她试着写写吧!注意把你想说的话写清楚。

  生:写条

  环节意图:通过看录像,学生在情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让他们试着先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写条的格式是否正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此外,这也是学生的自主尝试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单纯的教师传授要好得多。学生尝试就是他们自己感悟的过程。

  师:巡视。①格式有错误的学生的条

  找到2个条

  ②格式和内容都比较好的学生的条

  注:先找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只是自己读读,格式有错误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写的?

  生(格式和内容都比较好的学生的条):……

  (你把不好意思说的话写清楚了,不错;你是用商量的语气写的,真懂事;你很诚恳,我想爸爸看了这张条一定会带你去的)

  环节意图: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尝试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写条的格式和大致内容。

  (二)与留言条比较:

  师:这位同学自己也写了一张条,你来读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和留言条一样

  师:留言条是我们二年级学的知识你还记得,真好!

  师:到底是不是留言条呢?这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留言条,对比着读读。

  生1:格式一样。(是呀!这和留言条的格式一模一样,你读得真认真)

  生2:留言条只是留言,就一句话;这张条写出了心里话。(你真会读书,一下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环节意图:留言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便条的格式完全是留言条的迁移,一次格式(或是说他们间的相同点)就不是教学的重点了,而重点在揭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出示留言条学生自读、自误,体会不同之处,教师给与适当的激励,这节课的地一个难点可以说就解决了。

  (三)揭示“便条”:

  师:这就是“便条”?(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留言条就是便条的一种。

  师:“便”是什么意思?

  生:方便、简便、快捷。(对了)

  师:“条”呢?

  生:小纸条。

  师:就是这一张小小的纸条写的内容既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又要简练

  环节意图:让学生清楚便条不是写信,只是生活中有需要时用的简单、明了的条子,所写内容要件练,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录像展示便条的作用:

  师:爸爸看了同学便条真的带她到动物园去玩了——请看。

  师:这张小小的便条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环节意图:让学生看到便条在生活中的作用之大,也是对所写便条的一个回复。

  (五)拓展学生思维:

  师:这是写给爸爸的便条,还可以写给谁?

  写些什么呢?快把书打开P13页读读第二张便条吧!

  师: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便条也可以写给老师(不只写给爸爸,还可以写给老师,你读得真认真。是呀!便条写给谁都可以)

  生2:要写清是谁写的,给谁写(真好,你说出了写便条的格式)

  生3:还可以写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你真有想法)

  生4:还可以表达对老师的喜爱(你读懂了写便条同学的心)

  师:便条可以可写给爸爸,老师,还可以写给谁,写些什么呢?

  生1:写给同学: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你是在和伙伴交流当面不好意思对他说的话,是在道歉)

  师:板书:道歉

  生2:写给妈妈:批评我是为我好,感谢妈妈(你真懂妈妈的心,妈妈知道一定很高兴,同时你也是在对妈妈表示感谢)

  师:板书:感谢

  生3:写给爸爸妈妈:他们经常打架(你是在劝告爸爸妈妈不要打架了,每天都快乐多好!)

  师:板书:劝告

  ……

  ……

  师:看来便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很多方面可以用便条的形式来表达。

  师:现在你就试着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吧!

  生:写便条。

  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便条准备展示。

  师:写好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小组交流。

  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会展示的便条。

  生:展示。

  环节意图: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灵魂所在,主要是想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清楚:只要自己需要便条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使用。在课堂上完成一张完整的便条,每位学生的思路应该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便条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三、发散、总结:

  师:同学们的便条写好了,你打算怎样交给对方呢?

  生1:放在手中就跑(你是直接交给对方的。为什么马上跑?有些不好意思)

  生2:放在……底下、铅笔盒里(这个方法也挺巧妙,不好意思直接给可以放在别人注意的地方)

  生3:转交(这个方法也可以)

  师:你写的条的对象在现场吗?在的你就想办法交给他(她)吧!

  师:我收到了一张便条。读给大家听听。(回复)

  师:谁还收到便条了,给大家读读行吗?

  师:有的同学为什么没动呢?

  生:我写条的对象不在现场

  师:你一定想好怎样给对方了,回家把你写的便条交到他们手中吧!

  环节意图:在学生感知——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由根据情节书写的便条过度到每一位学生的亲身经历,现实生活中的切实要求。这就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锻炼了她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把便条交给对方是一个现实问题,在课堂上安排这一个环节也是开拓学生思路的一个环节,学生应该是很有兴趣的。

  板书设计:

  便条

  感谢道歉劝告帮助

  祝福惊喜商量认错

  教学反思: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事情写出自己的心声,同时由于留言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在写便条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学生的写的比较好,效果不错。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01-10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20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3-23

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3-26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4-20

语文基础教学反思04-19

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03-31

语文《翠鸟》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