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优秀的绵羊》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
这是一本探讨教育的书,准确的讲,是一本探讨精英教育的书。
书中提出现有的教育目标是似乎培养优秀的全才,但是,这些优秀的绵羊并没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按照世俗的标准变成一个精英,然而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书中同时提到了美国的阶级固化问题,家庭贫困的孩子从出生就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进入哈耶普斯坦福的机会小,然而,高薪、“上等”的工作却只在哈耶普斯坦福和常青藤高校招聘。再加上校友力量等等,美国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中国显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想美国这样不可挽救。
这本书对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们来说,应该会有很大的启迪与改变作用,而对于我们这种没有什么试错成本的底层人士来说,我们只能求稳,因为我们没有犯错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按照稳当的路向前走,唯一的结果就是失败,而且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所以,这是给精英阶层看的一本书,书中多少提到底层学子的现状,然而只是作为对比,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按照世俗规划的路走,别无他法。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2
“我们会羡慕有人从名校退学创业,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却不能理解有人完成大学教育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单一成功标准和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让很多精英们为了优秀而优秀,为了竞争而竞争,以平均7或8门AP课、9或10项课外活动的“个人炫富”名单竞争入校,疯狂扎堆于金融、咨询、法律和医学,毕业后首选华尔街和咨询公司。追求卓越就如同“瘾君子”,追求完美的心态让这些精英们患上了“斯坦福大学斯坦福鸭子综合征(StanfordDuckSyndrome)”,如同鸭子在湖面飘过,水面之上逍遥自在,水面之下鸭掌却在拼命疯狂地划水。蓦然回首,心不知归处,除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工资和看起来光鲜的位置,不知到底为了什么。
“学校也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在本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的年纪,18-22岁的美好大学时光,却完完全全被就业所充斥,上大学的目的单纯变成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物质成功。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HarryR.Lewis)写道”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为了追求社会价值的成功,一头扎进所谓的“热门”,从来都忘了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
如果物质成功能够一直支撑你的幸福,那你也是幸运的,只是我们见过太多人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种在奋斗N年之后,完全变成为工资而活,痛苦的.挣扎在职场;另一种选择半路“出逃”,放弃已取得的成绩,再去追寻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当年的周恩来能够铿锵有力的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奋斗?当你回答不出来的那一天,“奋斗”就变成了“挣扎”,这或许就是当前很多痛苦和迷茫的来源。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3
可若是没有话语权,又如何改变或提升在美国的地位呢?只能说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地选择医学、金融、法律,这是对个人来说最快的提升地位、产生小范围影响力的途径。但对于整个移民来说,是要有相当一部分背离现在的“主流”,接受博雅教育,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探索和改变人的心灵,才能激发多样性和创造力的。
博雅教育的关键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对比当今(知道未来可以被改变)、发散想象力(最大程度地创造生活而不是followthemainstream)。“看到过去,我们就拥有了不接受现在的勇气。看到过去,我们终于明白,从小接受的人生道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时间上具有时代烙印,在空间上具有局限性。”
不是在说应该弃医从文、弃商从文。大部分人的生活将落到实处——以某一份职业作为落脚点。工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局限的,而通过博雅教育带来的思辨能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穷,它让我们有能力反思现有的形式,获得生活真正的充实和快乐。这点我也有体会:本科商学院教会了我把握动态、对信息敏感、及如何社交,但我过的并不快乐,我常有无意义的无力感又不知如何改变。我用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我想也不想地依靠「常识」和「pattern」去做一些nonsense的决定。来日本是我脱离生活惯性的一个标志,我不想把所有好的变化都归功于它,但对我个人确是一个正向引导。并且,我也会一直努力尝试去摆脱固定的思考范式的。
作者的乌托邦难以实现,却值得努力争取的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4
文:李燕;作者德雷谢维奇,一方面告诉了我们美国的精英教育已发展近百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另一方面极具警示性地说明当前美国的精英阶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和诸多弊端。比如:他们的思想观念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对未来缺乏热情,预见性不足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他们虽然有着令人艳羡的名校学历和丰富深厚的社会人脉资源,但面对激烈的竞争角逐,太多人难免呈现焦虑恐惧、甚至抑郁苦闷之态。作者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弊端渐现,加大了特权与公众的差距,妨害了社会公平,美国社会在经历了贵族统治与精英统治之后,民主治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书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作者对“精英教育”的剖析,从贵族教育到精英教育,从贵族特权到精英特权,从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的壁垒森严到美国各个州立大学的蓬勃发展,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的认知领域,而且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们自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新学堂到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形成的教学模式,自1978年恢复高考到985、211院校的合并扩招,至今我国的教育,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大概还远远未能达到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标准吧!
如今,我们某些高中沾沾自喜的是取得压倒性优势的高考高分,某些高中对分数优等生的招生竞争激烈。每年高考季还热衷于打着超越“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旗号煽动备考情绪。
我们这种应试教育与高校教育大概是脱节的,我们在专业教育和个人成长上的'认识大概也是极其短视和功利性的。就连我们的北大、清华等名校似乎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肩负民族发展重任并引领时代革新潮流。看看耶鲁大学1927年的改革措施,我们的名校似乎正在努力学习着,努力改变着!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基本是接轨的,SAT成绩,课外实践活动报告,领袖气质和能力,这些都是进入名校、成为“精英”的必备条件。其实每一位“精英”的背后,都离不开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单看耶鲁大学接受报考简历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得不反思高中三年疯狂刷题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依旧是普通老百姓的奋斗方向。但名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能够到达“诗和远方”的“象牙塔”的学子太辛苦、也太少了!
总之,越是关注教育,越是敬畏教育!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5
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我发现自己常常被那些听起来“叛经离道”的书籍吸引;老腔老调的话,早已腻歪歪的。这本书随同另外10本书一起订阅,只是几句导读词就别蛊惑了。
作为美国的语文老师,威廉的文字没有任何说教性,只在偶然间给出建议,而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间接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教授在一篇名为《如何与父母决裂》的论文中建议:要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一个人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
直接性建议:“就上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我在此提出几个建议.与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需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方面的成绩,甚至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涉足你的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
思想撞击就是这么有意思:惊愕,颠覆,叛经离道似乎也有些道理。在书中,威廉描绘了“直升机式”父母的形象。在书中,威廉以大学教育为主线,深刻揭露了世界名校的运作规则,进一步生动说明了大学是怎样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话题虽然是教育,但涉及了除教育之外的名声,社会地位,人性,市场等一系列的社会话题,令人深思。
比如:作者引用路易斯院长的话,大学所提供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并无关联。比如:作者引用康奈尔大学某位学生来信:该同学逐渐意识到,他们花费55000美金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在他们创业中显得捉襟见肘......
作者在第二部分说道: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成人。大学的4年,也就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最黄金的4年,倘若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简直是荒谬至极。
在书中,作者对于学生投入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作者的平淡叙述,更像是在无情,严肃的'发问:问这个社会、问在职教育工作者、问家长、问学生本人...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他们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是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
这样严肃深刻的问,不适合在白天,只适合在夜里,放松警惕时,人在忠于自己时,才往往能得出较好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攀爬成功阶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并非人人喜欢。尽管是英雄,亦会落幕:探索自己,发展自己,忠于自己。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6
我第一次读《优秀的绵羊》是在高考完的时候。那天读完之后我感触是一种迷茫带着震撼的感觉,因为我感觉作者说的每一条我都可以对号入座。毕业后的我也即将成年,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一直都很小心翼翼害怕走错。但是这本书里,作者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很多,不用担心自己一辈子只能选一次,不需要在第一次就做出终极选择。你选择了一条路,在这条道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徒步前进,你会遇见不同的人,发现新鲜未知的世界,从而你会思考这个世界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以及你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通过这个过程,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这些话我当时并不理解,但随着上大学后时光的流逝及沉淀,我一步一步探索着,也曾摔倒后不敢再踏出一个脚步。但每当我想起书中的内容,我会打心底复念,不用害怕做出选择,因为我还年轻,还有试错的机会。而且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条路上的种种都会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经过十二年教育加工厂的统一配置和包装后,我们好像都成为了优秀的'绵羊,顺从,乖巧,也因此缺乏了狼的野心和个性。进入大学这一局游戏里,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游戏规则,以确保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正因为太多人默认了大学里不健康的生存模式,而使得我们一卷再卷,奔走于繁忙活动之间,沉溺于证书比赛之间,那些关于爱、生命、时间、等话题被考证、考研、比赛、GPA所替代。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但是我们似乎却忘记了大学的本意,这个原本属于我们绽放自己青春光芒,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宝贵四年时光以及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却变成了一卷再卷,“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的常态。我们是优秀的绵羊,同时也是木纳的,庸俗的。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时就有长辈过来“教育”我,基本上给我的选择都是:以毕业后好找工作为主要目的。而当前最“适合”女生的职业无非为教师和考编人员。所以就这样马马虎虎的填了志愿,但是真正去学的时候又觉得痛苦。大一这一年我常常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到底热爱的是什么,而不是从18岁高中毕业后的人生目标都只能围绕“工作”,“职业”这两件事上奔波,这些实用主义的专业或许能让我们的物质生活丰盛,但一个人,一个不同于动物可以思辨的人类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吗?读完这本书,让我庆幸这个世界还有文学,或许它不能给你快速的带来财富,但那种精神上的丰盈,我想,家财万贯是无法抵达的。
鲁迅曾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不知作为这一届的绵羊,我们是否真的有摆脱控制的能力和勇气。但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外在的,内在的我们一直在控制中。按照我目前的想法,没必要摆脱控制,这种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结构、人类群体发展的需要。并且我们个人其实难以打破这种结构。这不是因为无力而放任无奈的心理。而是人本性上的一部分,就像人生来就有差异一样,有好就有坏,均等是难以实现的畅想,欲望也是强以攻克的命题。要把社会性完全从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剥脱,先不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剥脱的结果也是人在自然中失去了智力的依托。所以我认为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就是控制大框架里的自我意识,在控制中找到舒服的自我状态就是找到自我。
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教育系统,只是在培养一头又一头优秀的绵羊,而我自己也是其中那头奋力奔跑的绵羊。读完之后,即使我知道自己仍然还是一只绵羊,但我也会奋力在这社会羊圈中找到属于我的舒适圈。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7
这是我读过的这么多外国作者写的书籍中最深有感触的一本,作者和翻译都功力深厚。
我觉得这位在耶鲁任职多年的作者是个通透人,说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说的大实话。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致的利己主义,刷高分、为了美化履历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忘记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会去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国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它“唯分数论”…曾经呆过名校绩点最高的学院,经常见到经管学院里每个人行色匆匆得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点,然后五点准时起来接着复习;为了刷绩点可以跟讨好导师;为了争取实习机会,可以造假,可以谈个假的男朋友;为了履历上丰富的校园经历,可以一个一个场轮轴转,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挂个名就好…毕业季,投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所有人的'梦,年薪三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成为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看上去好优秀,这种激烈的角逐竞争带来无限的焦虑,经常很怀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线再“努力一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过现在的我不这么想,这种死循环会让我陷入一种无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时候,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现在会更要求自己,选择一个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这是否能让我显得更优秀,社会上很多人的故事,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灵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需要很狭隘地仅盯着那条预设好的最优路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8
偶然读到了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大学的使命,因自己的孩子明年也会面临进入大学校园,从而读完了这篇文章,以至被书中的观点触动买来了这本书。
书虽然还没有读完,单从这个章节大学的使命阐述的观点在我看来,不论是对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是我们这样四十不惑的中年,都特别的有意义。
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虽然耶鲁大学属于常春藤名校,威廉德雷谢维奇做为学校教授却批判了这些名校外表有特色但在内里却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校大学生没有使命感、目标感、自我膨胀、自以为是,有一些藤校学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藤校,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高效的职员,而忽略了大学教育的责任是首先教给学生如何思考。也正是如何思考这句话让我这个已到不惑之年的奔波者有了触动和警醒。
如何思考书中已给出了答案,它的实际意义要比我们的认知广和深。思考并不是简单的为某个领域服务(比如如何解决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获取跨学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实质上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讲,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以我个人的理解,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知识我们的阅历,都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看到某个人听到某件事马上会让我们想到一个答案或者一个结果,已经不能用纯净的眼光站在高远来重新审视。这可能已经造成了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虽然重新审视可能会让自己痛苦、煎熬。毕竟质疑自己之前的认知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可就是在这种痛苦煎熬中让我们脱胎缺换骨再次成长,还会得到一个新的答案新的结果。其实我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实用主义,但是我觉得也不为过,至少可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我想把这些想法分享给我的已经在高中的孩子们,更好的处理自己在学校期间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学、自己与老师、自己与学习本身之间的问题。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正是这个多元才有了五彩缤纷。
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学会了如何思考,增加了思考的维度,自己与自己对话,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工作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浅显的思维也不能完全逃脱实用主义,深层次的思考总有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思考中让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人生目标更坚定,更高远,更清晰。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9
教育的实质,本该是阶级流动,却在当今成为了阶级固化的帮凶。
在越来越多人患有“高强度社交综合症”的今天,我们仿佛拥有无限广度的人脉和朋友,信息越来越透明,决定我们位置的仿佛不再是人们说的70%靠人脉30%取决于自身,而是完全颠倒过来。
不需要照顾别人,为他人考虑或服务,这个时代将一切解构量化,拥有深度关系仿佛都是一种浪费时间。
曾经跟一个人聊天,他问我,朋友有什么用?而他拥有很多很广的“玩伴”。我突然哑口无言,仿佛“在深度关系中你可以映照自己、反观自己”这个理由,在他的观念里太过苍白和单薄。有些人——甚至说当下的大多数人,都是不需要探讨自己的。
身处名校的三年半里,我愈发明白这件事: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个个实用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麻木不仁,很少快乐,却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我不想这样,而我想要什么呢?在人生大方向的关口,似乎没有人允许你停下来思考。所有人拼命往前跑,你追我赶,推推搡搡,好像只知道努力,你问他们,你要上哪儿去呢?大家都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你,却没有人可以回答。
在跟舍友聊到毕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时,她说:考研吧。我说你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每次做作业和上课都抱怨连天,既然做着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考研?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应该考研。
我们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呢?我想是有的,但绝对不是这个。
休学的开端,读完了这本书,至今我仍然会迷茫,GapYear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又或许正确与否并非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宏观尺度下是否有意义。选对了方向,就算走得慢,也要比那些无目的乱跑的没头苍蝇更能接近自我的终点吧。
另外,这本书还是有令我不满意的地方:论述有些观点时过于拖沓冗余,逻辑混乱,论述过程主线模糊,令人觉得脑袋浆糊。中途两次看到睡着,还好还是在一天之内读完了。
我们的原生家庭铸造了我们,也形成了我们的局限。身边不一定足够幸运有好的导师。那就只能通过阅读 才能系统地接触一个人的论证。这一点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适度的晦涩刚好留给你思索的余裕。你是你读过的书、听过的话的总和——这便是语言的力量。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0
书籍是无言的哲学家,可以让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像是优秀的教育家,在一字一句中引人深省。《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触动到我的内心深处,使我不禁地扪心自问:正确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
书中从美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入手,对于教育教学的本质、学生面对自己人生应当有的思考与奋斗目标使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进行了剖析总结,批判了美国的精英教育的不合理性,批判了其对于年轻人价值观的不利导向。而我也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悟,作为一名教育者,更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初心更加坚定明确,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想法,以更加积极正确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在以美国高校为首的案例中,精英教育很是常见,却有着很大的劣势,他们致力于培养学生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只为了获得试卷上的一份高分成绩,为了优化毕业简历想尽各种办法手段,用尽各种表面功夫,并称不上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为根基来进行传道授业的过程,教书育人是学校自古以来创立的.初心。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从一定层面上来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就如同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描述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在于这本书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学校已经忽略了教育具有的引人深省,启迪人生的重要性,教育被只用来作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公司企业职员的一种手段,但是那样教育工作就失去了鲜活的灵魂,宛若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教育其中的对象学生也就变成了提线木偶,只记得如何找寻一份好的工作,牺牲健康娱乐感情的时间去只为了一份极高的分数,而忘记了如何生机勃勃,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只能走向现实。
教育的力量是振聋发聩的,是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活力的。虽然一部分年轻人高智商,有成就,没有任何人,任何学习教会他们要找寻自己的价值,找寻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找寻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也缺乏对新生活的展望欲,这是可悲的,也是值得反思的。拥有着良好资源的高校却不能够提供给学生最正确的教育方向,以美国高校为例,又何曾不是对我国某些教育模式的映射,教育产业化带来了唯成绩论化,教学功利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好,教育应当是从深远中影响学生发展的,而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短暂知识技能灌输,那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工业机器。他们是需要借助教育者的手去触碰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1
《优秀的绵羊》一书在第五章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时还没学会真正的思考,那么毕业之后成功概率就更低了。
毕业八年了,大学之于我是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只不过在填志愿的那个雨夜,受不了我妈的絮叨和眼泪,把高考志愿草稿撕了,直接点兵点将了一所石家庄的学校。而我妈的重点是离她近,至于我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考试成绩怎么样,出来找什么样的工作,过得快乐不快乐,一概不追究。记得那晚我还偷喝了几口我爸的高粱酒以祭奠我那咔嚓就断了的大兴安岭护林员梦。“一脚迈进七台河,进了一百多大围脖。本想赚它几百块,没想赔了五百多。”这首打油诗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地方就在我脑海里嗖的一下消失了。
来说说我点兵点将点中的大学吧,民营,专科,我是第二届学生,全校师生500人,我去的时候学校里都是土,还有土生土长的草,一人多高,每晚免费的演唱会——蛐蛐和蝈蝈的。后来在得知我比它录取分数线高了300多分时,我想辍学回家了。不是优秀院校,没有压力,专业课也无可挑剔,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没有,大学前两年没有专业课,以至于把我们对外汉语教育的十几个人跟学前教育一个班,然后分到了英语系,甚至班里还有几个五年制的未成年。最后一年,我忍受不了去实习了,学校却开得全是专业课,于是悲催的边实习边学习专业课。最后考试居然也过了。代价就是,大学,我不知道我学了点啥。大学那几年的事情我甚至都不记得很清楚。
整个大学,我除了文学社啥社团也没参加,就是这个文学社还是走了后门,一大学同学看我什么社团也没参加直接拉我进去的,我还在文学社的纸篓里发现了我投稿的三首小诗。文学社里我负责社会版,我的弱项,可是我发现文学社基本没有什么活动,爬了一次山,出了一期刊物,大二时有大一新生来,帮忙申了一次稿。
细细回想,我的大学是高中的延续,周一到周六上课,不让出学校门,周日休息一天。而我特别讨厌这样的不自由。翻过墙逃过课,网吧通宵睡觉过,一整天混在河北师范大学里装人家学校的学生。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优秀的'我,依然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高中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大学三年依然没有想通。甚至把我带入了一个懒散随大流的世界里。
可见,不会思考,缺乏指引,不能建立自我,不仅仅发生在那些精英学校里的这些优秀的学生身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学也没有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有些学校都没有引导。它把我们招进来了,就像抓了一些绵羊——只符合考试分数的绵羊,往这个叫做大学的笼子里一放,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很高兴遇到《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虽然我还不够优秀,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审视自己,找到了自己在自我教育中的缺失。可喜可贺,我的大学好像白白虚度了光阴,而在毕业八年后,我却愿意去深入的研究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让消失的大学回来。
如果你像我一样度过了大学的时光,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大学什么都没有教给你,你的生活还是一团糟,这本书会帮你修复过去的缺失。如果你即将步入大学,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好奇,这本书会让你发现大学的真谛。如果你是一位宝妈一位宝爸,家里有孩子需要教育,这本书会带给你更多的教育思考。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2
20xx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发表言论称:高科技和工程领域因天赋和兴趣不同而导致的“性别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女子学理逊于男子”的观点,劳伦斯·萨默斯的观点立刻招致了猛烈的攻击,许多人基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性”原则,指责他发表歧视性言论,劳伦斯·萨默斯也因此辞去哈佛校长一职。
也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很多人都默默在一个错误的领域深耕多年,因为越雷池一步你很可能遭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还有很多人一反常态,勇敢的将自己的不同观点剖析出来,虽然遭到激烈的批评,但是依然坚持己见,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像这劳伦斯·萨默斯这样敢于勇敢站出来说不的人还有《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像我们你阐述了,当前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问题,但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DisadvantageofanElite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学生该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不做那只优秀的绵羊?
当今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是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这是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观点,事实上是否真的这样?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今天所经历的现状,大概不会否认威廉的这一观点,每一个当家长的一边渴望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两难的状况下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看到很多3岁就开始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幼儿英语,小学奥数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名校的学区房天价增长,家长一边感叹应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各种婴幼儿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奥数启蒙班等等迅速崛起。似乎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今生奋斗。
在北京一些重点初中,高中也纷纷效仿那些名校的做法,比如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最后一道8分加分题就是奥数题目,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小学课程里是不能够有奥数的课程,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拿那8分,有的甚至从1年级就开始要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学奥数,而很多课外奥数班都是用选拔的方式来增加门槛,说白了就是你过来报名我不一定有名额你得等,等到有人毕业了或者有人跟不上了主动退课了,下一个再来。我想这也是这些班的火爆原因,一是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二是培训机构故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青睐。就像《优秀的绵羊》里说的那样,学生追求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大家都在做什么。
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0颗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19000颗核弹,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上11种课外辅导班,除非有一个孩子上了10种课外辅导班。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下的孩子就像长颈鹿的脖子别越拉越长,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终吃到了别人认为最好吃的叶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恐慌。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3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fsir)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4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5
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象牙塔里大学生最需要学会的是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周围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这方面教育与引导的缺失。我无法确切描述我看这本书的想法。对所谓精英学生的新的思考方式,还有现在所处环境的批判?
作者描写的群体是精英学校的学生,与我现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平静水面上的鸭子看似云淡风轻水底下一个个都在拼命发力,(米奇看似什么都不学习但实际上每天晚上学到秃头)优秀的gpa,各类擅长的运动,国际义工货支教经历等各种外在的“优秀的标准”让学生陷入一种功利追求的病态怪圈,而没有关注,内在的,自己真正该思考的东西。作者批判名校生产出来一批流水线上的相同的`“优秀的学生”,但是,反观自己的生活,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这种绝大多数高不成低不就的学校,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排名却完全忽视学生的教育,学生为学校服务,每隔几天就不同层极统计各种不同四六级成绩获奖证书等为系里院里答辩所谓争荣誉的指标,发下来的钱没有投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例如建自习室开水房等基础设施而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等等,整个学校的悲哀,抑或很多大学的悲哀。作者说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批判整个体系,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后辈少走弯路?如何认清这种社会的现状并且推翻重建?也许想历史书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注定激荡的过程。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相关文章: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05-27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通用16篇)03-26
读《长翅膀的绵羊》有感11-10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500字08-16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精选9篇)11-07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4000字08-06
我的小绵羊08-17
《长翅膀的绵羊》读后感09-04
音乐教案-我的小绵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