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

时间:2024-08-31 13:31:02 林强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未来学校》读后感(通用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未来学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未来学校》读后感(通用17篇)

  《未来学校》读后感 1

  未来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朱永新先生在这本书中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很令人深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学校和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其实并不是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现代学校的形式从出现到今天也不过300年的历程,而且现代学校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出现的。

  现代学校在普及全民教育方面功不可没,但因为其是工业化社会的'产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标准化、同质化。标准化、同质化对工业生产是很好的一面,而对于教育却未必是优点,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弊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而人有差异,有各自的特点、特长,以标准化、同质化去约束,往往不利于人的天性的发展,孔老夫子也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指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工业化一样,对未来学校的形式和教育的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了一些发展的苗头,无论是早些时候出现的mook学堂、可汗学院,还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得到大学、混沌研习社、万门大学,以及这两年发展迅速的知识付费,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可能形态。

  当然,真正学校的发展、教育的革新不可能是一个瞬间变换事情,一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观念、文化的更新,未来学校终会到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 2

  我读了《未来的学校》这篇科学幻想文章,感到很好,很新鲜。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母校十年以后的样子。学校变得很有趣,有新、大、奇三个特点。新是教学大楼全是用塑料建造的。大是操场很大很大、奇是操场全部都在楼顶上。四周都是柳树和花丛。万紫千红,美丽极了。人工湖里有金鱼在游玩,青蛙在嬉戏。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啊!。教室里老师通过电视给学生讲课,而且,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电子计算机。

  读完文章,我好像也看到我的母校----东风小学未来的样子,那个 时代的小学生该多么幸福啊!不过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又幻想增加电子围墙,它会发射一种电磁波,阻挡人们翻越,可以保证学校的安全。我还幻想学校设立步行电梯,可以把你带到学校的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建议,就是老师光通过电视教学效果不会太好,缺少老师和学生互动环节。怎么改进呢?就是在每个同学的`电子计算机上加装一台视频器,老师能随时随地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而且,如果有分违犯纪律的现象,视频器会立刻发出警报。

  我们的未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未来学校》读后感 3

  初读这本书时就感觉很兴奋,这样的一个学校,将会成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喜欢和有天赋的方向发展,终身学习将会贯彻未来孩子的一生。优质教育资源也将得到共享,贫困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机会靠知识改变命运,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作为一名教研员,对于未来学校充满想象和期待。

  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想象中的未来学校是开放、共享的学习体系,有随处可见的智能产品,不仅安全,还非常自由,学生自由,教师也自由,我们的教科研成果可以互通,学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什么都需要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学生有兴趣,学得开心,教师只需稍作知道,能够及时更新理论知识,让我们的老师得以学习。

  而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古代的学堂、私塾差不多,学生、教师、教室……只是教室里多了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设备。学生早上来到学校,每天固定的时间,所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同样的学科,放假再开学,一直循环,直到参加工作。其实最初的学校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提供人才。因为最开始,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了快速的培养人才,集中教育资源,才出现了学校。

  未来的学校会是怎么样的,未来的世界与社会还是这样的吗?世界的变化如此迅速,尤其在信息飞速迭代的今天,现在这样的教育形式还是合适的吗,还是高效的吗?朱永新教授给出了未来学校的样子。

  二、从文凭至上到课程为王——学习内容定制化与个性化

  首先,未来学校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中心。什么是学习中心呢?类似于现在的学科兴趣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科目,去学的就是学生,没有年龄限制,所以科目是混龄学习,混龄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的思维方式、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思考角度不同,同学之间相互影响。

  这就解决了统一教学违背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问题梯度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的问题。学会的学生坐那儿浪费时间,一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只有一部分学生对当节内容很有兴趣。而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尽管每个孩子个性迥异、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但是还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安排的满满的教育生活,当我们用一套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时,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很累,很辛苦,造成“多数人”陪“少数人”读书的现象。去年准备优质课,在试课过程中发现一些小问题。

  第一节课上的很成功,问题设置及学生生成自我感觉都不错。第二节试讲时 因为是已经学过的课,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自认为很有趣探究活动都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整节课上的死气沉沉,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都启而不发。

  第二次试讲较第一次试讲还相对成熟,但是学生给出的反映让我觉得这节课很失败上完这两节课我就反思。一部分是已经学过了,感觉没有任何新意。另一小部分学生还是能跟随老师节奏学到一些新知识的。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我讲的和本班老师讲的总有学生是不感兴趣的`。

  如果朱永新教授所设想的未来学校落成,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且,学习中心也会化解因为假期而浪费的学校教育资源。未来学校不存在周末和节假日。其实寒暑假和农耕社会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来看,寒暑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国家资源。国家投资一个学校,浪费很精力、财力。但是由于寒暑假使用率不高;而且学生易忘,一个学期在学校好不容易学的知识,经过一个多月的放飞自我,学生又把上学期所学交还给了老师。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从小就给学生设计好了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学生不感兴趣反而会是负担,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他其实会善于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每个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构架的,这样的知识才能真的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储备在自己的大脑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未来的学校是减少教学内容,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库。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了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力将比成绩更重要。

  未来的教育进行了一个大胆的预测:现在的学校未来一定会被学习中心所代替。这是一个开发的体系,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学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三、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新格局

  “家庭教育是指未来学习中心和社区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教会做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孩子小时候,家长可以帮助选择课程,等孩子稍微有自主能力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同水平的父母为孩子选择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家长对文化的认知差异也会影响课程的选择,所以就对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家长也需要自我提升,和孩子共同学习。

  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成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与基石。在未来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那么学习能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习能力才意味着不可估量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那么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我们都将会被时代淘汰。这本书不光是学校、教育的一场变革,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完善自我的精神洗礼。

  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例如这次“许昌市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我们县区无法参加现场活动的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共享此次研修活动,使优秀资源得到共享。

  五、从鉴别走向诊断——考试与评价的新方向

  “考试与评价改革不再是简单地给分数、排名次,而是真正能够以可靠的数据为决策依据,以可信的实事为基础,实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全面综合发展。”

  现在教育的很大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试卷、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学生变成一样的了,而不是发扬每个人所长。我们的教育只是把考试作为评价的最终结果,我认为太过粗暴。我们的老师还在抠文本把知识点教给孩子,让孩子通过反复练习,教学生怎么得分。却不知道怎么通过单元目标,设计给孩子思考、运用、跨学习学习、实践的一节课,课本和生活还是脱离的。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上周在东区听课,学生展示写作作品,句子优美,想象力丰富。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被条条框框束缚,而我们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是否和我们的引导有关?这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古诗词中提炼的,而是教师给出的写作支架及有效引导。

  未来学校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的老师更多的将转为辅导者、教练,而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老师的核心任务是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未来进入大数据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广、更宽、更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人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未来教育的要求。

  《未来学校》读后感 4

  说来也巧,上个月看了《终身幼儿园》,这次刚好有几个朋友在社交媒体上推荐,果断翻开了。

  且不说内容,光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范儿,就能感受到老师作为教育者的气度和胸怀。整本书条理清晰、内容翔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朴素的语言所传递观念和信息量令人称道。好的书就是这样,有一说一,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基于现在对未来提出设想。对于刚进入教育行业五六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有种隔着书页聆听前辈教诲的幸福感。

  书中所阐述的未来学校概念,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得到了加速实现。至少几个月来,各种公办、民办、机构的线上课层出不穷。因为无法离开家中,靠网络实现了学习的连贯性实在是一种幸运。前几天还在看一篇文章,说真正开学后,就能看得出孩子的差距。的确是这样,一个星期、一个月不觉得,现在我们线上指导都已经第六个星期了,而且不确定还会继续多久。作为老师,我已经开始发现了自己的不同。过去四年养成的早起、自律的`生活习惯让我在疫情期间依然有着很好的状态。每天常规的学习内容完成之后,还参加了一些线上课程和讲座,健身房不开放就改成了跑步,并且因为在家办公有了大量时间阅读、思考,以及自己下厨。不能说感谢疫情,但的的确确因为这场灾难发现了自律的价值。

  扯远了,说回最近在开展的线上教学。一开始手忙脚乱,还会以以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来思考,所以效果差强人意。后来主动给自己减压,也逐渐了解到家庭变成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开始专注在提供资源、统筹两个班级日常工作以及和家长单线沟通上。效果很明显,自己也轻松许多。

  看这本书,感觉像开了一扇窗。以前很期待努力向前,看看未来的模样。现在突然发现,原来未来已来,就是我们生活着的现在。

  《未来学校》读后感 5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 6

  12月份很忙碌,考研考公考编,过几个月又到毕业季,说是毕业季,其实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迷茫季,年年毕业的学生都迷茫。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绑在每一次测验题里,流水线式的教育不给任何孩子时间停下来,去想像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兴趣,如何让周围世界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前几天,去年了我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子。起初和他父母高兴着谈论孩子发生的趣事,到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语兴趣……几轮问题下来,父母焦虑感逐步升级,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解答,仅仅是彼此间交换着焦虑。坐在那里我不禁脑中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得着这样紧迫吗?”

  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上学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给传统教育来次更新。

  泰德在书中说:“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应试教育是以过时的教育模式为基准的,而过时的模式是为一个现在已不复存在的经济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未来学校》读后感 7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未来学校》读后感 8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 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学校》读后感 9

  《未来学校》是我阅读的一本书,由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大学生,他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学习中心学习艺术,然后在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科技,而且学习中心可以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有4000多所学校,我们选100所学校,作为新教育共同体的学习中心,这100所学校中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非常强的特色教育资源和非常有代表性的课程,我们新教育共同体的学生,在这些不同的学习中心之间游学选修。

  这样,我们首先从学习空间上,就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

  未来,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在清华注册入学,但是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学、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可以选北大的文学课程,哈佛的幸福课程,麻省理工的电子学课程,等等。

  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允许他去不同学习中心学习。各个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者学习中心的许可,可以互相承认、互换学分,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时时处处提供各自的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

  《未来学校》读后感 10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 11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后感 12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 13

  我们常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但你可曾想过,“铁打的校园”有一天也会变成流水的校园?你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学校的形态永远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现在的学校制度规定,学生一定要满6周岁或者7周岁,以每年9月1日为准入学,每天早上8点上课。这其实是延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学校模式,存在不过百年。它曾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果实,但100多年后,这个果实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甜美。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探讨学校与教育的其他可能。

  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是这些声音当中最响亮的一个。近期,他出版了新书《未来学校》,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我们也将不再需要文凭。他的很多设想或许会被视作“乌托邦”,但不管你同意与否,这些观点与讨论都能带来诸多启发,帮助我们想象与重构未来的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积弊甚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去学校化运动”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批评与反思之声。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统一的入学时间,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来培养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据说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邀请人们到家中过夜,但只有身体高度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睡觉,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

  教育学者朱永新说,这张床,就类似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缺陷。

  积弊如此之深,该如何改变?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于著述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新人文教育,力图改变知识灌输、分数至上的应试窠臼。今年,研究中国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出版了一本《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从学校形态到教师队伍,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评价体系到教育制度,全部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朱永新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并被学习中心所取代。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也可以是实体型,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未来的学生,不像现在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改变,转向更加综合性、个人化的学习,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会进一步重构,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与评价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是空想,是乌托邦,但其实这些构想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书里举例子,各种各样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不过,也许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是:这样的未来有多远?

  有多远呢?谁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说的:我们看不见它在变,但突然之间它可能就变了。更重要的是,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朱永新觉得:“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 14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后感 15

  这个周末,我两天内读完了这本书,心中的迷雾大有散去之势。读书时停不下来,一如年轻时熬夜追剧的痴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难以用语言具体描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教育的改变有了肥沃的土壤与养分。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传统的学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学习中心所取代。那时,学生和老师,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这个改变与社会革命不同,不会一夜之间风云突变,而是润物无声,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速度发生改变。我们应该有主动迎接改变的勇气,更应该修炼自己应对这种改变的能力。有生之年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未来学校》读后感 16

  这周五全市教研活动时,李焱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

  我自己经历了12年的基础教育和4 年的高等教育,然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近18年。在这34年中,时常也会觉得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是有问题的,但是却不知如何表达,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经常让我倍感压抑。

  近20年来,一直在课改的浪潮之中起伏,虽然有各种指引,却始终没能真正明确方向。“要改变”、“要突破”的呐喊始终没有呼出,都在唇边泯灭。也付出过N多努力,虽不能说“无用”,却总是空洞。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未来学校》读后感 17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后感】相关文章:

未来的学校02-17

未来的学校作文09-30

未来的学校的优秀作文09-18

未来的学校想象作文02-04

未来的学校话题作文11-15

畅想未来的学校作文02-19

我未来的学校作文02-21

我们未来的学校作文02-19

未来的学校小学作文02-16

(荐)未来的学校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