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2:0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诫子书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诫子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1

  《诫子书》顾名思义,就是告诫子嗣的一篇文章,是54岁的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的.86个字,却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静,安静、宁静、心静、身静。躁,烦躁、急躁、险躁、暴躁。“静”有宁静的力量,并告诫我们“静以修身”,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修身,才能学有所成。而“躁”则告诉我,性格决定成败,“险躁则不能冶性”。

  生活中的我,就是一个急躁的人。写作文的时候总想着快一点写,再快一点,写完早解放。而写出来的质量总是不理想,如果别人都写完了,就剩下我时,我的心里就会止不住的烦躁,字写得七上八下,作文也是草草结尾,淡然无味。学习了《诫子书》后,“静”字常常围绕在我的心头。

  心只有静,才能明志;心只有静,才能成学;心只有静,才能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乃是“修身养性,治学做人”之道啊!

诫子书读后感2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说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读后感4

  过年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讲,可谓是又友好,又烦人,好就好在可以玩儿个痛快,坏就坏在压岁钱被收去了。而在今年,我终胜了一场,收回了我的压岁钱,这是值得记录的一年。

  事情是这样的。春节早上,我们全家去奶奶家串门儿,很快就到了喜闻乐见的红包环节,收获700块。这时妈妈瞧了我一眼,“完,红包不保!”我赶紧摇头,她又瞪了我一眼,我笑着做了鬼脸,心里在说:我就不交给你,能把我怎么样?

  “儿子,奥数班又出了两道新题,快去写。”妈妈走过来说,“妈呀,好不容易过年,写题什么的,多扫兴啊。”我心想:哼!要钱,没门儿!“哎呀,两道题,不耽误你时间的.。”“不妙。”我说:“妈妈,好!”我看着妈妈,心里一紧。到了房间里,妈妈伸出手,要压岁钱,我当然不同意,“年是我拜的,头是我磕的,为什么给你?”

  “唉,对不住了。”妈妈伸手就抢。“这是你逼我的!”我一下子向门外跑。妈妈一笑,因为她知道我逃不出去。但在这时,我快速地用门夹了一下手,惨叫了一声,这一叫把奶奶叫来了。这时我笑了,因为奶奶一来,就代表,我胜利了。

  虽然手指肿了,但是压岁钱守住了,这绝对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

诫子书读后感5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干部,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与不学习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显的区别。一个不学习的干部,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也决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来积聚人气、开拓事业。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这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本质的学习。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开阔知识眼界。事业无穷期,学习无穷期。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认为自己经过院校培养,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已不成问题;不能认为自己有实际工作经验,底子厚实,学不学关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立足实际,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联系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背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对策和根本实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发展实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高远是领导干部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可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不能忘了是革命先辈给了成长成才的空间,不能忘了是党和人民给了执政一方的权力。我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一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掌权为民。任何时候都不忘艰苦奋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要涵养淡泊,甘守宁静。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三是要经受考验,廉洁自律。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以是维护党的形象。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诫子书》中说得好: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肩负改革发展光荣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一是要创新执政理念。为政一方就是要对一方的民生负责,对一方的资源负责,对一方的发展负责,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二是要坚持集思广益。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见识总有不足,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要力求开拓创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观念,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他山之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惜民力、解民难,办实事、求实绩。

诫子书读后感6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志。身心宁静就可以到达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似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 《诫子书》写于公元234年(属汉建兴十二年)。是时任属汉丞相的诸葛亮为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家书。八十多字,以其凝练的笔法说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劝勉儿子勤学励志,发奋图强要从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系统地归纳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围绕静字劝学,指出了险躁的危害性。

  围绕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诸葛亮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鼓励儿子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决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放纵怠慢的严重后果。

  《诫子书》表达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诫子书读后感7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屡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那么失根、躁那么失君”“清静天下正”等。《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沉着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朱元璋的故土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心慌”。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假设违反,严惩不贷。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那么无烦恼与忧愁”。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根底。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认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根底,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到达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到达“静”的最正确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诫子书读后感8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作为他传世文章中的代表作之一,下面这篇《诫子书》一直被中国的'读书人所推崇。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谄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志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穹庐,终复及也!

  这篇文章写于1800多年前,影响中国无数代读书人。即便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里面文字的简约、洗练,内容的深刻、旷达。

  我们今天社会的诸多问题,都出在教育上。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必然得回归到教育上。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有什么样的德、有什么样的才?如何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因为国家的希望就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如何引导孩子们立志?如何教会孩子们修身、养德?如何让孩子们静下来,学进去,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如何让他们将来有一个幸福、充实而无悔的人生?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在后续的文章里,跟大家一起探讨。

诫子书读后感9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10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写成的。

  这篇文言文主要是劝勉诸葛亮读书的事情,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应多读些有益的'课外书籍,这样就能够了解历史了。文中诸葛亮的父母劝诫,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是天书,不可能做到。

  诸葛亮父母劝诫时的严厉,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鼓励,这样他们才能更加有动力地看书,更加认真地做人。如果父母劝诫的是“天书”,那他们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坚持。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诸葛亮的父母劝诫,是劝告诸葛亮“天书”,不能囫囵吞枣,应多读些有益的课外书籍,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努力看书,更加认真地为读书。

  我的父母劝诫我,我也劝诫着父母,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我们就要好好的读书,不要让父母再为我们操心,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们更加了解这本书。

诫子书读后感11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气。我认真地读了他教育自己儿子的《诫子书》,深受教育。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节约才有道德。诸葛亮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想要学习必须安静,想要成才必须学习。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成才,没有志气就不能学成。这样一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随成枯落,终不济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穷受苦,对世界也没有益处。

  我从《诫子书》的意义看,应当把身上的缺点找出来改掉,节约我的零花钱绝不乱花。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学习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聚精会 神地学习。从今以后我要热爱学习,做个好学的好孩子。

诫子书读后感12

  《诫子书》的意思: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会用静思的方法去反省自己,使自己尽善尽美,用俭朴来规范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自己,让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静下心来就不能为远大理想而刻苦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见识和才干;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学业。放纵欲念和消极怠慢的做法会让人丧失奋发向上的.信心,轻率和浮躁的行为会让人无法陶冶性情而失去高尚的气节和品性。青春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光阴消沉,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枯枝败叶。最后,只有悲伤困守自己贫穷破旧的家,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体会颇多,感触甚深!余特别欣赏文中的三句话。

  其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禅意,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心中宁静,心境才能自清;心境清了,心态自然就好。心态好的人不容易受困于俗世红尘那纷繁的表面现象所扰乱。心静则理想明,意志愈加坚定,目标自然也就不难实现。再,淡泊是为了明志,宁静则可以致远。说明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而是潜藏一种动力。即,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闽南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爱拼才会赢!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普普通通仅五个字的话长期激励所有的闽南人去努力、去打拼。“爱拼才会赢”也因此成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敢于拼搏的一种精神!

  其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既能修身又能养性;节俭廉洁既能促成人的良好习惯,又能培养人的优秀品德。让人生在俗世红尘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保持清白与洁净,从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高品位的人生!

  其三,“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啊!人在贫困潦倒时不去努力打拼,只会死守、悲守困境,那将是一种可怕的悲观、颓废、消极的态度,长此下去便无药可救,这种态度实在不可取。与其如此穷守,不如去努力打拼,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能逆转困境,改变“穷庐”,让“绝处”“逢生”!让自己在逆境中赢得精彩人生!

  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虽然只六句话,总共才八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虽然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虽然篇幅短小,但蕴义深远。在现实生活中,世人不可不读,不可不思,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不可忽视。对社会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小时候,很是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曾经是心中的偶像。现在,通过认真解读《诫子书》,余对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对诸葛亮的心性德操亦备加推崇,并师以为范!

诫子书读后感13

  《诫子书》乃是临终前诸葛亮写给儿子司马瞻的家书,从中读出了一个品行高洁,才华横溢的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教诲和无线期望,如今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过此书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诫子书》中的名句,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人不必人前显圣高人一等,平静淡泊的生活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总之,读完诸葛亮的《诫子书》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认为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那就必须要学着做一个君子,而要成为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那就必须要学会修身养性,也必须要懂得自我激励,懂得自我充实,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华。

诫子书读后感14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诫子书读后感15

  诸葛老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老师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老师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老师,也定能比诸葛老师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学反思02-04

《诫子书》教学反思7篇03-31

《诫子书》读后感08-13

诫子书读后感04-14

诫子书的读后感01-03

《诫子书》读后感04-30

诫子书读书心得12-01

读《诫子书》有感04-19

关于诫子书的读后感07-26

诫子书读后感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