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

时间:2024-06-01 09:54: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世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世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1

  慕名拜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在我翻开第一页时满怀期待,在读最后一页时平静、淡然。这是一部用最传统最朴实的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梁晓声先生用平淡且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

  小说以生活在平民社区的周家三代人作为主线,通过对周家人及其邻里、朋友的人物塑造和对他们生活成长的记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现了平民百姓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昂扬精神风貌。

  人的一生就是在面对一个怎么办与另一个怎么办的过程。周秉昆,是工人阶层的代表。他是周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到大是家里人人保护的“老疙瘩”。他老实木讷,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聪明、学识和世故。在哥哥姐姐都上山下乡后,他留在家中,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因为一次机会,他见到了自己未来会爱上的女人。他的人生虽经历众多变故,但他始终积极乐观,不断重拾勇气,担当自己养活家庭的责任。他对待爱情有责任、有担当,对待朋友,也是正直善良,一生都是付出大于索取,愿意为工友们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

  在人世间里,充盈着的不就是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缭绕出的点点滴滴,在苦与乐、分离与相聚、酸甜苦辣之中坚强、勤奋、开心、快乐地生活着。书中的他们,任世道变化、生活艰苦,都不曾改变做人的道德底线,努力坚守自我,过好这人世间的生活。

  盛世发展,兼容并包。生于此时,我不禁开始思考,当如何融入新时代蓬勃奔流的河海?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高铁奔驰、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奋斗幸福观”,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不负时代,青春奔涌,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人世间》是一部描绘中国社会巨变和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梁晓声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近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以及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沉浮。

  这部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梁晓声通过周家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体在这个巨变中的无奈、挣扎和追求。

  周家的三兄妹各有各的代表性。周秉义代表了理想主义者,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周蓉则代表了自由主义者,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尽管在过程中遭遇了种种挫折;周秉昆则代表了普通大众,他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但也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梁晓声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阴影,使得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世间》是一部深入剖析时代变迁和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美好,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世间读后感2

  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平民史诗”,《人世间》这本书的确配得上如此殊荣。人间的真善美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每一卷的封面上所写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梁晓声笔下人物大多是平凡普通的人们,周家的小儿子周秉昆是家中“最没出息”的人,他没有哥哥和姐姐的聪明才智,最终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凡,坦诚待人,勇于担当,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六小君子”这个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小团体,他们一起在一个工厂努力工作、奋斗着。但可别忘了,秉昆和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但是他们都在为自己,为家庭而奋斗着。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身怀绝技,天赋异禀;有的含着金钥匙长大,不愁吃穿……但大多数是平凡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奋斗着的追梦人,通过自我实现带来平凡而真实的幸福感。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让人们都不得不将自己伪装起来,而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却不为人知,而正是秉昆他们性格中的“真”让我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纯真和善良,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书中的周秉昆和他的好友们真实且坦诚,正直并善良。他们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心怀感恩;深陷困境时,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善”,它体现在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让人为之动容。无论是周秉昆当掉传家玉镯帮助郑娟一家的生活,或是周家儿女之间的牵挂,还是周秉昆和家人朋友们凑钱帮助肖国庆的家人,我们都能看见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看见人性之中美好的一面,而正是这种最普通不过的善良帮助着他们走过一个个坎,度过一个个寒冬,这符合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这里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父辈们身上那种特殊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朴实,这是父爱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性之美也是书中的又一突出的主题。以周蓉和蔡晓光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之中不乏诗意,以知识分子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在生活最困苦之时也不忘坚持原则,在十年的浩劫之中不落井下石;周秉义也始终惦记着光字片这个故乡,在临近退休时放弃北京的职务归乡,只为了帮助父老乡亲改善住房。这一个个的情节无不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之美,理解了父辈的理想,虽然这理想不过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或者是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再或是帮助故乡的百姓有好的生活。但那是一个时代,梁晓声曾说,希望这本书年轻人多读,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所收获的东西之一。

  真善美是《人世间》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同时我也理解了父辈们的奋斗。我想,了解了这些,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了一回。

  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3

  怀着一份崇敬的心情,翻看了集团推荐好书《人世间》。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115万字,历经数年倾心打造。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十多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4

  《人世间》是梁晓声先生历时数年完成的一篇皇皇巨著,在本书中可以看见梁先生的影子,他曾做过40余年的知青,高考恢复后,先生去了大学读书,顺利完成了人生蜕变,也因此他在书中设计周秉义、周蓉双双考入北京大学。下面我就周家三姐弟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哥周秉义,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热爱读书,一开始他响应国家号召去了兵团,高考恢复后去了北京大学读书,毕业后一直做到了市长的'位置,可以说正是读书让周秉义完成了华丽转身。

  姐姐周蓉,长的漂亮又冰雪聪明,在做知青时与诗人陈化成恋爱,并生有一女,同样在高考恢复后考取了北京大学,之后顺利读博,留校做了一名教授,最后与爱恋她多年的蔡晓光结婚,结局也很完美。

  再说周秉昆,与他的哥哥姐姐相比,他就有些差劲了,他读书不行,又一根筋,家里人也从不对他寄予厚望,他没有走哥哥姐姐们走的高考的路,而是做了一名普通工人。

  我无意贬低任何一种职业,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字眼:阶层。周家三姐弟同样出身于共乐区光字片,属于城市中下层,和秉昆结为朋友的也是和他一样的底层人家的孩子,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却住着最小最破旧的房子,勉强温饱。而周秉义和周蓉却可以住在单位分发的宽敞的房子里,成为了中产阶层。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读书,正是读书,让他们跨越了阶层,让他们看到了光字片以外的世界。

  当我们抱怨读书苦的时候,殊不知不读书的人生更苦,读书只是苦一时,不读书却会苦一世。读书是最廉价、也最直接的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式,也是贫寒子弟实现人生跨越的最简单也最快捷的途径。

  作家梁晓声通过本书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知青年代的生活面貌,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读来让我们获益匪浅,但无论哪个年代,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奋斗都是我们人生不变的主题,一根筋的周秉昆尽管没有像哥哥姐姐一样考上大学,但也在生活中努力挣扎,从木材厂进入酱油厂,最后进入编辑部,也是一路飞跃。我们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不过是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愿我们都能在生活这艘巨轮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人世间读后感5

  前段时间电视剧《人世间》大火,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追剧,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感慨人生在世的苦难艰辛,网络上也对电视剧的服化道、剧本质量、演员演技赞不绝口,梁晓声这位著名已久快被网络遗忘的大作家又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包括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掀起一波网络热度,人们好似唤起深埋基因里对纯文学作品的喜爱,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敬仰。我很早就关注到《人世间》,单位也早已颇有远见的采购了近两届全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供大家阅读,因《人世间》是三本装的大部头,当我跑去图书室借阅时从了先易后难的心理,选了《牵风记》,又点了《北上》,还借了《应物兄》,等我要攻坚克难时却暂时去了别处导致借阅暂停。所以阅读清单上始终少了一部《人世间》,一拖就拖到了如今火遍网络而不知情的境况,有一种遗漏明珠在人间的懊悔遗憾,开始急迫的找来小说原著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人世间》,反而对电视剧未曾动心。

  读文字永远都有比看视频图片所不能及的吸引魅力,是想象力和思考力更胜一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我们可以想象她的衣着她的一颦一笑各不相同,在想象中我们不知不觉间便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记在了心底,当你遇到一个美女时对上了你的审美,这句绝美诗句也便随着美女浮现于眼前。所以当我在读《人世间》时周秉义的俊、周蓉的美、周秉昆的憨就绝不仅限于电视剧里的演员形象,比如周秉义我会觉得他应该随父母的遗传基因是国字脸,身材高挑纤瘦但绝不羸弱,话不多甚至是沉默的,但一出口便有令人信服的安全感,面对外人沉稳有礼,情绪克制,面对家人面部表情生动许多、甚至是俏皮的有着一肚子坏水的那种活泼,喜怒哀乐愿意外漏的真性情男子。想一想,都觉得魅力无穷哈哈。

  回到小说本身,不得不说,大部头的作品更彰显作家功底和作品质量,相对《北上》《牵风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文字中不乏思想深刻、情节唯美的考究之处,人物形象也是饱满的灵动的,但《人世间》带给你的阅读体验还多了一份震撼,却是少有作品可以比拟的。这份震撼里,一是梁老写出了时代大背景的全景画面,让你身临其近感受几十年的生活变迁,让整部作品呈现出恢弘磅礴的气势,那是高山仰止望其项背的敬意,如若你想模仿或者超越这种大气感,会生出万分艰难的感觉。这是无数个日夜翻阅了多少典籍做了多少次调查用了多少年的知识积累才能写就的大部头,不是一时兴起两处决心就可以企敌的高度。二是倾注笔端流淌的全是对底层老百姓苦难与喜乐的熟悉与关注。这里彰显的是作品的格局,作家的良心,字里行间看似冷酷客观的描述社会现实,但那份悲悯之心却是多年观察生活、关注世间平凡人的悲喜后生发的自然流露,所以你在读到秉昆国庆赶超们在物质匮乏年代大年三十拖着一整头猪肉回家过年的那份喜悦,你也才能真切体会着成年后的他们为生存奔波眼中光芒不再的.辛酸,也能够理解国庆得知重病后为妻女计而选择卧轨的无奈。看着《人世间》,我在心底呐喊:可以不用这样选择人生的,但你也同样清楚,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那样的生活环境加之思想眼界,他们走到每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又是必然的。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直达心灵?就是这些愿意深入到底层人民中,悲悯又真实的写出下里巴人生活的作品。这段时间很喜欢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推荐图书的推介词,他有一段话很打动我,他说我们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还可以更多一些,央视采访他这位贫苦人家逆袭出来的孩子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依然更悲悯的呼吁大家关注更多底层打工族、流浪汉,为他们带去一份关注和关怀。我想《人世间》于我而言也是因为它带着一份共情和悲悯写出了广大底层群众的世间群像,足以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作品。

  但一部令我跺脚叫好的作品在我看来还是有些可供商榷的小细节,比如人物对话我认为艺术化的成分多了些,一个没上过学的小老百姓总是文绉绉的说着家长里短,让我总有一种出戏的违和感。地方语言特色也较为匮乏,东北人豪爽又泼辣快人快语的味道在人物对白中不见分毫,减分不少。我想,梁老应该是抓大放小的性格,惯常擅于社会大背景的白描和社会各阶层的共性总结,这也体现在书中频繁出现的思考深刻的背景描述,但细节处的人物对白便没办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瑕不掩瑜,依然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高峰作品。

人世间读后感6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包括《红楼梦》不同字数读后感、《红楼梦》不同主题读后感,想写《红楼梦》读后感的同学请看《红楼梦》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

  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人世间读后感7

  读完《人世间》,已是入伏的盛夏了。这本书分了三部,一百多万字,从上山下乡年代写到改革开发之后,涵盖了多少人的一生啊。读完,想了很多,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不写点记录下又觉得太可惜了。

  书中,周家第二代人经历的时间段,差不多是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很少听爷爷辈讲那时的故事,提起来也就是以前的日子多么苦,吃土上河工。现在爷爷们也大多退休,含饴弄孙了,想想书中周家最优秀的第二代人,老了应该也是他们现在这样。由此对照,在当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周家人多么难又多么可贵。

  周家长子周秉义简直是过分的优秀,优秀的知识青年,有能力有理想的军官、领导,忠诚可靠的丈夫,有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坚守,连对家人的“严苛”都是种完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周家第二代里最先离开的,太辛苦自律的一生,是非功过,自有衡量。

  周家女儿周蓉,也是过分优秀的知识青年,身在那个年代,却活得轰轰烈烈,大胆追爱、离婚、第二段婚姻,唯独女儿,像是个误差,但即使陪女儿海外留学时也靠自己的能力活得精彩。最后的周蓉写了一本书《我们这代儿女们》,虽然她因为女儿结束了学术上的追求,但踏实接受、踏实努力,终究有了另外的收获。

  周家小儿子周秉坤应该是主人公,围绕他展开的人物与故事最多。相比于哥哥姐姐的优秀,他更像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我们。但他又是那么不普通,孝顺、专情、义气、老实、正直、善良,太多的品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家第一代二老,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山区,母亲承担着家庭与街道“干部”的角色,也都是有着各自美好品质的一代人。

  周家第三代显得人丁零落,只有外孙女和孙子,这两孩子耗费了大的心力,却终究与长辈的期待越离越远。

  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都是有着美好品质的,少数的称不上坏人的`人。所以,这本书总是让我有种抽离,虽然讲述的是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按书里的描述,那城市的基础还是比农村好太多太多了,书里的善也太多了,恶就相对太少了。其实生活中本就是善良的人多,恶人还是极少数。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懂得适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适时的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在人世间,秉持善念,真心做事,真诚待人。提醒我们“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世间读后感8

  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触再适合不过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存在盲点,不了解父母那一代人们的经历,本书讲述了在那特殊年代的友情、爱情和事业,借此机会能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的峥嵘岁月。

  家乡的变化,人性的真善美,城市的百姓生活,历史进程下的选择,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15万余字,通过作者熟悉的城市,故事从A城城乡结合部“光字片”小土屋群落的底层民众,在边远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及周家三代人的`奋斗过程中拉开了序幕。

  01、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需要面对不同的课题,《人世间》三部曲中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东北国企改革,21世纪城市“贫民区”改造,这个时期下人们同样有着奋斗、担当和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或像父辈一样打拼谋生,做事刚正不阿。周家兄妹则通过这个年代不断的拼搏,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

  02、60后的芳华,90后的承接

  《人世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处于大变迁的50年中,从保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史进程交织到每个人的命运,那段岁月就仿佛印在眼前,而现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如果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年代那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父辈们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芳华。文中曲老太太和金老太太,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受到了委屈,也仅是一句会好起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天下父母曾在革命道路上辛勤的付出。梁老曾说过,这本书希望年轻人多读,了解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只有父辈们的不懈拼搏,才有现在后辈们的美好生活,而今我们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也必须要承接历史使命,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认真都是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3、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9

  听了几个月的书,才把梁晓声的《人世间》听完。这部小说和《平凡的世界》一样让我震撼。作者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塑造特别成功。

  这部小说与周家三个儿女为主线,三个儿女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大哥周秉义当官,姐姐周蓉当教师,弟弟周炳坤当农民。小说便从他们身上展开,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了二零零几年。

  刚开始我一直很困惑,因为我把梁晓声当成了梁启超。梁启超先生不是1929年便去世了吗?他是林徽因的公公,林徽因是1955年去世。梁启超先生怎么那么厉害他早就去世了,还能写出中国后面50多年的变化,而且写得那么形象,预估得那么准确。直到快要听完这部小说,我在网上一查,是我弄错了。

  听了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

  一、好人不一定都会长寿。小说里面周楠和周炳义的死,让我感到特别的意外。周南在美国留学,因为保护同学而别人枪杀。周炳义是一名好官,一名清官,没贪污过一分钱,在职期间只为弟弟周炳坤拆迁分房时,分到了较好的门面,以及周聪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便利帮周聪找了一份工作。除了这两件事,其他所做的都是坦坦荡荡的。周炳义一生无儿无女,最后却因胃癌而死去。他死后还嘱咐妻子郝冬梅改嫁。这两个人的死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他们都是顶好顶好的人,没想到结局却是这样子。

  二、人是会变的,即使你不变,当别人变的时候,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当周炳坤很穷的时候,他的几个好友每年春节都会聚在他家谈天说地。每每听到这些,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家人都比不上他们这么相亲相爱。可随着生活的富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春燕原本是他的干妹妹,而德宝就是他的干妹夫。当炳坤分到较好的门面后,得宝也希望丙坤向他哥哥周炳义提出只花五六万,在他们的小区买一套房子,最后炳坤没有同意,而德宝与春燕从此以后便不再来炳坤家聚了,碰面也不打招呼,甚至匿名举报周秉义。想想他们以前是多么的相亲相爱呀,可结果却会变成这样子。看看他们,又想想自己。其实我小时候也有四个相当好的姐妹。可初中毕业后,三姐妹去打工,我和堂妹两人去读了师范,从此我们俩和他们三人中的两个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她们俩说是我们读了书看不起她们,其实我根本没有变,是她们打工挣了钱能梳妆打扮了,看不起我们这种穷酸样。

  三、周炳坤的妻子郑娟是个特别特别善良的人,甚至有点二。她凡事很容易满足,而且都是往好的方面想,虽然日子过得很穷苦,但她却非常的.积极乐观。周炳坤的姐姐周蓉既是大美人又是大才女。她和蔡晓光的夫妻生活特别幽默和谐。

  周炳义临终前说过一句话:“我们周家的三个儿女,都和好的男人和好的女人结成了夫妻。”确实如此,无论是他们娶的媳妇还是嫁的老公公都是特别的善良。中国的历史上又能出现多少个这样的家庭?

  很想买实体书回来看,又怕自己没时间看。

人世间读后感10

  有幸拜读李伟长老师于今年7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人世间多是辜负》。这是一部书评随笔结集,而主题是关于爱和辜负,文学与评论。其米黄色的精装版,凹凸有致的书名,充满后现代主义打散形式的字体,让读者摸起来实在是有着历史的沉淀感和厚重感。而粉橘色的绳结书签,又十分契合作者在书中评论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关于情爱的引述,也十分真诚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关于爱,关于文学观的心得和心境。

  读李伟长老师的佳作,最大的益处是犹如在听一个八零后的兄长在其下笔自如地并文思敏捷而流畅地述说他与书的故事,而且甚是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而在这部佳作,作者则是通过爱情为契入点而带领我们这一群小屁孩从一个大众读书人的身份和视野,而不是以学院派的呆板风,也不是以评论派的尖酸刻薄风去评论一些文学书籍。作者可贵之处在于将故事和分析研究的内容像讲童话故事的姿态平和地去讲给我们后生们听。如今哪怕是冬季,也无妨让我们有种如沐春风的和熙感,以及有种心身淋漓之舒适感。

  有时候我们看书,可以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抵看了些目录后,可以从尾开始读,自然也是别样的一番体验,以及会意料不到地可以体验到收获知识不同顺序的反层次美感。首先,你比如说,就读这本书,我们在书的结尾附二就可以读到作者对米饭的生活美食题材赞美无遗的大品文《吃不到这三碗饭,颇为惆怅》,颇有汪曾祺的文风。我们可以跟着作者通过袁枚《随园食单》的引述而开始进入饭的世界,的确“饭者,百味之本。”对于南方的自己,自然也是对稻花米香的饭是钟有独钟的,毕竟也是从小吃到的的食物。通过此文我们知道作者偏爱牛油拌饭、鹅油拌饭、咸鱼鸡粒炒饭的原因,以及作者与饭结缘而产生爱的情义。

  而此文让我最为感到长见识的是,文中提到李渔《闲情偶寄》让米饭煮得更香的秘诀是:在饭将熟未熟之时,取一盏兼容性强的桂花、蔷薇、香橼的花露浇在上面。于此,我们可以不妨学习古人的热爱生活美学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出了那一种自在优雅的生活情调。此外,文中也提到米饭是发胖之来源,但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米饭,日子寡淡无味的,而在我而言,是十分赞同作者的见地的。不仅是因为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煮饭和吃饭更是一种不俗的生活情调和代表家满屋的那一缕饭香气的温馨。

  其次,自然李伟长见长的不是生活情调,而是关于爱关于文学的高见和心得。其中最有分量的文章,自然是那一篇《沈从文: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这是一篇关于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的书评,而又因为是《光明日报》的约稿,作者自然不敢怠慢,出品也是非常精致和漂亮的,并有极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一生就是关于文学,关于文物研究的一生。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则是讲述沈从文的文学之路,而本书的作者李伟长老师,则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表达出一种对《沈从文的前半生》作者张新颖研究沈从文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态度。而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像沈从文那一批文人遭遇的是两次思想觉醒的洗礼,不仅在旧社会的社会风习经过洗礼,而在建国后也经过写客观的新旧交替的变化和洗礼,从而促成了如此的一种沈从文生命中独有的人生轨迹,沈从文的一生似乎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的文人气宇轩昂的高贵品质,以及“硬写”写出佳作的勤勉作家那笔耕不辍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十分肯定张新颖提出的“沈从文传统”观,这不仅体现在当代文学界的著作如《活着》《秦腔》《天香》《受戒》都可以找到沈从文的影子,说明沈从文已经成为了文学象征的形象,在这座文学界高大上的沈从文偶像尊像下,现当代都对自己的榜样做出了自守和要求,这就从真正意义上去表达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君不见,就拿汪曾祺而言,就时常会将其与沈从文相提并论的,个中的原因就是就像沈从文在时代巨轮的影响下实现了从小说转为文物研究的转变那样,汪曾祺从小说也转向到另外一个领域生活美学的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现实共存,也不违背自己内心而去走好自己的一生,这就回到了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的文章的主旨上。

  此外,既然是写人物传记的',作者也肯定了《沈从文的前半生》中张新颖对沈从文的爱情路途上那种天真、老实、善良,以及是君子的情深的良好形象。

  再次,然后我们回到作者真真切切的情爱主题上。此书的上编为“爱的骑士”,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既可以读到温特森、契诃夫、杜拉斯、胡赛尼、春上村树、钱德勒、特里斯,也可以读到菲茨杰拉德、歌德、兰波、北野武诸位作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关于爱的故事。而在作者的关于爱的文学爱情观中,就得知道处理两个问题,一个是分离,一个相遇。

  其中作者一开篇就有温特森《写在身体上》的小说中关于情爱那真挚而炽热的那种“分离”不同背景的描写,道出了爱的杀伤力之强大。其中如“她闻起来像一把枪”,温特森就是通过通感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男性对女人的热爱,犹如爱抢一样充满诱惑。其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契诃夫《牵小狗的女人》的书评,解读出一种忠于事实,尊重自己情感和忠于自己幽暗的自己的内心的文学思维,道出何为真爱而不求结果的隐秘人性的道理,这个也是属于处理分离中“了解不同个体存在”的爱情问题。

  说到此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作者十分钟情于将爱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表达,除了上段提到之外,其中不管是《西游记》的女儿国那就“御弟哥哥,还不来占凤乘鸾?”,还是穿插《聊斋》的聂小倩故事的“月夜不寐,愿修燕好”,还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我要嫁你,你若不允,我就死于君前”如此这些或美,或磅礴,或情趣的情爱文学美词,洋溢与这些古典文学中,都体现的是一种古典语言美,也是让作者和我们大众读者一一细细品味古时的高雅文学表达爱的高雅情操。自然就体现了文学的广阔性和审美性。

  而在处理爱的相遇后的相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评,可以知道相遇的“代价”,在此小说中,我们知道虽然男女主人公已经相遇了,但黛茜辜负了盖茨比,纽约辜负了盖茨比,美国梦也辜负了盖茨比。但盖茨比没有辜负他自己,所以他死了。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书评或者作者随笔风格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拿《大话西游》与此小说展开对比和论述,表明了一种爱情中命运无常的道理,相遇带来的一种残酷结果。但在此书的作者看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意义不是教人悲观,而要教人发现现实的真相,正视现实,并明白人各有志的道理。这就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正如《大话西游》那样的内核一样。

  此外在处理爱的相遇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北野武《北野武的小酒馆》的书评,知道相遇中的语言说话技巧的重要性,或者说关于爱在相遇中遇到交流的问题。告诉大家应该懂得见人将人话,见鬼讲鬼话的道理,从中作者也穿插关于艺术的随性的讨论,有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机智。

  最后,在此书的关于文学观的写作上,作者通过写张定浩《取瑟而歌》的书评,也写出了自己的“愿而不能”文学观,说明文学的局限,但也肯定文学的广阔性,自然也是破为读书人认清读文学的真谛,有所感悟。是的,就如作者说的“经受”一词,我们经受读文学和写文学,这不只是一种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更是一种懂得如何爱,如何生活的能力。

  尤为值得大家学习写读书随笔方法借鉴的地方,就是如果说有哪一些文字体现作者在日常气息与书面雅致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的话,那便是作者在该书238页写关于写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体》的夹评了,个中写了渐渐变老之下,与一些年轻人打篮球所出现的困境,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与以前作者年轻的巅峰状态相比是有巨大差别的,不得不承认真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而作者文章的主旨不是喟叹岁月蹉跎,而是说明一种,无论我们的青春是终究是一点点失去,但也知道曾经这样的青春我们是曾一点点获得过的道理。文章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不要过于伤春悲秋,而是传递出一种希望我们既要学会体验获得,也要体验失去,体验时间,作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应该好好体验生活,才不枉此生的达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除了此书,李伟长老师还一直坚持写文章。偶有看到《南方文坛》刊登了看李老师的又一新的有分量的佳作《忠于自己:我的批评观》,说明作者安身立命的文艺批评观———体验更为普遍的不会过时的人类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李老师的这本评论随笔作品,我更看到他那博览群书之才气,也看到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将观点打散再整合的,将各个书或影视作品的相似观点镶嵌于评论对象的作品共同点上,新颖地做到了串联起全文的观点论据,从而以作者个体的经验去表达书评的中心主旨,可谓富有后现代主义气息的评论风格。李伟长是我们文艺评论界不可多得的,以平和而流畅,且流长的风格著称之骄子。

人世间读后感11

  近日,面向社会征集《人世间》篇书评活动圆满落幕。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响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从大量的投稿中,深深感受到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读者朋友们的阅读热情。

  为此,我社专门召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读所有投稿,从近千篇评论和书评中筛选出45篇投稿,分别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优秀参与奖(29篇)。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投稿者在年龄、学历、职业甚至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稿件既有专业学者和书评人提供,也有关心文学、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提供;手稿的角度、体裁、语法丰富多样。

  评审团充分考虑了稿件的不同特点,重点是是否认真阅读了《人世间》,是否能写出阅读中的.真情实感和阅读后的个人感悟。部分获奖的优秀作品将收录在我社即将出版的相关书籍中。

人世间读后感12

  在寒假期间我们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品味读书的乐趣,这次寒假我读了名叫《人世间最勇敢的狗》一篇真实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1952年1月阿拉斯加的诺姆,一个小女孩以及好多孩子染上了白喉,大夫非常需要抗生素来治疗孩子们,可在暴风雨这种天气中飞机无法起飞,无法把抗生素安全送到,只好用雪橇来送,在这种环境下只有20天才能送到,最快是9天,拉雪橇的狗狗用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它们只用了3、4天就送到了,一路的磨难使狗狗们气喘吁吁,它们的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发现,处处都会有好心人。我们一如既往地来到教室,上课铃响起,同学们安静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刚进入教师,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惊呆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老师疲惫的`眼睛,黑黑的眼圈,苍白的皮肤,王老师咳嗽了几声,说:“开始上课”此时台下同学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包含了我们对王老师的坚持不懈有责任感的心的感恩。

  有时不要老想着失败,只要坚持不懈,英勇顽强,你就会成功就像故事里那几个狗狗一样。

人世间读后感13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14

  读《人世间》,如果探讨小说人物的品质,我们一定会说他们的善良。而且,一定会提到周志刚、周母、周秉昆、周楠、曲秀贞、蔡晓光等人的善良。但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周秉义的善良,会误解周蓉而体会不到她的善良。个人以为,作者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以周家兄妹三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周家兄妹的三人的善良源头,正是他们的父母。父亲周志刚对于工作的热忱,对于工友的关爱,对于儿女的包容,在体现一个父亲的博大心胸的同时,也给儿女们奠定了善良的基因。周母无私、热情地进行居委会的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工作,把鸡蛋无私地赠与生病、矛盾着的邻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着善良的内涵。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也秉承了善良的品质。

  其中,周秉昆的善良,正是通常所理解的善良,是一目了然能够发现并且实在体会到的善良--那就是善待身边的人。那些身边的人,可能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朋友,如曾经的六君子;也可能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人,如看到曲秀贞老太太的丈夫,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但是看到他困难,听到他的求助,周秉昆二话不说,背起他送到了指定的医院,也因此结了一份善缘,因而多次得到了曲老太太的帮助。同时,周秉昆的善良,也包含着面对弱者的同情和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份善良,周秉昆认识了郑娟,因而能够在入狱后得到郑娟对周母的照顾,最后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

  周秉昆的善良,是最显而易见,最接地气的;周志刚对待工友的善良也是深深烙在读者记忆中的;周母的善良也是真实地直击人心的;他们的善良可以说是同一类的,是刻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与人为善的根子,是淳朴厚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比较之下,周秉义的善良,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更多的时候,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周秉义的言行,认为他对于弟弟的照顾不够,对于父母的关注也缺失。对于他只注重仕途不注重家人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因而可能就忽略了他的善良。周秉义所以严以律己,不为家人以权谋私,对于父母缺失关注,正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能够全心于工作,不被外界因素影响。他是心中装着天下,装着众生的真正为民谋幸福的一类人。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的为政者。他在一职位,就干好这一职务。并且细细探究,他对于家人,无论是弟弟还是父母,他从来不曾放下。当弟弟入狱,侄子周聪工作没有着落的时候,他违背自己的原则,为侄子找工作。在弟弟生活艰难的时候,他确实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但是总能及时送上自己的钱,帮弟弟度过难关。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他身上体现了另一种境界的善--是隐藏在表面的雷厉风行之下的真心替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是引路。”周秉义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了这个境界的`善。

  周蓉的善良,则是另一种境界,恰如以下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善良,有时候恰恰是让你感受到的,是一切如常。”“看破不说破,尊重弱者的敏感,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这是另一种善良。”作为周家最聪明伶俐的孩子,她自小就对现实有深刻的剖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艰难岁月里,蔡晓光、郝冬梅在周家自由畅谈,正是折射出了周家人的这份善良。后来,这份善良更多的体现在周蓉身上。离婚后,在法国最艰难日子,女儿对前夫的变相支助里体现着这份善良;对于法国朋友的理解和对朋友姐姐的帮助里表现着这份善良。还有后来对嫂子再婚的理解,对于贫困学生的支助都始终以“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让你感受到,一切如常”。这份善良,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一颗时时能够体谅人的胸怀。因而,她能够在知道蔡晓光等待自己十二年后有过的感情史,还是深深感激蔡晓光,并和护士长成为朋友。这份善良,还需要进退有度,需要大智慧。唯有周蓉这样有着聪慧的头脑,经历过大西南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依然坚强、守着本性的人才能做到。换成周秉昆,过于憨直,难以做到;即使是周秉义,缺少了些变通,也是困难。因而周家兄妹三人,因为各自的不同生活轨迹,因为各自的性情,演绎了善良的不同内涵,由此让我们懂得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愿你我以不同的心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善良境界,让世界因为你我的一份善良而变得有几分美好。

人世间读后感15

  闲暇间听别人谈起《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看完后仍觉不过瘾,又找来相关书籍,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

  之前有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描述了国共内战后大概四十年期间,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如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而《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或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长篇版的“活着”,同样是描写了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如何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终究摆脱不了时代赋予你的底色,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生活,努力追求,好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和郑娟

  剧中的.主线人物,他们的生活波澜不惊,充满着底层人民每天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朴实、踏实,他们互相照顾着对方,守护着彼此,孝敬老人、养育儿女,或许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他们全篇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难、挫折,不仅没有让他们疲惫、疏远、困苦,反而让他们的心靠的更近。

  剧中有段出自冯化成的话:自古以来孝分两种,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后翻阅资料,发现最初是出自孟子:人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事亲”,一件是“守身”。所谓“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尽孝道;所谓“守身”,就是照顾好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人生。周秉坤一直在父母身边尽孝,做到了养口体,但对于很多漂泊他乡的打工人来说,做好守身,养心智或许也是尽孝的一种。

  二、周家的大儿子周秉义和郝冬梅

  他们俩都是精神大于物质的人,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自身价值,他们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优越的工作,不必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发愁。周秉义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上北大,并且成为副市长,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他的岳母位高权重,他本可以高攀却不利用,坦坦荡荡做男人,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也几乎毫无污点,可以说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还是有一点瑕疵,就是贪名。

  周秉义实际上是最在乎自己名声的那个人,他怕自己的弟弟妹妹沾上自己一点光而导致自己名声受损,所以周秉昆在遇到问题后,都不愿去找自己的大哥,除非不得不找。周秉义一生把温良恭俭让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份“名”。但是这种追求法可能真的是在理想中,生活中反而没有了一丝的人情味,他在最后拆迁中为弟弟争取了一点小权益,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写照。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诺敏时就提到,诺敏一生清贫,未曾贪钱,但贪功邀名同样是贪。古往今来,当官者无非为名、利、权,“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周秉义没有利用名来索取利,但是这种贪名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

  三、周家的女儿周蓉

  聪明、任性、洒脱,这是周蓉的标签,但她却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终其一生,周蓉都是在为自己而活。年少时远走他乡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后将女儿放在弟弟家养育导致母女隔阂,之后在法国时居然动了让自己女儿和周楠恋爱的想法,完全不顾弟弟和郑娟的感受,回国后私立学校教书,退休后尝试写作并成了作家。整个人生让人羡慕,但光鲜的人生背后她是否知道,有多少蔡晓光周秉坤之类的人在为她负重前行?

  周家三个孩子的人生对于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已属上乘,他们各自努力着,也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自己不同的道路。生活,本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活得过程中,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事业等等却各不相同,每个人终究有每个人的宿命。

  最后献上书中的一段话共勉:人生啊,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一生向阳,哪怕一生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世,只为活得堂堂正正。

【人世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世间作文01-21

人世间的那点美好02-28

人世间的美好作文07-20

《人世间》读后感08-18

人世间读后感07-10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作文08-03

在人世间作文(精选40篇)12-05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经典征文11-13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