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3 08:56: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对于他所说的关于人生的动与静的思考,我也颇为赞同。

  人生中,我们需要进取的“动”。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一往无前,勇于进取的那一份“动”;我们需要敢于冲破世俗眼光,破茧成蝶,从夹缝中靠自己的一番毅力扎根生长的进取。人生,若没有了进取的“动”,就宛若一摊死水,没有丝毫意思,仿佛投石进去,也只能荡起波纹。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动的,是需要进取的,我们要靠着一份进取的“动”,去认识这个浩大无边的世界,也是要依靠着这一份力量,实现思想的无数次飞跃进化。如若没了“动”,我们就如没了灵魂的死尸,只有空口白话,没有任何付诸行动,这个世界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只会沉醉在现在,而无法到达更远的彼岸,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人生中,我们同时需要积蓄的“静”。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沉稳应付的'那一份“静”;我们需要心神的镇定,方可领悟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真正的奥秘。“静”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是我们放松心灵,去感味未知。“静”是喧哗与烦躁时一针强有力的镇定剂。圣人老子曾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在成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缺少不了清净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远的彼岸。“静”或许不能使一个人一帆风顺取得胜利,但却会让人在这场旅途中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化。

  没有静的动是盲目,没有动的静是消沉。

  人生若没有了积蓄的“静”,而光有进取的“动”,那这个人生一定不会特别成功。只会一味地奋发向前,而不停下脚步学会冷静思考,只会盲目。那么就算一个人,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他最后也会走向失败的坟墓。没有积蓄的“静”使我们在危急时刻冷静思考,那么总会成为一盘散沙。同理,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能够冷静地思考,而不学会去付诸行动。那么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止步不前。

  动与静看似是两个极端,但确是最好的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人生路上,应动静相宜,让“动”去实现心中所想,让“静”去感悟世界奥秘。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坦白说,原本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只是老调重弹,毕竟从小到大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朱光潜先生以我理想中长辈的语气给我上了一课,一封信一个主题,告诉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现实。

  先生开篇便给我们来了一个书单,以表现读书的重要性。刚开始觉得虽然大部分没看过,只是因为以前没条件,现在没时间,然后就陷入到为何会没时间的.思索中。诚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学生会的工作、各种竞赛、各种活动,连作业都是在空隙时间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收获,反正我自己感觉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然后带着烦恼入睡。依稀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的人,立志要去有图书馆的大学,然后看过瘾,难道现在就要放弃这个念头了吗?先生让我明白我该开始努力了。

  除了劝青年读书,先生还在书中与读者讨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涉及面非常广,但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书中描绘了多元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导多元生活,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不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唯一的,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但你应该学会思考自己要怎么活,生活绝对不是只有任务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请不要视而不见。

  这十二封信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在序中,朱光潜明确地指出,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是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位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朱光潜的言辞犀利,但却说明了青年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但为什么朱光潜会提出“一蟹不如一蟹”和“一蟹仍如一蟹”的说法呢?难道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年人需牢记自己的使命,勤学苦练,用长远的目光看未来,不能够只顾眼前的小利益,不能像愚公移山里的智叟一样没有长远眼光。如果连青年人也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那不正印证了朱光潜的话了吗?

  朱光潜对朋友写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中,作者提出“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需实施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创新来推进时代的发展,若墨守成规,那便止步不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驱动力,就如门锁在生锈时也需加一些润滑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静态的事物,那么一切都将是可变的,可以富有创造的。如果永远不愿意跨出那第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在第七封“谈升学与选课”的信中,“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您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选课这一个话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认为大学生在选课时应该选自己感兴趣的功课,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每次在选课前,我都会十分谨慎和纠结。我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如何最大化。课程种类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体的方法还得根据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乱指点。

  在第十二封“谈人生与我”的信中引用了《无言之美》: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认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呆板无趣的生活与机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反反复复的,同样的工作只会让我们觉得枯燥乏味,也会拉低工作效率。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在岔路口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虽没有作者想的那么深远,却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为了不留遗憾,我愿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换取那快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在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来了读书、升学与选课、情与理等我们容易困惑的问题。“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的祝愿中,我抱着汲取知识,获得力量的态度读了这十二封信。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谈读书中,作者说“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当作者计算着一天都三四页一年都好几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的必要性。在《开讲了》当中,何镜堂院士也对我们说过,他每天十一点钟制完图开始看书,看到了深夜一点,第二天正常七点钟起床。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书海中遨游的场景。是啊,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读书了吗?我们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打游戏,真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读书了吗,还是对书籍的渴望远没有对游戏的渴望强烈呢?这些话语对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开始思考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每天的时间让自己更多吸取书中的精华,每天都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此外,再谈动静中我明白了要行动起来也要能静下心来,再谈情与理中我明白了应兼顾理智与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幸福。”真的很感谢先生的十二封信,让我懂得在学工科之时也应当持有的那份对文学,对书籍的热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看这本书之前我特别好奇: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关心后生的前辈会对青年朋友们说一些什么呢?看过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总结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学问做事业都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从自己本心出发,戒骄戒躁、不贪容易,不随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这样的人生态度何止当时的青年人要具备呢?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也不论是否是青年,凡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理应如此。

  《作者自传》中曾言:“这本书反映当时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状,所以我和广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我在读书后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朱光潜先生所言的谈动、谈静、谈摆脱、谈人生与我......恰好反映了我们在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读书学习、道德、个性、人生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却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如沐春风。仿佛遥远的一位长者在用谦逊又诚恳的语言关切着,既想指出一条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尽数道尽,期望小辈们能有所收获。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是谈动和谈静。古诗中曾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当代青年人若谈起闲愁,必定会被说过于矫情,当你读了孟石先生的这篇谈动,便会释然。他承认了“朋友,闲愁最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世界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转。若想排解心中的闲愁,就要以动制静,享受生活中质朴的乐趣,去跑跑跳跳、谈谈笑笑一番,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谈“动”是跑跑跳跳,那么谈“静”则是感受、是领略趣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性难免浮躁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到这里才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悠然无虑的静趣。小时候还觉得诗人是在凑字数,现在仅仅是读一读都觉得心静下来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颗镇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愿我们即便溺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巍峨江山的壮观和寻常巷陌的温暖。

  每当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时,内心便充盈着感动。看完书后甚至心中一丝惋惜,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会一封一封的细细读完,或许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时空而来,犹如挚友,言真词切,能感到先生真诚地期盼年轻的朋友们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简,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如今时代依然适用,任时光流转,难的始终是践行。生活忙碌,偶尔忘记,好在有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回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戴子奇暑假期间,总会有许多的空闲时间。在这期间,阅读无疑是一项很好的课余活动。有一本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升学与选课》这一章,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章讲述了作者的一位朋友即将要中学毕业,面临许多问题。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小事件与他的亲身经历,向他即将...

  星期六傍晚,我吃完晚饭,和弟弟一起去散步。刚出门,就看见夕阳染红了一大片天空,夕阳慢慢西下,光线也越来越暗,我和弟弟走着走着。不一会儿,我发现天已经变暗了,突然一缕皎洁的月光像银河一样从天而降,天是蓝黑色的,让我看得入神。天快黑了,我抬头一看,一轮圆月像玉盘一样旋挂在天空,星星们陪着孤独的月亮一起度...

  两万五千里,那一双一双脚踩实了土地,那一片一片血染红了道路。以那无所畏惧的心,以那坚定虔诚的脸,挽救了新中国,铸造了东方雄师。他们不是神圣,只是那贫瘠土地中具有铮铮血泪的男儿——年轻稚嫩的青年,肌肉壮硕的壮年,脸上早已结满沟壑的老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样貌,却凝聚成了同一条比...

  我是一个垃圾桶,我穿着黑色的衣服,矗立在小区的垃圾站边缘。我有3个兄弟姐妹,他们喜欢穿“红色”“绿色”“蓝色”的衣服。我可是兄弟姐妹们里最受欢迎的,以前,人们不管赤橙黄绿蓝靛紫,全都将垃圾扔入我这里,虽然兄弟姐妹们都很羡慕我,但...

  下了晚自习,外面的风淅淅沥沥的下着,一点停着的意思也没有。我哼着小曲,走出校园。大街上,人很少,在我正前方,有一个小女孩,有意无意的向后看,眼睛里似乎有一丝惊恐和害怕,莫非她把我当成了坏人?想到这里,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这又怎么能怪她呢?换做我也会害怕的,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不是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镜...

  “这个字怎么就写得不好呢?”我无助地望着生抄上的那个字。爸爸走了过来,关心地说道:“怎么了?是不是写字又遇到困难了?”“天啊!”我着急地感叹道,“到底怎么写?我不写了!”爸爸关爱的.神情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我的家乡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大凌河的环境特别恶劣。因为人们把污水尽数排放到大凌河中,大凌河的水变得臭气熏天,有些人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都搬走了。后来,在市政府领导的规划下,大凌河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如今,大凌河里的水变得...

  生活的一件件琐事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多,它们数不胜数,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颗繁星,最亮、最闪!那是我的第一次洗碗经历!我曾经是家中的“大王”,家里人都是围着我转,伺候着我。有一阵子,我发现其他同学有的会炒菜、有的会拖地、有的还会洗衣服……可是我什...

  我的好朋友杜雅鑫,她不仅是我儿时的玩伴,还是我的同班同学。说起杜雅鑫呢,她可是个运动达人。一上体育课,她就带着篮球到篮框下和别人比赛,你经常会在篮球场上看到她不停地拍着篮球,为了寻找"突围"的身影。只见她一个转身,猛的一个虎跳,篮球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孩,乖乖地进入了篮筐。她可真是个...

  大家好,我是一朵云。天空晴朗,在我看来像是一位画家,不小心打翻了蓝色的颜料盒。太阳公公大概是没有睡醒吧!光束洒在大地上,那么柔和,屋顶上的每一片红瓦绿砖都被照得亮晶晶的。树的嫩叶都努力吸收着阳光,小树踮着脚尖儿,想让自己更高一些。像小蚂蚁的人们逐渐多起来,比人大一些的卡车也只不过像是一些昆虫罢了。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在《谈动》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要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美丽的花草、可爱的小鸟、深刻的知识,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剩下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们感受不是特别的深刻。只是觉得《谈十字街头》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至于《谈多元宇宙》,我会倾向于将这篇文章理解成,时代的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不同标准下的判断有所不同,所以应该辩证,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给青年十二封信》读后感:

  老先生多年前写的这文章,到现在看,我还是觉得受益了。感觉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本质的一些问题,一些现象还是存在,需要被提醒。虽然我已31岁,过了中学时代多年,但是一些观点和想法仍受到碰撞。想推荐给中学生看看。准备买本书给正在上初中的乐乐看看。看了后面几章,发现文章很有深度,需要一定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各种滋味,可能初中生还未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可能给乐乐看,早了,不过我觉得看书可能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随着年龄增加,再次读起,会有更多感悟,是否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文章有时代背景的,提到一些事件都是民国时代事件,较当下有些远了。但不妨碍理解先生的意思。后面几篇阅读就有点难了。语句没有那么白话文。需要思考,用心然后用脑。

  书中: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亚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一、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二、谈动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三、谈静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中小学老师;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只能苦劝我的表兄不为非作歹;别人发电报攻击贿选,吾侪小人,发电报也没有人理会,我只能集合同志出死力和地方绅士奋斗,不叫买票卖票的事在我自己乡里发生。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那位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可惜书不在身旁,不能抄译给你看,你自己寻去罢)。”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

  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理斯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很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授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这是我信笔写来的几个确例。西方大学者(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的。

  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这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幼时,有一位最敬爱的国文教师看出我不知摆脱的毛病,尝在我的课卷后面加这样的批语:“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赧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快乐的一天,从看书开始。有一天,我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我刚开始读时感觉兴趣索然,但是后来,我在这书中发现了生活的写照,有一些事甚至和书上所写的一模一样。于是,我来了兴趣,准备认真地看这本书。

  在我的一番精读之下,我在书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这就像生活中,你可以让别人尊法,但不能使别人道德。

  感谢朱老先生的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不久前看完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下是我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第九封信中写道:“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我认为第一句话错,第二句话半对半错,第三句对。情感是比理智重要,但我觉得,仁平等于义。仁义,都是问心的道德。比如说文天祥、黄继光,他们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很义气的,在这种义气集中不是包含了情感吗?

  第六封信是我最喜欢的.一封,因为其中写到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人生也是这样,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别人的想法,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别人的想法,才不会产生矛盾,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共处。

  作为青年,对仁、义是要理解的,人与人之间是要尽量不产生矛盾的。而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对青年有很大好处的。即便外界芜杂不堪,心依要养的一树花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十二月的阳光依旧灿烂,难得抽时间沐浴其中,我轻轻地摊开一本书,满书芳香随之沁入心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忆往事流年,又给了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安宁、启迪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仅适合青年人读,中年人也应该拿来读一读,用以勉励、反思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结合书中智慧指南,笔者借以致职场青年如下成长箴言。

  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

  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提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榜样。所以,我们职场青年更要坚持读书,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学成文、武、艺,以实力成就自己、报效国家。

  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就如我们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在青银高速的优秀组织里,要把握好集体给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资源与成长平台,以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

  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确树立人生梦想,并为之付诸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做好每个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我们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复一日的不断奔走,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还包括闲暇、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职场青年不意味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想,还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了解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但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以信的方式,向青年们传递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整体上,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易懂,而且内容深入浅出,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能够有所收获和启发。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涉及了许多青年们关心的问题,比如人生、理想、爱情、友情等等,而且作者也给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理想的那一篇。作者在文中指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应该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理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和价值。

  与其他类似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更注重实践和行动,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实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能够给青年们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动与静,两者相对,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触。所谓动,能够赋予我们乐趣。闲愁之时,难以排解内心之愁苦,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身困于其中,心有不畅,事事觉不顺。动,便是一种很好的消愁方式,虽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古人往往却都是借酒消愁,这是他们的一种志趣。而动便是探寻这样的乐趣,去游山玩水,去大哭一场,抑或是,借诗词,文化,好获得“天伦之乐。”动便诗内心稍远离愁,平静下来。

  有时自己也不免愁闷至极,但巧逢盛夏,喜约好友,去那山林闻之夏蝉,去溪旁渐闻潺潺水声,去高山鸟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杂事,使内心变得充实。此皆为动,从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不必因愁二不动,更应借动化愁,好赏乐。

  静,不代表不动,而是另寻一处生机。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心中所认为的静:不因外界之纷杂,而扰乱内心之序,只有平静地对待世事,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言:“所谓‘静’,便是心灵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这也与诸葛亮所言可见一斑。外事世事纷扰,只有远离喧嚣,秉承着内心的`平静,平静地对待,才可寻静。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冗杂的官场,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是他所追求的静。我们也应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静,方可难起波澜,才也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动与静相结合,对于我们,更有别具一格的含义。我们先是有动,从动中,领会了如何使内心变得恬静,褪去浮躁与忧愁之心,从中领略到乐趣。久而久之,乐亦无穷已。才变得静,达到自己从未预料的,人生境界。

  虽是世事难料,但如此,也不觉张皇,动之于心,静之于心,方可达之人生高处,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蓝,海之浩瀚。

  经过动静沉淀,难以沉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青年立志则国强07-1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1-2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7-2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2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9-08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8-23

(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5-2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篇04-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篇04-27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