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6-20 12:17: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

  假期,我读了《生命教育》这本书,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特别的,丰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与笑不同。眼泪真的很奇怪,它会使人们拥有多种复杂的情绪,让人们难以揣摩与分辨。幸福?痛苦?其实,眼泪也是一种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软弱、无能、可怜的表现;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乐、开心、幸福的标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再怎样说,也不会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饰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难受就难受,开心就开心!流自己的'泪,让别人说去吧!

  仔细想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不该哭,不能哭,也不敢哭,为了种种理由,我最多让眼泪在眼眶里打几转,然后让它们自然蒸发,我常问自己:“我还会哭吗?”哭,究竟是不是坏事?哭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们却总是说:哭,是无能的表现;哭,是心胸狭义的证明。考试考砸了,不能哭,要寻找失败的原因,争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泪,只要努力,办法总是会有的;和同学相处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发剪掉,她觉得为什么没了胳膊就不能穿着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长发,可她还是自信的面对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看完之后,波波姐姐说:“看了这个视频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说:“做人要对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点自信都没有,那应该和死没区别。”我觉得无论身体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不做一个无用之人。

  大家说呀,都快下课了,波波姐姐让我们每个班分成四个小队,守护小鸡蛋。可以用任何东西守护鸡蛋。

  课后我明白了,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只有一条,浪费了一条就没了,而活着也要自信,无论少了手,脚也要自信的面对生活,不然活着和死差不多。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2

  《生命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将会遇到的事,普及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知识,教育我们保护环境,预防校园暴力,不要乱服药物,要健康饮食,“想哭就哭”,还要学会紧急治疗如为被电击的人紧急治疗,为被烫伤的人处理伤口。

  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只有大把的金钱,最后还是等于零。是药三分毒,儿童用药不能盲目用成人药,有时药量并不是简单依据体重就能判断的。量小影响治疗,量大可能导致中毒,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儿童感冒也不能滥用抗生素一类的感冒药,如果长时间使用,会诱导病菌抗药,体内正常菌类失调。在生气时,也不能一味的生闷气,眼泪里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可以大哭一场(15分钟以内)来平息怒气。也可以到宣泄室里打骂、涂鸦橡皮人、到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叫喊,以此来宣泄怒气,否则你也可能成为一个“定时炸弹”。由于生活忙碌,许多人都来不及吃早饭,第一节课下课就会感到饿,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们生病时也不能对别人咳嗽,这也是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们还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宽容不是忍让,不是妥协,但是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妥协。宽容的法师让大汉觉悟,让他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别人,从此大汉走向成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生活也会对你宽容;多宽容一点,也让我们的生命多了一点空间,才能让自己有个平静从容的生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每个人吧!

  我们更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因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能阻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功劳重大;可一些现代化学物质却让它伤痕累累,渐渐稀薄……最严重的还是水资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剧增让河流变阴沟,变胡泊为污水池,甚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开始变为可怕的“黑河”,滥砍滥伐造成水分蒸发大量流失……所以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来守卫我们的家园,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生命教育》让我们学习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并给予它责任感,让它学会感恩的同时让我们学会自我情绪调整、注意身体健康、处理各种意外伤害因为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还让我们了解离家出走的坏处及预防校园暴力,在灾难后自我调整,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大家都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壮的成长!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3

  今年暑假,教育局提出了一项新要求,要求我们教师读一本名为《唤醒课堂生机: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的书,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李政涛教授所写。在书中,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重要性,并呼吁全体教师成为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育者。这个理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颖,以前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我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首先,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去研究学生的生命成长,透析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所教育的对象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不能像驯化动物那样,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

  其次,对待生命要保持正确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生命抱有热爱之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困难,他们依然是人,他们也能够被感化。以前的教育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过于关注自己的分数,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显而易见,这是错误的想法。虽然目前我国仍然依靠成绩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但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能力。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获得高分数而没有高能力是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的。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正是我们对教育理解不全面,缺乏对生命的感悟。

  再者,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自信,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够面对日益强大的学生精神生活而不畏惧,不恐惧,不担忧,从而实现有生命力的教育。当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强大时,我们要努力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让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好、精彩和价值的意义;让他们从我们的人格力量中理解做人的真谛。我们也要将学生的生命放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像关爱自己一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将爱与情感注入到教育过程中,唤起和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注入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使命,它承载着培养精神和智慧的伟大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见证学生的成长,也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不断成长。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实践平等的教育,并且将生命感和责任感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得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就像是回归到一个培育生命的家园,而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将会发生各种不同层次的生命交汇。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读了《生命教育读本》。因为学校有要求在假期阅读,在开家长会时也推荐家长看这本,就拿起书,泛泛的翻了一几页,后来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错,就干脆坐下来细细品读,认真体会。

  生命教育讲的是帮助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与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看后觉得,这本书所阐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生命教育是一门学问,也像是门艺术,也是让所有家长、老师时时刻刻无法回避的日常琐事。

  我们的身份很是双重的,即是家长,也是老师。很多的家长都觉得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还说交给老师我们放心,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要打要骂随便,绝不袒护。家长要养育孩子,不仅是要养孩子,更要育孩子。不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长。养育孩子从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我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孩子。怎样穿衣,怎样更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的事,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表示痛苦和愤怒……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担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半途而废,孩子上学就把教育任务完全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石头,需要家长的辛勤劳动,需要老师的挖掘,才能成为一件惊世作品。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遗传、环境等很多外因和内因注定了孩子成长的差异,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读这书,收获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读这书,如获至宝。闲暇时间我会在读,在领会,在品味。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今后该走的路。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5

  假期,我读了《生命教育》这本书,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珍贵的是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特别的,丰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与笑不同。眼泪真的很奇怪,它会使人们拥有多种复杂的情绪,让人们难以揣摩与分辨。幸福?痛苦?其实,眼泪也是一种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软弱、无能、可怜的表现;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乐、开心、幸福的标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再怎样说,也不会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饰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难受就难受,开心就开心!流自己的泪,让别人说去吧!

  仔细想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不该哭,不能哭,也不敢哭,为了种种理由,我最多让眼泪在眼眶里打几转,然后让它们自然蒸发,我常问自己:“我还会哭吗?”哭,终究是不是坏事?哭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们却总是说:哭,是无能的表现;哭,是心胸狭义的证明。考试考砸了,不能哭,要寻找失败的原因,争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泪,只要努力,方法总是会有的;和同学相处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种心情吗?既然快乐时能笑,为什么痛苦时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种率真,哭,也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设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转。让泪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种心情吗?既然快乐时能笑,为什么痛苦时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种率真,哭,也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设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转。让泪水冲去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委屈。那时,自己的心情一定能会重新明朗起来的。

  书中也说到,流泪,其实也是一种特别的幸福,因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让心灵重获温暖。学会流泪!对自己,何必太过苛刻。让自己或微笑,或流泪,随心而动,那样,我们会更加的成熟,快乐。

  雨过天晴,天会更蓝;泪水过后,心情会更舒畅。生命,就要活得与别人不同,要快乐,要满足。

  幸福的时候,我喜极而泣;伤心的时候,我泪流满面。生命,就要与众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今天,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一个社工叫波波姐姐,她来跟我们上课。首先我们玩了个游戏叫做抛鸡蛋,每个班两个人,一共六个人,有三个鸡蛋,可是都被不小心抛到了地上,波波姐姐跟我们说“鸡蛋也是生命,你们是不是应该守护它。”大家说“是的`。”我感觉人和人之间,有的人很坏,很想把别人送去天堂抢夺财产,灭口。还有在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等等……一会儿,波波姐姐放了一个视频给我们看,一个女明星叫雷庆瑶,她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胳膊,她的家人把她漂亮的衣服扔掉,一天她的爸爸拿着一把剪刀把她美丽的长发剪掉,她觉得为什么没了胳膊就不能穿着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长发,可她还是自信的面对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看完之后,波波姐姐说:“看了这个视频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说:“做人要对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点自信都没有,那应该和死没区别。”我觉得无论身体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不做一个无用之人。

  大家说呀,都快下课了,波波姐姐让我们每个班分成四个小队,守护小鸡蛋。可以用任何东西守护鸡蛋。

  课后我明白了,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只有一条,浪费了一条就没了,而活着也要自信,无论少了手,脚也要自信的面对生活,不然活着和死差不多。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6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于是,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厌学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喜爱学习,愉快的学习,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发展呢?

  自从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深深地被书中介绍的'生本课堂所吸引,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的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同学兴高采烈的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这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向往的生本课堂: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呱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的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的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如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呢?首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生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

  我们羡慕这样的生本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在我们心目中的儿童,弱小、无知、懒散、好动,如果高度尊重他们,他们的行动就会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范围,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再有,我们顾虑的是,即使我们严加约束,学生尚且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要让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岂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吗?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直觉,教师是有知者,教学理所当然应从有知流向无知,如果全面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成绩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7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8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论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前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二百多年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改变教职员工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庞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一般性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嘲弄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感受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伯粉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幼儿的基本功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茁壮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鼓励他集中和想法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易于发挥自己这条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紧实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驴子(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好感,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可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每两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2。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特兰县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诺塞县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职员工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有一个过程,或者说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才中常常包含着错误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十分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牛牛回答表示:不怕,老师说阶梯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公式化我们的学生还不明晰,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人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终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为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为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弊病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学员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排球的一些则代名词,而应转变成一种生命存在的纯粹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排除万难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茁壮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弊端;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通识的模仿标准,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9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0

  在暑假里,我读了康岫岩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让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布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在书中,康校长回忆了在学校推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情形。她选择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白色、绿色、蓝色”为代表的三色板块式课程体系,开设了“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为立足点,凸现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首开先锋在中学开选修课,实施学分治理。这种独特的课程治理为南开培养出了更多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的中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输知识,是照本宣科。大家满意于学生把握了多长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多长,创新能力增长了多长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索: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对教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生应该要以身作则,以学正人。《生命因教育而出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出色人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1

  我读了当代教育家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颇受启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觉得很不错。我们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读完本书,我深深感到: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一份职业之所以伟大,因为它需要承担的责任重于常人。医生之于病人,教师之于孩子,都必须慎之又慎,一点细小的疏忽或是无心的冲动,都有可能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时冲动,感情用事,伤了师德是小,要是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将来,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错误。

  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师,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把学生的身份从目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向“培养者”,强调“自我观念”“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愈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掌握健身运动的方法,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能力。为维持和增进健康服务。“教育是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2

  步履匆匆,登上讲台22年,从事这份职业,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孩子成长,我更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一个中年教师,一步步走来,快乐幸福着。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这本书,更是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学生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师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长,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过教育之树而成功地实现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树上绽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时间感不断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的手和灵魂都充满了时间,他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时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节奏和韵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定期。他与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时间,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让心脏为每一次绽放而激动。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实践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当作一门生命的学问来贯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义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一种以生命感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开掘人性,让人性生动起来,丰厚起来,高尚起来,博大起来,让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义和价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宫的方法是:倾听和对话。

  李政道教授将教师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匠师。无论匠师的技术如何高超,始终缺乏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二是艺师。艺师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艺师的课堂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三是儒师。儒师具备传统的知识分子风范,有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牺牲精神。他是本学科的专家,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试图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还是一个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他将拥有三种东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爱心、大境界。

  读过这本书以后,才发觉自己永远走不出自己划的教书匠这个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负重轭。我们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教育要发展,理念得更新,追寻的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课文,题目叫《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写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飞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体会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习中,我感受到文章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对人生积极地态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该对生命负责。

  我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春天,小草从泥土里倔强的探出头,在阳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们诉说它拥有生命并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无闻的为农民伯伯们翻土,没有人体会到蚯蚓对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就是最好的答案,这就是蚯蚓诠释生命的方式。蚕破茧而出,需要的也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足够的勇气,而它做到的不仅仅是破茧而出获得新生那么简单,更需要时吐丝的贡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蚕们不惜扭曲身体,还要吐出丝呢?蚕靠的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勇气。连小小的动物都有对生命的喜爱和渴望,那么人类要怎样诠释和珍爱宝贵的生命呢?

  让我们好好珍爱有限的生命,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日聚会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陈思璇生日。她邀请了一大帮同学放学后为她庆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会的地点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听说,在百盛蜂吃披萨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披萨,这让我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同学们怀着高兴地心情来到了百盛蜂披萨店。

  到了披萨店,同学们都抢着点自己喜欢的披萨,“来这里就是吃披萨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点了一份鲍贝披萨,还有一份水果披萨。在兴高采烈的吃披萨的过程里,同学们都喜欢相互抢饮料喝,还玩起了“围攻郑琰”游戏,大家唱呀,跳呀,顿时,整家披萨店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终于到了制作披萨的环节,披萨师傅给我们端来了面团、芝士、果酱和新鲜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胀的面团,第一个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团给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团使劲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团捏成了三角形。披萨师傅告诉我们,制作披萨的面团不能捏扁,这样不美观。开始做披萨啦!首先抹上果酱,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几乎一瓶的果酱全被我给弄完了。抹好果酱,再把新鲜的水果摆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几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学们说我做的是大杂烩,我开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两人一包芝士,还是我的动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陈思璇只拿到了一点点。终于大功告成,师傅把我们把成品都编上号,一个个的放进烤箱,大约过了数分钟,披萨出炉了,我打开一看,一个小娃娃的脸露了出来,“哇塞!”我惊讶地说,“我的看起来像大杂烩,烤好了一点儿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尝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萨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带回家给老爸老妈吃,让他们也尝尝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美味披萨。

  百盛蜂这个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萨吃,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点到,我也要在这里举办!去补习

  这次的数学单元考试,我才考了80分,老妈对我的这个分数很不满意,老妈看着我的试卷说:“徐韵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还粗拉!”我为此也非常的苦恼。

  周六的早上,鲍杨洋来我家玩,吃过中饭后,就邀请我去她家玩,她说:“徐韵,你来我家吧!我家请了家教呢!今天下午来帮我补习,你也来吧!”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收拾好学习用具,准备出发。

  老妈听说我要去杨洋家一起学习,给了我一些票票,让我们坐三轮车。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伞都撑不住。顽皮的小雨点穿过伞一直的拍打在我们的脸上。我和杨洋冻得起鸡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来一辆三轮车。虽然是乘三轮车,可是沙啦啦的雨点透过车棚打进来,一路上我们可冷死了。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4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的机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帮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容易发挥自己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5

  假期,我读了《被生命温暖的教育》一文。读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灵不禁被文中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掀起了阵阵涟漪,使得我对我们的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问题,特别是关爱心、责任心、价值感、诚信意识的缺失。我觉得只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内在良知,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一、学生的生命体验是教育的起始点。

  对于学生来讲,教育应该植根于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成长,在于培育独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之中,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生物体,一个不断获得经验、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社会人。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的生长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无限发展的潜能。少年儿童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更是个性品质发展的黄金阶段,最具有发展的潜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读后感《读《被生命温暖的教育》有感》。因而,教育者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成长中个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才能使他们得到精神的.满足和道德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二、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广阔世界。

  当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脱离学生现实的生活、跟不上现实社会的急剧变化。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应该是生活。教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就无法真正落实教育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行之有效的教育并不是课堂上的几节说教、课外的几次活动所能完成的,还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细细体味与把握,把课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生活为根本。把教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景当中,才能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教育与他们息息相关,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改进。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击生命、震撼心灵的教育。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导其追求广阔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关键。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生命而教育08-17

生命教育作文08-20

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征文,为了生命的教育08-04

汉语教育应是打通生命的教育08-20

呼唤“生命教育”课程08-17

呼唤学校生命教育08-17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08-19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08-25

教育:生命的“美容剂”08-23

生命教育征文范文08-2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

  假期,我读了《生命教育》这本书,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特别的,丰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与笑不同。眼泪真的很奇怪,它会使人们拥有多种复杂的情绪,让人们难以揣摩与分辨。幸福?痛苦?其实,眼泪也是一种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软弱、无能、可怜的表现;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乐、开心、幸福的标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再怎样说,也不会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饰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难受就难受,开心就开心!流自己的'泪,让别人说去吧!

  仔细想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不该哭,不能哭,也不敢哭,为了种种理由,我最多让眼泪在眼眶里打几转,然后让它们自然蒸发,我常问自己:“我还会哭吗?”哭,究竟是不是坏事?哭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们却总是说:哭,是无能的表现;哭,是心胸狭义的证明。考试考砸了,不能哭,要寻找失败的原因,争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泪,只要努力,办法总是会有的;和同学相处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发剪掉,她觉得为什么没了胳膊就不能穿着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长发,可她还是自信的面对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看完之后,波波姐姐说:“看了这个视频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说:“做人要对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点自信都没有,那应该和死没区别。”我觉得无论身体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不做一个无用之人。

  大家说呀,都快下课了,波波姐姐让我们每个班分成四个小队,守护小鸡蛋。可以用任何东西守护鸡蛋。

  课后我明白了,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只有一条,浪费了一条就没了,而活着也要自信,无论少了手,脚也要自信的面对生活,不然活着和死差不多。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2

  《生命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将会遇到的事,普及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知识,教育我们保护环境,预防校园暴力,不要乱服药物,要健康饮食,“想哭就哭”,还要学会紧急治疗如为被电击的人紧急治疗,为被烫伤的人处理伤口。

  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只有大把的金钱,最后还是等于零。是药三分毒,儿童用药不能盲目用成人药,有时药量并不是简单依据体重就能判断的。量小影响治疗,量大可能导致中毒,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儿童感冒也不能滥用抗生素一类的感冒药,如果长时间使用,会诱导病菌抗药,体内正常菌类失调。在生气时,也不能一味的生闷气,眼泪里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可以大哭一场(15分钟以内)来平息怒气。也可以到宣泄室里打骂、涂鸦橡皮人、到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叫喊,以此来宣泄怒气,否则你也可能成为一个“定时炸弹”。由于生活忙碌,许多人都来不及吃早饭,第一节课下课就会感到饿,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们生病时也不能对别人咳嗽,这也是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们还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宽容不是忍让,不是妥协,但是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妥协。宽容的法师让大汉觉悟,让他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别人,从此大汉走向成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生活也会对你宽容;多宽容一点,也让我们的生命多了一点空间,才能让自己有个平静从容的生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每个人吧!

  我们更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因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能阻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功劳重大;可一些现代化学物质却让它伤痕累累,渐渐稀薄……最严重的还是水资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剧增让河流变阴沟,变胡泊为污水池,甚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开始变为可怕的“黑河”,滥砍滥伐造成水分蒸发大量流失……所以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来守卫我们的家园,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生命教育》让我们学习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并给予它责任感,让它学会感恩的同时让我们学会自我情绪调整、注意身体健康、处理各种意外伤害因为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还让我们了解离家出走的坏处及预防校园暴力,在灾难后自我调整,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大家都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壮的成长!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3

  今年暑假,教育局提出了一项新要求,要求我们教师读一本名为《唤醒课堂生机: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的书,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李政涛教授所写。在书中,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重要性,并呼吁全体教师成为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育者。这个理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颖,以前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我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首先,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去研究学生的生命成长,透析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所教育的对象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不能像驯化动物那样,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

  其次,对待生命要保持正确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生命抱有热爱之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困难,他们依然是人,他们也能够被感化。以前的教育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过于关注自己的分数,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显而易见,这是错误的想法。虽然目前我国仍然依靠成绩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但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能力。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获得高分数而没有高能力是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的。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正是我们对教育理解不全面,缺乏对生命的感悟。

  再者,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自信,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够面对日益强大的学生精神生活而不畏惧,不恐惧,不担忧,从而实现有生命力的教育。当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强大时,我们要努力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让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好、精彩和价值的意义;让他们从我们的人格力量中理解做人的真谛。我们也要将学生的生命放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像关爱自己一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将爱与情感注入到教育过程中,唤起和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注入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使命,它承载着培养精神和智慧的伟大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见证学生的成长,也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不断成长。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实践平等的教育,并且将生命感和责任感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得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就像是回归到一个培育生命的家园,而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将会发生各种不同层次的生命交汇。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读了《生命教育读本》。因为学校有要求在假期阅读,在开家长会时也推荐家长看这本,就拿起书,泛泛的翻了一几页,后来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错,就干脆坐下来细细品读,认真体会。

  生命教育讲的是帮助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与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看后觉得,这本书所阐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生命教育是一门学问,也像是门艺术,也是让所有家长、老师时时刻刻无法回避的日常琐事。

  我们的身份很是双重的,即是家长,也是老师。很多的家长都觉得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还说交给老师我们放心,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要打要骂随便,绝不袒护。家长要养育孩子,不仅是要养孩子,更要育孩子。不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长。养育孩子从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我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孩子。怎样穿衣,怎样更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的事,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表示痛苦和愤怒……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担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半途而废,孩子上学就把教育任务完全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石头,需要家长的辛勤劳动,需要老师的挖掘,才能成为一件惊世作品。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遗传、环境等很多外因和内因注定了孩子成长的差异,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读这书,收获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读这书,如获至宝。闲暇时间我会在读,在领会,在品味。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今后该走的路。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5

  假期,我读了《生命教育》这本书,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珍贵的是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特别的,丰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与笑不同。眼泪真的很奇怪,它会使人们拥有多种复杂的情绪,让人们难以揣摩与分辨。幸福?痛苦?其实,眼泪也是一种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软弱、无能、可怜的表现;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乐、开心、幸福的标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再怎样说,也不会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饰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难受就难受,开心就开心!流自己的泪,让别人说去吧!

  仔细想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不该哭,不能哭,也不敢哭,为了种种理由,我最多让眼泪在眼眶里打几转,然后让它们自然蒸发,我常问自己:“我还会哭吗?”哭,终究是不是坏事?哭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们却总是说:哭,是无能的表现;哭,是心胸狭义的证明。考试考砸了,不能哭,要寻找失败的原因,争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泪,只要努力,方法总是会有的;和同学相处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种心情吗?既然快乐时能笑,为什么痛苦时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种率真,哭,也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设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转。让泪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种心情吗?既然快乐时能笑,为什么痛苦时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种率真,哭,也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设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转。让泪水冲去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委屈。那时,自己的心情一定能会重新明朗起来的。

  书中也说到,流泪,其实也是一种特别的幸福,因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让心灵重获温暖。学会流泪!对自己,何必太过苛刻。让自己或微笑,或流泪,随心而动,那样,我们会更加的成熟,快乐。

  雨过天晴,天会更蓝;泪水过后,心情会更舒畅。生命,就要活得与别人不同,要快乐,要满足。

  幸福的时候,我喜极而泣;伤心的时候,我泪流满面。生命,就要与众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今天,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一个社工叫波波姐姐,她来跟我们上课。首先我们玩了个游戏叫做抛鸡蛋,每个班两个人,一共六个人,有三个鸡蛋,可是都被不小心抛到了地上,波波姐姐跟我们说“鸡蛋也是生命,你们是不是应该守护它。”大家说“是的`。”我感觉人和人之间,有的人很坏,很想把别人送去天堂抢夺财产,灭口。还有在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等等……一会儿,波波姐姐放了一个视频给我们看,一个女明星叫雷庆瑶,她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胳膊,她的家人把她漂亮的衣服扔掉,一天她的爸爸拿着一把剪刀把她美丽的长发剪掉,她觉得为什么没了胳膊就不能穿着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长发,可她还是自信的面对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看完之后,波波姐姐说:“看了这个视频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说:“做人要对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点自信都没有,那应该和死没区别。”我觉得无论身体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不做一个无用之人。

  大家说呀,都快下课了,波波姐姐让我们每个班分成四个小队,守护小鸡蛋。可以用任何东西守护鸡蛋。

  课后我明白了,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只有一条,浪费了一条就没了,而活着也要自信,无论少了手,脚也要自信的面对生活,不然活着和死差不多。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6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于是,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厌学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喜爱学习,愉快的学习,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发展呢?

  自从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深深地被书中介绍的'生本课堂所吸引,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的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同学兴高采烈的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这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向往的生本课堂: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呱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的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的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如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呢?首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生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

  我们羡慕这样的生本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在我们心目中的儿童,弱小、无知、懒散、好动,如果高度尊重他们,他们的行动就会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范围,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再有,我们顾虑的是,即使我们严加约束,学生尚且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要让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岂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吗?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直觉,教师是有知者,教学理所当然应从有知流向无知,如果全面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成绩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7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8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论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前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二百多年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改变教职员工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庞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一般性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嘲弄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感受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伯粉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幼儿的基本功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茁壮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鼓励他集中和想法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易于发挥自己这条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紧实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驴子(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好感,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可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每两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2。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特兰县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诺塞县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职员工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有一个过程,或者说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才中常常包含着错误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十分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牛牛回答表示:不怕,老师说阶梯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公式化我们的学生还不明晰,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人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终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为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为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弊病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学员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排球的一些则代名词,而应转变成一种生命存在的纯粹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排除万难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茁壮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弊端;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通识的模仿标准,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9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0

  在暑假里,我读了康岫岩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让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布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在书中,康校长回忆了在学校推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情形。她选择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白色、绿色、蓝色”为代表的三色板块式课程体系,开设了“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为立足点,凸现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首开先锋在中学开选修课,实施学分治理。这种独特的课程治理为南开培养出了更多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的中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输知识,是照本宣科。大家满意于学生把握了多长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多长,创新能力增长了多长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索: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对教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生应该要以身作则,以学正人。《生命因教育而出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出色人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1

  我读了当代教育家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颇受启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觉得很不错。我们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读完本书,我深深感到: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一份职业之所以伟大,因为它需要承担的责任重于常人。医生之于病人,教师之于孩子,都必须慎之又慎,一点细小的疏忽或是无心的冲动,都有可能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时冲动,感情用事,伤了师德是小,要是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将来,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错误。

  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师,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把学生的身份从目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向“培养者”,强调“自我观念”“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愈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掌握健身运动的方法,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能力。为维持和增进健康服务。“教育是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2

  步履匆匆,登上讲台22年,从事这份职业,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孩子成长,我更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一个中年教师,一步步走来,快乐幸福着。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这本书,更是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学生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师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长,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过教育之树而成功地实现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树上绽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时间感不断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的手和灵魂都充满了时间,他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时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节奏和韵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定期。他与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时间,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让心脏为每一次绽放而激动。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实践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当作一门生命的学问来贯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义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一种以生命感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开掘人性,让人性生动起来,丰厚起来,高尚起来,博大起来,让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义和价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宫的方法是:倾听和对话。

  李政道教授将教师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匠师。无论匠师的技术如何高超,始终缺乏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二是艺师。艺师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艺师的课堂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三是儒师。儒师具备传统的知识分子风范,有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牺牲精神。他是本学科的专家,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试图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还是一个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他将拥有三种东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爱心、大境界。

  读过这本书以后,才发觉自己永远走不出自己划的教书匠这个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负重轭。我们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教育要发展,理念得更新,追寻的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课文,题目叫《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写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飞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体会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习中,我感受到文章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对人生积极地态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该对生命负责。

  我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春天,小草从泥土里倔强的探出头,在阳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们诉说它拥有生命并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无闻的为农民伯伯们翻土,没有人体会到蚯蚓对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就是最好的答案,这就是蚯蚓诠释生命的方式。蚕破茧而出,需要的也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足够的勇气,而它做到的不仅仅是破茧而出获得新生那么简单,更需要时吐丝的贡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蚕们不惜扭曲身体,还要吐出丝呢?蚕靠的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勇气。连小小的动物都有对生命的喜爱和渴望,那么人类要怎样诠释和珍爱宝贵的生命呢?

  让我们好好珍爱有限的生命,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日聚会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陈思璇生日。她邀请了一大帮同学放学后为她庆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会的地点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听说,在百盛蜂吃披萨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披萨,这让我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同学们怀着高兴地心情来到了百盛蜂披萨店。

  到了披萨店,同学们都抢着点自己喜欢的披萨,“来这里就是吃披萨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点了一份鲍贝披萨,还有一份水果披萨。在兴高采烈的吃披萨的过程里,同学们都喜欢相互抢饮料喝,还玩起了“围攻郑琰”游戏,大家唱呀,跳呀,顿时,整家披萨店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终于到了制作披萨的环节,披萨师傅给我们端来了面团、芝士、果酱和新鲜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胀的面团,第一个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团给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团使劲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团捏成了三角形。披萨师傅告诉我们,制作披萨的面团不能捏扁,这样不美观。开始做披萨啦!首先抹上果酱,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几乎一瓶的果酱全被我给弄完了。抹好果酱,再把新鲜的水果摆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几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学们说我做的是大杂烩,我开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两人一包芝士,还是我的动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陈思璇只拿到了一点点。终于大功告成,师傅把我们把成品都编上号,一个个的放进烤箱,大约过了数分钟,披萨出炉了,我打开一看,一个小娃娃的脸露了出来,“哇塞!”我惊讶地说,“我的看起来像大杂烩,烤好了一点儿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尝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萨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带回家给老爸老妈吃,让他们也尝尝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美味披萨。

  百盛蜂这个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萨吃,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点到,我也要在这里举办!去补习

  这次的数学单元考试,我才考了80分,老妈对我的这个分数很不满意,老妈看着我的试卷说:“徐韵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还粗拉!”我为此也非常的苦恼。

  周六的早上,鲍杨洋来我家玩,吃过中饭后,就邀请我去她家玩,她说:“徐韵,你来我家吧!我家请了家教呢!今天下午来帮我补习,你也来吧!”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收拾好学习用具,准备出发。

  老妈听说我要去杨洋家一起学习,给了我一些票票,让我们坐三轮车。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伞都撑不住。顽皮的小雨点穿过伞一直的拍打在我们的脸上。我和杨洋冻得起鸡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来一辆三轮车。虽然是乘三轮车,可是沙啦啦的雨点透过车棚打进来,一路上我们可冷死了。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4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的机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帮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容易发挥自己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5

  假期,我读了《被生命温暖的教育》一文。读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灵不禁被文中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掀起了阵阵涟漪,使得我对我们的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问题,特别是关爱心、责任心、价值感、诚信意识的缺失。我觉得只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内在良知,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一、学生的生命体验是教育的起始点。

  对于学生来讲,教育应该植根于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成长,在于培育独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之中,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生物体,一个不断获得经验、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社会人。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的生长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无限发展的潜能。少年儿童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更是个性品质发展的黄金阶段,最具有发展的潜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读后感《读《被生命温暖的教育》有感》。因而,教育者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成长中个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才能使他们得到精神的.满足和道德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二、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广阔世界。

  当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脱离学生现实的生活、跟不上现实社会的急剧变化。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应该是生活。教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就无法真正落实教育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行之有效的教育并不是课堂上的几节说教、课外的几次活动所能完成的,还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细细体味与把握,把课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生活为根本。把教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景当中,才能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教育与他们息息相关,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改进。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击生命、震撼心灵的教育。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导其追求广阔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