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1 08:01: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动物聚会》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是体验、比较和区分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上本课之前,我就进行了充分备课,发现学生如果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动口将会很大的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有助于他们理解算式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因此一开始,我就给孩子铺设了非常吸引他们的情境:“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这一天,为了庆祝动物界的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地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是聪明者的.聚会,只有够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一试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多孩子为了成为聪明者努力的观察情境图,想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孩子们那努力的姿态真可爱。

  在后面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尽量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小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能力弱的学生表达意愿的现象,这实际剥夺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没有体现学习面前,机会均等的教学原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鼓励能力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做到全班同学共同掌握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第33页最后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飞走了一半后,还剩8只。但是学生对“一半”的意识弄懂了吗?这一环节其实应该让学生将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飞走了一半,还剩另外一半,这不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吗?

  虽然这一节课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课前认真的准备,课上认真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认识“分”到“分到同样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面学习除法知识夯实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多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做一名勤勤恳恳、教学工作扎实的好教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一、目标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要重视口算。口算是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一种不同的训练,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口算。它可以发展高层次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从第一册起每学期都由浅入深地安排了口算内容。本节课是第四册几百几十加减法口算教学的第二部分,在学生掌握口算几百几十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基础上,继续教学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目标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感受到口算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卢老师想,你们一定都喜欢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课件展示:摆满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单价。)

  师:玩具超市的玩具可真不少,你们每个人都能挑选两件自己喜欢的,你最想买其中哪两件呢?

  学生举手说自己想买的玩具。

  (二)探求新知

  师:小明同学想买一辆遥控车和一只玩具熊,谁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师:一辆遥控车多少钱?

  生:320元。

  师:一只玩具熊多少钱?

  生:90元。

  师:要求买一辆遥控车和一只玩具熊,一共需要多少钱,谁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

  (引导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

  生:320+90=

  (课件展示:320+90)

  师:320+90到底等于多少呢?请你们拿出课堂练习本,自己先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把320分成300和20,用20加90得110,再用300加110得410。

  师:你们说他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请听懂的小朋友来重复一遍。

  多请几个生来重复。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32个十加9个十是41个十,就是410。

  师:非常好。他懂事用上我们前两天学的整百数加法的口算方法。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把90分成80和10,320加80得400,400加10得410。

  生4:先用32加9得41,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课件出示练习:

  请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强调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540+10 630+50 520+50 760+30 980+10

  540+70 630+80 520+90 760+90 980+60

  师:观察这4组题目,比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几百几十的加法,不同点是第一行的题目是我们前两天学的几百几十的不进位加法,而第二行的加法是有进位的。

  师:说得非常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观察出来?

  师:小明买了遥控车和玩具熊后,想比较一下它们两件,哪件贵,贵多少?谁能来帮助他,谁会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呢?

  生:320-90=

  (课件展示:320-90=)

  师:320减90到底等于多少呢?请你们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生1:32个十减9个十得23个十,就是230。

  师:他说的对吗?很好。他也是利用了我们前两天所学的整百数减法的口算方法。

  生2:把90分成20和70,320减20得300,300减70得230。

  生3:把320分成300和20,20减90(生3说不下去。)

  师:他想用我们前两天所学的几百几十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来口算320-90这道题,行得通吗?

  生4: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呢?

  生5:把320分成300和20,20减90不够减。

  师:那该怎么办?

  生5:把320分成200和120,120减90得30,30加200得230。

  师问生3:你听懂了吗?

  生3:听懂了。

  师:请你自己订正过来,说一遍给同学们听。

  生3:把320分成200和120,120减90得30,30加200得230。

  师:真棒!能自己订正过来,学会了真了不起!

  课件出示:

  请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强调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10-10= 780-70= 360-20= 750-30=

  410-30= 780-90= 360-70= 750-60=

  师:观察这4组题目,比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几百几十的减法,不同点是第一行的题目是我们前两天学的几百几十的不退位减法,而第二行的`减法是有退位的。

  师生共同总结几百几十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

  1、抢答下列各题:

  340+20= 360+70= 140+70= 890+70= 340-70= 430-70= 350+70=

  560-70= 910-70= 340+70= 110-70= 840+70= 960-70= 210-80=

  2、改错:

  病例:340+70=310 病例:440-90= 450 病例:340-30=210

  医生:___________ 医生:____________ 医生:___________

  3、开放题: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0+60=4( )0?760-( )0=6( )0

  三、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以下几点: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例如,在教320+90=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计算,由学生自己摸索解题方法,从中感悟到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所学的异同。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看到与前面学过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到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图从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能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结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由此(不进位加法)及彼(进位加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百几十进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教师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我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5、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整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师并不是"填鸭式"地将算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样化"。

  总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买衣服》是二年级北师大版的一篇教学篇目,其主要内容为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购买衣服的过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和数学能力。

  首先,本篇文章开头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引入,描述了一个父亲带着女儿到商场购买衣服的情境。在这个场景中,女儿很喜欢一件外套,但却不知道该如何选购,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学生们在购买衣服时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

  接下来,文章围绕“买衣服”的过程,对各种数学概念进行了生动的解释和举例,包括口述数,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消耗性货币的计算等等。通过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顺畅地进行数学计算。

  最后,文章对购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例如需要了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需要掌握计算总价的基本方法等等。这些细节问题的提醒,能够让学生们在购物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损失,保证了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

  《买衣服》这篇教学篇目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用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他们已经历了几次编写口诀的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写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现在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上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习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习,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在书上填写,并进行相互交流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通过学校要举行写字比赛,引出方格纸,再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米老鼠和唐老鸭引出课题.这一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并通过卡通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填写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习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习、并填写,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努力创造机会,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中发现口诀的一些规律,突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样,为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在组织学生练习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口诀进行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编数学故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飞行表演是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教材的处理问题

  飞行表演是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和分香蕉4节课之后的一节课。根据教材的体系、内容安排和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本节课的`重点是用除法算是表示平均分,但我在参看了数学课堂作业本和多个飞行表演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处理。

  1.将本节课的重点处理成乘除法的联系和有余数除法

  2.将本节课的难点处理成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上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是处理成2个课时更加的合理。在乘除法的联系部分充实进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在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

  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就除法的意义而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

  1. 在教学乘除法联系时,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层面上。学生已经说出了乘法里的积在除法里面就是被除数,乘数在除法里变成了除数和商,但我并没有再次进行处理与引导。在此处其实即可引导学生得出:求其中一个乘数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求除数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求被除数可以用商乘除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1、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设计用我们北国冬天最常见最美丽的雪花引入,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雪花有6个瓣,学生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积极主动的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我还安排了智慧屋,介绍奇妙的6,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然界除了雪花有六个瓣以外,还有很多与6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看望老人》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操场以及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在平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是过情境图辨认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1、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校、去敬老院、邮递员送信等路线和方向,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用于生活。开课创设的情景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的时候,我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先根据已有的路线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学生来解答。再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这个过程,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练习资源,学生进行了变式练习。同样也是处于充实课堂的考虑,在做完第一个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我也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里继续挖掘。把增加了一个问题,在商场的西侧建立一个停车场。那么,学生就要考虑在实际生活中在商场消费,在游乐场玩耍就要考虑修建一个停车场。这样数学与实际生活发生了联系。

  3、探究新知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我及时给予评价。

  当然,一节课中还有些不足之处:1、时间上安排有些欠妥,小组合作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交流时间过长;2、对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平面图上方向的常识,有些学生掌握的还不是特别扎实。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讨论的时候讨论的再充分一点,观察图的时候给的时间再充裕一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支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8-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10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8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08-25

【精品】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6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2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9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