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时间:2024-07-17 14:27: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入殓师观后感(必备15篇)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入殓师观后感(必备15篇)

入殓师观后感1

  入殓师是日本的一部经典之作,首先从影片的名字上就与众不同,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较大的感觉上的差异,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因为一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心理面油然有些发憷,但事实上影片却并不是观众们认为的那样,相反,整部影片中没有一点惊悚的成分在里面,而是处处充满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珍贵的感情,这部电影从主人公大雾这样一个角色,说明了一些问题,同时也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让人们对入殓师有了新的理解与看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种情感,第一是爱情,主人公大雾与他的妻子之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两个人之见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给人很温馨的感觉,影片的第二种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实电影从开始时就埋下了伏笔,大雾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他的父母在河边的沙滩上捡石头的场景,但是每当出现他父亲的是后却总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轮廓而已,当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大雾的父亲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种感情是大雾与他的师父之间的情感,开始大雾去公司应聘的时候,当他知道他所进入的公司的性质时候,几既惊讶又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他师父的一次次的教导,使大雾终于理解了他的.职性质,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职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职业,

  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雾手里的那把大提琴作为主线,大雾拉大提琴的场景贯穿于这个部电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衬了电影的主题,电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让写的,而他其恰恰善于写这种伤感,煽情的曲子,善于运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本来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让的音乐,不得不让人流着眼泪看电影,实在不能不触动人的灵魂,十分感人,

  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相当少,至少有几个人,但是却绝不会让观众有空洞之感,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却一定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从零一个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后来讲述到大婶死后,一直默默爱恋她的那位大叔讲的几句话,他说,人死并不等于结束,只是人们要通过这扇门,走向另一个永远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导演要对观众们所说的话,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征是,里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虽然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节为主题,但是却并不缺乏幽默,从大雾去公司应聘的那时起,就时不时的出现幽默的场景,让人不会总沉寂在一中伤感之中,这或许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法吧,当把电影看完后,心里很是难受,因为那是我们已经知道大雾有了自己的后代,当他将自己父亲受掰开后发现父亲紧紧的握住那块大雾小时候送给他的石头的时候,他明白了一切,而且将这块石头保留给了他的后代,说明了将他父亲对他的爱传给了下一代,看到这里,不得不让人感动,同时,又应征了那句话,死亡并不算什么,那只是过程,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看入殓师观后感,观后感《看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2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走上来生的旅途。你会充满希望吗?假如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都随时准备面对死亡,这样的生者将是怎样的觉悟和智慧?

  《入殓师》,一部智者拍摄的智慧之作,一部观者静观的顿悟之作。静静的进入影片,进入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也经历着自己的心灵彻悟。

  小林大悟曾是东京乐团中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无着,带着妻子返回故乡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怅的生活,无法放下的“物欲声名”的执迷,就在这时,“nk”办事处的招聘启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协助工作”使大悟误以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试。

  当社长将简历丢在一边,直接录用大悟的时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长信手补上的几个字“走上来生旅途的协助工作”和当即支付的薪金让大悟在犹豫中开始了自己的入殓师工作。

  随着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经历着一次次生命与死亡的告别,看到师傅对死者的尊重和体贴,大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犹豫、彷徨、动摇后,一次偶然,亲临入殓现场,在庄严肃穆的礼仪中,在生者与逝者的相对和离别时,感受到生命的释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复得和不可或缺,终于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后定格在大悟给自己离家出走三十余年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终于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觉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生命的栖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终有生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人活着,不去面对死亡,不与死亡对比的时候,人往往不觉得活着的珍贵。活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栖身之所。寻找真正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当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栖身之处。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心灵栖居之所的象征。第一个是小林大悟的母亲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忆。老旧的家具,童年的故事,儿时的大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颗代表石文的石头。回忆里有温情,回忆里有温暖,回忆里有爱恋,回忆里有痛苦。过去在生命中表示什么?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然而,过去一定影响着现在,影响着未来。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过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种投射。

  大悟的过往有太过的忘却,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记得母亲是否爱着父亲,没参加过母亲的葬礼,一定也没有关注过母亲活着时的生活。于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旧时的回忆里。也让我不断地回到自己的回忆里,寻找,寻找。和大悟一起经历回忆的追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过去。

  第二个是澡堂,它代表安宁和慰藉。每次出现澡堂,一定是剧中的人物需要心灵慰藉之时。初次经历入殓过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战栗;通过澡堂大婶的叙述,我们知道大悟从小就把这里当做释放情感和心灵慰藉之所;大婶坚持开着澡堂,不同意儿子将澡堂卖掉,为了这种坚守,大婶一直坚持将澡堂保留着,直到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火葬场里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现在澡堂中,就像他说的那样:“死亡像一道门,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这道门进入下一个世界。我就像这个守门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灵安宁之所,无论哪个时刻,都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别离。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人啊,要始终保留一个自己心灵的栖身之所,让自己觉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里,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安全的寄托之所。

  第三个,是石头,它代表自我的觉悟。关于石头的线索,影片开始并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块包裹在琴谱中藏在琴盒里的石头。随后,在大悟送个妻子的石头中,揭晓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奥秘:送一颗怎样的石头,就代表有怎样的内心。最后,大悟父亲的手中那枚紧握的,小小的平和而圆滑的石头,完成了电影对石头这个象征的刻画。

  不论生命的过程怎样,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觉悟,觉知到的是什么?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亲人、爱人、朋友,也不一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内心里去。石文没有具体的文字,而石头表达的一定比文字表达的要透彻的.多,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这颗石头的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生命的唤醒之时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入殓师们对死者的擦拭、更衣、洁面、化妆就是这样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死者,以庄严而体面的面目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唤醒生者,不要感叹假如还有来世,我要怎样对待。活着,在一起,就该珍惜,就该感谢。若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生命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快和争吵,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遗弃。每当生者与死者告别,总是忏悔,总是哭泣,总是觉得生命还在时,为什么不去抓紧,爱别离苦,生者与死者就这样阴阳两隔。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

  唤醒生者的生命,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影片中大悟因为生计所迫放弃大提琴,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又拉响了大提琴。在家里拉琴,是对往日的追思,是对生命的叩问;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对生命的认定和澄清。电影中有一段琴声作为主旋律反复出现,那琴声就是唤醒的琴声,当电影画面从冬天转向青草依依,当画面从死亡转向白鸟蹁跹,那琴声中包含的早已不仅是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电影中对不断的出现唤醒的画面和人物:社长夫人的去世是社长走上入殓师道路的开始;酒吧小姐在入殓师的仪式上唤醒自己的内心,开始从事入殓行业;社长在自己的小屋中与大悟吃饭,那满是绿色植物的勃勃生机,那“好吃的伤脑筋”的美味,唤醒了大悟的心;双性人的父亲哭着说不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婶的儿子哭着对母亲说对不起;鲑鱼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宁愿死也要死在故乡;妻子在澡堂大婶的入殓仪式上读懂了丈夫的心……

  一个个人生,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和心头。唤醒的不是只有影片中的人物啊,当泪水一次次滑落面颊,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唤醒着,生命中的每个时刻,每个人我都珍惜了吗?有太多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自己的快乐和悲哀。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去珍惜过眼前,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去想象未来,唯一不去真正面对的就是当下,就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麻木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电影里的社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解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要等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那种悲凉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对眼前的人,当下的事,认真起来,严肃起来,恭敬起来。生命将变得不同。

  三、生命的再出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惧死亡,不为死亡而哀伤,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当火葬场的老人轻声告别的时候,我的泪水也悄然滑落。

  经历过几次生死的离别,我从未这样的豁然和通彻。总是在忧伤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挣扎。逝者与生者都是这样的痛苦和牵挂。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释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请放心的走好,因为我会一样走好剩下的道路,虽然,暂时不能相见,让我们把想念和牵挂记在心里;是的,“来生再见”,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未尽的缘分,我们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这分别虽然痛苦,然而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见。我知道,在另一扇门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我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爱我,这种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穿越时空。

  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解释。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生者生命的唤醒。生命的再出发,是对自己原点上的认识再一次警醒。鼓起生命的勇气,让生命再次出发!

入殓师观后感3

  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但是正面的讨论也有好几处。

  第一次是大悟在桥上看鱼,有两尾鱼拼命的往上游游去,这时候正有一尾鱼的尸体飘到了下游。大悟对老人说:“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这里大悟陷入了虚无主义,既然都要死,结局归途都是一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既生命是虚无的,生命本身有意义吗,死亡已经既定,为什么还要活着。但是老人回答的很轻巧,自然定理,本来就是如此。是的,不管是努力往上游游去的`鱼还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都是很自然的,我们无法改变死亡本身,那么不能改变,活着就没有意义吗?

  第二处是和社长的对话,这个时候大悟正打算和社长说辞职的事情。社长先是说了自己和妻子的事情,他妻子是他当入殓师的第一位客人,死亡的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让她美丽的离开,这个也是一种慰藉吧。然后说了一个很普遍的生物规律。这个也是对生死的一次讨论。“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就得吃。”(我一直怀疑这里的字幕不太全)这里暗含着一种生死观念。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生活中的死亡是很普遍的,只不过你的角度问题而已,你手里拿着的食物未尝不是一种死亡的物体呢?

  第三次是火化澡堂老板娘时候,那个老人这样感叹:“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整部影片不说教,用音乐和画面来感染人,生命存在那么多的未知,明明活着的章鱼放生时反而死了,前几天还活着的人,突然就死去了。那个孤单的老人的尸体在两周后才被发现,死亡带着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放弃生活。

入殓师观后感4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入殓师观后感5

  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就不由得对奥斯卡金像奖肃然起敬。经常听到国人诟病奥斯卡金像奖的评价标准,认为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大多是高票房大制作新怪奇的影片,其实,在我看来,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吃不到葡萄的酸者。

  事实恰恰相反,反观一下中国正在流行的电影,我们是不是正在一窝蜂地追求着高票房大制作新怪奇?我甚至想,如果让张艺谋冯小刚来拍这部《入殓师》的题材,他们会不会把这部影片拍成一场宏大的殡葬场面再加上幡旗飘扬色彩泛滥的文艺片?或者,他们会不会让小沈阳或者葛优来担纲男一号把它排成个纯粹的搞笑片?又或者,他们会不会把男主人公拍成一个由下岗青年最后走向成功赚钱之路的励志片?这真的很难预测。不过,有一点我是有把握预测的,那就是,张艺谋冯小刚绝对拍不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入殓师》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

  日本影片已经是第四次举起奥斯卡小金人了,我们可千万不要说奥斯卡那些评委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评判电影。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流行的大量影片,我们是不是会意识到我们的电影太庸俗太浮躁太浅薄?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看一看这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有着东方神韵的影片《入殓师》,我们是不是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美?《入殓师》也许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入殓师》这部影片从头至尾让我感受到一种沉思之美。

  是的,在这一个浮躁的世界,沉思,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品质,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们都在追逐金钱的'路上碌碌奔竞,我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沉静下来思考?记得电影《太囧》里有一个泰国的出租司机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是啊,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操心的是观众现在的胃口是什么,他们操心的是最后能不能赚到个盆满钵满,所以,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寻找的电影题材,大多是古代征战,宫廷秘史,多角恋情,商海浮沉至于什么我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些哲学上的尴尬问题,他们才懒得去操心!当然,即使他们想去操这个心,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沉思本是一种能力,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却坐在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电影人旁边沉思。《入殓师》这部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只是忠实地讲述了一个冷清行业和一名不断成长的入殓师的故事。换句话说,这部影片表现了一个被众人疏忽的主题:我们怎样面对死亡?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掉过头去不去看它虽然我们知道你不去看它它仍然存在着。

  也许,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不想涉及这样的题材,只不过,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真正对生活的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沉思是一种生命的形态,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它在选材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沉思之美。《入殓师》直面死亡,它沉静地表现这一个庄严神圣的哲学和人生命题,影片能够让观众静下心来投入其中和这部电影一起沉思,从心灵里褪去污秽,换来纯洁。

  所以,看完整部电影后,我似乎看到这部电影后面,有一个饱经悲欢的老者正坐在一座山坡上面对夕阳在沉思,这个老者的剪影就像那尊《思想者》一样,给了我无与伦比的美感

入殓师观后感6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回家看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然后写一篇观后感。因为作业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后一天我才找了个时间去看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用心,可是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看来,好电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体会的。我只能够写下一点我零零碎碎的感觉——

  回忆起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其次才是情节。不论是小林大悟少年时为父亲拉琴,还是后来为妻子拉琴,也不论是在圣诞节给社长和助理拉琴,还是他坐在河边堤岸上为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响起都带给我一种温暖而又忧伤的感觉,小林大悟的这一段音乐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的,尽管大悟是个失败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乐却是绝对的大师级作品,厚重的大提琴声瞬间触摸到你心灵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属于男人的忧伤,带你回到无边的回忆中。

  整部电影最令我喜爱的的人物莫过于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为剧团解散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他的妻子并没有因为借钱购买昂贵的大提琴,和离开城市而对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接受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乡下。美香并不要求生活的奢华,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觉得很满足。虽然她后来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殓师的时候不能够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经怀孕后,她还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边——从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后接受他,再到劝说丈夫去见已经死去的“公公”,乃至于到最后美香对他人骄傲地说“我丈夫是入殓师!”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让我觉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暖——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

  河边的卵石是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现实在小林找到小时候拉过的大提琴时,它被一张五线谱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当时我还困惑那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小林的回忆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给他的`。后来在小林和美香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石头里蕴含的是“愿望”。直到小林帮他的父亲入殓时,当那一块石头从小林的父亲那只紧握的手中滑落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父亲其实对家庭对孩子有多么惦念!——那一刻,我被亲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这部电影多次对入殓的情节进行了细腻的表现,从双性人到已经腐烂的空巢老人,从澡堂的老板娘直到流浪他乡的小林的父亲,每一次的入殓都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每一次的入殓都是那样庄重而又虔诚,让我们看到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个老头死后,因为小林高明的化妆术,让那个死者看上去那么生动,他的妻子女儿和孙女都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唇印,此刻没有悲伤的眼泪,而是欢声笑语,我无法对这一习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这种对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强烈地击中了我。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好电影需要一遍遍体会,我还会重温这部电影。

入殓师观后感7

  闲来无事,打开ppS,进去电影的天堂。不知道看什么影片,迷茫中,打开了《入殓师》的播放窗口,本以为这是不惊秫类型的片子,结果,越看越着迷,越看越深入,勾动我心底的伤心和痛楚,哭意一阵阵涌上心头,才发现,这是一部日本日对于死亡看法的片子。

  片中男主角小林大悟是一名东京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因为乐团的解散,他背负了1400万的债务,出来演奏大提琴,他什么都不会。生计所迫,他与妻子回到母亲留给他的乡下旧居因为住哪不用交房租。大悟为生活所迫受高薪诱惑,误打误撞瞒着妻子介入了入殓师这一行。第一次接触就是高度腐败的尸体,令他极度恐惧和厌恶,不停的清洗自己的身体消除尸臭味。消息还是传出去了,他只有两个选择:妻子的离去,或者放弃入殓师这个职业。可是他已经真正认识了这个职业,他喜欢上了这个职业,它使他明白的死的意义: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而他,就是这个守门者。

  活着的人,既然要活着,就要活得更好。而吃是活得更好的前提。就像电影里社长的话一样:人活着,就要吃,既然吃就要吃最好的,一个生物吃掉另一个生物,虽然是罪孽,但这就是自然规律。电影里,他们大口朵颐鱼子和鸡翅。那种场景像似在表达,吃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当人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自然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与挫折。当人这种生物想要继续存活在人世的时候,要先要感觉到快乐和满足,所以饮食是最先让人得到满足的,饮食是生的开始。饮食是一种快乐。电影在给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所以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在和社长吃完一顿饭后,忽然决定继续做自己的'工作。他通过饮食,让自己获得对于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女性脸上沉美的表情,令人羡慕和喜欢。那本是中国女性的表情,可是在中国女性的脸上,很少看到那种表情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是浮躁和焦虑。沉静对于我们,已经是渴望而不可及了。

  一种文化,代表一种国民的修养。在一个崇尚美与自然和谐的国家里,他的艺术展现在方方面面,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就连吃这样的事情,也会变得艺术。一把蔬菜的摆放,一盆花所在的位置,都会变得美与和谐。

  一天,在大悟工作回来的那刻,他突然收到电报,30年渺无音讯的父亲去世了,那边通知家属去接收遗体。从小被父亲遗弃的大悟对父亲只有恨,他拒绝去。在妻子和同事的劝说下,他见到了几十年未见的父亲,父亲的模样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为父亲整理遗容的时候,从父亲手中跌落的是小时候他送给父亲的一块石头,在父亲几十年的孤苦思念中,一块普通的不规则的鹅卵石已被父亲摩挲的圆润光滑,宛如玉石。他的眼泪告诉他,原来父亲一直都在深深爱着他,挂念着他。

  观看这部电影,我数次涔然泪下。故事情节叙述流畅,温馨自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毫无故意煽情的做作。片中因为主人公曾是位大提琴手,大提琴的背景音乐自始至终,或迷茫,或深沉,或豁然开朗,优美的旋律贯穿整部电影,浑然一体。这部影片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不愧为当今日本电影中的精品。片中有很多细节表现都独具匠心,开车在迷雾中穿行,代表着大悟失业后的迷茫,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心情。河中的鱼儿拼命逆流而上,一次次被急流冲回,一次次锲而不舍,只为到达它最后归宿即结束生命的地方。澡堂老板娘拒绝拆迁跟儿子一起过安逸的生活,只为保住开了几十年的大众澡堂,舍不得洗了一辈子澡堂的老顾客,直到最后倒在为客人烧洗澡水的炉灶前。从父亲手里跌落下的石头,大悟交到了怀孕妻子的手中,代表了爱的传承。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老光景,老物件在一点点的消失,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消亡,愿意承接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即便是高薪,也难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入殓师观后感8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一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敛师》开场时,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内心独白。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但从来平淡无奇。片名看来会让人感觉凝重,但如果你这样以为的话,那便错了。《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但是是生命存在的注解,泷田洋二郎导演透过对喜剧与杯具恰倒好处的拿捏,展现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一个永恒的话题,告诉人们,该如何活着,同样,影片透过对入敛程序一丝不苟的呈现,来反思生存本质的好处。小林是乐团的大提琴师,却因为经济萧条被迫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应对家庭,应对妻子,小林没有选取的权利,只能够勇敢的承担。这多像我们的人生。的确,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你、我、他,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每一张脸庞,忙碌、奔波、压力、家庭、职责,排山倒海似的汹涌澎湃,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或许,我们都会如小林般问自己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或许,生

  存就是这般,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透过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而再的重复着入敛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需遵守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呈现于观影者的脑海。影片中,仪式代表着一种尊重,不仅仅是对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值得赞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因为,世事总是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持续一种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应对亲情、友情、感情的时候勇敢的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下的鱼,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们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下,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多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丝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在生活中持续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持续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以足够。

入殓师观后感9

  偶尔在CCTV6看到这部日本影片,节奏很慢,我看到中途睡着了.第二天特意从网上搜索补看齐全.现在仍然泪眼婆娑,我想,这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影片.入殓师,就是陪故去的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人.生活中,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他们,看到他们时是我们最伤心的时候.这是我看电影之前的认识.现在我想,如果身边的朋友中有在这个岗位工作的人,我一定会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声"谢谢".

  影片中那位入殓师,是因乐团解散生活无着的大提琴手,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回到乡下父母的故居.为了谋生,隐瞒妻子在NK代理社做入殓师这种人人嫌弃的工作,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化妆擦洗\换衣纳棺.开始厌恶恶心,到赢得众人的尊重,男主人公走过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其间妻子美香不理解跑回到娘家,从小长大的朋友不理解对他令眼相看劝他另谋职业.而招聘他进入这一行当的年迈的社长在每一次送行时都饱含爱意,举手抬足之间给予故去的人最大的尊重,使他们的最后一次化妆却成为一生最美的时刻.

  言传不如身教,男主人小林大悟果然从中悟中人生的深意工作的意义.片尾,故事进入高潮.大悟的父亲六岁起离开大悟和母亲,三十年间从无联系.除了一块小小的'石头,父亲留在大悟心里的只有怨恨和思念.当大悟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决定肯为父亲送行,分开死去父亲的右手,发现紧握其间的居然是三十年前他送给父亲的一粒圆圆的石子,恨,化开了,仅有父子之间的深情留存.

  大悟在悠扬的大提琴伴奏声中轻轻地为父亲擦洗整形.观众也不禁感慨,父子二人三十年间,第一次亲密接触竟是阴阳两隔时.世间,爱的生命比恨更长久对予他人足够的爱,不管他是生者或者故人.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10

  除开宫崎峻的卡通片,我非常少看日本国的电影,对比它的慢节奏感,我更想要体会美国大片的起起伏伏和激动人心。但是,去年在奥斯卡奖中获得最优秀外语片的“入殓师”改变了我本来的意识!

  它是一部有关怎样重视生命和身亡的影片。主人翁小泉大悟原是日本东京一家合唱团的大提琴演奏家,要想造就一番工作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弹奏后,获得的确是合唱团散伙的死讯与选购传统乐器的巨额负债。不得已,大悟与老婆美香返回了家乡,过起了清苦的生活。没多久,在一则拥有 年纪不限,高薪职位保,按具体劳动者時间收费,旅游助手,NK地区代理等关键字的广告宣传的欺诈下,围观群众的他变成了专业把死者送到安宁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手册DV刚开始,到第一次近距触碰死者一个过世两个星期早已烂掉的独居生活老婆婆。他的日常生活从人生道路顶部坠入凄惨低潮期,每日带著疲倦的躯体返回家里的他,就算看到餐桌上老婆煮开的肉也会想吐;更由于对美香羞于启齿,最开始的他只有独自一人在痛楚中挣脱但慢慢地,在性格怪异、工作认真的院长佐佐木的下,他渐渐地喜爱到了这一份独特的工作中,懂了实际上每一个生命全是有其与众不同使用价值的。那样的身亡典礼,可以考虑死者死前的愿望,也缓存了生者对死者离开的哀痛,并为死者的亲人留有最后一眼的漂亮记忆力这,便是这一份工作中真实的实际意义所属。

  它是一部拥有 奋发向上实际意义的影片,虽然沒有提到宗教信仰,可一样令人觉得有宗教信仰一样的平静与崇高。看见入殓师带著严肃认真又平静的神色,严苛地依照特殊的程序流程,虔心给死者浴池,穿衣服,彩妆,令人觉得:身亡并不恐怖那不是归去,只是启航。或许,入殓工作中针对死者毫无价值,仅仅给生者将无法言出的感情释放出的唯一机遇。即然大家都感觉生如夏花一般绚丽,那死也理当像看秋叶一样静好。因此,入殓典礼便是生者向死者表述的`最后又最大的尊敬,入殓师也更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一直能因其对死者的重视在最后一刻获得大家的尊重与对这一制造行业的改变。

  这部电影的色彩素雅,抑郁,恬静,沉稳淡黄的草,银灰色的山林,潺潺的流水,一望无际的大雪山,带著典型性的日本式的审美观将剧情和经典对白一会儿厚重、让人潸然泪下;一会儿又轻轻松松风趣、让人赞叹不已烘托地酣畅淋漓。在绝大部分电影中,身亡经常被主要表现为恐怖和暴力行为的結果,仅有这一部影片,才可以让人到认真地思索、体会身亡闲暇,还能从这当中获得日常生活的鼓励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它是来源于心灵深处的打动,而不仅是悲呛和痛楚。

  最终,我觉得引入剧中的一句耐人寻味得话做为末尾:使早已冰凉的尸体复活,授于其永恒之美。那就是精确的,理智的,一种高于一切的爱。在最终的情况下送行故友,恬静地,那一举一动全是这般的幽美。

入殓师观后感11

  今晚观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这次是我第二次观看此部电影。上一次观看是两年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部电影值得看多两次。本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大提琴的演奏家,因为失业,无意中当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入殓师,一个不寻常的职业,一个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的职业。男主角因为高额的工资,接受了这个工作,开启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本部电影通过一名新手入殓师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们的逝去,已经亲人逝去时,家人的情感。该电影有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镜头。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人们的情感。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直到亲友的逝去,才懂得去珍惜。电影里许多场景都表现出了这一观点,通过男主角大悟的大提琴的演奏,把这种种的情感串了起来。

  电影中有几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死亡好像很可怕,又好像很平静。死亡是一道门,通过死亡这道门,开启下一段路程。此片通过观察不同人对亲人死亡的态度,很平静的道出了这个道理。本片没有一点多余的情节,所有剧情都显得那么紧扣,所有铺垫都显得那么完美。散发出亲切的人情味。

  本片最后一幕是大悟为自己逝去的父亲化妆。把那个模糊印象中的父亲样子看清了。他父亲手中握着的石头,像是一种传递的力量,把自己的想念传递下去。而那块石头的原始主人正是小林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祝福,寓意平安、快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走了,可是亲情却从来没有断绝。

  这部电影是不可多得一部描述生死的电影,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久久不能平复的感动。

入殓师观后感12

  观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尽管感到内心深处有些压抑,有些无奈,联想到早逝的母亲更是感到无比痛心绝望,但是,内心深处也很震撼。刚看到电影名字时我有些不想看,总预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后,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泪外,更多的是对人生与死的态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单程车票,看完了今生的风景,通过一扇门,进入死亡,又开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风景。电影中把去世的人称为往生者,是曾经生活过的人的意思吗?这部电影曾获得2009年最佳外语片奖,电影所诠释的对生死的理解震撼活着的人。人活着应该有尊严,死时也应该有尊严。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或早或晚进入另一扇门,所以我们对往生者也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因为我们也希望这样被对待。每个人都会有“送人”与“被送”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最普通不过的主题,可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友情、亲情、爱情、工作尊严,让我们感动。

  我又联想到3月12日发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国民的民族素质充分彰显,让我敬佩。这是否和这部电影中诠释出的生死观高度一致呢?他们面对大灾大难的镇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义、人生该如何度过、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与死?可能瞬间我们就会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时发生的`海啸把几座城市瞬间变成泽国一样。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个国家地震频仍。从板块构造来看,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这种地质剧烈变动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

  出生在这个国家的人意志应该很坚强,因为随时面临死亡。消极的人们,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惧、无奈、无助中;坚强的人们,每天坦然面对,从容过好每一时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历经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终化为尘埃。我们生活在许多可能的意外中,我们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态度去对待。有位作家说:人的一生,总体而言是很悲观的,因为终归一死,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应该过好每一个细节,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乐观的。哪些细节是重要的、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的,靠我们自己把握。

入殓师观后感13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教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是有来生的。

  然而,像殡葬师这样豁达的看透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处理完高度腐烂的老妪遗体时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恶心,到澡堂疯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疯狂的亲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内心的安慰。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动容——这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啊!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入殓师亦不例外。然而,入殓的过程让入殓师对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对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间,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殡仪社的职员说了一句话,“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说来是个讽刺”。面临死亡,世间一切尊贵卑微的等级差异,在走向黑暗虚无前消失殆尽。生前一切极致享受都被抛在了身后。至此,还有什么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通过《入殓师》,日本民族豁达通透、虚幻无常的死亡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那离家多年的父亲客死异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小林最终决定奔丧。在他精心地为父亲剃须更衣进行入殓仪式时,他在父亲僵硬的掌心中发现了他给父亲的唯一信物——小石子。这一发现也摧毁了小林内心的冷漠与矜持。从最初闻知父亲死讯时的心理抵触到收敛遗体时的泪水如注,小林从怨恨父亲多年的心理围城中得以解脱。隔绝不断的毕竟是血缘亲情,而升华到爱的理解宽容似乎更为可贵。最后,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部力求简洁唯美,细腻表现人文关怀的散文诗影片,不仅折射出了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生死极致、佛教轮回影响等社会文化习俗诸多层面,更充分表现出了日本文化那豁达的生死观以及对死亡,对死者的充分的尊重。《入殓师》的“死亡教育”仿佛提醒混沌生活着的现代人,面对浑噩的生,肆意挥霍的生,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是无可挽回的夭折死亡……而对于有幸周游的智者,“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我们还会再见的……

  尊重死亡,也热爱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14

  《入殓师》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电影,影片首播于20xx年,由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和山崎努等主演,剧情丰富,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很高,一起去看看吧!

  弗洛伊德曾说:你想长生,就得准备去死。死亡向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个人彻底的离开尘世,象征着个体自身的所有意义在死亡的一刻全都湮灭,不得不让人去慎重对待。生与死,向来是人生永恒的追问和迷思。日本自古受到禅宗影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刹那不住。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于是,向生而死、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日本文化的支点。

  《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失业开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卖掉大提琴,带着妻子辗转回乡。帮助他人踏上安稳之旅神秘的招聘信息是其人生的转折。电影一开始的死亡是梦想的死亡、人面对死亡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畏惧。畏惧一切的湮灭、畏惧不可得、畏惧美好的逝去、畏惧死亡本身的不可知。小林刚开始回到家乡的心态是消极的,是梦想破灭后下意识的逃避。误打误撞成为入殓师后,从一开始的厌恶、恐慌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真正在工作中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小林真正能和自己的人生和解,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日本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从花道到茶道、剑道、香道,按部就班的仪式感给生命过程镀上几分珍惜和郑重的意味。生来如是,死亡亦如是。入殓师作为人生最后一道仪式的参与者,本身就是为仪式感而存在。一张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在这种独有的礼节中融合,体现出死亡背后生命的尊严。入殓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为女装癖者着女装,还是为母亲擦上最后一抹口红,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入殓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体体面面、庄严郑重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论生前贫富与否、成败如何、为善还是作恶,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体面地和世界进行最后的告别,大概是对生命最大的的尊重了。

  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们常常避讳谈及死亡,但每个人都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无法拒绝也无从逃避。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切归于幻灭和空寂,永堕可怕的虚空的深渊。死不过是漫漫长路的一站,经过那道门,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够这样看待死亡,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力量。电影《入殓师》的片名还有一个译法,叫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师帮助生者与死者完成一场难舍的告别后,二者都将带着彼此的记忆,启各自新的旅程。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在电影高潮部分,小林去收敛了自己父亲的遗体。在父亲逝去后,过去不曾说出口的爱随着父亲手中石头的发现获得圆满,小林彻底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拥抱了童年的遗憾,死亡实现个人情感的释怀与解脱,重塑了人与人情感的联结。在入殓()仪式中,女儿为死去的妈妈涂上她最爱的颜色、妻子在死去的丈夫脸上留下最后一吻、小林的妻子在目睹了小林为一直对他们友好的澡堂老板入殓后彻底理解了他,死亡在此刻不光是冰冷的消失,反而因为人世间的牵挂和爱展现其无限的温情。这种温情并没有淡化死亡本身的严肃性,相反它让死亡在爱的层次上获得了生命的理解,让生命更为强韧,取回了应得的尊严。

  生命是循环往复的历程。河里一生都在逆流而上的鲑鱼,追求死亡的同时也是为了追求生机,它们的死亡意味着回归后生命的延续。人也是一样,如果把死亡看作是一段历程通往另一段历程的连接,不停有人死去,也不停有人出生,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小林的父亲去世了,随之小林的妻子怀孕。电影中怀孕接替着死亡完成了生命的延续。死去的人们得以安息,活着的人们创造新的生活,生生不息,永远不会断绝。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伟大、生命的美丽就在这延续中得以彰显。

  几乎所有刚出生的宝宝都享受着父母给予最好的条件,穿上舒适纯棉的婴儿服,睡在香甜的摇篮里,母亲温暖的怀抱与柔软的双汝随时恭候,给予最好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家庭新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它是希望,我们对它充满着希冀和遐想,或许它以后是个人物。但是已经离世的人,或许他是厌世的自杀者,或许他是被病魔折磨的重症患者,或许他是被意外戏弄的倒霉蛋,又或许是安详垂暮的老者来的路径都一样,死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生时的场景无法决定,或富有或贫穷或在充满爱的家庭或在支离破碎的环境,但是死却是死者这一生的缩写,他的财富、他的为人、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似乎都可以在送别时窥见一斑,但是入殓者不能说他化腐朽为神奇但却是标准化流程化的给了死者一个体面而庄重的道别。

  日本的这套流程相比国内更加人性化和透明,每一个动作都在家人的监视下,要求也就随之提高,男主熟练和标准化的流程看着就很帅气,最后也是打动了自己的妻子。这个是戏里,戏外虽然对每份职业都保持尊重与敬畏,但是要接受另一半这个职业心得多大。

  这个电影有一个惊悚的名字,在很久一段时间以前,我就在网上偶遇,但是我没有勇气打开来看,从它的名字、海报,我都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另外一个偶然,我得知这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会催人落泪的电影。所以,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开始走入赤裸裸的入殓师的世界。

  入殓师又称葬仪师,是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主要出现在日本。在中国的尸体美容类似该职业。

  该电影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电影很平凡,语言平凡,手法平凡,视觉平凡,但是不知某种什么神圣的触觉让我还是泪流满面,真正感受到心灵的触痛和震撼。

  是那首凄美的大提琴演奏曲,是那颗父子之间饱含情感的小石头,还是男主角对待死亡脸上的专注和神圣

  而电影里一开始也不乏有几处十分具有喜剧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电影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入殓师工作时的场景,不仅让我了解了入殓的一个大概流程,也感受到生死相隔难言的痛苦。对于这样的工作,社会上很多人一听就毛骨悚然,但是看完电影后却让我们重新深思,什么是伟大的职业,这就是吧。

  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让我们对世界上千千万万位工作在特殊岗位上的人致敬!

  看完入殓师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暖,充满着一种普通人的正能量,情节也很感人,而且刻画了一类人,入殓师,会使我瞬间非常尊重这个职业,只是这样真诚的入殓师是很少见的。

  大提琴作为主人公的梦想,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曲子贯穿了全程的伴奏,对于氛围的渲染很到位了,并且主人公时而会在半夜奏响回忆的乐章。

  从我的角度能看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三个方面

  爱情

  与妻子这一段故事是十分感人的,一方面是这个演员的声线以及容貌,真的很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对于妻子细节的刻画是很到位了,那些对丈夫生活与职业中的支持与理解是非常感人的,即便自己忍气吞声,甚至愿意靠自己的平面设计来偿还丈夫贷款的大提琴,只是一开始不能接受丈夫收拾尸体的工作,也和后面妻子在与类似打理尸体的工作职员说我丈夫是入殓师脸上很自然的骄傲有鲜明的对比。

  好在通过一次机会,看到丈夫为亲人打理的时候,瞬间看到了丈夫身上的光芒,(我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这一点时我会突然很感慨,一股热泪也许代表的不止是感动,同时非常羡慕,夫妻为了彼此,愿意将就自己,成全对方,这就是爱吧)从这之后,不止是理解与支持,甚至是以他为荣。

  亲情

  与父亲从小交换的石头是一个亮点,(在谈到这一点时,身体像过了电流一般)远古时期,人们还不会说话和记录文字,便用一颗石头来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印象,而这对父子,都把这块石头收藏了半生,对于父亲而言甚至是至死,手里紧紧握着的也是那块石头,而那份力度也正是父亲的愧疚的深度,很想念但是却不敢见儿子。而儿子从6岁开始就恨父亲,甚至不记得父亲的模样,记忆模糊的画面在看到父亲手里的石头落出来的那一刻(真的是泪目了),父亲的脸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了。模糊他视线的其实不是时间的久远,也不是恨,只是孩子以为父亲不再爱了。

  而此刻的儿子,对自己更多的是愧疚,不曾知道抛弃了家庭的父亲还依然这么爱着他们,甚至还在不断地责怪,对于当时自己甚至是不想来打理的做法感到耻辱。

  这一段刻画的很走心,无论是交换的石头,还是记忆深处的模糊,这些画面都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最深处的软肋,对于父爱的伟大再怎么描述也不为过。

  梦想

  关于梦想,对于卖掉大提琴那一段的刻画,细腻又真实,也许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触。它并非是童话世界或者是电视剧中最后梦想一定会实现的主题,而是很现实的表达了,即便你付出了大片的心思,精力,钱财,不代表你一定能实现梦想,大多你还是会向现实屈服。

  卖掉大提琴也许代表着失去了当年的梦想,但是拥有这项技能就一定能为生活中增添色彩,只是从主修的职业掉了一个梯度。也许原本我会感慨男主失去梦想的可惜,现实多么的残酷,但是男主在机缘巧合下找到的新的工作,其实富有着更大的意义。

  那么很自然的我想谈谈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简而言之,入殓师是为过世的人擦拭身体,穿着和服,化妆精美,是一种高于人性的职业,因为它更像是一种不可打断的仪式,是神圣的,对于过世者的亲人而言,他们就是神仙,让亲人以最美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职业的意义其实仅在于安慰在世的人,因为真正离世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感受,一方面是让在世的人看到他最美的一面,能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另一方面亲人会因为做了这些,使得心里少一些愧疚。这就是他最大的意义了,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它同样是神圣的。

  只是有一点比较可惜,我认为缺少了一些丈夫在失去妻子时的挽留或者是落魄的画面,而本片中重点放在,直接描述了丈夫在这个领域越做越顺,找到一种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虽然我承认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确实会为影片加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更真实一些的话,前者是必不可少的,剧情通过妻子的怀孕就突然使妻子回到丈夫身边,感觉还是会有些不妥。

  总体而言堪称是一部神作,没有大牌演员,就是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音乐的渲染,细节的把握,各方面能够使得这部作品整体效果很突出。

入殓师观后感15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接受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子。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弃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弃。

  终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这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现在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入殓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入殓师观后感02-16

入殓师观后感07-17

《入殓师》观后感04-02

入殓师观后感08-08

《入殓师》观后感影评08-23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08-24

入殓师观后感--笨拙的力量08-24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通用03-05

入殓师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4-04

《照相师》观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