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必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上课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言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道德与法
在刚结束的初一期中质量检测中发现学生较多问题,为此,周五对初一学生又做了一次单元检测,希望在检测中逐步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问题依旧。当然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将是合力教育才可能使之改变的过程。
今年改版的《道德与法治》对初一学生来讲,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仍然是教学之重。部分心理品质常识内容进行了重组,教材的行文、插图等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无疑,改版后的新教材更活泼、更适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初一新生在由小学向初中过渡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突出问题:
1、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有兴趣而解读能力不强;
2、较多孩子缺少基本的问题意识,分不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基本问题。
在当前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孩子们陶醉于喧嚣的网络游戏等环境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参与实践,回到现实学习、生活中来,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需要通过包括公众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来实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逐渐加强,但公众的环保科学认知能力、环保意识及环保行动参与度仍有待提升。
环境责任意识的形成和环保行为的实施需要经历"知一情一意一行"这样一个学习路径。只有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懂得珍爱地球,具有环境忧患意识,知晓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并落实在行为上。因此,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环境责任意识建立的基础。
每一个知识点都包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的知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认识层面,就难以获得深刻的体会,难以真正树立环境意识。只有触及最深层的价值性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中的许多图片不仅是直观的事实呈现,而且体现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凝结,需要教师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比如,新能源的照片涉及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价值性知识,关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而这一-价值观的形成会促使学生将其迁移和生适中,反思、指导自身的环保行为,从而促进环保责任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须挖掘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中,活动园中的"人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的水俱病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保护地球,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等问题,都是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思考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离开地球,人类能生存吗"就属于高水平的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关联、整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学习,经过对比、找出支撑的论据、关联多个信息、将碎片信息结构化、归纳概括、运用资料解释说明观点等高阶思维过程,最终得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结论,这样才可能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把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是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较难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课"小小环境观察员"活动提供了范例。该范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周围的环境问题、反思自己或他人不当的环境行为,学会针对问题思考对策、撰写提案提出建言,并通过全班民主商议制订班级环保公约。由于这物定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制订的,因此制订公约的过程不仅是环境责任意识规升的过程,也是环境行为自我道德约束的过程,在后续生活中遵守班级环保公约,更是规范自己环保行为的过程。
教学逻辑设计∶调动学生前认知,感知地球的重要运用实证分析,用证据说明问题一探究典型案例,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第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条件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先用前认知说明问题,再阅读资料用证据说明问题,最后认识到人类离开地球将无法生存。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典型案例一哈尼梯田,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哈尼梯田特色-小组合作,探究元阳梯田的布局系统一分享案例,表达感恩之情"的过程,理解顺应、尊重、善待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统领下册各个单元。单元主题聚焦“青春”,基于却不局限于“青春期”,不仅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从“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基于此,本册教材将“青春”视为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时光,在立意上与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相呼应,着眼“青春”,不仅关注初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奠定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产生诸多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对学生在这一阶段认识自我、学习处理与他人、集体等多种关系带来了挑战,甚至可能导致青春期的诸多问题;但同时,这些变化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意味着生命发展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青春期带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涉及学生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伴随学生生活的不断扩展,他们对于人与事的思考认识更为深刻,对自身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需求与渴望。因此,反思过去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问题表现,侧重对青春期问题的疏导,本册教材编写将本单元的基调确定为“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希望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时期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而且包括精神成长、思维拓展。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青春生命的成长?本单元淡化过去强调青春期的闭锁、逆反等负面心理反应的内容,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比如青春的活力、创造潜能等,更关注学生步入青春期的正面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自由、爱国等)融入其中,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家国情怀等,将青春活力化为生活中的正能量,引领学生在青春时期的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引领学生觉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积极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优势互补,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激励学生自信、自强,敢于面对青春成长的渴望与遐想,在自我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底线,又拥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健康看电视》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一课。看电视这一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生活体验,也有话可说,所以这一课的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非常活跃。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电视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而电视作为日常化的现代媒介之一,给青少年带来了空前的信息压力。有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被电视所绑架,出现信息处理上的茫然状态。如何增强他们对电视信息的辨别能力、过滤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理地有效使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虽然,现代社会要让孩子懂得闲暇是基于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从电视媒介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看电视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培育健康、积极的看电视习惯是本课目标所在。
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发现电视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不科学、不健康的看电视方式带给我们的弊端。在讨论和分享中掌握一些健康看电视的原则和方法。这一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烦恼。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电视”,同时学会把握好“度”。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板块:“神奇的‘宝盒’”引领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来发现电视中的各种“宝贝”;“眼睛的‘抗议书’”主要通过一封眼睛的“抗议书”引出不科学的看电视方式对我们眼睛的伤害,以及对身体的其他伤害;“别让它抢走太多”,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是需要我们“健康”地“寻宝”,不能因此而失去和家人的交流、和同伴的玩耍等,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汇报的形式引入看电视的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内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看电视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看电视的时段、姿势等,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话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以及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在教学中还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交流看电视的距离、时长、光线等问题,从而完成了增情感、明道理的目标。这样,让教学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水到渠成,能够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纵观整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寓体验与活动,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显得活跃,但也因活动内容多,时间略显不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我执教了道法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利用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画面感。在课前,我就在思考,如果把学生带入课本上的情境,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于是我提前组织学生录好音频,插在课件中,果不其然,播放起来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兴趣高。利用视频展示学生做过的爱心公益,学生的参与度和共鸣更多。
2、利用活动写爱心卡,互送祝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自己也会很快乐,很幸福。
3、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时点评。
二、不足之处
1、爱心的传递广度不够,不应该局限于师生、生生、家庭之间的爱的传递,应该更广度,比如和疫情联系,那些默默为疫情付出的`爱心人士,他们也是爱心的传递者。哪些人需要被帮助,也应该点明,比如:福利院、残疾人等。
2、语言啰嗦,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上不够精细,不连贯,过渡语不自然,评价语太过单调。
3、在教学设计上更应该具体,详细,给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讲什么。
4、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还得再下功夫。
三、改进措施
1、在语言上还得再锤炼,在今后的讲课中把每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精简语言。
2、深入教材,研读文本,避免形式化,应该挖掘课程的内在,紧扣文本,但要有创新。
3、在教学各个环节,应该过渡自然,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环节设置的意义。
4、课堂活动应该更丰富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执教的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中的主题二。《吃饭有讲究》,“吃”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提到“吃”很多孩子就提起了兴趣,但对怎样吃是合理的孩子们就不知道了。通过课前观察、访谈,了解到学生在家、在校用餐的一些情况,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史暴露出来的不进卫生、不注熏礼仪、营差不均。偏食挑食、浪费粮食等问题,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兴趣入手,针对“如何吃得好”这一主题,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经过几轮的精心备课、上课,下面我将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1、通过课前交流我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关于饮食习惯的许多问题。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大人们一早就得忙着去干活、上班,许多家长常常顾不上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和礼仪的'教育,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社会现象。针对以上现象,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就餐礼仪和饮食健康常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的洗手六步骤的教学。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通过活动演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活动中针对一些学生挑食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不挑食的好处。最后谈收获,很多同学都对就餐习惯的养成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2、道德源于生活,远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悬空的,缺少根基的。
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两者建立起真实而有意义的联系。全课在我创设的宽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生自选食物、自我评议、小组交流等等,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趣浓厚,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潜力无不凸显出来。
3、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我布置了一个轻松的作业:星期天,跟着家人去菜市场走一走,了解蔬菜对人体的好处,然后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美味又营养的午餐食谱。作业的设计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给家人制定菜谱,使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做”中得到培养,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4、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例如:平日有的孩子挑食、偏食,营养不全面,造成营养不良,长得瘦瘦小小的,还有一些孩子对于有些营养就过剩,比较胖的孩子在班级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合理饮食既要注意膳食平衡,还要注意合理搭配,既要符合营养要求,又要新鲜可口,增进食欲。因此我感觉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外,如果加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些。因为在这一活动中要让学生养成好好吃的习惯就需要家长在家的帮忙,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回到家就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了,于是就在校、在家各一套,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想可以加上课后调查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孩子的饮食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我的道德与法治课能让孩子有快乐的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好我们的品德教育,让孩子能够更好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变废为宝有妙招》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文明生活。《变废为宝有妙招》关注生活常见的现象——垃圾,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所见所闻,进行辨析讨论,从而理解政府推行的垃圾分类政策。对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变垃圾为资源,减少垃圾量,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废弃物再利用。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从而为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尽到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学生对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其为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垃圾与资源两者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和体会。因此,本课从垃圾问题入手,引导他们明白垃圾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有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新的资源观,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问题。由此,本课将“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设定为目标。
变废为宝是垃圾变资源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何变废为宝,岁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创造,且创造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为他们构建动手创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身边的垃圾去探索、创新,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因此,本课确立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逐步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的目标。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下列情形:
1、在探究暴增的垃圾来源时,注意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教学时,可将学生的调查情况作为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进行统计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垃圾的暴增与每个人都有关,明白自己也是垃圾制造者。
2、在探究来及暴增的危害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目前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垃圾中蕴含着大量资源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和资源以及人类的关系,例如,垃圾侵占土地、污染水源,有些垃圾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等。
3、在进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享活动交流减少垃圾的经验;在“帮垃圾找家”活动中学会垃圾分类及其意义;在参与变废为宝的创意实践活动中体会为什么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教师要尽量让全体学生行动起来,提升他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在研究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活动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展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例如,一组学生展示后,让其他组同学说说哪些做法与这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再展示还有哪些不同的做法,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再利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4、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缺乏对垃圾与资源关系的足够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贴近生活、激创意的生活空间。
教师通过不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身边的垃圾资源去创造,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应用于自己的生活,让环保生活化。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课堂教学及活动中,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他们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绿色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我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可爱与懵懂,只会调皮,对于班级里的是都很有兴趣,尤其是值日生,都很喜欢当,可是生活经验有不足,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我针对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发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视频和情境表演的解读中了解了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激发了做好值日生的意识和愿望。并发放值日生标记,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学一学,在我的梳理下进一步建构自己对值日生的'认识,在学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相一致。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经验,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我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注重亲身体验,注重学生自主间的交流,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同伴的经验,在集体中学习与发展。互动热烈,充分感受了值日生是为大家服务的,萌发了当值日生的自豪感。
不足:个别孩子上课不够专注。课前对学情不够充分。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作为初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小菜鸟,以前在听课时只感叹:哇,这门课怎么这么有趣,太有意思啦!然而真正要到自己上时,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真大,自己要学的真的有太多太多,那我就说说在整个磨课过程中的一些所得吧。
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在刚开始的试教中,我只是拿着我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去给孩子们上课,结果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极差。后来才知道教师的教没依据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于是就发下了“我的周末”调查表,了解上课班级孩子们在周末所做的事情。这样就以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来激活教材,而不仅仅是用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时时处处不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在第一环节“周末生活大盘点”,首先由文中欣欣的周末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周末生活,在自由说中感受周末生活各不同,接着通过小组交流说、全班分享说和欣赏大家的周末图片中中意识到周末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收获多的,从而萌生要过好周末的愿望。在第二环节“观点对对碰”围绕“周末是早起还是晚起”“作业先做还是后做”“电视可不可以看”让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情况,明白合理安排最重要。这些以孩子们课堂上的汇报、交流来演绎教材,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提供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凸显课程的体验型,体验活动丰富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因而课堂上采用了分享自己的周末、欣赏照片、上台展示自己周末的收获、看绘本视频等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感受,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情感。在提高认知的基础上,到生活中拓展延伸,做到知行合一。比如第三个环节“解决小宝的烦恼”将文中的绘本内容进行了创编,拍成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困惑的小视频。利用很直观形象的视频,吸引孩子们感受周末安排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帮忙解决中其实也是在反思和规范自己的周末生活,从而意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要追求提问的艺术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心里也有一把秤,他们已经很能分辨什么是好的,是该说的。因此老师的提问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尤其这节课涉及到“晚起,作业放在后面写,周末看电视”等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原先观念里是错误的,这样是要被老师批评的`,但在孩子的实际周末中是有的,那怎么能让孩子最真实的周末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提问技巧。比如在课堂上了解孩子们晚起的情况时,老师只能问:“老师也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小朋友比平常稍微晚睡了一会儿?”而不能说:“睡懒觉的举举手。”老师要会打破孩子们的心理防线,呈现最真实的自己。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对道法课的模式认识深了很多,也对我平常的教学也很有促进作用。整个过程真的是特别感谢我们品德组的翁燕丽老师、王丹丹老师和谭益娇老师,谢谢你们帮我听了一次又一次,而且非常细心耐心一字一句地帮忙改教案,我就像个在水中央扑腾的小婴儿,是你们一把手一把手把我安全送上了岸。也谢谢二年级组的老师们,尤其班主任们,每试教一次就需要帮我搜集布置好多内容。有你们,真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了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初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认识。因而,本课确立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认识塑料制品、寻找身边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再以“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总结出塑料具有轻、薄、防水、有弹性、相对便宜等特点。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塑料袋漂流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新闻、案例、科学小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但塑料垃圾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减塑”是最好的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总结出很多金点子。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设计意图,如:
1.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
2.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去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经过探究典型的塑料制品活动后,学生能够感受到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再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其他领域塑料的广阔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塑料应用广泛、性能优良。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截取他们实际日常生活中家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新闻视频和图片,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感受,过量使用和随意丢弃造成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丰富学生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互相交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适时补充相关数据、图片资料,把塑料垃圾的危害引向深入,尤其是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资料、“白色污染”视频的补充,更是将学生迫切想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辨析英国媒体对塑料制品垃圾袋的评价,将学生对已学的塑料的优点和危害融入其中,自然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现象。也让学生明白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使用。
4.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对于减塑这块,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自由交流,为下面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作铺垫;出示一些新型的塑料包装替代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也为激发学生日后去创造更多新型的塑料制品而努力的情感;组织学生交流制定减塑措施是个前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执行自己设计的减塑方案进行打卡加星的实践热情,并且让家人一起落实到行中去。
5.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懂得并牢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减塑。通过小结导语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向往。
6.从身边的事物而起,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了解农药残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对农药污染有初步认识。
7.了解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农药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出可行的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
8.交流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危害等方面调查结果,交流减少污染的建议。从法律(条例)层面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9.总结课堂,提升对保护环境意义的理解,深化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崇敬。
环保意识为环保行为提供了动力,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需要实践。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的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本课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家人的想法,用心体会家人的爱,并与家人积极地交流、沟通。第一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家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应努力去了解、理解家人的想法、行为方式等,从而学会对家人的爱作出积极回应,促进家庭成员间主动交流、沟通及互相理解。第二个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情境讨论,提升学生的行为认知,使其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进一步去了解家人言行背后的意义。由此,帮助学生正视成长过程中自己与家人之间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愉快、小摩擦甚至小冲突,并能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二“我的家庭生活”第5条“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两个话题分别是“相互理解”“主动交流常沟通”。
第一个话题“相互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我们与家人在想法、生活经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们有可能会与家人产生矛盾,但产生矛盾时要学会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关注、了解家人的想法,尤其要正视因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给家人带来的一些烦恼,用心体会家人的爱。
第二个话题“主动交流常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因为种种情况可能会与家人发生不愉快,甚至产生矛盾。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后,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带来的后果。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沟通的重要性。通过积极、正面的沟通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好的沟通方式。最终使学生思维和行为方面逐渐成熟,能用实际行动关爱家人,化解矛盾,给家人温暖。两个话题之间有先后逻辑关系,先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解家人,再学习积极地与家人交流、沟通,直面矛盾,妥善处理矛盾。
第一个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主动表达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与家人的不愉快,或者成长中的困惑。第二个教学环节,借助教材或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了解父母的想法。第三个教学环节,借助教材或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父母言行背后的爱。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把自己对父母言行的理解融入进去。第四个教学环节,创设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与家人产生矛盾的不同情境,请学生设想他们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分析不同态度和做法带来的后果。第五个教学环节,可在第四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进而组织学生分享沟通交流的好方式、好方法。第六个教学环节,励学生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努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家人的“闪光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家人的理解、尊重,同时鼓励学生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努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课前调查和课上反馈,发现学生其实很愿意和父母沟通,但是遇到矛盾时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太能够理解父母,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希望能多教会学生一些沟通技巧,最后发现,其实技能相对而言属于锦上添花,理解才是一切沟通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沟通,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来反思自己平时和家人沟通中的不足,收获了很多。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交流、常沟通,以减少误会和矛盾。若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产生了误会和矛盾,则更需要主动沟通、互相理解,积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经历。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
对家人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数学生习惯了家人的疼爱,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懂得关心、体谅父母长辈,尽量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这是个充满亲情的话题。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感受后体验,最后明理,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我就按先感受后体验再明理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亲情故事——亲情再现——制作亲情卡。我想让亲情“从生活中来”,然后“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学生真实的亲情故事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亲情涌动的思品课。
通过学习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效果很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负担”中的第三课。根据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的第二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家庭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怎样才能做好。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重要的场所,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与家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儿童从家人那里得到了细心的照顾,感受到了温暖,他们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家庭关系容易使学生把家人对自己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但他们又普遍缺乏对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不会做贡献,责任感不强,有责任意识而难坚持落实。很多孩子认为在家庭中,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多以享受为主,付出很少。对于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教材通过设计家庭贡献、家庭责任的内容,意在提升学生的家庭意识,增强学生为家庭做贡献、为家庭尽责任得思考和行动。从而,落实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中要求学生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家庭生活,有一定家庭责任感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真实经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用现实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家庭贡献与责任的理解,使其懂得如何为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承担家庭责任,进而更爱自己的家庭。
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主要围绕“我的家庭贡献”这一主题展开,循序渐进地推进活动实施。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文本,在教学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各有贡献,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贡献,同时对这些家庭贡献加以分辨取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家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步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走向实践,击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还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你来家里谁来烧饭,你家里有没有遇到烦心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家庭做贡献,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
在“家庭任务袋”活动环节,如能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讨论,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经验,注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互动中,抓住学生在家庭贡献问题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教学符合学生实际。如果在如何为家庭做贡献部分,能够设计更高层面的统整活动,将陪伴、关心家人,为家务事出主意,联络家人情感的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在师生互动中自然引入学习内容,课堂会行云流水般自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润物细无声。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价值来看,面对自然灾害,既要"无畏"和"有情",更需要一种"大智慧"。因而,在本主题的学习探究中,教者要积极唤醒"小主人"的生存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引导学生探索和关怀人类生存的家园,能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呵护、热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
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话题,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主题体验更贴近儿童的立场,更富有教育实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分析能力和具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创设情境、读图分析、质疑反思、实验验证、合作分享等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在原有知识经验上有提升。同时,本课教学,教者还注重情感线的渲染和助推,譬如从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到家乡发生的自然灾害,再到所居住地常见的灾害及预防,让学生由远及近感知灾害并不遥远,灾难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可回避,必须积极应对,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课教学中,教者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借助音诗画、影像片段、数据表格、故事导读、新闻播报等不同的形式辅助教学,发挥资料信息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通过现场操作演练活动,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不断丰厚学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影响,在购物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有时会被商品的包装所吸引,有时会因为同伴买了某种商品而盲目攀比,有时受广告、动画片、流行读物等影响,很可能凭直觉提出购买要求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反思自己的消费愿望,学会提出合理的购物要求。
当今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的父母以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作为疼爱孩子的主要方式,导致孩子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有的父母以物质奖励作为鼓励的重要手段,易造成孩子片面地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学习动机。有的父母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制,孩子也容易沾染铺张浪费的习气……当前,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赶时髦等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从学生想要的东西人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向父母提出的购物要求是否合理,从而辨明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同时,教材还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比较、自我克制,能够理性地做出购物选择。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学会合理消费”,通过比较有计划的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的好处。同时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开支,能够做到量入为出,在生活中实践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两个板块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先是从认知上,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认识到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再从行为上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开支,做到节约和合理消费。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在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消费,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人手,让他们观察现实中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总结和思考不同消费方式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学生对什么是实际需求形成明确的概念和认识,这是合理消费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合理的开支计划,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等,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充分而又真实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使他们懂得量人为出的消费原则,做到有计划、合理地消费。
引导学生辨明自己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并学会克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为自己购买喜欢的物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要求时,不宜用道德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应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小心思”,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购物要求,但是平时很少反思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需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只是“需求的具体内容”值得探讨。首先,教师应以温和、非指责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反思自己的要求,分析这些要求被允许或者被拒绝的原因,总结合理要求的特点。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从认识层面懂得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有些要求需要及时“刹住”的。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那些应该“刹住”但是很难“刹住”的念头,应该怎么办呢?这时需要引入具体行为的指导,让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得以调控,并意识到运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做到自我克制,打消不合理的念头。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调查表(一周或一月),可以从饮食、衣着、日常用品、学习、休闲等方面了解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情况,结合教材第40页和第41页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哪些消费属于有计划消费,哪些属于过度消费,分析二者分别会带来哪些后果,让学生对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和实施教材设计的春游午餐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量人为出,做到精打细算,初步学会合理开支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个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经济负担、我国国情、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考如何合理消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科学合理消费观的认识。
总之,本课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很有帮助。第一,在“知”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购物要求,知道了合理的有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第二,在“情”的层面,学生懂得体贴父母,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甚至从国情、社会责任的高度反思自己的购物要求,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第三,在“行”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控能力,积累了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0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09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6-14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0篇06-1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4-10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通用23篇)03-31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6-30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计划12-19
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03-11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