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组合》教学反思1
本课是小数数学的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有较强的实用性。全课主要借助自主个性学习平台,开展自主探索、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主要的流程是:
1.先以风筝制作活动的作品(由学过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布置自主复习基本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计算的推理,渗透转换思想。并由学生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各自的转换方法。
3.新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形,用自学方式进行。
4.交流自学结果,总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想:合理割补、分块求积及加减组合。
5.队旗的组合图形实例的教学,让学生实践分块、加减及割补的方法。
6.练习新知,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进行练习。
7.交流练习、集体订正。
8.课堂小结,并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都向课堂以外作出延伸。
优点:
1.以风筝这一生活中组合图形实例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更能在展示的时候,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之间的一点联系。
2.用自主复习(练习旧知)的方式,边操作边计算,使学生既完成了旧知的巩固练习,为接下来作好计算上的必要准备,更用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推理中的转换思想作引导与渗透,更为进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好思想与方法上的准备。
3.在自主旧知复习的终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汇总,并能根据总体情况及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因材施教。
4.教师在学生自学新知时,能布置清楚学习的目标、步骤,更有清楚的方法指导、资源的提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使学生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内容、有素材。
5.通过学生自学,动手试做练习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验。汇报自学成果,由学生总结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汇报中得到成功的感受,以刺激学生乐于学。
6.队旗的实践中,由学生提出分块解决问题,将数学的学习运用于生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意识,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但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也是有限的。
7.练习新知时,自主进行,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内容、层次的学习。
8.在小结时,再次点明自主学习平台的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后校外等再学习,拓展延伸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不足与改进设想:
1.在以风筝导入时,语言并不够生动,在情感方面未能真正起到鼓动,兴趣未必能得以很多程度的激发。建议:如果能在教师出示1、2个风筝图形后,再由学生来介绍个把自己见过或想到的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风筝形状,那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让材料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兴趣。
2.同样在导入时,出示风筝图,但只是简单地看,而未作合理地利用与分析。建议:如教师能在此作出适当地引导,问“你发现各风筝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让学生更鲜明地知道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关系。
3.练习新知时,虽然教师采用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练习,但是这所有的内容都是开放的,学生对自己的自评能力通常会过高或者过低,如何让学生真正在这种形式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建议:如果能在这一环节,教师能对学生的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让学生在一定自由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练习,这样更能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
4.在小结后,出现了一个七巧板的拼图游戏,教师可能是想调动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设计的,但学生并未体验,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建议:但如果将此内容换成其他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再去探索组合图形的实例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会更有效果,更能培养运用意识,体验数学的有用性。
5.建议:(接上面4)将七巧板的游戏放在一开始的导入阶段,让学生在玩中进入学习状态,更自然,可能要比风筝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6.组合图形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板块,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应尽可能借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而本课中教学的例题、练习等都相对离学生较远,应考虑再寻找更近的素材。
7.过分依累于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将所有的学生的练习书写等都在电脑上进行,虽能方便教师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但也有以下一些不足:
(1)可能会受到学生实际电脑的操作水平的限制,可能会给此类同学造成学习上的不利;
(2)也因此教师没能在板书中出示解题的范例,学生没有明确的规范,并不能帮助真正需要这些帮助的同学;
(3)在电脑上答题,书写过程中出现“*”“/”等符号来表示“×”与“÷”,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实际要求,是否规范有待商讨。
《组合》教学反思2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生活入手,课件出示凯旋门的图片,接着出示小胖的凯旋门的模型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这是一个组合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数学的美。这样设计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本课知识。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体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分析、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突破单一模式,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方式。由于注重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网络成为了教育的中介,把原来教师和学生的单项面对面的交流,增加到多方面互动交流,这节课,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合》教学反思3
创设教学情景,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信心,比天才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问。如学习“组合”时,我让爱好体育的同学,回答课本中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举行排球单循环赛,有8个队参加,共需要举行多少场比赛?”这几个学生很高兴,想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唯分数论,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成功标准;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对于缺点和不足,及时帮助弥补改进。
在适当的场合,教师要大智若愚,不能讲得太透彻,点到为止,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努力探索和发现结论,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由“学会”变成“会学”,并因此获得自信。这是倡导愉悦性原则的核心精神。
《组合》教学反思4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校内公开课,让我感受颇深。对于本节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是面积知识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针对本节课,我有以下反思:
一、自主拼图,建立组合图形模型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七巧板制作自己喜欢的图案,课上展示,这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多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而且增加了神秘感,也具有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体会组合图形必要性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组合图形。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组合图形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题。
三、探究方法,寻求解决问题最优化
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了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方法的比较,同时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学习别人方法的一个很好时机,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讨论、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学习解决问题方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让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应该有收获的。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各环节时间的分配。本节课在各环节的分配上有所欠缺。
2..组合图形方法优化上。虽然引导孩子们质疑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可以达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由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相处更多的方法,从而忽略个后进生,也忽略了孩子们想表现自我的心理,导致出现个各个相同分割的方法。本节课没有在最后引导孩子们达到“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不足。
《组合》教学反思5
经营一词往往形容做小买卖,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未尝不可。研究教学一定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研究学习小组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教师、学生都是考验。相当多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求,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准备工作等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存在形势逼迫时偶尔为之;或“放羊式”大撒手,每课都让学生爱怎么讨论就怎么讨论的现象。
加之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合作的潜能没得到充分培养,与人合作的技巧未得到充分的培养,不能真正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分组随意、任务不明确、不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难以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呢,初中生独生子女多,自我优越感强,娇生惯养、不善于倾听、讨论,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有时小组中有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浪费大量时间。其实组员之间的水平差距过大,有些同学课前准备不充分,“优秀生讲,学困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对合作的质量也有相当影响。
小组组建之初教师要舍得下大力气,如何分组、谁和谁一组、谁当组长、谁做发言人都要仔细琢磨。实践中我还发现,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好小组长,让他不仅是学习上的,更是行政上的.小组的当家人,组员的任务分配,评价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如能培养多个合适人选,轮流兼任,效果更好,但是宁缺毋滥。
合作也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的。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小组的管理还要渗透到生活中,比如纪律、卫生、作业完成、交友、思想状况等,可采用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我激励与组内、班级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比、学、赶、帮、超的效果,人人皆获发展,合作互助共赢。
《组合》教学反思6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一般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直接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个体的思维能力是很有限的,而小组集体的思想意识可能迸出与众不同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交流环境,为他们畅所欲言提供了机会。
“小组合作”切实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小组内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知识激增,更新过程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在小组内,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大家围在一起共同讨论,说错了自有同学补充纠正,没有被老师叫起来在全班回答问题的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讨论,共同提高”,在互相启发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往往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经过两分钟的个人独立思考,举手的人数不超过20%,而经过两分钟的小组讨论,举手的人数能达到70%以上。事实证明,学生非常喜爱这种方式,他们喜欢争论,喜欢说服别人,喜欢被认可的感觉,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敢于承担自己的角色,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知识就是每个人自主自动的去获取与吸收,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外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学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要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取得成效。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重要因素。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德意志,从而提高自我。由于有公平竞争机制作前提,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会更融洽。
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应避免出现下面的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
2)教师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秩序混乱。
3)小组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4)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些有待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
《组合》教学反思7
通过本周的新课学习,很明显的感到,经过了长时间的假期修养,学生们的状态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相反,很多学生似乎越发的失去的对理想目标的拼搏和进取精神。他们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差生,都无一例外的不在状态。他们这些表现让我很是费解和头疼。也许真的到了需要开一个主题班会的时候了。
从学生的现有状态来看,下一步,我需要在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更好的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意识加强。
任何事情都有高潮和低谷,纵然是简单的单纯的课堂教学也无一例外的呈现这种特点。本周的公开课的效果在我的'预料之中,课堂氛围并没有出现领导们想那样的情况。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小组磨合,学生相互熟悉了每个人的学习特点,知道了各自的优缺点,甚至于出现了厌烦的情绪。我不否认,在班级管理中,我依然存在漏洞,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疲劳期的到来。学习,本身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事情,如果学生出现了大面积的厌学情绪,我想所谓的小组合作就成了一纸空文。
自从新学期开学以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好,更多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组长的积极主动引起了小组的逆反情绪。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主动,浓厚的学习氛围,远远要高于所谓的模式。所以,我接下来的任务,将一如既往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整班级学习氛围上下文章,只要这些做好了,任何老师到我的班里上课,都会组织起一节高质高效的成功的课。
《组合》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组合》教学反思9
无论哪一种课改,如果不能打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都不会有益处的。课改如同吃香蕉一般,开始剥开皮,然后试咬几口,开始是生涩的,随着时间而变黄变软,当我们再次剥开香蕉皮的,才能享受香蕉的美味。
教育要播种自己想要获得东西,没有目的的行动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平等的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成员之间达到知识的互补,信息的沟通,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对学困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高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体验集体荣誉感。
学生讨论的环节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之不流于形式,教师就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设计好讨论的问题,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讨论。
一、要确定讨论的内容,不是整节课的内容都需要讨论,讨论的'目的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要由难变易,由模糊变清晰。老师要根据新课程的内容,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就要点到为止,不必再重复。哪些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的,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复活,苏醒,更新,竭力向老师的思想靠拢。学生不是粗略的在感知新教材,而是在自己已有的意识里面搜索某些事实与现象,进行思考,思考新的东西,得出新的结论。只有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确定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把讨论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留给学生的时间三五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而草草收场。让学生抓住要点,放过细节,让学生从次要的东西抽象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还要注意一点,对于讨论的问题答案不唯一,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就要群策群力,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这才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既要放得开要收得住,否则,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成效的。
《组合》教学反思10
《 排列组合》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对搭配问题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有比较的好的地方,也还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老师到北京旅游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组合》教学反思11
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自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效呢?
在课改的路上,我将跟队生努力编入每一个组,越能干的组长,跟队生就配得差些。一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效果很好,可是在作业中,那些后进生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我看到的是大部分的同学,而跟队生则分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在进行了复习课的尝试之后,发现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以《触摸春天》复习课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表现:
一、直接入题,学生根据题目质疑。
根据这一单元课文的实际,每一课都可以根据课题提炼出统领全文的问题。学生质疑如下:
安静是盲童,她用什么来触摸春天呢?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呢?
由这个问题,直入中心,引导学生自己用心读书。
二、读书。
1、自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小组内合作读,正音。
3、展示读,集体正音,。
4、用心读文,根据统领全文的问题,进行批注准备。
5、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在谈“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用力”时,学生发现,课文其实是从两方面来写的,“生活的权利”和“多姿多彩”。进而再进行全文内容的梳理。(我想,这正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优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己能力得到提升的最有力的证明。)
6、小组内总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7、交流。
三、整理复习笔记。
1、按汇报顺序,按:生字偏旁、形近字、多音字、四字词、词组、句子的内容划分,将十个小组分为两部分,进行板演。(总结相同内容的小组,内容可以进行互补)。其作同学整理在复习本上。
2、组长上台订正。师巡视,保证组长订正的正确。
其他同学,根据板演内容,改正整理自己的。完成之后,放声朗读。
3、组长带领、强调。
这一环节,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后面的小组交叉出题检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根据能力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背诵三段。
2、背诵一段。
课堂上,带着学生重新走向知识,巩固、总结已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通过多种方法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尊重孩子们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堂课下来,程序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提高和收获:“优等生”在课堂上锻炼更多的是总结能力,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实质,相当于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中等生”在前面学生的带领下,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并逐渐主动去发现,去质疑;“跟队生”有自己的收获,最好的证明就是关于基础知识的交叉出题中,出错的很少。这样的课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组合》教学反思12
排列和组合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我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上,我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比如拍照问题,由一名学生指挥,其余三名学生根据指挥“站位置”,然后换一名学生指挥,其余三名学生“站位置”,然后请小组上来演示,优化最有序的一种方法。在握手问题也是同样,先一人记录次数,三人握手,再汇报示范,然后试一试四人小组握手的情况,在学生充分操作之后,请四名学生上台演示,有了刚才三人两两握手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学生能用有序的方法握手。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新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对于平时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有趣而少有负担的课堂上,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真和自信。而且在小组交流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这样的“放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上的40分钟时间控制的不好,小组合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量没有全部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控制教学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组合》教学反思13
《课程标准》对于图形计算的要求是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关系及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是已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组合图形中,有的已知条件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图形特点,先把它找出来或推算出来,再计算面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感受生活中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本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策略。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的整体,只有发挥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本堂课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几个组合图形,再说说分别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理解什么叫组合图形。在此基础上,给出小明家的客厅,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动一动,把这个组合图形割补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基本的图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最佳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想,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尽管还是课本的内容,但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习的欢悦和成功。教材在这儿已经完全成为学生驾驭学习的工具和成长的阶梯了,真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也许就是教材重组的意义所在吧!
《组合》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在教学两个例题(搭配衣服和组合三位数)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补充,有利于活跃、启迪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合作精神。小组的汇报进一步扩大了交流的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排列组合方法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搭配衣服时,问题抛给学生的过早,导致了一部分好的学生已经能够有序的将5件衣服的.6种搭配表达出来,而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2件上装和2件下装的搭配上,操作也显得过于重复,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搭配的思维过程,再动手就显多余。考虑至此,就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2+2和2+3的搭配过程,小组动手操作交流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反馈,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大,也节省了些许时间。
《组合》教学反思15
新学期刚开学,我们学校无论从校园文化建设,到班级管理都有了很大改变。有人说:英语老师是最注重评价的,最会评价的。确实,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小组的评价。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学生优势互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的优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是我通过实践观察及和一些英语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某些问题使我们英语教师感到困惑。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探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没兴趣”、“没秩序”、“没声音”。
一、“没兴趣”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art A部分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用来巩固操练“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He’s/She’s…… ”等句型。任务布置下去,学生觉得乏味。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似地填写,有个学生居然说:“老师,这样问来问去太没意思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没兴趣”现象,这堂失败的英语课让我回顾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纵观三到六年级的教材,像这种调查型的要求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任务也不少,但并非每一次都不感兴趣啊!也许高段学生对这种方式产生心理疲劳感了吧?我通过反思与实践觉得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合作内容的问题。倒不是教材内容安排出了问题,而是看我们教师能否把内容处理好、处理妙的问题。我们何不花点心思把小组合作的内容“打点妆扮”一下,使它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有创造性呢!就像一名顽皮的学生说的“来点儿新鲜的吧”。还是上述这篇合作任务,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尝试了小小的改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把赵丽颖、冯绍峰、鲁迅、周杰伦、徐悲鸿等学生课余经常讨论的明星、名人的照片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我通过微妙地调节合作的内容使学生觉得小组学习更有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我认为,微调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内容能增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兴趣的兴趣。
二、“没秩序”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时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中途时,教室里出现学生大声喧哗乱糟糟一片的现象。我也曾见过在某些公开课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闹哄哄的无序场面,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但其教学效果值得怀疑,出现“没秩序”现象的原因值得深思。经过反思,我认为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了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没有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或者没有做好示范,或者中途缺乏引导,导致学生不清楚要干什么而相互讨论,所以出现了闹哄哄的“没秩序”现象。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方可组织好,计划好并管理好群体。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控制引导能力外,培养得力的小组长是应对“没秩序”现象的好策略。一班之长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样一个出色的小组长也是教师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好帮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学习成绩好、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合作小组的组长。因为这些组长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控制小组合作的局面,发挥特长显示其小组的优势,带动其他组员相互合作的氛围,以帮助教师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没声音”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有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没声音”,当然这指的是少数学生。他们总是沉默不语,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些学生就是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知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通过实践,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帮助在合作学习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重新获得成功的乐趣,使他们不再默默“无声”。1、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轻松和谐的氛围,对这些后进成员给予帮助而且不露痕迹,以维护他们的自尊,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关注他们的表现,对他们个别辅导,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了解他们的个性,发现其爱好,适时设计一些可以让他们发挥特长的合作活动。 3、进行多维评价,保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力。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不仅仅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要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才是有血有肉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有利于培养人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并因此形成终身参与合作的品质。
【《组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排列和组合》教学反思04-08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04-08
排列组合的教学反思01-12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02-18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教学反思08-23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02-23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09-21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精选12篇)05-07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06-16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