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二个片断的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本周终于完成了我的校内公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学期进行了集体备课式的校内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式,此次更需要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具有挑战性。早在上周,我便与杨老师商量选课、备课事宜。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为《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杨老师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上课的重任。周末,我便认真地进行了初备。周一一早,我们便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经过商讨,加工,终于确定了教学设计,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几天的努力,周四上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出炉了。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为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课堂上,杨老师按教学设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示着他的精彩,抓住“诚心诚意”一词,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后,从欣赏美景入手,走进隆中,走进诸葛亮,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并进行写作迁移,写出自己看过的一处美景。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还是有一些小遗憾的。观察课堂后,我觉得本节课内容设计得还是太满,造成了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由于时间紧迫,学生的交流呗无情地砍掉了。开头不错,学生能交流感受,后来也许担心时间不够,便全是老师的分析了,将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如果,我能设计得少点,将景物描写放在第三课时,那么就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展示了。课堂上,学生读得偏少。对于课件上出示的重点句段,如果能有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体会人物特点,就更好了。 一期一次的校内研修课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反思。除了在此篇留下的,更多的是今后教学上对教训的吸取,希望自己在研修之路上不断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1、“生活处处皆语文。”
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设计,使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个数的绝对值实质上是数轴上该数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数值,而这种几何解释反映了概念的本质,学生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再概括上升到形式定义上来,这样比较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同时使得绝对值概念的非负性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教学中对-a所表示的数学生理解不到位,下节课还应采用不同方法加深理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1
本文主要写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统一天下。可第三自然段一开始有两句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两句话放在文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究竟要还是不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在写刘备他们去隆中请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处写景不恰当。
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可有的学生说:要,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学生马上说课文前面不是已经说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马上又有人表示赞同。我提醒:此处山明水秀,诸葛亮住在这样的地方,能否说明一点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喜欢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隐居者,喜欢清静的生活。有的说:他喜欢过平凡人的生活。……由此看来,这一段还要吗?学生马上说:要。于是学生悟出:这两句写景的话,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2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托,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本课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课上,我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是位旷世其才。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才请到他的。在感受到诚后,直奔最能体现“诚”语段,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自我品读,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感悟到刘备是行出了诚心,站出了真诚,拜出了至真至诚。从而明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顾颠倒长幼,不顾尊卑的诚心诚意,让这逐渐升华的“诚”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细微之处抓深度。如在学生阅读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话时,我说: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再如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其实,这就是在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升华到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品质。
感悟心语:诚心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1-05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3-20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8-23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01-14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03-30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01-05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08-15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08-17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08-16
[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