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21 11:02: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1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世界上有谁不向往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炼丹修仙?又有几人真正修成正果?凡人想成神仙,却也有不凡之人人一心追求圣贤之道,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个非凡志士,更是极少数终成圣贤的伟人。即使不想成为圣人,纵观他的修圣经历,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极大启发。

  曾国藩有志向。他在无尽的学海行舟时,志向由一心苦读考取功名升华为当圣贤。立志也非简单的事,首先,你不能是一条不想翻身的咸鱼,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时时当对自己保持不满意,虽然会痛苦,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啊!其次,志向不止是一个想法这么简单,立志不是随便立下一个远大目标就好,需要考虑到实现途中可能经历的.一切困难并做足心理准备,怀揣必胜之心。就如“十指连心”是我们想想都害怕的酷刑,然而实现大志的路上经历的大难未必比这轻松。然而“立志”也仅是修得正果路上的第一步而已。

  曾国藩很自律。暂不提他在现实为官之中所遇困难,单论他在为人处世上的困难就是极大,他认为自己性情浮躁、为人傲慢、虚伪、好色,于是开始记日记反省自己,定下自我管理的十二条日课严格执行。它通过自律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战胜了一大困难。自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比登天,直到现在这也是一个广泛又持久的话题。就如我们现在锻炼健身,一天跑两千米不难,坚持两天容易,但想要连续一年就真的只有“圣人”才做得到了——没错,圣人不一定多么有学识,圣人应当是做自己想做的,所做的一切自己回想起来都不后悔,这样所达到的从心所欲、淡然的人生境界。然而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必然承受巨大心理困难的。曾国藩承受巨大痛苦戒烟,只因多看了几眼漂亮女人就在日记中痛骂自己为“禽兽”,甚至连宴后多看了几盘棋都要悔恨自己的不自律。正是他如此蹂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圣人之名。

  曾国藩坚守自我。在晚清浑浊的官场中,官官相护,无人不贪,皇帝昏庸,清官不受待见,他受着同僚们的鄙夷陷害,仍然坚守底线,一心为国,不厌其烦地上书,后来来到湖南,不顾其他贪官,严整土匪流氓,建立了强大的湘军,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算不在晚清时期,想在一个混乱的集合体中保持清白也是难事,尤其是曾国藩保持廉洁正值的代价可能是生命。这正需要通过自律锻炼出来的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宏大志向,这正是圣人所为啊!

  我们不求做圣人,不强求事事尽善尽美,只求一辈子过完觉得值了,这也需要像曾国藩一样立志、自律,要保持自己的底线操守,不管资质有多平凡,也能做自己心中的圣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2

  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杀人如麻的暴君,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他是很多人的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前就听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人做了一件坏事,那就会被指责为坏人,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好人。现在回想起来不由觉得有些讽刺。

  当我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一生该怎么做,而且他能让我感觉到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也肯定能做到,就像他当初励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过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并非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脚踏实地,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学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体文章主骨作对比,终于打通了关节,领悟到文章怎么写才能体现自己见解,怎样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的普通,从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粗鄙。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交友当做生活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六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于是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加谦和,更能委曲求全了,他更能和光同尘了……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和挫折却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次的跌入低谷,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他成功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使天赋平庸,也可通过真心实意的锻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可见曾国藩的早年励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曾经说过:“天下是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通过这句话明白了自己在学习生涯中不尽意,一方面是因为不不自律,没有恒心,另一方面是太佛系,对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向曾国藩学习,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错误,用努力和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3

  听闻曾国藩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以“卖国贼”来批判其本身,但未然。最近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著作,从心中对此古人有所改观,也明了曾国藩老先生所说“不可轻率评讥古人”也确有其理。通过书中字里行间写出这篇感想。

  在曾国藩同期有众多官员家世显赫,天赋也是一鸣惊人,与他们相比,曾国藩也不过是无名小卒,但又为何能在众多达官贵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呢?他的漫漫人生路引人深思。即使他七考中秀才,也是以扎实取胜。即使他踌躇满志进京发现不及他人见多识广,也是以靠广交朋友自我提升,研读经典陶冶品性。即使他多次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两次轻生陷入绝境,也是以蛰居自反,最后大悔大悟。他的一生处处绊脚但是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人生精进的基石,他以一种笨拙的精神,持续奋斗,从笨人到圣人。

  读后我对于他本人性格特点的变化做了疏通,在反观他所做的每件事就会豁然通透。曾国藩很注重处理人际关系,先是修正自己的性格,从乍到北京时的洋洋自得,和别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但每天他都会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的性格也越来越平和。他愿意为自己的社交付出,广交好友。再后来带领湘军性格也更加妥协,更加协和,他与沈葆桢上下级之间的包容。面对李鸿章对于自己利益问题寸步不让但也在晚年将自己接班人的位置传给他。他是不拘小节,为人从容。

  虽然他交友广泛,但他从不越界,与朋友之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尺度,他不会与一个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不然自己易受牵连。他一生做事谨慎懂得规避风险,例如当他与肃顺、穆彰阿的交往也是很有分寸,属于是正常的工作范围所以他才不会一同倒台。

  从社交角度来判断他从容且从不轻信他人。再从做事角度看,曾国藩没有什么心眼,不懂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是表里如一。对于本不是他的职务:练湘军时毫不懈怠。他回拒了皇帝办一支民军的旨意,招募了两万人花了几年练成一支湘军。如此可见曾国藩做事的特点就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曾国藩做的这么多事情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他对后辈们的培养,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了。在那个年代以权贵称官而培养年轻人为自己效力是非常必要的,他与同时期更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比下更加谋虑深远。

  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大局,很坚韧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面对多次挫折也都咬牙坚持。对于自己的智商平常,体弱多病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夺得权威巩固地位。

  书中大多都是都对曾国藩一生所为进行描摹,且赞美也是占大比。不能靠“卖国”来否定他,历史见证了他靠自己攀登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作者所说,曾国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4

  “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从小到大,不管是学习也好,初入职场也好,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质疑和打击。

  那么,一个人成功与否,真的只是取决于他智商的高低、学习的快慢吗?

  160年前的曾国藩,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作为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放在今天来说,绝对是草根逆袭的成功典范。

  他没有聪明的天分、显赫家世背景,却一次次锲而不舍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勤俭自持、极其自律,一直把当“圣人”作为心中的志向,最终名扬天下;他的曾氏家族两百年间,人才辈出他留下来的《曾国藩家训》,直到今天,依然给很多人以启发和收获。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梦想的`有志青年。曾国藩究竟为什么这么牛?从他的人生经历里,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关于曾国藩小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中苦读。有一篇文章读反复读了很多遍也没没背下来。门外的小偷急坏了,跳进屋子生气地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说罢,小偷流畅地背完一遍,就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无法辩证真伪,但是由此可见,曾国藩小时候的“笨拙”,那是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的。

  为什么曾国藩学习这么慢,还一直在坚持呢?这与他爷爷曾玉屏的教育,有着极大关系。

  曾玉屏年轻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是到了35岁那年,突然发愤图强,日夜苦干,终于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而从自己的经历里,曾玉屏深深体会到:很多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曾玉屏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像中了邪一样,发誓要让子孙走读书科举的道路。

  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在同龄孩子还只知道玩泥巴时,8岁的曾国藩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习八股文,十四岁,就跟父亲一起开始了科考。

  父亲曾麟书先后考了十几次,才在43岁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而曾国藩则直到22岁那年才考中秀才,之后又如开了挂一般,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和17岁就中秀才的李鸿章,还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国藩可谓是“笨拙”至极。

  就连曾国藩后来也这样评价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但是曾国藩却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恒心,最终在科举这条路上笑到了最后。

  后来,他更是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恒”的重要: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后感04-30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12-08

读曾国藩传有感01-09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3篇)03-16

曾国藩传读后感9篇11-08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6篇)02-15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9篇)06-10

曾国藩传读后感(9篇)11-08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21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