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1
最近看了一本于洁老师写的书叫《我就想做班主任》,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有的是一名一线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点点滴滴的回忆,这些回忆唤起我对我第一批学生们的想念。
书中第一章写的是我为什么要做班主任,原因对于作者来说有家风的传承、自己老师的影响和自我的坚持,回想自己为什么相当一名班主任呢?我自己认为是机缘巧合可能又是命中注定,因为我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刚毕业的我进入互联网企业上班,因为一些原因回到自己的家乡,机缘巧合下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我想既然投身这个行业,那就要做好,刚开始当班主任完全是因为工资高,但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有过像放弃、有过哭泣、有过开心和骄傲,当班主任的一年是我目前人生道路上最精彩丰富的一年,命中注定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职业,用于洁老师的一句话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艰难来形容一年的心路恰到好处。
在于洁老师书中看到了很多优秀老师们讲述自己的班级故事,比如有从“被当老师”到“爱当老师”的钱桂琴老师,她谈到老师最幸福的.事不仅是读书成绩好的学生,还有就是成绩不好多年后他们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某一方面闪闪发光,被自己的学生和家长认可,让自己充满幸福感;还有心有宏观大格局,脚踏实地做教育的程宏衍老师,他谈了老师不能做的四粗:“粗心、粗糙、粗暴、粗鲁”,还谈到他一生为师做的做自豪的三件事“一是工作期间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学生,二是对待家长都是平等的,从来不歧视,三是我舍得在教育教学上花时间、精力、智慧。”老师我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是被学生所模仿的,我们身为班主任是除了学生父母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我们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先要求好自己。
身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我漫漫教师的道路上,我会尽力争取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自己想当一名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的初心,砥砺前行,在未来回顾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可以充满骄傲和自豪。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2
在暑假放假前我在学校借了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本书,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打开书,认真的阅读起来。这本书是于洁老师多年的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教育思考。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震撼人心。
这本书用朴素,温情的文字记录了班主任老师应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教师的修炼。从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叙事中,我仿佛看到一位饱含深情又充满智慧的教师,守着三尺讲台,守着为人师者期待花开之心,与学生一起欢笑,共同成长。
在于洁的书中,我学到了:
用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日常
于洁老师说:若想当好班主任,应该用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日常。她用30年只坚持了一件事情——写教育日志,不光是将期末评语写成信,孩子们有了进步她也会写,学生们遇到了心理问题她也写,累计写出来的文字以百万计算。她在用简单的沟通方式对待她的孩子们。生活无新事,我们依然要从中寻找诗意,她通过日志走近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这点让我十分钦佩。
用对待事业的态度对待工作
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艰难,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是新教师首先要面对的的挫折。但当孩子因我的眼神而坐姿端正,因我的谈话而成绩上升;因我的关心而关心他人……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满足,这正是于洁老师说的班主任度人,也度己。教师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岗位,无论是“被当还是爱当”,都应该用对事业的态度对待工作。
用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教育
于洁老师说:“教育的态度就是生活的态度。”正是对于生活的爱让她保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对教育的爱。这种爱是既爱生活的诗意又爱生活的苟且;这种爱是既保持对教育的理想又保持对现实的承认;这种爱既是对所教学科的尊重,又是对学生全身心的爱护,你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播了什么种子,自然也就能收获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猛然惊醒,我呢?我也想做班主任,我还想做好班主任。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也有花也有实,有香有色。学习于洁老师的睿智,争取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3
夏风吹走了往日的喧嚣,喝一杯茶,读一本书,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这个暑假在王春香老师的精心带领和组织下,我有幸和一批热爱教育又有不同教育风格的老班主任同行,参加“共度一本书”活动,成长很迅速。本期我们在王妍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读了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本书的第一辑:《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艰难》,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的前一部分中有一句话,于洁老师这样写到“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我使想到了教育家提倡的“共情理解”。共情,是一个班主任的最大智慧。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之一。共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教师既要“感同身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问题,又不要忘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身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向学生提供一个感情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一个班级60多名学生,恰如一棵棵幼苗,需要班主任去耐心呵护、照顾,为他们营造一个春天般的成长氛围。我理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全部希望,这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为此我积极摸索班级管理之道,用“共情理解”作为纽带架起新型师生关系。我觉得要做到共情理解,必须做到“五心”:
1、用爱心呵护每位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2、用童心走进每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用细心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与变化。
4、用耐心期待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5、用真心对待每位学生的真诚和善意。
一个良好的班级应该是充满生机和动力的,班主任应理解学生的读书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信任的,做班主任是幸福的。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4
手机自带的阅读软件很少打开过,也一直都认为,优秀的专业的经典的书籍,应该是纸质的,是在宁静如许的夜晚坐在床头读的,或者是某个清晨午后坐在书桌前边看边写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同事说,她手机上看了很多的专业书籍。我才觉得,或许,我也可以稍稍转变一下我的思维?
就这么尝试着,打开了阅读软件,看到了这本书《我就想做班主任》。
这书名,带着执拗的热爱,让我一眼难忘。再看作者——于洁,神奇的网络让我知道了她:江苏昆山花桥集善中学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20xx年江苏教育十大年度人物,20xx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20xx年获得”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xx最美班主任”称号。30年间,她用45万字诠释了班主任最美的样子,出版《我就想做班主任》《草尖上的露珠》《教育如此美好》等。而这本书封皮上,更有“朱永新、李镇西、周国平”倾情推荐字样;翻开序章,更有朱永新老师亲做的序,称于老师“是新教育理念的探路者、实践者”,说于老师的文字“不是用笔书写的,而是用生命记录的”。我可以孤陋寡闻,但不能不相信这些大师的眼光,所以决定把这本偶然翻得的书好好读一读。
温柔的沉静的、娓娓道来的细腻语调和情感,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让我第一次有了废寝忘食读专业类电子书籍体验:连续两个晚上收拾好孩子之后,一读读到下夜半,完成了第一轮阅读。读完感慨万千却难述一字。
只在不久之后,无形中在紧张的.期末复习和孩子生病住院的两头奔忙里,放弃了浮躁,平和了心静。没想到,孩子们最终竟然考出整个三年级以来最好的成绩,完成了他们自身飞跃性的提升,也完成了我三上入学时给自己定下的教学业绩目标。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于老师给的。
暑假来郑,趁娃睡着,再一次细细品读《我就想做班主任》,依然没办法不爱她,不佩服她。这本书归结起来,我读到的教育者当有的几个词:共情,平和,坚持。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5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9021年,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类心灵鸡汤、干货,各种大神的推荐课程。各类培训手段日新月异:网络云课程、在线训练营、学习社群、碎片化学习。各类繁花似锦的知识和学习手段似乎都在预示着,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成为大师、大神。而实际情况是否这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
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似乎都陷入了一种知识焦虑状态,我们想学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想尝试各种新的方法,于是,我们报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有考资格证,有学习办公软件的,有学习思维导图的,有训练写作能力的每年我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留恋各类培训班、训练营,但往往我们坚持不到最后,或者说坚持到了最后,却发现学习到内容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于是,知识仅仅是知识,技能也仅仅是技能,不能产生任何的实际效应。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前言和引言部分,作者为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学不下去?为什么学习到知识、技能应用不了?为什么会有学习无用论?究其根本,在于我们缺乏使学习有用的能力。那么如何让自己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呢?
首先,要对读书进行分类,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
如致用类书籍不用在乎是否读完,而是要理清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应用。关键在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小说或诗集,正读、跳读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主要在于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
其次,不让自己掉入伪学习的坑中。
常见的4类伪学习有:1、追逐各类干货;2、追捧各类大神;3、崇拜各种新知;4、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
最后,要深入学习拆书法,将学到的知识拆为己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6
这本书介绍了于老师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这段历程,让她明白了孩子在成长期间可能会经历的所有苦痛:
她幼时得过软骨病,遭受过别人的攻讦嘲笑,所以她能明白学生的自卑,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丁点因由,能及时抚慰劝导孩子不经意间流露的脆弱情绪。
她幼年丧母,与父亲和祖母生活,所以能懂得那些因为家庭原因缺失父爱与母爱的孩子,在做班主任时做到闭口不谈却又悄悄爱护。
11岁时继母出现,继母对她的厌弃、父亲的'软弱,这样的经历让她知道有些家庭无奈的状况,知道有些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根由,知道对一些怨妇或者暴父、懒父、赌父无法指望,所以她关心这些孩子的吃喝,以一个亲人的身份让孩子们得到宁静与安慰。
她读书的时候文理偏科,也曾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那门功课,所以她能明白,在未成年的时候,一切的变化都有可能。
19岁时相依为命的祖母去世,那种孤独和伤痛,让她理解那些失去亲人的学生,知道他们定会有一段时间,对世界充满了恐慌与不确定,会在精神上四处寻找停歇的港湾,或许从网络,从恋人,从某个陌生人那里。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她不急不躁,以知心友人的身份和孩子们沟通情绪、坚定心性。
而50多岁的继母因病去世前的忏悔,和于老师最终选择的原谅,也让她比同龄人具备了更宽阔的胸襟,让她能够站到学生的立场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酸楚。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在大雨来临时,帮别人撑起一把伞。于老师说“共情,是一个班主任的最大智慧。”她把在苦难中制作出的这把伞,几乎全部举到学生的头上,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她和孩子们一起包馄饨,给亲情缺失的单亲孩子以抚慰;也不仅是她为一个天天迟到的孩子买了两年早饭;更是她对千百招数都用尽依然无能为力的孩子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儿子了”。从此一路以一个母亲的心态护着那个孩子成长成才。
在于老师的身上,我明白,教育理论上“关爱孩子”几个字,不是空洞的几个汉字,不是抓着学生死命学习自认为对他的好,不是偶尔那么三言两语感动了自己的几句安慰,那是从心而来的、以学生本心需求为出发点的真正的爱。我需要苹果,你却给我香蕉,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我感动。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7
读书摘要
谁人背后无人说,皇帝背后都会被人说。要沉得住气,走好自己的路。
要把任务当成问题去研究,这样才能有乐趣。
就算当年再怎么不懂事,怎么难教,学生一定会有懂事的那一天。这是一个老师必须坚定的信念。所以在教的时候,可以笃定一些,不要焦躁。
我非常建议老师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文字记录,这不仅仅是万一将来出了什么事情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更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职。要做一个有痕迹的老师。
要认识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唤醒,解放无知,转向爱和善、健康、智慧。
我们的教育强调“儿童立场”,也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一点上,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把教育学生变成研究学生,把单一枯燥的`口头教育变成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平静的真诚的善良的心去真正地接纳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这是我们每个班主任老师走进学生内心的必由之路。
读书心得
1、莫要给学生贴标签,因为贴上标签后我们就很难关注到学生的动态变化,从而失去在萌芽状态扼杀问题的机会。
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他是变好还是变坏都需要一个过程,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但被标签一叶障目的老师常常会忽略掉这些踪迹,直到问题爆发才会匆匆处理,暴力压制,效果甚微。
昨日提到把每一天作为教育的第一天,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事不对人,只从学生所做的这件事上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不因他过往表现如何,成绩好坏,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教育的公平。
学生最厌恶的是“偏心”的老师,不断翻旧帐的老师,但我们每个老师都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只能日日在心中提醒自己,警示自己,注意教育的公平。
2、养成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把今天发生的事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我们会真正静下心来客观看待这件事,愤怒的情绪会渐渐散去,回归理性思考,于是就能有更多的解决途径。而且,将每一次的经验记录下来,而后再次遇到这类问题,就能有一个经验的比照。
【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想做画家08-03
我想做的事作文03-12
我想做画家作文04-02
我想做画家(集合)08-04
我想做画家【通用】08-04
我想做医生作文06-05
我想做只小鸟作文03-07
我想做发明家08-03
我想做科学家08-03
我想做这样的人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