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反思1
1、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因此,本课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快乐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环节都思考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怎样引导。所以,教师避免了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极具精彩的点拨。也得到了双向性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获得知识与体验,教师也在学生的发言中学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3、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使学生最终达到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认识。
(五)《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反思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想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在备课过程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选修课堂关注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也成为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一个难题。
在韩非子《郑人有且买履者》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四个环节来设计课堂,具体表现如下: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2、抓住重点掌握材料
3、理性反思自主探究
4、关注现实联系当下。
第一环节,利用视频资料展现名家的精彩评论,吸引学生走进经典,关注历史;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学情,落实韩非子选文中的文言字词,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第三环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选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整体上即抓住阅读文本,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构建起学习的空间来。
《文言文》教学反思2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文言文》教学反思3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中包括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伯牙鼓琴》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教学反思4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教学反思5
《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学文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谈体会,比如:你上课时是什么学习状态?从他们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文句工整,他们辩论的言之有理。两小儿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学奕,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具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课堂设计紧紧有条。在头一天的集体备课中大家讨论了“如何在我们的课堂当中进行分层教学,在整个课程中,我想到了在练习环节进行分层教学,但是后来生成的效果不好,总是感觉自己的课程推不动,也感觉孩子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整顿,所以现在自己应该思
考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211”教学或者说两个同时进行。本节课除了这一环节不理想之外,其余的环节感觉比较好。
三、作业布置讲究实效。对于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后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采用了分层的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今天的这一节文言文课上的比较顺利,不足之处在后面的课程中进行设计和改正。
周二的课程讲授了《文言文两则》的后一则“两小儿辩日。由于学生先前接触过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则的文言文进行的很顺利,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对于两个孩子辩日的过程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学历程,从刚刚接受这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就对孩子们的朗读感悟这一方面重视的不够,导致现在孩子们的羞涩,这也许还可能与孩子们长大了有关系。总之,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程中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6
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
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
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7
一字
1、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字音异读,往往不同的读音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有不同解释,例如:《为学》中“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为”,读wei,是做的意思,是动词,而表示“因为”,“为了”,“被”的意思则读作wei,是介词。又如“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解释减少,读“cui”,但这个字更多的地方用作“衰败”,“衰退”读作“shuai”。
2、通假字
读古文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一个字,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读字音,看字形似乎跟另一个意义可讲的通的'字相同或相近。如果去查字典有这么一条“通X”或“同X”说明句子里原来那个字是借字,“通”或“同”后面的字是本字,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字。初中出现的通假字可以例举一些,让同学们有所体会。如《两小儿辩日》当中,“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卖油翁》当中,“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3、形近字
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形近字,在初中课文当中,平时稍不注意往往会混淆,造成默写中错误频率较高,因此稍做整理,引起同学们重视。如《狼》中暇—假,径—经,《黔之驴》中博—搏,技—枝等。
二词
1、古今词义不同
语言中的词汇是社会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例如“闻”古代解释:用耳朵听,现代解释:用鼻子嗅。“无赖”古代解释:无所事事,现代解释:流氓,放刁等流氓手段。
2、一词多义
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叫做引申义。例如,“亡”由“逃跑不见”引申出“物质丢失和人的死亡”再引申出“国家的灭亡”。
3、语法地位的不同
“之”一般情况下,作助词解释“的”,但也可以作动词用,解释“往”,“到”例如“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南海”是名词,断定“之”是动词。
经过整理再结合平时的练习,同学们脑子从模糊变为清晰,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并且还学会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同,大大提高了学习古文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的进行反思,力求更好的提高同学们语文水平,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对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热爱。
《文言文》教学反思8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文言文》教学反思9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一开始,我安排了听写的内容,共听写了6个成语。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默词语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渐被淘汰出课堂,纠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对传统训练项目的开掘和创新。《将相和》是篇长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这样默词语──
“请大家打开本子,咱们根据意思说写词语。同桌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2、“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学生来劲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反思10
小学五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以往文言文教学基本上用串讲法,串讲法基本教学的步骤是:1、读,逐个讲解句子中的字、词。2、讲,将所要讲解的语句朗读几遍。3、串,将全句意思串通起来讲一遍,并说明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或在篇章中的作用,这样一句一句串讲,讲完一段后适当归纳,如此推进,直至讲完全篇。在串讲过程中,有时老师读学生讲,再由老师串;有时老师讲,学生串或引导学生自行讲、串。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字字落实、理解透彻,但费时较多,教学重点有时欠明确,学生上课认真,基本功落实到位,但课后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佳。
本学期第三课《夸父逐日》以及第十课《两小儿辩日》都是文言文,我上网查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尝试用“三点三路教学法”来教学。所谓“三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课文作者的思路、设计教学的教路和学生学习的学路。这两首文言文的“三点”是: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难点是借助文中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特点是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明确本文“三点”之后,我立足查资料弄清本文作者的“思路”。文中孔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两小儿辩日》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渗透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和言行,通过朴实的言行揭露一个深刻的哲理。《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在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面前的辩论,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作者明显的思路我定下了教学思路、学生的学路: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一、独步寻花:借助资料查阅孔子的生平;默读文言文,用笔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句。二、花中采蜜:了解孔子的生平;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弄懂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下笔录。三、信步寻柳:全班交流,各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总结全班同学的重点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明确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四、春华秋实:把文言文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五、蜜果飘香: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参要求,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要求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已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以往用串讲法,一节课下来,教师汗流浃背,学生心身疲惫。本期探索“三点三路”法后,教师感觉轻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收效甚高。
《文言文》教学反思11
本模块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施行和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运行过程中总体上比较顺畅。老师们觉得操作起来不繁琐、不太难,虽然开始时花了不少精力,后来习惯了就顺畅多了,学生也由开始的不适慢慢变得适应了,而且学习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觉得本模块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程序化。能按计划全校统一步调、全级统一内容,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容系统化。对从初一到初三进行全程设计,而且内容不重复,每周一篇,全学期20篇,全年40篇;一个学生在校读三年则有120篇的学习、训练机会。学生通过这样长期地、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突出了知识的反复、反馈,符合认知规律,再结合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梯度安排,避免了平时常态下时而有、时而无的训练状况,使训练变得有规划有计划,措施落实有力,训练效果有保障,三年下来相信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3、内容科学化。一是内容按照孝悌篇、知耻篇、厚仁篇、忠义篇、礼仪篇、尚廉篇、诚信篇、志学篇等来选择阅读材料,进行系统化设计,强化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二是学案的设计较为合理较为科学,基本上按照“提前阅读、弄懂短文意思、研讨包含了哪种传统美德或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解释重要字词——翻译重点句子——个别句子断句训练——内容理解简答题——结合实际谈读后感受、所受启发”这样的程序设计学案,既对初中语文考试有较强的针对性,又符合本课题、本“精品课程申报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可检查抽查、操作性强。
具体操作时按所编辑的.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各年级各个班每周于周一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录课外文言文篇目一篇,学生周一或周二用专门的积累本抄写好,开始自学或研读;三周下发学案,学生自学及其小组内研读;周四或周五内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展示。这样的流程老师可检查,学生小组内也可进行自查。学校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学生全员参与的竞赛,各年级决出1/3的一等奖班级,1/3的二等奖班级,以及获奖学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这样引入班级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激发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当然也能激发起优秀学生获奖的欲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组每年还会结合本课题适当地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一方面可加强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值得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如:
1、如何才能防止学生不真心投入、流于形式、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出现呢?一是要善于组织小组开展学习,二是利用好“展示、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环节。在学生自学效果展示的时候,对表现积极、表现较好的同学加分并计入小组总得分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防止因形式单一、久而久之而产生厌倦感呢?一方面内容要把握好,可不断变换选文的主题,按八个或更多的篇目打乱顺序,随意安排。二是强化小组内学习与讨论,答案评讲时不固定、呈现多样化。三是强调谈读后的所受的感悟和启发,结合自身事例、自身经历作评议、谈感悟。
3、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如何去不断小结、不断总结规律、不断提升能力的问题。可针对各种重点、难点题型的答题要领,如句式、字词解释的答题要领、句子翻译的答题要领、断句的要领、启发感想题型的答题要领等,都有待予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完善。
《文言文》教学反思1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篇是音乐,一篇是绘画。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大于学生的议论纷纷,学生的议论纷纷大于老师的滔滔不绝。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1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认为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干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干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就更应当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殊适合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止句不当,涌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重视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情势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激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完课文后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文言文》教学反思14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大纲的要求确实是语文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就像刚刚接触一门外语一样陌生而又好奇。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文言文并不可怕、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多积累、多理解即可。
一、教学对象的反思
(一)惜时重质
古文复习教学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只真正接触了一个学期文言文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教师虽然不能够再像平时教学古文那样做通篇详细讲解,但也要注重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一些文言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理,掌握规律总结方法。应注重精益求精,教师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重点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自我消化以及巩固。除了画重点词语解释,还要挑出较难翻译的句子详细讲解翻译方法,以及结合作品思想做必要的补充拓展延伸。
(二)触类旁通,点到即止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对于一般古文的字词意思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否会灵活运用这就要教师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引。比如:在复习《三峡》一课中,我就把“沿溯阻绝”中的“绝”字,“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哀转久绝”中的“绝”字,特别地提出来,在对比记忆中好让学生能够印象深刻,这样来激起他们对文言词汇积累分类的兴趣,从而学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特别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主观性的题目教师只要点到即止,其他的就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敢课堂发言的话就布置为书面作业,你会发现他们的作业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很多与众不同的见解,许多是智慧的火花。
二、教育者的自我反思
(一)吃透课本,钻研大纲,有的放矢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提升,特别对于初学文言的学生来说抓住重点更是举足轻重。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老师来说,我觉得在复习教学中就更加要做到依纲扣本,所以复习课往往要比平时的教学课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务求做到有的放矢。古文讲究的就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语言领悟,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看好形势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目标性的布置作业巩固练习,辅导学生解决难题。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规范文言文翻译的三行格式,学习的三步骤,注重提醒学生文言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古文就能有章可循,主次分明,慢慢地从收获中提取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古文教学向来在教学中是有名的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加要尽力打破这一僵局。“直观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受学生欢迎,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有自我发言的空间,新课标也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本。所以,如果发现学生近段时间学习效果不太好,那就有必要找学生谈谈,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情况,给与个别的辅导。在课堂组织方面也多从学生方面考虑,设身处地的想到他们应该更喜欢哪一种组织形式,更适合哪一种复习方式,从而在复习过程中不段的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时候还应该和学生来个谈心课,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一吐为快,正所谓“理解拉近距离”,复习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配合,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三)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15
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有三篇是讲读课文,两篇自读篇目。我主要采取讲读课文重点学习,以教师指导为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读篇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现分别加以具体介绍:
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阅读古文的指导与训练。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内容,同时亦可逐渐建立对文言文的语感。读的过程是有层次渐进的,首先要求读准,即不准出现错读、漏读、添读的现象。接着就要求读出节奏、停顿和语气。在揣摩中体会思想与情感,考虑读法。这一层有更高的难度和要求,如果不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是无法掌握好阅读的节奏和语气的。因此在阅读中要针对文中的一些不同类型和语气的句子要专门挑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揣摩与体会,探讨合适的读法。这一点在古文教学中要始终加以强化。如我教《鱼我所欲也》时专门把这几句挑出来让学生讨论读法: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判断、确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问)
3、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否定)
4、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表陈述)
二、注意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的感染,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如教《鱼我所欲也》可教导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当出现了种种诱惑,当出现了生与死的考验时该如何选择的道理。教学《出师表》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知恩图报,至诚,不图名利。教《墨池记》使学生明白了技能与学习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样的专心致志和勤学苦练,勉励学生学习这样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种成功。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在理解文义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碍,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积累,所以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指导学生自学:
1、利用书中注释大致弄懂文章内容,通过提问反馈学生把握文章的情况。
2、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
4、学习积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特点,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通过练习以达到巩固记忆。
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指定的文段,作好检查。
五、对于学生作业里反馈的学习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如果是出现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救;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的失误,就把他们单另叫到一块个别进行指正并帮助他们找到造成失误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反思01-02
《文言文》教学反思03-29
文言文教学反思05-25
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22篇)11-09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03-30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11-17
文言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精选14篇)09-26
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02-24
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02-20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