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20 17:19: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合集15篇)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

  在几天前,我有幸阅读了民国才女萧红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小说。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对这部小说的整体认识是,萧红用平实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群普通的人的故事,却表达出了不平凡的意境。

  笔者细腻地描述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城。顺着文字的表述,我渐渐走进了80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败的小镇。在这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地交替着,人们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就像小镇一样萧条。村镇里,街道是灰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社会是灰色的……遍布小镇的暗灰色的凄凉,如同一层层暗灰色的烟雾,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愚昧的人们。灰色遮住了人们本该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即使偶尔有“阳光”稀疏地洒下来,也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转瞬即来的,还是一层层阴郁。

  灰色的色彩,冷静的叙述,又将我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封建、迷信。随处可见的是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剧。文中的人们让我觉得悲哀,他们宁可顺应天命,也不愿意相信人定胜天,不愿意相信自然法则。他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生活没有半点色彩。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欲哭无泪,不知道应该去怜惜还是痛恨!

  呼兰河的生活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用灰色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寂寞、落寞的世界。那里的人们是在萧红那个年代最普遍、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命运驱使着他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里除了迷信还是迷信。人死了,是要到阴间去的,阴间怕没房子住,没衣服穿,于是要活人给他做一些,用火烧了,就都有了。穷人们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事实上,呼兰河就是旧中国的整体写照。

  《呼兰河传》读完了,我的心情也沉浸在那一片灰色当中。面对和煦的暖阳,我深深呼出一口气,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想起那个年代国家的弱小,感慨如今的发展和强大,想起那个年代百姓的贫瘠,感慨如今的小康与富足,想起那个年代人们的愚昧与无知,感慨如今的科技与发达。想到那些拼了命都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了。至少在我们这个年代,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突然又想起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

  呼兰河传记。呼兰河传记是萧红的自传,主要讲述萧红小时候在几个家乡的一些事情。这是一部充满温暖童趣的回忆小说。

  呼兰河城不是一个安静的天堂,那里充满了无知和无知,荒凉的土地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但她仍然用冷漠和有趣的语气和宽容的心到处都是家乡和童年的事情。她用女性独特的抒情方式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反映了同情心的`深刻人性,让我们以无限广阔的心灵呼唤真实的感情和温暖。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这本书叙述了萧红小时候的所见所闻,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中写到,萧红的祖父很关心萧红,给萧红烤乳猪、烤鸭子吃,还叫萧红念诗,所以萧红很喜欢祖父,但祖母、父亲、母亲都不关心她。父亲把她踢倒,母亲骂她,祖母用针扎她,再加上父亲蛮横无礼,于是萧红产生了离家的念头。萧红还有一个二伯,二伯性格异常古怪,有东西吃,不给他就大声骂人,给了吧又不吃;不与人沟通,喜欢和石头、飞鸟说话;还偷自家的东西;种。种这些事却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他还是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小城里的人善良却又很冷漠、冷酷、某家一个人去世了,一时就家喻户晓,但过几天,连亲戚朋友都忘记,好像人去世了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让人不禁脚底发寒。这个小城的晚霞很美丽,红、橙、黄、绿、靑、蓝、紫都有了,像彩虹一般。

  读了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以前人能主动帮助别人,为什么现在热于助人的人少了呢?我们就应该见义勇为,不要怕被别人诬赖,只要知道自己是真心想帮助别人就行了。看见老人摔倒,应该扶起,有人受重伤,赶紧送往医院抢救??,现在科学能证明一切了,迷信的人少了,我们只要做好自已该做的事就足够了。我们更不能像小城中的人那么呆板,路中间有大坑,说用种树、拆墙的办法让行人绕道走,但不想想,直接用土填平不就行了吗?要学会举一反三,从这件事中能想象其它有联系的事情,我也想对文中的祖父说:“您的'慈爱、善良、像一团火,温暖了萧红,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我喜欢您—祖父。”还想对二伯说:“您不应该偷东西,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可以自力更生,做个小买卖或到乡下开辟一个田种地去当农民,小偷多不好呀,还会被家人耻笑。”而书中另外一些人的那种态度,也使我接连叹气,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漠不关心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会举一反三,动脑子,并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4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的创作源于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她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生活中到处都是荒凉的,而唯一能给他心灵温暖的祖父也早早的离开了她。她从小就亲眼目睹了那时不公平的社会,但她还是活了下去,因为她知道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但在她创作完的后一年,她便离开了人世,那时她才年仅31岁。

  著名作家矛盾曾经评价《呼兰河传》是&ls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五年级的课文中也写到《祖父和我的园子》。文中写道园子是由萧红唯一玩耍的地方,我和祖父的`笑声总在园子里面荡漾。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种小白菜时,我就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脚西一脚的瞎闹。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但我拿不动锄头杆,他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锄头的头来铲。读到这时,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一股暖流,作者她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让所有的读者感到纯洁天真,也让人们知道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愚昧。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的残酷,让我知道了只有面对现实,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融入社会,踏进社会。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

  在寒假中,我品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讲的是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书中也写了这个小城的种种风光,令人产生了向往之情……

  这本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我们大家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

  呼兰河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子,这里的人们朴素善良,但是大部分都不愿意表现出来。祖父是作者最喜欢的人,他们祖孙二人天天在一起玩耍,祖父一直惯着儿时的作者,她想要什么,祖父就竭力怎么做,是那么的和蔼善良。再就是老胡家。他们家本来是一个家境还说的过去,生活不富裕,但是十分幸福快乐的。不料,小团圆媳妇嫁进来以后,婆婆和丈夫就时不时地虐待她,说是这孩子没羞没臊的,然而不久后,团圆媳妇死了,这一家也落寞了。至于冯歪嘴子,他的命运也是十分凄惨,妻子死了,剩下自己与很小的孩子相依为命。但是他冒着别人不信任和鄙视的目光坚强的活着。有二伯则是一个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候也蛮不讲理的人,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看到了那里人的朴素和善良。在那个时候,人们不像现在这样为了钱而拼上命,而是知足的就这么贫穷地活着。在那个社会,没有现在社会这么多的`勾心斗角,也没有这么多的阴谋诡计,人们虽然比较粗俗,普遍没什么文化,可是心中却装着正直和善良。虽说都比较好事,但是也从不藏着掖着,有什么都说出来。

  不过在那个社会也不完全是完美的。在那个还有些封建思想残留的年代,人们都相信鬼啊神啊的,一看到那些所谓的“神人”,就不管人家说什么都相信,而且那时的人们也不是那么自由民主,有很多事都不能干,小孩子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家中大人们殴打。也很可怜

  但是还好,现在一切都好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团结和睦了,那些封建的旧毛病也都烟消云散了,如此幸福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原因吗?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6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一本感谢祖父的书。她用轻松自然的笔写下了自己的'童年。萧红小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在所有的亲戚中,只有祖父爱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

  因此,萧红在书中用大量的墨水写下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情,而对其他事情几乎只是一笔钱。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情是表达对祖父感激的最好行动。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感恩父母和亲情。有时候,一件小事也能表达感激之情,让父母欣慰,因为他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7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让我们看到了萧红的童年生活。文中字里行间体现对童年的眷恋,回忆。在那精彩的语言中,看出童年是那样美好,使人向往。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萧红童年是有趣的、快乐的,可是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萧红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的生活,在一九四零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她这样有理想并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与束缚不理解,而且从读过她的`著名小说《呼兰河传》便知道了她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和愉快,但了解以后才知道或许她都是以好的方面去想,证明了她十分乐观。

  虽说萧红的童年看似有趣但其实又无趣,我们必须要向萧红那样善于观察、发现!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8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曾被矛盾先生评价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是我读过的文笔优美,饱含真挚情感,内容丰富多彩的小说之一。

  小学时我学过《呼兰河传》中的一篇《我和我祖父的园子》,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精彩的文字表述,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与童趣。但谁又能想到,这么生动有趣的文章竟出自一个生长在充满黑暗年代的女作家之手呢?

  如果把萧红短暂的一生比作一条道路,那么她的童年就是她生命中的一盏华灯,绽放出美丽的光芒,还未来及照亮远方的路便消逝在黑暗中了,留下一片深深地叹息。

  童年大概是萧红最美好、最纯真的回忆吧!

  我通过《呼兰河传》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萧红的童年,回到了那片生她养她的黑土地。在她的童年里,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呼兰河、那慈祥的祖父、那装满幸福与快乐的后园等,无不向我展示她那童年的开心与喜悦,而团圆媳妇,那些麻木愚昧的乡民却又组成了难以割舍的痛,这种反复的波澜在《呼兰河传》中纠缠着我,让我不忍释卷。

  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女,因为个子高,便谎称自己已经十四岁。过早的成为了童养媳,在当时成为童养媳的她,因为“出手大方,一顿能吃三碗饭”被邻居耻笑,而时常会受到婆家的虐待,婆婆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打骂她,还美其名曰:“不打成不了好人。”被折磨的'团圆媳妇精神有些失常。为了省一吊看病的钱,她婆婆请人来给媳妇跳大神,还用滚烫的开水去烫她为了达成所谓“驱邪”的目的,周围围观的乡民,不仅没有人上前阻拦,“反而觉得很热闹,麻木的大声叫好。”这些都让我通过文字仿佛身临其境。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萧红的祖父,书中的他和蔼可亲,对小萧红很好,不仅准许她在园子中“胡闹”,还教她识字,让她拥有快乐的童年,萧红多么希望祖父永远和自己在一起。岁月流淌,随着萧红的渐渐长大,“祖父老了,他再抱不动我了……”透过文字,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萧红的无奈与不舍。

  没错,美好的事物都显那么珍贵。童年一去不复返,作者却将那份纯真留在了心底。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民众在黑暗中显得落后与无知,诸如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等人的悲剧都源自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而我庆幸的是我生活在这个美丽平安的现代都市中。当今的社会,女性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她们可以打破常规;无忧无虑的活出自己的精彩,向社会展现自己的实力,去拥抱光明的未来。如果团圆媳妇活在当下,我相信她一定会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和我们一起走进学校学习那些她梦寐以求的知识。

  当我合上《呼兰河传》时脑海中又浮现出了热闹的呼兰河。穿过落地玻璃窗的阳光又唤起我对未来的憧憬,让我更加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加油!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勤奋与执着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好,让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本书。里面讲述了呼兰河小城的故事,里面讲了那里多么冷,冷的大地都有许多裂口。冷得像一把刀子一样。把人的手都冻裂了。人们觉得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竟然是一个吞噬人的泥坑。

  里面有一些主要的人物,比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一个很天真的女孩,十二岁因为长得高,所以说自己十四岁。她经常被婆婆虐待,生病了都用各种迷信偏方治病。最后被活生生给虐待死了。他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物。因为虐待死了一个人,她家的奶奶婆婆很快就死了。家里的人都走了,这个家渐渐被人给遗忘了……。

  有二伯: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勤劳、又倔强的老人。他地位非常低,连厨子都敢奚落他。他喜欢和动物、东西说话,和人却一句话没有。有一次他和一块砖头说了半天话。他喜欢别人叫他有二伯、有二爷。有二伯真是非常古怪啊。

  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他勇于追求美好和幸福;他争取做人的权力,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坚强而有勇气。他身上闪烁着时进步的光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份独特的回忆。每一段回忆都是回不去的时光,不管这段记忆是美好还是不美好,都回不到原来的时光了。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的曾经时光。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远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复了心情,合上书本,天边已燃起了火烧云,我闭上双眼,细细地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眼儿。整篇小说既朴素又流畅,读着它,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野合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者萧红笔下充满生机的图画,令人读后掩卷长思,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

  《呼兰河传》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萧红住的这一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时光。他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祖父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和萧红在园子里玩耍,一起念诗……可我印象深的文章是《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生长的,动物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自由奔放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这也许是她人生中的天堂,是她温暖的回忆吧。萧红在园子里时就把一切不高兴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她在园子里是开心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年幼的萧红却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又跑去玩别的了,这篇文章能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爱。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

  今日是寒假的头一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好玩的故事,我对里面的事记忆深刻。

  我记得有一段特殊好玩的故事,讲了“我”在后花园里摘了一束花,给祖父戴在头上,祖父却不知道,还说:“今年的花特别香,这么远的距离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特别幽默,特别疼爱我。又讲到了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牛、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等等。在作者的介绍中,她的童年是华蜜的,因为她有祖父的疼爱和照看,但同时也是孤独的。他从小在后院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起玩,一起生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溢了欢乐。

  文章中写的`团聚媳妇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他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得可怜!这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学问变得才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建自己的美妙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同等,没有可怕的斗争。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不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3

  最近的分享欲很强烈,不想在朋友圈继续碎碎念,打扰别人了,还是在这里念叨吧。

  读完了这本很苦的书,意犹未尽,想看更多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他总是眼含泪水的欢喜着。生活给他的困苦一点也不少,但他仍旧默默承受着,同时欢喜着。他是小说里,除了祖父以外,唯一会爱的人。他对王大姑娘,对自己的儿子都是深爱着的,可能他不知道什么是爱,但他仍旧爱着别人。这类人也许是千千万万个呼兰河这样的小城里,很另类的存在,也许是那些对于人类已经失望很多次的善良的人,对这个世界还有的一点留恋所在。

  而关于团圆媳妇的那一段,让我十分难过,痛苦。一个年轻轻的,健康的姑娘,就这样活生生被捉弄死了。无端的受婆家毒打,打完了又用一些江湖术士胡编乱造的土方子毒害,不停的跳大神,甚至用热水烫,荒诞离奇,但似乎又很现实。她们没把她当成一个人,只当成了一个给别人围观的买回来的商品吧。表面上看似是婆婆在毒害媳妇,往深了想,是封建迷信在毒害人性,男权社会在压迫女性,团圆媳妇的婆婆只不过是一个已经被异化了的`男权社会的女性代言人。更可悲的是从头至尾,团圆媳妇的家人是隐身的,她们在女儿八岁的时候就把她卖给别人,12岁就送到了人家,收了银钱之后,就再与女儿没有联系了。在女儿被虐待致死的整个过程里,他们都没有出现过。

  团圆媳妇一直喊着要回家,因此多挨了不少她婆婆的毒打,可她哪里还有家呢,她直到死都没有再回到她想念的“家”里,只是被草草得葬在呼兰河城外的地边上,成了一座孤坟。希望她最后是变了白兔吧,至少不用再经受这人间的一切荒诞与痛苦。

  所幸,小城里的故事不全是悲伤的,幼年的萧红,还有属于她的小院,有阳光和蝴蝶,有清风和明月,还有爱她的祖父陪伴身边,幸福虽然短暂,但很多时候,人就是要记住生命中阳光明媚的某些瞬间,以熬过往后的某些漫长岁月。

  所幸,我也有过自己的小院,那里有桃树,枣树,梨树,柿子树,槐树,杨树和葡萄架,还有一畦一畦的蔬菜瓜果,7,8月份的烈日下,躲在朝着大路的堂屋里乘凉,饿了就去菜园子里采西红柿,黄瓜,或者踩着凳子,去葡萄架下挑成熟了的葡萄吃。一片片心形的杨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知了一直叫个不停。那时候的我一直着急长大,想要去院子以外的世界看看。现在我在“外面”了,十几岁开始,就一个人在外漂泊了许多年了,偶尔回到家乡,但永远也找不回那个曾经的小院了。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4

  《呼兰河传》是一部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里面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

  作者的童年非常悲惨,实际上她只有一个亲人,那就是她慈祥的祖父。作者的母亲在她八岁时便过世了,爸爸不爱她,祖母讨厌她,除了去世的母亲,疼她的也只有祖父了,但命运就是这样无情,作者不到二十岁时,祖父也去世了。

  其中,我最同情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她才十一岁啊!就出嫁了。还要忍受婆婆的打骂,最后竟被活生生的害死了。换成现在,十一岁才上小学,还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呢,她真是太可怜了。

  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可不止一个人,还有可恶的`封建迷信。可笑的是,他们不但相信迷信,甚至被牢牢的锁住了心,毛骨悚然的治疗过程,就是在各位‘热心肠’的邻居围观下完成的。真是愚蠢!人命在他们眼里算什么?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吃掉了小团圆媳妇的命,更吃掉了呼兰河人千千万万的心。他们像是没有知觉似的,愚昧麻木,自欺欺人,可悲可叹,又可恶至极。那些残忍的办法是人能想的出来的吗?

  灰暗的色彩,平静的描述着这个地方,这就是二十世纪的呼兰河,但是,哪怕生活再苦,只要有一丝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猜,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吧。

  万幸,我们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希望。虽然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但他还是笑着应对生活。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只有那座园子。祖父对作者的爱,应该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了!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5

  我们的童年是扑朔迷离的,有时悲伤,有时快乐,有时会气愤……这些在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十分清晰。

  这本书描绘了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种种有趣的事情:不断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唱秧歌,跳绳,野台子戏;有二伯的不幸遭遇;祖母美丽的后花园……

  祖父家的后花园芳草萋萋,有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鲜花,每到春光明媚,总会有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就像文中所说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的花园里面生机勃勃的,也是自由的。就像萧红说的:“花开了就像花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还在说话似得。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本领,要做什么,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正是因为这样,作者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里过的很开心。

  看到这儿,我不禁被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可爱、富有童心和祖父那副老顽童的样子所打动。是啊!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不老的心,乐观的面对生活,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我们才会知道明天都是快乐的,美好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12-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03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4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11-17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9-02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8-1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4-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