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花》教学反思1
本节课小说鉴赏学习策略的选择较为恰当,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抽象的学习策略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课堂教学也活跃、流畅。学生对知识和策略的学习都很感兴趣,有学习积极性。
从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学习策略课外迁移还不够理想,许多学生还不能恰当运用学到的学习策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讲解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强化,并且这种训练应是系统的、连续的。
通过《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的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我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就给了学生一双“内眼”,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荷花》教学反思2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朗读感受、想象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
但是,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知识比较贫乏,也没有电脑网络等途径去了解信息,因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在配乐欣赏完荷花之后,学生们似乎进入了状态,也缓解了之前的尴尬。
文中描写各种荷花开放时的姿态采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荷花绽放时的状态,既形象又生动。但是,一池荷花又怎么会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于是,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们也学看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还会有哪些荷花开放的姿态,由于欣赏图片时有了一定的印象,因此交流的时候,学生们也有内容可说。
我们说,语文学习能够让心灵旅行,应该说,本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但是,一堂如此美好的语文课又怎么能够以一节课的结束为终点呢?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动情的描述也打动了我们。如果此时,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有的看到了游人荡舟荷叶间,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有的想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于是,在学完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之后,我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小结:“是啊,
今天我们领略的是荷花的别样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呢?就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吧!”让学生们带着一种对文章的意境走出课堂,走出这一池荷花,但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淡淡的荷香,以及难以忘怀的荷花。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但在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较为贫乏,作为教师的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把握好时间。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3
《荷花》一课,作者把荷花写活了,教者当然也应该把荷花教活。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荷花课件力争把《荷花》一课教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每个学生当作一朵荷花,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千方百计带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也陶醉在荷花丛中。
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朗读,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欣赏课文,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情;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诵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我们在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细赏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也烂熟于心了。
《荷花》教学反思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首先是学习生字词。三年级的学生生字词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学好。我利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并着重指导“蓬、翩、蹈”等字的书写,效果很好。
课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洁白素雅的本色。尤其是那幅特写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初放、盛开、花骨朵儿的三种形态。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不足之处:首先,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不够,训练不到位,或者说对有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把握不准。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义,不过用“冒”又比这些词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虽然小结时,我点明“冒”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比其它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其次,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太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交流讨论的也不够充分,老师讲的过多,应该多让学生说,说出孩子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次录课,我发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很多的不足,一定要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5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文章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在上课之初,我先以猜谜语来导入,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或“的荷花。”有的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有的学生说:“荷花,你的姿态是那样动人!”有的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学生说:“芬芳扑鼻的荷花。”有的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激发了学生对荷花的喜爱。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说话练习,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呢?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如下:“蝴蝶飞过来,告诉我附近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去南方旅行的见闻。”“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和伙伴一起在池塘游玩的快乐。”“白云飘过来,告诉我在天空旅行的乐趣”等等。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总之,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的训练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荷花》教学反思6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潜质的培养。另外就应加强景物描述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能够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就应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务必探讨的资料,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务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荷花》教学反思7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按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上完后感觉比较成功,因此记下了些许点滴。
《荷花》是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一毅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教学,在合适的地方配上了写话指导。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在教学第2段时,抓住“冒”字,首先让学生给“冒”字换一个词,带入文本中读,再提问,为什么文章要用“冒” 字?而不用别的字?接下来,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对这个字理解。同时,在学完这一段后,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来读,从而进行三个“有的”句式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在读中逐步感悟。
其次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处进行适当的写话指导如文中第四小节中有这样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落在我的肩膀上,仿佛要与我比一比,谁才是这最美的。小鸟飞过来,绕着我打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了大荷叶上,抬着头,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变成这样一朵美丽的荷花该有多好啊!”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荷花》教学反思8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合理,活动中幼儿的配合十分重要。每次公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很自然的想到和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课前渗透,尽量使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配合,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平时,在渗透这一方面做的不够。
今天语言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中,游戏的部分需要幼儿通过问答的`形式说出一年四季的花卉,当我问幼儿:“什么花儿春天开?”时,幼儿说出的花卉有迎春花、紫玉兰、杜鹃花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园里有的或者是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出去看到的,幼儿对于夏天、秋天、冬天的花卉却了解的比较少。虽然我已经通过家校路路通让家长告诉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一些四季的花卉,然而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课前渗透也需要讲究方式,最好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让幼儿亲身感受则是最好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对于今天的这个活动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一方面先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家长对其的丰富,另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本身也可以丰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荷花》教学反思9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清新美丽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执教了此课,现反思如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充分,有效收集集料
授课前,不仅充分研读教材、认真阅读《教师用书》,较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而且制作了课件,更重要的是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执教时,适时地展示资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文字资料的展示,不仅让学生对荷花有所了解,而且对其根茎(藕)、莲蓬、莲心等都有初步认知。实物图片的展示,主要展示了荷叶、各种姿态的荷花、莲藕、莲蓬、莲子、莲心等,让学生对其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更好地朗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如果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略,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为此,执教此文时,让学生在初读感知文章的情况下,理清文章脉络: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段(第2、3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而后,在“朗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荷花之美、情致之美,从而升华学生情感:爱美之情趣和热爱大自然之情感。
三、抓住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想象
精准的用词、生动的描写,是文章精妙之处。执教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读优美语句,同时激活学生想象,领悟作者情感。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用得好在哪里?通过观赏图片、朗读感悟去感知、去感悟:“冒”原意是液体或气体往外或往上涌,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突现出来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格外引人注目。再如,“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课真了不起”一句中的“一大幅活的画”,品读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大自然”的杰作呀,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就这样,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
总之,这堂课比较成功,我教中以情代情,学生学中入境入情,较好地达成了这一课例的学习目标。然,也有不足之处,如:课堂节奏控制不够到位,有的学生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荷花》教学反思10
在平常的备课中,我们往往会把关注点放在教参要求讲什么重点、考试考什么重点等问题上,却往往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潜质,而在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里,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我十分赞同有老师提出的要分层提问,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说法。要把学生真正从老师的单向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上的主动者,就就应让他们建立起朋辈间群体学习的意识。老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注意把握这种朋辈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荷花淀》里面的对话,如果老师仍然从逐一分析人物对话入手讲的话,学生的兴趣会降低,正因这些都是以前学过的,他们会觉得老师在炒冷饭。那么可不能够由学生自己找背景品读、自己出题巩固学习呢?我认为是可行的。正因学生带给的问题或答案,贴合他们年龄的思维方式,常常能引发全班进行激烈的辩论,而在讨论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潜质和思辨潜质,正是传统少思考甚至是无思考的一言堂灌输的教学课堂所严重忽略的。
因此,在第一个班进行传统教法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前提下,第二个班上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活动,每个组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对话,进行分主角扮演朗读比赛,然后透过其他学生对表演学生的评价进行人物性格鉴赏分析,并增加了探讨的环节,评价的同学可向表演同学提问(例如:这一段对话的'语调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学生在学习小组间交流、探讨,并透过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引向对鉴赏技巧的思考,领悟小说中细节描述的内涵。课前的主角扮演,学生自主研讨准备使不一样层次学生能在互帮互助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有学生提出妇女们同是思念丈夫,为什么她们说出来的话却口是心非呢?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涉及到本文的学习重点透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而学生的回答也与以往的一味照抄参考书不一样,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虽然略显幼稚,但已经能看到有思考的过程,也学会了用表达技巧这个方面去作理性的分析,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理顺小说情节发展,分析鉴赏人物性格特征。花言巧语
随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探讨,我对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有了更深的明白,并带着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尽量尝试各种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出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刻和空间,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荷花淀》教学反思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潜质的培养。另外就应加强景物描述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能够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就应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务必探讨的资料,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务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荷花》教学反思11
《荷花》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写了我在公园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如痴如醉,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景。
我充分利用了101PPT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想象,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荷花之美,体悟写法之妙。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去实施。
一借助101PPT,加强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课时,借助101PPT的批注、视频播放、图片上传、手机跟拍等功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荷花的姿势之美,同时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音频播放功能,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美美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聚光灯、画笔、图片上传等功能,鼓励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同时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扎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课教学中,利用101PPT的各项功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后,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交流感悟。在表现荷花不同姿态时,我圈画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荷花的不同姿态,既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又积累了文中优美词句。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荷花的.美景,使学生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抓住“冒”字教学,通过换词法让学生理解“冒”的意思。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作者的想象时,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并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做到了读写结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与灵气。
《荷花》教学反思12
荷花淀派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一隅。它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受到孙犁培养和直接影响的作家为主要成员,以《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青枝绿叶》等为代表作。“荷花淀派”曾与“山药蛋派”并驾齐驱,轰动一时,也在后起作家的努力下发扬壮大。
然而,“荷花淀派”这一曾经有着影响的文学流派却始终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甚至是否存在“荷花淀派”,或者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是否具有存在的意义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少有名的中青年作家说过自己从孙犁那里懂得了文学,孙犁的许多作品是当代读者公认的现当代文学的瑰宝。学者的讨论显示出“荷花淀派”的边缘性,作家的继承和读者的吹捧证明着“荷花淀派”的成就。这不禁形成一个悖论:纯实力与被关注的不成正比。本文以“荷花淀派”的主将孙犁为关注点,在探究“荷花淀派”处于文学边缘的原因中深刻理解其“另类”中别样的价值及意义。
自1939年进入文坛到1945年,是孙犁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将冀中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诗情画意中洋溢着人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丈夫》中的媳妇、《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女性明大局、识大体,承受着比男人更多的困难和磨难,显示着时代的美。《荷花淀》、《嘱咐》等作品一发表,就几乎家喻户晓,带着浓郁的芳香立刻吹遍了解放区和大后方。
“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男女的勤劳明朗的性格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既有勇敢矫健的革命行为,但也有一些委婉细腻的男女爱情,有时这种细致的感触写得太生动,就和战斗气氛不太相称,因而也就多少损害了作品应有的成就。”[1]《中国新文学史稿》在中肯地评价孙犁成就同时,也严肃地指出了作品与时代的不相适应性。《讲话》发表以后,文学确立了为文艺兵服务的思想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评价标准。的天是明朗的天,歌颂新政权、新生活,表现人民激情地建设新社会,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手法是对作家们的基本要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表现着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欧阳山的《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草明的《原动力》书写着解放区的生活和生产斗争。然而,“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2]的文学观念下,孙犁将战争的残酷、人民如火如荼地建设解放区的情景淹没在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里,“略去了战争厮杀的残酷,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多情女人与有情男人的眉目传情甚或打情骂俏的浪漫场景的描绘”[3]中,以《荷花淀》为代表的“婉约”之作就显得“另类”,作品“游离于主流文化的话语中心”,成为了“革命文学的多余人”[4]。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孙犁随部队进城,分配到《天津日报》工作,由此进入孙犁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同年创作的《村歌》、《山地回忆》是其代表作。《村歌》描写性格矛盾的女青年双媚,喜赶集上庙和演戏,做事没个分寸,可就是她,又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改造落后的互助组。“刻画了一个拥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5]。这也成为孙犁被主流批评界公认的“诟病”。《山地回忆》中作者用对战争年代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追忆来表达对城市冷漠人际关系的不满。孙犁一改创作初期的浪漫与乐观,格调转向严峻和低沉。1949年,全国一片欢腾,全国人民沉浸在“站起来”的欢腾里,孙犁的这一风格显然不受欢迎,即便到现在评论界对孙犁这一时期的作品评论也十分欠缺。1956年孙犁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孙犁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讲述的是七七事变后,冀中平原子午镇和五龙堂村庄的变迁史。作者将双重身份集中于一身,主人公知识女性李佩钟既是抗日政府的县长,肩负着解放民众的历史重任;又是大财主的儿媳,反动区长的妻子,是革命的对象。然而,一直致力于中短篇创作的孙犁,在这部小说中显示出在驾驭长篇体制上功力的欠缺。《铁木前传》以乡村中的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表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小满儿这个有争议的边缘女性成为作者窥探人性和哲学思考的化身。相比过去,孙犁的笔法成熟了许多,显示出深沉和凝重的风格,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为自己的.创作赢得了新天地。但是贯穿在作品中的情绪和气质,仍是孙犁一贯的风格:散文化的行文结构中贯穿人生的悲喜剧,对女性的欣赏及感情的投入,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画卷中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在五六十年代,文学强调“典型环境及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倡“正面描写时代的巨大斗争生活”。“颂歌”时代下,浩然的《金光大道》、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小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政治抒情诗显然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孙犁“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与那些紧跟时代的高音者实在无法和谐共奏。“对我们时代的风貌进行更广泛的描绘,对人物性格进行更完整、更深刻的刻画”[6],是文学批评家对孙犁的期待,更是时代对孙犁的期待。
1956年春,孙犁突发了一种神经衰弱症,由此终止小说创作近20年。这期间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在《戏的梦》中他说道:“这就像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鹰袅吞噬了飞鸟,善良的人们不要责怪花儿不开鸟儿不叫吧,它受伤太重了,它要休生养息,它要重新思考,它要观察气候,它要审视周围。”粉碎“”后,孙犁“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7],由此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他人生自40年代后第二个创作高峰,创作了《晚华集》、《秀露集》、《云斋小说》等多个散文集、回忆录及小说作品。“”时期,孙犁见证了政治骗子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欺骗;目睹了昔日的战友、同志身遭祸殃;自己又蹲过“牛棚”,经历丧妻的悲苦,忍受病症的折磨。读着写作时间持续了10来年的《芸斋小说》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位经历着人生的悲悲喜喜,目睹了“”中是是非非的老人对人生苍老的了悟。这位历尽沧桑的寂寞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对往事的絮絮自语中表达着真实而独立的反思和思考。对不喜欢的,他嫉恶如仇:《心脏病》中坦言“”中的无数事实,让他“摒弃了只信人性善的偏颇,兼信了性恶论”,并对其“采取了极其蔑视的态度”;《宴会》写自己曾经亲眼目睹了战友由于托派问题的牵连而失踪;《王婉》客观地描述了现实被逼下的人性腐蚀;《新年杂忆》里对文学评论家专制化、权威化等文坛上不良现象进行了鞭挞和讨伐。对自己喜欢的,他爱美若狂:《春天的风》、《我留下了声音》等在对善和美的褒扬中展现出孙犁依旧不变的青春热情;《亡人逸事》、《幻觉》等作品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进行反思,在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眷恋,纯真爱情的怀念、珍惜与赞美中独自咀嚼着孤独老人的寂寞与苦涩。《无花果》写自己正值壮年而又身患重病时与一位农村姑娘那未能开花结果的恋情。《石榴》、《忆梅读〈易〉》、《我留下了声音》等作品中,孙犁坦陈了埋藏在心中数十年的爱情记忆,年轻时对学生梅、山东青岛疗养院某护理员、文学社团的姑娘的爱慕,在情感的反思中体现出作家晚年对年轻时不曾热烈爱过的微憾;对他人爱恋却没有因此而移情别恋更衬托出孙犁坚定的人生操守。为了照顾他的名声,塑造一个完美的孙犁形象,编辑好心地删去这类文字,孙犁却依旧坚持,“我一生中,做过很多错事,鲁莽事,荒唐事。特别是轻举妄动的事,删不胜删”[8]。孙犁晚年的写作抛弃了一切世俗的欲念,傲岸和倔强地将自己的情感隐私公开放在书面上,打破了道德完美的丈夫形象、作家形象,给多年信任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孙犁。80年代年代前期,孙犁曾明确声称要“歌颂当今施政,诅咒”,可以说是迎合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时期潮流,是很“入流”的。但是,年轻时就自觉地避开慷慨激昂的时代“主旋律”的孙犁,晚年就更没有“入流”的愿望和可能了的。“余信天命,屈服客观,顺应自然”[9],他不关心读者反应、自己名声、作品销量,而这些正是八、九十年代主流作家们关心的事,也是读者、评论媒介证明作家地位、身份的象征。他拒绝刘绍棠来邀请他扛“乡土文学”大旗,坚决反对“荷花淀派”的提法:他与市场化的时代又一次的格格不入。在垂暮之年,他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走向孤独与沉默,边缘写作,边缘生存,直到生命的终点。
早年的孙犁游离于主流政治的“网”,风格转向期间因作品不成熟而淡出评论者的视野;晚年的孙犁远离市场化的“网”,因此其作品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就不足为怪了。受到孙犁的关怀、培养,并直接受其影响,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在创作中坚持并创新,促进了“荷花淀派”的发扬光大。刘绍棠始终把孙犁的作品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许多清纯的女性形象,一丈青大娘、碧桃、青凤、柳叶眉、蓑嫂、春柳嫂子、蛾眉等,散发着清新、俊逸的风格。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浆声》,韩映山的《紫苇集》等小说,“孙犁味”扑面而来。然而,学习孙犁的风格只是他们的基础和起跳板,随着创作的成熟,“孙犁味”便渐渐淡了。从维熙自创了“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等作品题材突破只写农村,创作方法不再仅限于白描、对话,风格也从荷花淀派最初的清新转向深沉。《春草》、《蒲柳人家》等作品中,刘绍棠已变得俊秀挺拔,深思沉着。五十年代中后期,韩映山曾经写过一些标准的“荷花淀”作品,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读到他的新作。“荷花淀派”后起作家中一些风格发生转向,新作不多,由此导致“荷花淀派”在文学圈中影响力不大,是造成“荷花淀派”处在边缘位置的又一原因。
“荷花淀派”的边缘主要来自于以孙犁为代表的作家在创作风格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初期的“荷花淀派”为自己编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网,它清新淡雅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凝重深沉。它惨淡经营、恪守原则,在茫茫沧海里,成为了不显眼的一粟。但是,它远离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回避和躲闪着时代、政治赋予文学的常规模式,摈弃意识形态主导的程式化、艺术手法的规范化运作,在题材的新颖、风格的清新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被历史话语掩盖的历史,创造了“‘民间隐形结构’的典范文本”[1]。即使处在文学的边缘,也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这张独特的网让中国的文学流派多了明亮的的一隅,即使在黑暗的年代,也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荷花》教学反思13
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教一群不曾见过的学生,无论对这篇课文有多熟悉,上课之前心中总是忐忑不安。要消除这种忐忑,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地备课上课,修正教案,亲身去体验各种不同的课堂反应,以增强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应对能力。
上完之后,最想感谢的是不厌其烦帮我修改教案、一连听了我三堂《荷花淀》的林如元老师,感谢要求我一定要在自己学校上足四次课的樊春喜老师,感谢慷慨借班级给我上的童小雨老师,和听课后给我鼓励和支持的王中明、李新林老师。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每每在事情之后总要说一些感谢之云的套话,而我沿袭这种思维,表达的'却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学校上了几轮课下来,教案已烂熟于心,课堂情况也遭遇过热闹和沉默诸种,再上,即使面对不熟悉的学生,也有些许从容淡定了。所以,这一节课背后,其实是众人的合力。
在坪高的课堂上,学生出乎意料地思考活跃,发言积极,有不少同学举起手来或是想扮演角色、或是体会人物心理和性格。这并不是因为讲课的老师多么会调动学生,而是因为在这些学生的心中,“实验”这一名称激起了他们的积极性:那是一所重点高中,那里有一批年龄我们们相仿的优秀学生,因此我们要在实验的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当然,这只是我的揣测。但作为一个实验老师外出时,的确感受到了学校良好声誉带来的积极效应。
评课时,坪高的老师们畅所欲言,对如何教授课文、如何拟定学案进行了各种探讨。上海教研员孙宗良老师恰巧也来到坪高听课,发言中,谈到了讲课的几条原则,受益匪浅:1.五分钟之内入题。2.讲课要有主线。3.讲课步骤的推进要有逻辑层次。讲课如作文,眼中要有读者,心中要有丘壑。
讲好一堂课容易,讲好每一堂课不易。多阅读、多思考是上好课的重要途径。
《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 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荷花》教学反思7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荷花》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荷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荷花》教学反思01-25
教学反思《荷花》03-20
荷花教学反思01-13
《荷花》教学反思06-12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02-02
[优选]《荷花》教学反思07-07
《荷花》教学反思[优秀]07-11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01-06
[精]《荷花》教学反思07-11
《荷花》教学反思[优]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