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
1.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明确,学生可能会失去方向感,我需要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多与学生互动,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 课堂设备的使用有时会出现问题,我需要提前做好设备的检查和准备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4. 我需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5. 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情绪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6. 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多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在课堂教学中,我需要与同事和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调,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8. 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紧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一反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师引导下,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自觉的探究活动。
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自己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间尚短,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理想之处。学生初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这点上,我还需努力,适当的“扶”,逐渐达到放手,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多思,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反馈,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新发现没有及时给予鼓励,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3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4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四课《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问:同学们老师从山里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不信?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交流把本课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出来。
3.从矛盾之处质疑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孩子思维过程的表现。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矛盾,让孩子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磁铁的力量》一课中,学生拿着磁铁兴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写实验表格。在汇报的时候,同学就毫不客气地争论起来:原来有的学生发现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但有的学生却发现不行。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轻重等方式来判断这两种硬币的质地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
这时,学生没有刚才的急躁,而是饶有兴趣地认真对比和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它们的质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铁吸引,有的则不行。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在这次小xx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思考?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多观察,多思考。还有的学生对磁铁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表示在课后要继续做实验。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那么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5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平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7
运动的安全是现代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话题。其实有很多骨骼与肌肉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可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与经验并不明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将点滴的认识综合起来,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加强运动的安全。
保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任务繁重,很少锻炼的`学生们来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长远意义。因此,如何使科学内容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正是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科学入手,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做广播操、集体舞来体验,这样不仅使他们认识到了运动要多样化,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广播操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课间操很有必要。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我精心挖掘生活题材,设计了案例,让他们准确地学会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问题到科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8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要求“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引领学生亲历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的活动。
本节课对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探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在引导学生认识骨骼作用时,直接呈现了“骨架模型”,帮助学生了解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这一做法虽然直白,但能帮助学生降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要有启发性,注重把握预设目标如期得到生成,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9
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认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我发现我的教学内容有时候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需要更多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发现我的教材选择和教学安排有时候不够合理。有时候我过于沉迷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另外,我的教学安排也需要更加合理和有计划,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杂乱无章,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和理解。
最后,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合理选择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和差异,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
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1
通过这学年的教学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概念,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认识自然科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哥白尼、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2、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3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置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
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就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而言,教师要坚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两条教学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习惯和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努力做到让学生“活”而不“乱”,让课堂“动”而不“闹”。
一、有人考察过国外的小学科学教学,他们发现儿童上科学课时总是很安静,说话声很小,这既是个人素养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教学状态之有序。难道我们的儿童天生是个吵闹者?其实不然,他们小时候也会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摆弄玩具,也会用半天时间痴迷地看小蚂蚁爬动……浸泡在科学的世界中乐此不彼。回归安静,表面上看只是强调了教学秩序在“声音”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会批评安静的课堂背后隐喻着“思维的停滞和情感的冷漠”,但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高分贝的环境中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他们天生是个探究者,是个倾听者。说得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学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会吵会闹的无蛮婴孩。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安静的课堂与重返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有序”与“和谐”无疑是相近的两个词。课堂做到了和谐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无序,正是因为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懂谦让,不肯倾听,不愿顺从……,这些现象多了,教学秩序便无法保证,更别谈教学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了。孩子的个性的确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让它演变成培植自我主义的温床。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约束,合作、沟通、交流、评价都陷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很难堪实现。表现欲强固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调训则更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调则和谐,放则滋生”,教学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其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维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上去很有品质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维弥漫的课堂,不管教学设计有多么精巧,感觉上去总觉得缺少了一股“精气神”。当学生忙于思维的时候,还有谁会去担心教学秩序的问题呢?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执教的科学课,其最大的特质就在于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不断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和联想。也许他们的教学手段是如此的传统无奇,又或许他们为学生准备的.器材很平常,但他们却总能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暗置玄机,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与设问中把学生引向最终的目的地。有一点是应当明确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在活动中最好能有思维上的训练参插其中,这样的科学课才显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只要教师说一声开始实验,用不了一秒种,我们的学生便会一站而起,簇拥一团,这似乎成了这门学科无法摆脱的鲜明印记。很多教师对于出现这种情形都无计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此话过矣!现在的问题不是扶植学生的兴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勿须讳言,学生过度强烈的参与意识所带来的已不再是探究价值的提升,相反已经拖滞了科学学习的效率。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04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18
科学课教学反思01-10
科学课教学反思05-15
【必备】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2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必备]07-17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精选7篇)02-13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精选17篇)09-06
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