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但故事风趣睿智。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导入时,我用歌德的故事导入,猜想狭路相逢歌德遇到反对他的批评家会说些什么?然后课件出示“而我却恰恰相反。”“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巧妙地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紧接着出示:《杨氏之子》。学生理解课题,初读之后与现在的白话文对比,并弄清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文言文难理解。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消除畏难情绪。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自然会增添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以读促悟,探究生趣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让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再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两句对话,我设计了“说说你觉得怎样的应声才最能表现他的聪慧?”学生回答:“脱口而出地、飞快地、大声地、自信地、机灵地;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地,故作疑惑状……“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对杨氏子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感悟学法,学以致用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及时交流学习方法。我随机引导学生总结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方法。通过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设计。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最好
在教学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两则小故事,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使得这堂课不单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学习生字新词。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及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为了使学生较容易地了解本篇古文的大意,我把本篇古文设计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较自然地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稍后的学习中较易理解古文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说出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与不同。
3、教师范读,纠正学生读破的句子,特别是“家禽”的读法。
4、在老师进行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读的效果。
5、熟读课文,理解意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
6、深入理解,体会语言的艺术。学习重点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君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板书)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杨氏子回答的妙处,体会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7、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杨氏子“为设果”和“未闻”中体会出他对大人的.礼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家,在学校应做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
8、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课文,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私以为无懈可击,毫无破绽。但随后通过与教师座谈,回过头来反思,本堂课确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有较多遗憾:
1、在导入新课中,以《杨氏之子》的故事导入很不恰当,使在稍后的新课中学生缺乏探究,兴趣不高,实应以其它语言艺术的故事导入为妥。
2、教师范读时未读课题,是一大疏忽。
3、在解释词句时,教师有点放不开,做了词句解释的主角,而没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4、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夸奖杨氏子的机智时说了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殊不知,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给学生以误导,把漂亮可爱的孔雀打成了反面典型,成了众矢之的。随后才会有一学生说:“孔雀也不是什么好鸟”!误会之深,可见一斑。最要命的是我当时因考虑时间不多,而未对此学生的言语加以正确的引导,只一笑了之。事后想起,甚觉不妥。
纵观一堂课,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而能达到目标,挺不容易。教师与学生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而课堂中有些环节教师抓得过紧,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剥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则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时间安排有点前松后紧,致使未能对“孔雀”平反,实为遗憾之极。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3
今天,我们中心教研组在同茂小学进行了第二次研磨活动,本次的研磨我做了如下调整:
1、把课前小故事换为《世说新语》里的一则小故事,去掉了原来的外国故事,更贴近了课文文本。
2、把原来的录音范读改为教师范读,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激发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
3、把原来仿写环节变为翻译课文。
从课堂授课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反思如下:
1、课前的`故事引入比原来更加贴近文本,可《杨氏之子》是篇文言文,如果能把孔融的故事换成文言文的形式,在学习完课文后再出示,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阅读本篇小故事,会否更加巩固?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杨氏子的语言幽默和机智,在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显得过于匆忙,导致后来学生在感悟时说得不够充分,理解不够透彻。
3、本文教学只有一个课时,可在这个课时教学里,由始至终没有体现对学生的字词教学,这方面需要加进去。
4、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后来的翻译课文环节也没有进行。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如字词的教学在课堂的缺失,这就是对课标解读得不够,本节课重点难点没有突出,在于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中时间的巧妙设计,在这点上还有待自己加强学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中心教研组我校本班五(1)进行了第一次研磨活动。此次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懂得运用课后的词语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体会课后最后一组人物对话来理解课文难点:体会杨氏子的语文机智风趣、幽默。
3、通过小故事的引入初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机智与风趣,然后引入课文,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相吻合。
4、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风趣的理解,我设计了一段对课文的仿写,通过对同学姓氏的拓展,增加趣味性。
一节课教学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气氛空前活跃,整节课书声琅琅,对于杨氏子和孔君平的互拿姓氏作文章的理解也基本上水到渠成。尤其在最后的仿写一段,孩子们的想象五花八门,写作异彩纷呈,佳作妙语层出不穷,孩子们乐成了一片。
细思之下,加上听课老师们意见,自己整合如下:
1、以读促悟,在本节课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师生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孩子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姓氏这条线索,难点的理解不攻自破。可在第一次读时,应该充分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感觉老师可以读得这么好,他们也可以读得这么好。
2、课前引入的小故事与文本虽然主题一致,但故事如能与杨氏子有共通之处可能效果会更明显,《世说新语》里很多有关小孩子的妙言妙语,如能选择里面的小故事可能会更好。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有待加强。
4、学习课文后的仿写一个环节固然是巩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是否可以换成直译文本或是续写文本,这个写的环节值得深究。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5
教学了《杨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篇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设法上好。为此,本该一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破天荒用了三个课时,即20xx年3月30日早上的三节课,为的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
笔者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视频共同上课。不用说,作为农村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第二课时
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第三课时
在探究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中遨游“语言的艺术”,激发了学生热爱的语言之兴趣。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语言中的艺术,升华“语言的艺术”。最后,以五年级语文课课练《杨氏之子》的练习题为基点,把理论落于实际、倾泻于笔尖。
总而言之,教学了杨氏之子,虽然花时过多,但是收获更多。多在教学好了“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的开篇课例,多在赋予了学生初次走进文言文、感知文言文魅力的翅膀,多在师生乐此不彼的课堂教学。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6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从古诗中悟学法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由于孩子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学起来更有成就感,兴趣很浓。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是为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整个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安排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利用故事体会语言的'精妙
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补充了一个笑话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这个故事是讲有个吹牛的人说有一个鼓很大很大,另一人听了就他见过一头很大很大的牛,吹牛的人立刻表示不信:“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牛?”另一个人慢条斯理地回答:“没有这么大的牛,哪来的牛皮做这么大的鼓呢?”吹牛人无言以答。通过这个笑话故事,学生明白了那个反驳吹牛人的人说的话的精妙。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映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在故事的迁移后,学生理解语言的精妙就容易多了。
四、加强交流拓展
在交流自己收集的精妙语言的时候,孩子们的交流更加热烈,因为他们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样,有了这样的合作交流,孩子获得信息就增加了许多,课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学习了课文,学生体会和领悟语言的精妙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在交流环节,大家交流了好多有意思的精妙语言故事和片断,课堂上洋溢着笑声。因为大家既体会了语言的精妙,又增长了智慧。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7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慧”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慧”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句子中的停顿,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及背诵课文。
一、教学效果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随即出示停顿,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就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
二、成功之处
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聪明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思维敏捷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大多学生都认为杨氏子很机智,可是当我追问机智在哪里时,学生说他的回答很巧妙,于是我又追问:巧妙在哪里?学生答: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仅听出就有趣了?自此,学生还是没有体会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于是再追问:杨氏子答的内容怎么样?终于,一个学生弱弱地说:挺有趣!随即,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有趣在哪里,我又在旁“见缝插针”,学生恍然大悟:孔君平在姓氏上调侃杨氏子,开玩笑称其是果,杨氏子也学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暗喻其是鸟。好一个聪慧的杨氏子、好一个幽默的杨氏子!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非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假设来人不姓孔,你能像杨氏子这样机智、风趣的.应对吗?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列举了很对,可见其是真的领会了!学习至此,再读文时,就更有韵味了,背诵自是水到渠成,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如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课堂内,学生收获了一个机敏聪慧的杨氏子,感受了其风趣幽默的语言;课堂外,我收获了领导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同事们毫无保留的帮助,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提高自己能力,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8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指导理解重点句子参与面不广。
2、个别朗读指导不足,复述故事环节匆忙,语言训练落实不到位。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9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我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在从课前谈话到课后拓展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前谈话时我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在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最重要或者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学习运用)”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讲解,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零起步,讲解是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手段。讲解在这几处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不知道“孔指以示儿曰”一句话如何读正确的时候,我直接教他们读;学生提出了“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的问题时,我没有走自主体验的过场,直接讲解里面蕴含的文化渊源;“反译”环节,在学生翻译不到位时,我更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
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0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拓展《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1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教学无非是单调枯燥的。
其实,有时候总在思考一句话的科学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古至今,很少有人去怀疑这句话的科学性。这句话出现在古代社会,那时候可供人们阅读的书籍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大部分书籍的内容都艰涩难懂,不像现在的白话文这么通俗易懂。对于那时候的读书人而言,需要去理解这些书籍,唯有不停的反复地阅读。然而,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从小就在不停地阅读大量的书籍,这句话在教学中真的合适吗?特别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真的是科学的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实证研究,自然没有随意发表见解的权利。
通过不断地教学尝试,我发现越来越喜欢在一节课中进行多文本的教学。按照流行的说法,就是群文阅读。与一节课教一篇文章相比,我觉得群文阅读更有意思,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强。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相类似的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也学习得比较好。我总觉得如果在一节课中仅仅学习一篇文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我而言,都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当然,有的文章也很有必要在一节课中进行认真的研读。经过这样一个学期尝试下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文章的总的数量相当于教材中文章数量的3-5倍。加上自己在班上推行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和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的书籍,一学期下来一个学生的阅读量是普通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数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读写结合双轨进行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今天在班上教学了《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内容短小,学生通过课文后面的解释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也明白了杨氏之子具有思维敏捷、机智聪明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可能这一节课就是在不停地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所以在前二十分钟我引导着学生学习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引出了《世说新语》中其它的几篇文章,分别是《钟氏之子》、《小时了了,大必未佳》《陈太丘与友期》。《钟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都是将原文呈现给了学生们,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虽然面对的是文言文,但是学生却能够很好地说出故事的.内容。其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理解不是很好的地方,我稍作了提醒。读了这两篇文章之后,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接着我又让他们自己读了一下《小时了了,大必未佳》的现代文,学生们读了与孔融有关的这个故事,都觉得孔融实在是太聪明了。加上《杨氏之子》,一节课我引导着学生一共学了四篇文章。学生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文中的少年都具有的共同品质是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够较好地反应过来是“思维敏捷,机智聪明”。接着,我又让学生们注意观察前三篇文章中都有相同点,即是在称呼人的时候,都喜欢用“君”这个词,具有什么含义。马上就有学生告诉我,这是古时的一种尊称,在文中“夫子”一词也表示尊称。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四篇文章,而且还很好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也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的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太喜欢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引导学生学生朗读上。但并不是说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重视朗读。我更在乎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安静的阅读,静静的思考,我在乎更多的是他们思维力的提升。同时,我也在乎读写结合的开展,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去关注几篇文章中值得去学习的一个点,引导学生去关注几篇文章中值得去学习的写作手法相似文本的谋篇布局。在不断地尝试中,我发现学生与我都在共同成长。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2
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5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3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4
很久没有正规地去上过一节语文课,今天应年段老师的要求再一次上《杨氏之子》,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也又一次印证了“教而优则仕”是教学资源的流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错误走向。脱离一线两年,弊大于利。前天有挚友提醒我在xxxx年汇报课后研讨时一行家对我的叮嘱:“希望王老师能坚持在教学一线。”两年忙碌过后,挚友的提醒实是醍醐灌顶。现就今天的课反思如下:
一、课前谈话,目的混乱,当机不能立断。
以往的谈话都是从语言的魅力出发,与单元主题契合。比如“精神”与“神经”的玩笑,既活跃气氛,又暗示语言的魅力。今天的谈话从称谓入手,“我们习惯性地给老师前安上学科的标签,比如教语文的我们一般称为语文老师,教数学的称为数学老师,我教大家劳动,是不是就叫劳动老师?”显然有学生感觉不妥,他们都知道称我“王老师”,第一步,没有什么启发。接着提示“中学的学科比较多了,比如教政治的称,教英语的称,教生物的称”,好吧,都还说得过去这样的称呼。快速抛出一门学科《动物学》,是不是也称老师为“动物老师”,显然已经是很不礼貌了。此举一是让学生在惯性反应中体会到不妥,而是提醒着礼貌用语,学生果然是可以明白的。当时有种想法直接过渡到课题,可惜自个儿的反应不快,难以当机立断。现在想起,如果当时这样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反应敏捷又不失礼貌的小孩”一样也是可以的。至于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完全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
二、课中推进,节奏拖沓,状态不复当年。
我对时间的把握历来不是很好,为自己找的借口是关注学情,把每一个环节做足,让学生学的充分。这个理由是没有错的,具体到40分钟的课堂上,肯定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取舍。而今天的课还是有种想把自己设计的一些所谓精彩之处进行充分的展示,于是整体就延时了。
初读读正确,以检查预习切入,指名读,不顺,“诣”生读成“旨”,预习不到位,直接正音即可,“此是君家果”语序读错也是纠正即可,或者再来一位同学朗读即可。范读之后的练读、齐读,齐读是不太有效的,完全可以再来一次指名读,检验是否把握好了节奏,初读的正确立足于文言文的节奏,是最有必要的,至于字音读错,添字漏字,词序颠倒都属于朗读常规,不必深究。多音字“为”的处理是正确的,提醒正确读法,至于原因,留待理解文意时解决。
再读读明白,设计的考量是循序渐进。默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55个字,默读是否合适?可以朗读,一则继续练习读好文言文,二则不必担心55个字所花的时间。三个难理解的字词,是在多次上课中学情反馈过来的,“惠”,目的是了解“通假”,随意说出“有人说通假字其实是古人的错别字”,这话是鲁迅先生的意思,但是也不太科学,完全没有必要说的话,后悔。“闻”似乎也没有必要提出,照今天的课来讲。“夫子”的理解是有需要保留的,采用的方法是列举之后的归纳梳理,学生印象应该比较深刻。重点语句的理解,“为设果”是有必要做足的,但还是散漫了,学生说了意思,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追问不对,应该是“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指向更加明确。
三读悟精妙,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对话。本环节的引导是成功的。学生谈体会,先从孔君平的`话说起“这是你家的水果。”立即追问“难道不是吗?”这是不悱不启的体现,意思是在引出学生对孔君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而后就容易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的妙。但推进仍然随意了些,以至于有点重复引导。节奏可以这样安排:
1、理解孔君平的言外之意;
2、读杨氏之子应对的话,学生理解杨氏子的言外之意。
3、由两者的言外之意领悟应对的妙。然后再次读两者对话去体会“反应快”、“有礼貌”,再次升华“甚聪惠”。
悟得精妙,再次朗读,想必效果会更加明显。
四读能背诵,有预习的基础,再通过三个环节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显然不是问题。要是能指名背诵,尤其是让第一个朗读课文的同学来尝试,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想来会好的多。
三、课后回想,记住遗憾,思考前行方向。
教学和电影一样都是门遗憾的艺术,但这不是借口,备课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践,而课堂的状态显然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做研究的不一定能上课,能上课的人不一定擅长做研究,但他们有着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如果努力一点,提升一下理论水平,那才是真正的研究者。脱离课堂对于我是不可能的,脱离课堂实践确实是我最大的损失。幸好还没有太长的时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好吧,自己要是知道怎么走路,那想必是可以走得坦然一些。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在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没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方法方面的引导。还有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
2、课堂上,我还设计了拓展内容《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但是由于前面的课文内容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准备的拓展内容没有来得及给学生练习。
3、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课文中杨氏子的回答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但是学生明白了,却不会表达,不擅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2-26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6-29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1-03
语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3-21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秀10-23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15篇03-26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3-29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经典【15篇】07-03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通用10篇)09-03